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书接上一回。

上回讲到了南越民族有九大特征,分别是语言、稻作、原住民、人种、共同的人文始祖、建筑、铜鼓(风俗信仰)、木棉花、文字等。

前面已经介绍了前六大特征,这回主要讲以铜鼓、龙母等为代表的风俗信仰的一部分。

因为风俗信仰篇幅较长,所以在内容上作了拆分,也加了小标题,请读者留意,不要混淆。

下回会把其他风俗信仰以及剩下的民族特征也介绍一下。

铜鼓:粤人信巫鬼,重淫祀

百越民族视铜鼓为神圣的器物,古代在战争祭祀等大事发生时,才会请出铜鼓。百越民族很多支系民族,包括壮族、水族、布依族,都有珍藏使用铜鼓的历史。中国南北有个区别,南方以铜鼓为重器,北方以铜鼎为重器,从出土文物中即可知晓。

《汉书》谓,粤人信巫鬼,重淫祀,武帝平南越后,尝令粤巫立粤祝祠,祠天神百鬼,而以鸡卜。

至今粤俗犹然。

请不要错误理解“淫祀”的意思。淫祀是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包含了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简单来说,粤人即越人的信仰和中原不同,祭祀是不合礼制的。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高州洗太庙铜鼓音乐

现在的土白地区,就出土了不少铜鼓。据考,铜鼓应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上层贵族及部落都老(酋长、巫师,现在叫“大佬”)才能使用。都老垂暮之年,常把铜鼓埋于地下,能找到铜鼓的人便是都老继承人,找不到的,要另铸铜鼓,方可拥立为都老。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铜鼓

而且,即使是现在,铜鼓在他们生活中仍然占重要地位。广州有座南海神庙,俗称波罗庙(传说与来自天竺属国波罗的访唐贡使达奚司空有关。他被称为“番鬼”,以黑人模样塑像供朝拜。他生前曾种下两棵波罗树,后来错过了开船回国的时间,只能无奈地眺望来时的路,最后终老于广州)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波罗神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波罗庙里的铜鼓

波罗庙中有一铜鼓,凸脐束腰,中空无底。每到海神生日这天(农历二月十三日),广州市的居民都到庙中烧香礼拜,拜后就敲响铜鼓,其声“激昂发越”,“若行雷殷殷”。南越人对铜鼓真是念念不忘,祭祀黑人神仙也有铜鼓助兴。

据《康熙罗定州志》记述,“古铜鼓,城隍庙旧有铜鼓,高二尺五寸,径二尺,制作精巧,不知始于何代。在本庙座隅,邑人争讼不平及被诬欲白者击之,则祸有归。无事而击,则祸击者,其能警世,如此后失之。明怀宗崇祯间,州东南十里许,地中每遇风雨,即有钟磬之音,里人发之,得一铜器击之有声,制作甚古,高径俱合疑,即此物时,献于兵宪。”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罗定罗镜出土的铜鼓

据《民国罗定志》记述,“铜鼓一在城隍庙,高二尺五寸,径二尺,制作精巧,已失。一在金鸡莫家,清光绪间毁于火。一在金公祠,清同治三年,西宁新乐乡民掘山得之,知州周仕俊购置于祠,径二尺八寸,高亦如之,面平圆,近旁鄂二周四旁有耳,高可二寸许,衔以虾蟆,腰狭无底,花纹环绕,绿斑盎然,后为州牧黄光周取压归装一藏。”

徐松石教授曾经徒步珠江流域和西南各省考察,写下了《粤江流域人民史》一书,后来,他在《百粤雄风岭南铜鼓》一书中更提出很多论据,证明今东南亚以及南洋群岛各国的民族和西南各省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古代从岭南西江一带迁徙去的。近代著名学者罗香林亦对古代越族的文化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古代僚族演化为若干个少数民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据“云浮发布”《南江流域出土的众多铜鼓》一文,南江,是西江从南往北流的最大支流。南江长201公里,流经云浮罗定、郁南等地。新旧《唐书》都将南江流域的民族称为僚。僚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在僚人居住过的地方,留下僚俚人遗落的铜鼓,在今日壮寨和黎寨中,仍普遍使用铜鼓。

仍然根据上文,到民国时期,南江流域内少数民族全部汉化。

龙母:信仰因功利而变

南越人的其他习俗也多沿袭古时的。

比如,民间信仰除了前面讲到的盘古之外,他们还信仰龙母和冼夫人等。这是汉族人所没有的。冼夫人是俚僚首领,自不必多言,这里主要讲龙母信仰。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梧州龙母庙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肇庆德庆悦城龙母庙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广州猎德村

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最初源于广西武鸣(今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大明山,而非广东云浮。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足”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

据传说,龙母其实是大明山下贫穷的“娅迈”(壮语寡妇的意思),她挖野菜救了一条“小蛇”。“小蛇”长大,“娅迈”住的茅棚装不下,“娅迈”便经过“小蛇”的同意,用菜刀砍断了“小蛇”的一小截尾巴。“小蛇”于是变成了秃尾巴的“蛇”。

壮话把秃尾巴称做“掘”,“娅迈”于是给小蛇起名叫“特掘”,人们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娅迈”叫做“乜掘”(“乜”在壮语是母亲的意思)。其实“小蛇”是龙,龙长大后感恩图报,“娅迈”作为“乜掘”,门前经常会有鲜鱼鲜果,村民觉得很神奇,把她当成仙婆。后来,人们把葬“乜掘”的那座山叫“岜仙”,那个山洞叫“敢仙”,并在山洞里设了“特掘”和“乜掘”的神坛,每逢初一十五都来朝拜,求雨祈福,“每求必应”。因此,仙婆又嬗变为河神、水神。

后来,人们就把“特掘”一直生活的那个湖叫“石南海”,把“特掘”的养母称之“龙母”。“龙母”于农历三月初二去世,“特掘”于三月初三下葬龙母。壮族的“三月三”正是源于龙母文化。

这个神话传说在两广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叫做“掘尾龙拜山”。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西江流域

许多专家认为,西江的龙母传说姓温,是秦时代从西江上游漂流下来的。秦时代越人无姓(现在土白人的族谱是怎么跟古中原搭上线的,这个问题请大家自行思考,相信不难得出答案),之所以有龙母姓温的传说,是由于龙母故事产生于温水流域的缘故。古温水流域正是大明山水系所在的右江和邕江流域。龙母可能是百越母系部落联盟的领袖。

全国学术界一致认定,龙母文化是古越人文化。龙母是母系社会文化的遗留,是珠江和西江流域的重要人文始祖,是珠江流域土白民间信仰中的女神。

究其根源,远古时代的南越地区,越人“陆事寡而水事众”,即他们生活中很多事都与水有关,而水里又有可以伤人的“麟虫”“龙”,所以,越人断发、文身,身上纹满“龙”的图像,就像与水中的“龙”一样,“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但是,他们又需要水神的保护。看看,信仰这种东西,确实是随人们的功利主义而变的。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悦城龙母

两广一带信奉龙母,就像沿海的福建等地信奉妈祖一样,是古代人民在大自然灾害面前无力时的精神支撑。

现在,两广白话人生活的地区,甚至港澳地区,都有龙母庙,至今仍香火鼎盛。

龙母庙也叫罗波庙。壮语叫“罗波”为“佬仆”,即汉语“龙母”的意思。

龙母庙还有叫达公庙、达仆庙、娅仆(龙母)庙、明山庙、灵感大庙、天地庙、高仆庙、特掘庙、大庙、胜龙庙等。虽然它们均不冠于“龙母”之名,但都是用壮语名称命名的,意思均为龙母庙。

有些龙母庙供奉的神祇也很杂,其中有“佬仆”(龙母)、岑瑛(明朝广西土司)、神农、观音、关公、岳飞、土地等,但主要供奉的仍是龙母。


请土白对号入座②:铜鼓、龙母信仰

冼夫人

这就是南越民族一脉相承的信仰。

但问题是有人却因此解读为信仰龙母就是“龙的传人”,这就是穿凿附会了。

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在《珠江》一书中说,白话文化具多元性特点,既保留有大量土著文化成分,又整合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多元一体、多元互补的结构和风格。

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铜鼓   南越   罗定   两广   南江   西江   云浮   壮族   波罗   壮语   珠江   对号入座   祭祀   流域   民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