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福利”变负担,“断缴”之风愈演愈烈,农民咋不交了?

不知不觉一年时间已过,又要到新农合缴费的日子了。作为农村居民的医保,新农合缴费方式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了,可以多种渠道缴费,有村干部上门收取,同时可以自己手机操作缴费,也可以去银行有专人办理。与此同时,新农合的缴费金额也在不断变化。

新农合“福利”变负担,“断缴”之风愈演愈烈,农民咋不交了?

根据今年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来看(城乡居民医保也就是原先的新农合),今年缴费金额又开始上涨,随着财政补助涨到了610元,但是农民个人缴费也涨了30元,达到了每人350元的标准。

从每人10元涨到当下的最低350元,每年以30元、40元的幅度上涨,如同温水煮青蛙式的上涨方式,让医保“福利”变成了农民的负担。

新农合也就是官方说的城乡医保,最初的目的是要减轻农民就医负担,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问题,是有利于民生的大好事,每年缴费以后就可以享受第二年的看病报销,报销比例连年增长,据说达到了70%,也就是看病花钱1000元,报销700元,可以说让很多农村家庭看得起病了。

新农合“福利”变负担,“断缴”之风愈演愈烈,农民咋不交了?

然而,现在很多村民表示不交了,“断缴”之风愈演愈烈,很多村干部上门催缴都无用,为何农民不愿意交了?

第一、实际医疗费用太高

不看病我们不知道,原来物价上涨的同时医疗费用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以前告诉我一个轻微感冒就要花费上千乃至更高之时我绝对会对他嗤之以鼻,不就是一盒感冒药的事吗?然而事实不然,现在只要你去了医院,无论是如何发生的感冒,那么只要医院有机器的,首先去验个血,医生再判断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

所以,现在人们都说现在的医生不会看病了,都是机器看病,不论男女、不论老少,只看检查结果,报告说你有病那么就有病了。如果病情稍严重点,住院成为了家常便饭,三五天如果不花费数千元以上是不可能出院的。

虽然收获住院报销比例高,但是综合算下来是一年都比一年高,不知不觉钱没了,病还没有好,这样的医保缴费让农民很是疑惑,到底节省钱了没?

新农合“福利”变负担,“断缴”之风愈演愈烈,农民咋不交了?

第二、年年上涨交不起了

就如同前文所述,每年30元、40元的上涨,把人当做“青蛙”煮,看似不痛不痒,但是反应过来钱都没了,这和农民的收入比起来涨幅太大,如果说农民收入每年10%以上增长,粮食价格每年涨一元,那么还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新冠疫情以来,不要说农民收益上涨,就是能够保住工作都不错了,很多60岁左右的农民工都被赶回家了,毫无收入。

因而每人最低350元,甚至800/900元,一个家庭就要五六千元,农民高呼交不起了,不断缴才怪。

第三、账户不能累计

新农合缴费其实与城镇职工医保缴费有本质的区别,不要看上班每月缴纳几十元,一年交八九百块,但是这些钱都是存在于医保账户中的,而且缴费年限只要达到25年、30年后就不再缴费,可以免费享受医保待遇。

新农合“福利”变负担,“断缴”之风愈演愈烈,农民咋不交了?

而农民交的新农合是不能累计的,一年一清,不论你交30年还是50年都要继续缴纳,这对于大量外出,不能用到新农合的农民来说完全就是打了水漂,很多年轻人一年看病的费用都没有350元,所以断缴也正常。

第四、穷人为富人买单

当然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在把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之后,其实农民是吃亏的。医保费用谁用得最多?绝对不是农民。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小病不看大病看,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因而用到新农合的时候很少。

而城镇居民由于靠近医疗机构,居住在城镇医疗方便,只要生病就往医院跑,医保账户中的费用自然就多,而农民完全相反,由于收入低、距离医院较远,看病成本大大增加,使用医保账户的钱就少。因而,医保成为了穷人缴费为富人买单的无语现象,这对农民很不公平。

新农合“福利”变负担,“断缴”之风愈演愈烈,农民咋不交了?

有了这些让农民不得不断缴的理由,才有了今天断缴之风愈演愈烈的势头,而要想改变,就要对医保进一步改革,有农民建议推行免费医疗,切实切断医院的盈利属性,回归到公益性质的轨道中来。

但是这种改变是任重道远的,关于今年继续上涨的费用,你交还是不交呢?欢迎下方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愈演愈烈   前文   负担   农民   医保   买单   富人   账户   穷人   青蛙   金额   福利   也就是   费用   收入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