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秘史」第一次上马:“我们一定要建设第二汽车厂”

@秦楚刊号​

你知道吗,“二汽”作为国家特大型具有军工性质的企业,曾经三次上马,却被搁置,原因出乎意料!

请加关注,为你解密在国家内外交困的特殊年代,二汽那些鲜为人知的艰难创建历史——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兴建,开创新中国汽车工业史。

就在前一年的年底,在一汽建设方案确定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这么大,一个汽车厂不够,我们一定要建设第二汽车厂!”

「二汽秘史」第一次上马:“我们一定要建设第二汽车厂”

“我们一个省顶欧洲的一个国家,将来我们还要有第二汽车厂、第三汽车厂,生产更多的汽车,将来我们的汽车也要出口。”在国民经济极度困难、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时代背景下,毛主席高瞻远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考虑到一汽建在北方,中央决定将二汽放在南方,初步定在中南。1953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拉开了二汽筹建工作的序幕,并在武汉成立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已调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李先念分管“第二汽车厂”项目。他说:二汽建设要由湖北省包建,要搞好。

他点将并报中央同意,由刘西尧(时任湖北省委第一副书记)任二汽建设筹委会主任,另外调集湖北各地干部,包括市委书记5人、地市级宣传部长8人、省直厅局长7人,以及38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参加二汽筹备组。

解放初期,共和国百废待兴。建设任务极其繁重,干部极度缺乏,一个小学学历的干部就算是知识分子,中学学历的干部就是大知识分子,大学学历的干部更是宝贵。要在短时间内将数十名干部全部集中,建设一个汽车厂,可见中央对二汽的重视程度。

1953年至1955年,两年多时间里,筹备组在武昌选择二汽厂址,编制总体平面布置方案。

二汽选址首先选在了湖北黄陂的横店,但有人发现那里有血吸虫,因此放弃。

再选,看中了武汉的关山,但那里地质破碎,工业用水存在困难,又放弃了。

再选,又看中了武昌青山,那里的条件很好,濒临长江,交通和取水都方便,紧靠大城市,生活供应方便,于是基本确定厂址定在青山。

厂址定下后,筹建的各项准备工作陆续展开。然而就在此时,华中钢铁公司(后来的武汉钢铁公司)也在选址,也选中了青山,两个大型企业在厂址的选择上“撞车”了。

二汽建设筹备委员会副主任黄正夏为此找到李先念,希望他能帮忙,但是,李先念说:“人家钢铁公司需要大量的水运交通,光吃矿石就不得了,他们选地方难,你们不要争了,让给他们吧。”

1955年春,国家建委、一机部和汽车局指出:

二汽厂址定在武汉,从经济条件讲,城市利用率大,投资较为节省;武汉位于全国中心,产品好销好运;但从国防条件看,武汉离海岸线约800公里,工厂比较集中,万一发生战争,正处于敌人的空袭圈内。二汽武汉厂址介于沙湖与东湖之间,空中目标显著。

至此,二汽在武汉设址方案被否决。

1955年9月7日,国家计委决定二汽厂址由武汉迁至四川成都东郊的保和场一带,甚至已经提前在成都郊区牛市口附近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宿舍。但是,因为中央对厂址和规模还未达成共识,到1957年3月27日,汽车局只好宣布第二汽车厂项目暂时下马。

在这历史的关口,已经集聚起来的千余名有志于发展汽车工业的干部,则由中央组织部和一机部干部局统一分配到全国二十几个单位,去充实这些单位的领导力量和技术力量。

黄正夏是其中之一,当年他33岁。刘西尧找到他,说:“建设二汽需要懂知识的专业干部,但我们大量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完全没有专业干部,现在只有走两条路,一是边培养边建设,二是选少数人到大学进行专业学习。你是我们集中的干部中间的高学历者,又最年轻,为了建设好汽车厂,组织上决定送你去大学学习。”

此时,刘西尧已经和武汉的华中工学院(后曾经任华中科技大学)的院长、教育长联系,专门给黄正夏列了25门课程。

刘西尧的话让黄正夏很意外,黄正夏说:“其实我就是高中学历,当年我高二还没有读完就参加革命了,现在组织上说要送我读大学,我心里非常不安。大家都在拼命建设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而我此时却要什么事情都不干去读大学。”

刘西尧说:“好好学,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就这样,黄正夏踏上了求学之路。

二汽第一次下马,表面上的原因是“一五计划”摊子铺得太大,国家底子太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难以承受,实际上是中央内部对工业发展速度产生了分歧。1956年左右,在“一五”计划鼓舞下,全国各省都希望迅速改变自己的落后局面,提出建设“工业省”,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和资金在本省落户。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周恩来和陈云向中央提出“反冒进”,结果二汽在“反冒进”的大形势下下马。

当时的中国对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缺乏经验,没有人才和技术储备,没有掌握现代工业生产规律,遇到问题拿不定主意、左右徘徊,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这段历史,主管此项工作的一机部六局(汽车局)局长张逢时说:“二汽的行动真快,集中得也快,解散得也快。要是稍微慢一点,也可能早就恢复了。二汽到了成都后,苏联专为二汽设计服务的一个代表团到武汉来,找不到二汽了,人家只好打道回府了。”

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可以汲取的。下马后,虽然国家千辛万苦聚集起来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队伍迅速分散,各奔东西,但保存下来了一份苏联“嘎斯”基本型(2.5 吨载货车)的图纸。

这份图纸后来交给了南京汽车厂,为南京汽车厂生产“跃进”牌汽车创造了条件。

下期:【二汽秘史】第二次上马:“调一个师到江南建设第二汽车厂”

请加关注下期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汽车厂   李先念   武昌   华中   青山   湖北   厂址   武汉   秘史   干部   中央   工业   国家   汽车   历史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