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

很多年没有联系了,蛮意外的。印象中,对方还是嘻嘻哈哈的少年模样,袖子随意卷到胳膊肘,穿着宽松校服活跃在下午四点半的篮球场上。

读书的时候我们交集很少。他在电话里和我笑着开玩笑说,“那时你是坐在第一排的好学生,我是坐在最后一排经常惹老师生气的捣蛋鬼”,在中学时代,座位就是一道楚河分界,很少会有人主动打破壁垒。听到这里,我都笑出了声,真没想到我这样的学渣居然留给老同学的印象是“好学生的样子”。

这位老同学在毕业之后,曾来过北京,在某家航空公司实习,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回到了家乡发展。之后我们的联系就更少了。

这次他找我,主要是想聊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前所遇到的困境。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当舆论把焦点对准大城市的“空巢青年”,却往往忽略生活在三线城镇的年轻人。这才是中国大多数的现状。

他们不在社交媒体的发声中央,他们甚至很少作为各大品牌90、95后的白皮书研究对象,既不是知乎的“精英群体”,也不属于B站的新星潮人。但他们正在经历的苦恼与思考,却是这个时代的鲜活底色。

拿最基本的工作来说,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吗?

是今天想来和大家重点讨论的。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当我们在纠结要不要辞掉那份超压的996工作时,真实现状是,在三线小城,到处都是制度不完善的私企,早已把“单休”变成心照不宣的职场定律。基础的五险一金都配备不完善,更别提合理的薪酬体系、晋升制度和员工福利了。

以及小城市固有的几大特质:发展不平衡、人情利益交织、市场本身的低需求,这些都造就了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大家只能一股脑扎堆去考公务员。

往往在这样被动的环境里,人更容易丧失对自我的清晰认知。

我喜欢什么?

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工资、成就感、别人的看法,驱动我工作的哪点占比更大?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写道,在这个你看我、我看你的社会里,所谓的正确不过就是与他人相似而已。

我不觉得“所有人都走的那条路”就是我要走的。

但同时,我们要在弄清楚“为什么大家都走那条路”之后,再决定自己要不要走。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1、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

我上面那段话的意思。

不是说考公务员不好,相反,在三线城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考公务员绝对是上好的选择。

公务员最核心的两个竞争优势。

1、稳定。在我们年轻气盛的时候或许看不上的“温水煮青蛙”,在年纪大一些之后,会发现,它的另一面,就是你有充裕的时间分给自己的生活与副业。

换句话说,私企是百米冲刺,如果你不能在规定赛程里冲到前面,年纪大了就很容易被淘汰,而公务员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它拼的是耐性、体力,很多人到后面会更加游刃有余。

两者最大区别是,私企是和别人竞争,这个别人是可能比你更优秀,更年轻,且永远不断涌进的新鲜血液,是淘汰制;而公务员是和自己竞争,和时间竞争,积分制,偶尔懈怠也不会危及生存。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2、社会地位与人脉资源。在北上广更多拼的是能力,而对三线城市来说,各行各业,圈子不大,人脉积累其实是最重要的。

不可否认,当你选择了公务员这条路,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中国式人情系统”。

能不能够适应这一套,则是另外一回事。

虽然互联网上近年来不乏涌现“辞职去北上广”的种种案例,但真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小城市或县城工作——公务员的竞争从来都不小。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而且,大部分热门单位的招人要求都平均在研究生学历,或者985、211毕业生,乃至应届生。

除了公务员考试,还比较受欢迎的就是考事业单位编制,考老师,或者进当地的医院,这些大体和“考公务员”的走向持平。

我为什么说考试是绝大多数人在三线城市最好的选择。是因为这些地区(不包括各大省会那种二线城市),相对来说,发展空间和机遇较少,而人在相对安逸的氛围里也很难保持持续的热忱斗志,一旦结婚生子,人的生活重心就不太会完全放在“实现自我价值”这件事了。

那些劝你趁早考公务员的父母,不是不开明,而是太了解孩子们的三分钟热度和真实能力。

别忘了他们也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

2、选择正在不断优化进步的国企

仅次于考试这条路的,就是进国企。

我有听过很多小伙伴抱怨说,不想进国企的主要原因是,里面的氛围和工作内容过于死板老化,做起来没意思。

不要一棒子打死所有单位哦。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在互联网化、新媒体化,已经成为整体的市场趋势,即便是许多国企单位和看起来很严肃的党政机关,也都在摸索新路子——其实这是你的机会呀。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就拿我比较了解的新媒体行业来说,很多国企,不管是能源行业还是基建集团都有设立创新文化部门,来专门用年轻人的思维探索新模块。

你可以列一个excel表格,来统计有设计这样岗位的国企,去对症下药,试一试。文科类和互联网技术类的专业比较占优势。

3、十个年轻人,九个在创业

“创业热潮”不只是互联网时代产物,更是因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在过去心理学家们一直认为“自尊自强”是积极人生的关键。

但很快人们发现,当你对理想变得苛刻,欲求难以满足之后会大大降低生而为人基本的幸福感,我们没有变得更成功,但确实没那么快乐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状态称作“条件自尊(contingent self-esteem)”,我们都希望能够获得抚平人心的力量,但事实上,我们只有通过外面世界的高度认同才能获得所谓的自尊,学生努力是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的夸奖,职场卖力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久处于这样的文化情境,内耗远远大过于成长,许多生活的小细节、不如意也就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己创业,不全是跟风。在一线城市听到更多的创业是“互联网产品”,而在三线城市,创业的领域则是五花八门。

主要集中以下三个行业:

1、教育行业(高考培训班、艺术培训班、小饭桌居多)

2、餐饮行业(奶茶店、快餐店居多)

3、女性消费行业(美妆、护肤、瑜伽等)

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微商这类型领域中去,我的个人建议是,三线城市创业的投资成本虽然不算特别高,但不可盲目乐观,就拿前几年热门的连锁快餐店,其实除去加盟费、简单的装修费、员工工资,前期收回成本也是个漫长过程。

我有个朋友去年在老家投资了一家炸鸡店,因为经营不善,基本上都赔进去了。

过于创新的东西在三线城市玩不通,完全复制粘贴的模式又没啥竞争力。

所以大家在家乡创业一定要问问自己,比较拿捏得准的是什么,有艺术学院背景和资源可以去开培训班,一个高考都没参加的人就别凑这个热闹了;自己都不够自律、不运动的人,也别忙着分健身房这杯羹;说到底,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拼的还是自己的核心技能。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她的案例比较可取,因为本身是那种创意十足天马行空的女孩子,执行力又强,她在老家开了个婚礼策划工作室,经过几年积淀,就还不错。

所以不想考公务员的朋友也可以参考下自己干的这条路。

自由空间大,不太受局限。

前提是你需要有一笔启动资金,以及找到合适的定位,不要抱太大期望,是个年轻人,九个在创业,九个创业者,八个……最终可能还是回去上班了。

4、去给你上五险一金的私企

今天和大家主要讨论的是三线小城,如果是类似杭州、成都、长沙、厦门这样的城市,其实不用太发愁,找一找,还是能找到不错的公司。

但再往下走,就比较难了。

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民营企业都不太“正规”,比如实行的是一周六天工作制、不给员工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不会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以及整体公司的业务体系混乱,员工的工作标准完全看老板心情……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加之这些公司本身也极其不稳定,可能还没等你跳槽,公司就倒闭了。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比起小城市的私企,身处北上广的公司都相对“良心”多了。这也是许多人更愿意前往一二线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用知乎上一个网友的话说:去你心中的一线城市,而不是大家口中的一线城市。

5、啃老

你别笑。

其实在三线小城,从事最多工作的岗位是“啃老”。

因为实在找不到好工作或者不想去找工作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一些家庭条件还不错的,就干脆选择了“家里蹲”。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不在这里妄加评判。

我只想说,如果真的能够心安理得一辈子啃老,也不错……但这同时意味着“你将永远从属于你的原生家庭”。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毕业工作几年以后,我个人的心理状态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实话实说,特别累的时候,我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不是富二代啊”这样的想法。(害,谁没想过呢哈哈哈)

如果完全不受制于经济压力,我就每年去旅居在不同城市,写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再也不用考虑写的书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买了。爱谁谁。

但也真的就是想一想。

不仅因为“幻想即破灭”,更是因为,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野心的,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企图触及更多新的知识面,还想向这个世界翻译我的创意。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我在高考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曾经在小镇做了1个月的公交车售票员。

每次来回跑一趟3路公交车的路线时间是45分钟。

夏日要接待的客人在350~500人之间。

我还负责报喊站点,那是我很喜欢的工作,因为只是体验生活毫无经济负担,偶尔遇到好玩的人还会被我杜撰写进小说里。

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中午休息和司机师傅们在南梁的苍蝇馆子里吃八块钱一碗的炒面,我手舞足蹈的说,售票员真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工作了,又能数钱又能坐车。

他们都笑我,如果这样的工作,你要做三年、十年、一辈子呢。

你还觉得有趣吗?

我当时被问得哑口无言,摇了摇头,16岁的我,压根是活在云端的少年。

我还记得其中一个大叔,脸被日头晒得红通通的,嘴角还蘸着焦黄色的油缓缓放下碗对我说,“可这样的工作,我们要一直干下去啊。哪有什么好玩不好玩,还不是为了养家糊口……”。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这件事是我那天和自己的老同学,打完电话以后突然想起来的。

其实和今天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

我并不是想表达什么。只是突然……觉得有点沉重,因为我们终会到那样的阶段,要去思量所做的每个选择,能不能够支撑自己的愿景。

不论这个愿景是你的个人价值还是你的家庭、你的亲人。

我和老同学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聊到后面,从“三线小城的职业话题”变成了讨论“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困惑”。

结束对话之前,我对他说:“很抱歉,没能给你什么有效建议。”

他说:“能够有人听我说说话就已经很好了。”

在三线小城,除了考公务员还能干嘛?

然后我们两个人隔着电话笑起来,人生就是这样吧,焦灼着,踟蹰着,摩挲着,一滴一滴的青春蜜糖砸在时间的烤炉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有些人把它当做噪音,而有些人把它视为信号。

其实北上广也好,三线小城也罢。

愿我们今日每一步的前路未定都是为了来日的尘埃落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小城   人脉   公务员   培训班   私企   国企   年轻人   竞争   同学   电话   时间   城市   行业   工作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