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味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说贵州味道,还得从贵州的环境、资源说起。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长久以来贵州省的真实写照。“七山一水二分田土”把贵州的地形说得再为清楚不过。李白作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词,若不是因为他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时逢朝廷大赦,诗仙笔下定将不会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而有可能换作“黔道险,险于攀上九重天”的无奈!

贵州,一个没有平原的地方。喀斯特地貌,让贵州的水,多是川流于壁仞千丈的谷底或溶洞之中;陡峭的地形,让贵州的山,留不下多少可耕植的土地。都说农民苦,贵州的农民更苦!如果说,别处的农民是靠天吃饭。贵州的农民,只能是望水兴叹。黔东南靠雨水灌溉的梯田、黔西北靠石块磊成坎土,至今仍是贵州重要的农作方式。哪一个村子能有上百亩的坝子,村子里的男人讨婆娘都会容易一些。受制于重重大山,通讯信息闭塞,生产技术落后,百姓生活困苦,“穷”成了贵州留给外界最深的印迹。

造物主总是如此公平,给了贵州绝佳的气候和绝美的山川,却也剥夺了这块土地生产、生活的便利,甚至没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一点点人体所必需的盐。贵州该是造物主特意为世人打造,留给世人感受自然之美,休憩心灵的花园?

贫瘠的土地,不敢言味!老一辈贵州人,如家来客,主人在饭桌上问客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香不香盐巴?”,可见贵州人对盐的珍视。黔道难,难于攀上九重天。旧时,盐主要经赤水河由四川进入仁怀的茅台镇后,再靠马驮人背输送到贵州各地。盐道之艰苦,时下不可想象。夜里惟一口烧酒,可缓困乏。盐商瞅准商机,将秦晋的酿酒技术带到贵州,采用当地质地坚硬,很难加工成口粮的小红缨子高粱酿造烧酒,供力夫解乏。不想,分子结构紧密的红高粱、富含矿物的赤水河、山区河谷特有的暖湿气候,却为贵州酿出一樽香誉世界,绝无仅有的酱香。

曾经的贵州人,评判某样食物是否好吃,绝少用到“鲜、甜”二字,而更注重食物是不是有味道?这味道是贵州独有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同大自然、造物主斗智、斗勇逐渐形成的味道。

贵州人喜酸,和山西人不一样。如果说山西人好酸,是丰富口味的需要。那贵州人喜酸,却是出于缺盐的无奈。曾经的贵州人,由于长期缺盐、缺碘,穷人患上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发病率居全国最高。甲状腺病变,使人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在上世纪初、中期,贵州留下的照片和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贵州贫民大多脖子粗大、面黄肌廋、两眼无光。这样的情况,直到20年前才彻底得到根治。

在长期的生活中,贵州的百姓发现喝酸汤、吃酸菜可让身体更有力气,精神也更好。于是,想出各种办法治酸,满足身体的需要。所以,贵州民间才有着“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痨喘”的说法。贵州人口中的酸,是基于资源匮乏而形成的口味偏好;是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结晶;更是贵州人不甘屈服于造物主的精神产物。

说起贵州的酸,可谓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黔东南用野茄、米水,发酵出的红、白酸汤;黔南用时蔬、河虾瓮酿而成的盐酸、虾酸;黔西、黔北、黔东北用各种时蔬,腌泡而成的酸菜、泡菜。

贵州人嗜辣,贵州人的餐桌可谓无辣不欢。可真要一探贵州人嗜辣的究竟?却饱含贵州人不为人知的辛酸。

辣椒,原产美洲。一直是当地人佐餐的调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辣椒作为观赏型植物传遍世界各地。明中期著作《草花谱》,称辣椒为一种国外草花,色彩艳丽,味道辛辣,名曰“番椒”,这是辣椒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国人食用辣椒的历史并不长。直至清初期,辣椒才被缺盐少油的贵州人首先食用。多方资料显示,贵州是国内最早食用辣椒的地区。究贵州人吃辣的原因,一“穷”字足以道明。为了给寡淡的日子增添一点滋味,贵州人首开国人吃辣的先河。

《思州府志》中有国人食辣的最早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所著《黔书》佐证:“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逛夫舌耳,非正味也。”

第一个尝试西红柿人,被后人称为勇士。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贵州人一定不知道辣椒在美洲是佐餐的调料。勇于以身试辣,是大山之子向造物主发起的挑战!是迫于无奈之后,贵州人的无畏!

贵州人嗜辣,并善于种辣。贵州的山水,给辣椒这个远嫁而来的媳妇,提供了绝好的生态土壤。这位生来俊俏的窈窕椒女,在婆家出落为风姿绰约,滋味悠长的丰腴少妇。在贵州,遍地都种辣椒,但辣椒与辣椒却不太一样。花溪辣椒生如谦谦君子,秀拔挺直,温润如玉,肉头肥厚,香辣兼优;遵义辣椒却似叛逆小子,向天而长,颇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势,看似小巧玲珑,却巨辣无比;大方辣椒恰如历经风霜的耄耋老人,修长而消瘦,满布皱痕,与舌过招之后方知其老辣。贵州辣椒不敢详说,说不尽也道不完... ...。

贵州人善种辣,更精于治辣。要说起贵州人治辣的办法,以百千计数不为多。

辣椒尚还青时,除了常见青椒炒肉、青椒炒✘✘... ...等等之外。贵州人还将青椒切成细末,拌以少许蒜泥、姜米,用一勺沸腾的菜籽油,激出三种辛辣食材的至香,再淋上些许酱油和芝麻油。当椒的清香与蒜香、姜香交融于舌尖的那一刻,就知道非得干他两碗饭,才不辜负当下的美味。要说青椒最经典的吃法,非烧辣椒莫属。选肉头厚实的青椒,直接置于炉火上烧,烧到椒皮发黑后去除椒皮,将椒肉撕成小条加醋、酱油,拌同样方法做出的烧茄子,或是用以拌皮蛋,炎炎夏日爽口开胃,令人不忍放箸。

辣椒长至通体透红,糟辣椒应时登场。肉头肥厚的红椒,当仁不让成为制作糟辣椒的首选。说来奇怪,辣椒、大蒜、老姜好像也曾义结桃园,走哪都不离不弃。将这三兄弟,按一定比例切碎,加盐和白酒拌匀,舀入土罐之中,覆上一层清油以隔绝空气,选通风之地静置一月,开罐即是贵州人离不开的醩辣椒。如此方法制作而成的醩辣椒,不仅不会变质,而且越陈越香。在贵州人的口中,醩辣上可烹饪名贵的海鲜,下可搭配最为普通的豆腐白菜。如果舌尖有记忆,那醩辣就是贵州人抹之不去的乡愁。糟辣鱼、醩辣白菜... ...,无一不勾起游子梦中的馋涎。

秋阳灼烈时节,正是辣椒丰收的季节。贵州农村的家家户户,院子里都铺满了鲜艳的椒红。经过小半年生长,辣椒不再青涩,退却了欲滴的椒羞,静静地沐浴着阳光,空气中弥漫着至醇的椒香。

常常叹服于人在身陷困境之时,所能迸发出的勇气与智慧。贵州人精于治辣,未尝不是如此。曾经的贵州,太穷。穷到碗里没食、穷到嘴里没有一点味道、穷到普通人家的孩子漱口,能在牙膏里尝到香甜。面对物产匮乏,贵州人可谓是绞尽脑汁,变着方法做出各种各样辣椒,只为给寡淡、乏味的的日子,增加一点滋味。

晒干的辣椒,正是贵州人在厨房中展现智慧,施展身手的最佳道具。贵州人治辣的乐章,随之也被一个个妙想,一双双妙手,弹奏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叹绝的音符。

贵州人的餐桌总离不了一碗蘸水,蘸水的主角非煳辣椒面莫属。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辣椒面,在贵州人的手里玩出百般花样,与时下常说的匠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柴火烤的、碳火炕的、煤灰瓮的还是铁锅炒的,无论是用手搓的、竹筒舂的、石钵擂的还是机器打的,无论选用的辣椒是遵义的、花溪的、板桥的还是大方的,等等...等等。在对辣椒极为挑剔的贵州人嘴里,一口便能试出。菜不好,没关系,煳辣椒一定得好,吃饭才香。要说贵州人有多喜爱煳辣椒?老一辈的贵州人,烤脆两个煳辣椒,蘸上一点盐或者腐乳,就能美滋滋喝上二两酒。乐观的贵州人,自嘲般解释道:”贵州人生得恶,喝酒下辣角”。真是叫花子玩鹦哥,苦中作乐。说煳辣椒是贵州人味蕾的灵魂,一点不过。

前面所说到那么多的辣椒治法,仅是拉开了贵州治辣的序幕。真正的主角油辣椒终于得以登场。贵州的油辣椒真可谓百家百味,看似差不离,实则各藏玄机。有糍粑辣椒治的、油炸干辣椒然后磕碎的,还有用热油直接浇淋辣椒面的……,各家有各家的绝招。油辣椒有配猪肉的、配牛肉的、配鸡丁的、配豆豉、花生米的……,琳琳种种令人目不暇接。要说最为传统的做法,那得数用糍粑辣椒熬制的。糍粑辣椒得先用开水将辣椒泡软,然后邀上大蒜、老姜这两兄弟,一同放入石臼之中,施以木杵力捣。捣至椒、姜、蒜融成一坨,然后放入温油之中,慢火熬制约一个时辰,直到辣椒微焦、红油透亮,这一贵州人离不开的调料才算大功告成。吃面、嗦粉舀上一勺,爆炒凉拌勾上一瓢。

桃园结义的三兄弟,终没能胜得了吕布。但椒、姜、蒜这三兄弟一旦联手,足以团灭所有嗜辣人的味蕾。你不见街边的火锅店,哪一家辣椒做得好吃,每到饭点总是座无虚席。穿着考究的女士,再也顾不上精致的妆容,一边嘘吁着嘴里的辣气,一边筷子不停;在意形象的男人,再也顾不得平素的体面,撂开膀子,大碗筛酒、大口夹肉。不一会,汗水、伴着泪水、鼻涕一应俱下,这是非嗜辣辣之人体会不到的痛快。远远传来:“老板,再来甄米饭!”,真是“菜好吃,饭遭殃!”。

贵州的味道是野性的。天麻、杜仲、灵芝草,是大山庇护儿女的珍宝;漫山遍野的何首乌、车前草、蒲公英,是大山荫佑子孙的仙草。贵州人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大山的馈赠,蜜汁浸透的鲜天麻、和肉饼为伍的地心秀、肥美香浓的菌菇、细腻爽口的木耳,还有,还有喜之之上趋之若鹜,厌之之人避之不及的折耳根。大山的儿女虽无魁梧的体魄,却被大山滋养得精干健硕。正所谓——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听,远处传来声声童谣:我们家的牛羊真快活,吃饭都是中草药;我们家的牛羊真挑嘴,喝的都是矿泉水;我们家的牛羊很啰嗦,每天还得听山歌……

贵州的味道,远可追溯至上古。涿鹿南退的先祖,将中原的味道带至西南。南地无麦,黎民向北,遂将稻米碾磨成面,做成面条的样子谓之为粉,遥念曾经的故乡!今天,那一碗碗汤醇味美的牛肉粉、羊肉粉、老素粉,早已是贵州人最为普通不过的日常

贵州的味道,是部有滋有味的历史。是戍边将士的后代,将600年前江南滋味无瑕的传承;是抗战南迁的百姓,是三线的建设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味道带进大山,与大山的酸、辣、野的完美融合。你不见街上挂着重庆人鲜有知晓的重庆烤鱼,湖南人从没见过的湖南面的店招;你不见满街都是源至重庆小面的肠旺面,源至江南的青团、毛蛋……,这就是贵州的味道,延承于历史,杂陈于江湖。贵州的味道,也塑造了贵州人的味道。

一学者身份的兄长,多次造访贵州。曾与我叹言,他惊艳贵州秀美的山水,惊叹贵州人良好的教养。贵州人的教养,是怕待客不到,惹人嘲笑;更恐礼数不周,令祖先蒙羞;陌人问路,恨不能直接带至;生客入门,倒茶留饭盛情挽留;贵州人的教养,是小户人家的父亲,在饭桌上端着酒杯口头:”夹起尾巴,好好做人”的训儿谆谆;是穷困之家的母亲,在洗涮缝补时嘴里:”笑脏不笑破,笑破不笑补”的苦口叨叨。贵州人的教养,是大山赋予儿女的倔强。是大山的儿女为人的底线,做人必要的脸面。

辣本非味,实则痛也。贵州人,痛并快乐着!

凡 夫

2022年7月16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贵州   遵义   桃园   味道   贵州人   糍粑   美洲   造物主   青椒   重庆   教养   调料   辣椒   儿女   要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