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安倍的凶手判死刑,江歌妈妈可以请求法院改判陈世锋死刑吗?

刺杀安倍的凶手判死刑,江歌妈妈可以请求法院改判陈世锋死刑吗?

“凶手判死刑的可能性极大,因为他刺杀的人叫安倍!”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进行演讲时遭枪击,因伤重不治身亡,终年67岁。据悉,安倍的遗体已经运抵东京。关于凶手不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这种认知,是源于对日本刑法和国内文化的误读。大多数人的结论是凶手被判处死刑的几率极低,刚哥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


下来,刚哥将从日本刑法关于死刑的立废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该案的定罪量刑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知。

刺杀安倍的凶手判死刑,江歌妈妈可以请求法院改判陈世锋死刑吗?

1、日本死刑真的被废除了吗?


有人说,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废除死刑的国家。公元818年,日本就全面废除死刑,将其改为流放刑。然而,法律的立废并非是绝对的,它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而变化。日本当然也会遵循这个规律。在死刑被废除了338年后,日本的死刑制度又得以恢复。

在这漫长的300多年间,虽然死刑被废除了,但是江户时代的严刑峻法甚至是残酷的刑罚却从未停止过。斩首这一残忍的杀人方式被武士贵族在私刑中推崇,并得到大量适用。据说,仅江户幕府时期每年处死的囚犯就多达一千多人。1156年保元之乱后,武士阶层正式登上日本政治历史舞台。死刑再次得以恢复。

刺杀安倍的凶手判死刑,江歌妈妈可以请求法院改判陈世锋死刑吗?

2、日本判处和执行死刑真的很难吗?


日本刑法对于凶手刺杀安倍的行为与中国法律无异,定性为故意杀人罪。而且,量刑幅度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鉴于上述规定,凶犯在理论上有被判处死刑的依据。但是,如果因为故意杀人要被判处死刑,通常需要杀害多人或者手段极其残忍,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才行。


有人说,日本执行死刑是非常罕见的。据统计,近50年来仅有50多人被处以死刑,平均每年不到1人。即便死刑适用极少,反对执行死刑的力量依然非常不满,多次对当局提出批评和指责。还有人说,即使判处了死刑,也需要法务大臣的签字,而法务大臣通常会以宗教或者其他理由拒绝。从上述情况来看,在日本被执行死刑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

刺杀安倍的凶手判死刑,江歌妈妈可以请求法院改判陈世锋死刑吗?

3、江歌案和安倍被刺杀真的一样吗?


有人以江歌之死为例,说凶手陈世锋作案手段残忍,但最终也只是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共识,江歌被杀,凶手只杀1人,所以没有判处死刑。而现今刺杀安倍的凶手也仅仅背负了这一起命案,所以其也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这种说法是极其幼稚的,所谓“平等”并非同等,并不代表不管被杀的是谁,其后果和刑罚就一定是相同的。我国刑法领域,对此情况在量刑时也是会有所考虑的。


对于这一点,刚哥持不同意见。在通常情况下,自然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因而社会影响力也会有着较大差别。刺杀一个普通民众,当然是故意杀人,但造成的社会影响一般会比首相被刺杀要小一些。同时,江歌遇刺是在自己的寓所,属于相对比较私密的空间,而安倍遭刺杀则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属于公共场所。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实际上是有着较大的不同,不宜将此两案相提并论。

刺杀安倍的凶手判死刑,江歌妈妈可以请求法院改判陈世锋死刑吗?

安倍遇刺事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就连美国都表示严重关切,可见其影响之大。该案凶犯不可能死刑的观点,其实是忽视了众多对其不利的因素。杀两个人才判死刑只是惯常的做法,而不是定律。如果行为残暴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即便只杀了一人,也难逃绞刑的惩罚。所以,不要以点带面或者机械地去看待日本的死刑制度,还有很多特殊的文化背景我们并不了解。#安倍晋三胸部中枪 嫌犯被控制#​#安倍晋三不治身亡#​


仅从一个自然人被杀的角度来分析,从而得出凶犯不可能被判处死刑,是不严谨的。何况,有时非杀人犯也会被送上绞刑架,比如“外患诱致罪”。这个罪名指的是凶犯里通外国,危害本国利益。如果被认定为这种情形,没有人员死亡也会被判处死刑。如果该凶犯被扣上这顶帽子,或许他就会成为祭旗者。所以,我认为凶犯被判处死刑的几率极大。对于此事,您怎么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刚哥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奈良   凶手   死刑   凶犯   自然人   法务   刑罚   有期徒刑   日本   刑法   大臣   几率   残忍   法院   说法   妈妈   社会   陈世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