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孔子杨震

在东汉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不逢“中兴盛世”,有“关西孔子”之誉却目睹世风日下。


他一生正直,不惧权贵,屡次上疏直言,却不能被采纳。在黑枪与陷阱交织的东汉后期的朝廷上,无论是面对作威作福的权贵、机关算尽的小人,还是官官相护,甚或皇帝的昏庸,他都强硬以对,不做妥协,一次次勇敢亮剑。


关西孔子杨震

这个人的名字今人听来已很陌生,历史教科书也少有提及。但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里,魏征曾绘制他的画像自省,包拯曾三次赴他的故居拜祭,文天祥曾以他的名言怒斥奸人,海瑞在狱中读他的传记时潸然泪下……

活着的他是不屈不挠的诤臣,死后的他是一块巍峨的丰碑,令贤者激奋,令奸者战栗。


那就让我们拭去岁月的尘灰,现出丰碑上的名字——杨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名门之后。

说起杨家的老祖宗,可一直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


当年,项羽兵败垓下逃亡时,灌婴属下有一个叫杨喜的年轻人,追得特别卖命。但项羽回头一声大叫,慑于霸王之威吓得杨喜赶紧往回跑,后见项羽跑远了,又返回去追。结果在项羽自杀的时候,他恰好赶到,便壮着胆子冲上去砍杀。因此功,他被封为赤泉侯。

到了霍光掌权的时代,杨家又出了一个名声很大的高官,叫杨敞,为当朝宰相。


杨敞做官的准则,是安全第一,所以他特别谨小慎微。在霍光废刘贺时,靠着妻子的提醒,他才支持了霍光。

杨震少好学,沉迷于读书,人所共知。他居然读书讲学一口气到了五十岁,还得到了一个学术界的泰斗级名号——“关西孔子”。


众所周知,孔子一生有两大特点:一是学问高;二是门徒多。可见杨震既然有“关西孔子”之美誉,其身边应当也是聚集了为数不少的学生。

孔子读书讲学时,对做官并不排斥。他后来周游列国,也有目的是被诸侯任用,从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然而杨震却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每当人们劝他出去做官,他总是不为所动。

按理说,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几乎都有一个终极梦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道年逾五旬的杨震,真的已经“视官场如粪土”,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吗?

非也。


事实上,杨震不是不喜欢做官,而是在等一个人,等一个识他的伯乐。

当年,姜太公熬到八十岁才等到了识他的周文王。而杨震不过五十出头,看起来身体也很棒,他甚至还可以再等三十年。急什么呢?好事不在忙上。

可是杨震不急有人急,因为此时的东汉内忧外患,百事多艰。


先是西域不满班超离任后继任者的苛政,发生叛乱;接着是凉州部族又乱,一直闹腾了很久,更别说一连串的天灾人祸了。元气大伤的东汉可以说就像一艘破船,漏雨、漏风、漏水,已开始缓慢下沉,急需有人拯救。


国难思良将,人们很自然就想到了“关西孔子”杨震。

一个流传的故事说:一天杨震正在讲课,突然有一只鹳雀飞进课堂,口叼三条鳝鱼放下后,扑棱着翅膀飞走了。大家不解,找人询问,得到的答案是,鳝鱼是做大官的象征,三条鳝鱼,说明杨震将位列三公。


然后杨震就放下教鞭,从此入朝为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孔子   华阴   拜祭   项羽   诤臣   伯乐   西域   官官相护   百事   破船   鳝鱼   丰碑   权贵   东汉   当年   杨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