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与香港同胞一起进驻空间站”

“我们期待与香港同胞一起进驻空间站”“我们期待与香港同胞一起进驻空间站”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核心舱,陈冬(中)、刘洋(右)、蔡旭哲向全国人民敬礼。(新华社)

自6月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陈冬、刘洋、蔡旭哲乘坐载人飞船从酒泉出发抵达中国空间站,在轨飞行至今已经一个多月。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在空间站,通过天地通信模式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讲述他们在“太空家园”的工作、生活及全新感悟。执行任务的第一个月,神舟十四乘组在太空中度过了7月1日,他们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盛景,收看了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的报道。之前,他们还收到了来自香港小朋友的信,并在轨回信。在采访中,陈冬、刘洋、蔡旭哲向香港同胞长期支持载人航天事业表达谢意,向香港市民送来祝福。神舟十四航天员们鼓励香港青少年做追梦人:“我们期待与香港同胞一起进驻空间站,在太空自由翱翔”。

2016年的神舟十一号任务中,景海鹏和陈冬在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完成了三个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水膜反应”“太空养蚕”和“双摆实验”。在繁忙的太空任务中,为实现孩子们的科学梦想,航天员变身成为蚕宝宝的“太空铲屎官”,景海鹏和陈冬逗弄蚕宝宝的有趣场景,是载人航天工程的经典画面之一。在神十一任务结束后,乘组2017年受邀访港,并参加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

难忘港人支持祖国航天事业

在访港期间,曾有小朋友问陈冬,在太空工作会不会很累。陈冬回答说,“太空休息时间很短,有点累,但累不算什么,过得十分充实”。他还告诉小朋友,在太空中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失重,他曾经与景海鹏玩吃花生的游戏,两人互丢花生米,张开嘴等着,花生就会慢慢飞进嘴里,他则给景海鹏增加难度,一下子丢出5颗花生米,景海鹏就一颗接一颗把它们都吃掉。忆起访港时的趣事,陈冬说,“最难忘的就是香港同胞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在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圆满成功后,她多次应邀访港,向香港同胞普及航天知识,传播航天精神。“香港同胞喜爱航天员的这份真诚,支持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这份热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谈及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刘洋告诉记者:“访港期间曾参加过一个活动,一位5岁的小男孩在活动结束时跑过来,拉着我的手问,‘刘洋姐姐,我想去火星,你能带我去吗?’我说,你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将来你带着刘洋姐姐一起去火星。”

蔡旭哲是首次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在神舟十四发射任务前夕才公开露面。他历时12年艰苦训练终于圆梦太空的励志故事,令很多香港市民十分感动。蔡旭哲说,很高兴知道很多香港青少年都想成为航天员。目前,中国航天员大队已进行了三批航天员的选拔,未来会选拔更多的航天员,“我们期待与香港同胞一起进驻空间站,在太空自由翱翔”。

勉港青少年逐梦航天

成为航天员绝非易事,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训练。神舟十四乘组对怀抱航天梦的香港青少年说,想成为一名航天员需要过很多关。简单地说,候选人必须身心健康——不仅要求身体素质要好,对航天环境要有很好的耐力和适应性,而且心理素质要好,年龄、身高、体重、教育经历和职业背景等也必须满足要求。

目前,中国航天员的训练有八大类、百馀个科目,每个科目又有很多训练单元。这就意味着,要成为航天员进入太空,必须经过数千个单元的训练。野外生存训练、水下训练、低压环境下出舱活动等训练是存在风险的。青少年们如果想成为航天员,从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不断学习的能力。神舟十四航天员们鼓励香港青少年做追梦人:“梦想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努力踮起脚尖。”

陈冬:指令长爱“找茬”较真

“我们期待与香港同胞一起进驻空间站”

2017年6月28日,陈冬在香港中华基金会中学介绍如何在太空进行香港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大公报)

6年前,神舟十一号任务,景海鹏时任指令长,陈冬是新手。如今,陈冬已成长神舟十四任务乘组指令长,他将带领乘组,天地协调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

心思缜密 习惯每事问

陈冬根据任务要求和乘组三人特点将任务进行分工。他是指令长,主要负责抓总和出舱活动;刘洋工作细致,负责物资管理和机械臂操作;蔡旭哲理论功底深厚,主要负责环控设备运行与维修。经过两年半的磨合,乘组间协作越发默契。作为团队的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据介绍,一向低调随和的陈冬在训练时特别爱“找茬”和较真。“在太空中,我们是终端用户,要从我们的使用出发,结合太空失重的经验,去检验程序、产品是否合适合理,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操作去验证。”陈冬说,“‘找茬’是去掉安全隐患的‘茬’,‘较真’是确保安全的‘真’。”

陈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在训练中不断提出质疑和建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陈冬也都认真观摩过,并针对相关设计向科研人员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均被采纳。

刘洋:体能训练自我狂“加餐”

“我们期待与香港同胞一起进驻空间站”

2012年8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接任务代表团访港,航天员刘洋在播放介绍片段时感动落泪。(大公报)

2012年6月28日,完成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撤离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飞到舱门口时,刘洋折返身,向着天宫一号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当时,我心里默念:再见了,天宫一号,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拼尽全力 巾帼不让须眉

神舟九号飞天归来后,刘洋从零开始,重新以拼搏劲头对待每门课程,将每次模拟训练当成实战,一步一个脚印前进。2019年12月,她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十年后再次返回太空。

神舟十四任务备战中,太空出舱对体能特别是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刘洋为此拼尽全力。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不断给自己加码。航天员48小时沙漠生存训练快结束时,刘洋顶着烈日在发烫的沙子里徒步行进5公里。两位战友体恤她是女生,让她少背点。刘洋坚决不干。她认为,自己是一名战斗员,要跟大家一样。刘洋记得:从当飞行员的第一天起,教练就和他们说,要漠视自己的性别,不要拿性别当借口,得和男性战友一样飞。当航天员也一样,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予以优待。

天地相隔 电话视频寄相思

陈冬、刘洋、蔡旭哲是代表中国征战空间站的航天员。在全国人民心中,他们是航天英雄,在生活中,他们是爱人、是父母。在太空飞行期间,他们对地球上的亲人们都有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家人们爱的力量,温暖着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在太空出差的一个月里,只要有空闲时间和条件,航天员们都可以通过电话和家人聊天,周末还可以进行视频聊天。

陈冬:检查作业的爸爸

在神舟十四号出征之前,陈冬调侃自己,待执行完神舟十四任务返回地面,就是“检查作业的爸爸”回来了,一时间成为“网络爆红梗”。由于航天员训练非常繁忙,陈冬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不过,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他会与双胞胎儿子开心玩耍,也会严格管理孩子们的学习。

让孩子们又爱又怕的老爸陈冬,在神舟十四任务出征前曾给孩子们写下一封深情的家书。“爸爸妈妈要求不高,上学以前,你们只管健康快乐、潇潇洒洒。上学后,你们要学知识,更要学会诚实、勇敢、坚持、善良”,信中说,希望孩子们自己学会照顾好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

刘洋:无尽温柔的妈妈

在外人眼中,刘洋是“使命必达”的航天女英雄;在一双儿女心中,刘洋是有着无尽温柔的妈妈。“有孩子之后,我柔软了很多,这种情绪和心态的改变,让我对待工作更加平和,也更有韧性。”谈及执行神舟九号任务时与现在的不同,刘洋说,每当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回家看到可爱的儿女,心中就充满了爱的力量。

在长达180天的任务期中,刘洋计划每天在彩纸上写下一句寄语,再叠成一个幸运星。她说要把祝福写进满天星辰,等写满180句话,叠满180颗星星,就意味着可以凯旋返回地球了。任务“满月”时,刘洋叠下的星星,已有了30颗。

蔡旭哲:独一无二的丈夫

首次执行太空任务的蔡旭哲,为飞天梦想已经准备了12年。“每个人都像一片树叶,不可复制,你在我眼里就是独一无二的。”妻子王颜晴曾这样鼓励蔡旭哲。十多年来,蔡旭哲一心一意地准备着飞天,哪怕孩子参加高考,他都没请过假。对此,王颜晴没有任何怨言,全力支持。

蔡旭哲入列神舟十四号任务,王颜晴认为时机刚刚好。父母身体安好,孩子已经上了大学,丈夫可以轻装上阵了。在蔡旭哲作为神舟十三号任务备份航天员奔赴发射场前,上大学的女儿跟爸爸谈心:“在我眼里,您是一个好爸爸,我非常爱您。”

备战12载圆飞天梦

蔡旭哲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蔡旭哲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在12年备战中,蔡旭哲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他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他沿着这100多个科目的登天台阶逐步攀登而上。

挑战极限 沙漠求生训练

2018年,在巴丹吉林沙漠参加48小时沙漠生存训练是蔡旭哲印象深刻的经历之一。当蔡旭哲所在的乘组进入沙漠时,最高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接着,又遭遇了沙尘暴,刮起了8级大风,第二天又赶上大雨。到了晚上,气温一下子骤降到零度以下。第三天,他们负重徒步5公里。短短48小时像是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

经过艰苦的备战,蔡旭哲于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2022年6月5日首次进入太空。在神舟十四号飞船整流罩抛开的时候,蔡旭哲轻轻抛起手中笔,首次体验着真实的失重感。这一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为蔡旭哲整整12年的坚守感动,为他的首次太空之旅加油。

中国“太空家园” 非常舒适 超出期待

神舟十四号乘组表示“我们很快适应了太空环境,在这一个月里,我们先后完成了物资转移和整理、载人环境建立、舱内设备安装和调试等工作,还进行了在轨专业性训练,在空间站工作是累并快乐着”,神舟十四号乘组表示,“太空出舱即将到来,问天和梦天两大实验舱交会对接随后展开。有伟大祖国和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有地面团队的全力保障,我们对迎接挑战充满信心。”

“首次进入天和核心舱,我们非常兴奋。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之家十分宽敞,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卧室,环境非常舒适”,陈冬说。与2016年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入驻的天宫二号相比,天和核心舱已经全面升级,“一切都和我们期待的一样,或者说超出了我们的期待”。

陈冬和刘洋属马,蔡旭哲属龙,神舟十四乘组被称为“龙马精神”乘组。“作为同批加入航天员队伍的战友,我们3人共同经历12年的学习训练,入选飞行乘组后,我们更是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神舟十四号乘组说。

首揭秘“美食盲盒” 美味营养

“太空吃播”是网友们最爱的环节,网友们经常“拿着放大镜”来找航天美食。“此次航天食品口味丰富,为我们准备了青提等水果,鲜美可口”,蔡旭哲说。在入驻核心舱后,蔡旭哲开启了神舟十四号任务的第一个“美食盲盒”。他首次揭秘,这个画着爱心、系着蝴蝶结的盲盒里有山楂糕、小蛋糕等,美味又惊喜。

刘洋表示,在执行任务前,乘组已在中国航天员中心完成专业化的严格训练,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组合体模拟舱训练及多次模拟失重训练。“当然天地差异不可避免,比如我们刚上太空时,由于失重环境的影响,有些不适感。但是,扎实的地面训练基础及地面团队的支持,让我们很快适应了太空失重环境”,刘洋说。

最期待太空出舱 信心十足

“神十四”乘组表示,太空出舱是他们最期待的任务,因为那是真正地进入太空。“我们在地面进行了很多次的水下训练、出舱程序模拟器训练等针对出舱任务的训练,可能还有天地差异带来的影响,但我们做好了充分的预案和准备”,指令长陈冬说,一定能顺利完成太空出舱任务。

刘洋表示,“6个月的工作非常繁忙,我们要将空间站由单舱组建成三舱三船构型,其间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刘洋说,乘组期待首次进驻问天和梦天实验舱,首次利用气闸舱和小臂进行出舱工作,开展大小臂的联合操作等全新的任务,相信在轨生活一定饱满而充实。

来源:大公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空间站   香港   空出   同胞   天和   神舟   期待   航天员   大公报   天宫   中国   航天   太空   环境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