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来源:本文转载自青塔人才,已获得授权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最近,一位塔友陷入了选择工作的难题。面对江苏“双一流”的预聘岗offer,和地方院校明确给编制的教学科研岗offer,他陷入了纠结。

“如果为了入职‘双一流’,我放弃了‘双非’编制,值得吗?”

“如果为了编制,放弃了更好的平台,我怕我会后悔。”

一个机遇未知,但机遇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一个是实力稍差,但生活更加“安稳”的“铁饭碗”,两军对垒,正常人都会犯难。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在小红书上,还有博士用Excel做择业对比。来源见图

这样相似的问题,每天都有不少网友在知乎或青塔人才问答社区里发问。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塔子今天就这类问题,跟各位同样迷茫的博士们,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优越的硬件设施、人才济济的教师队伍、丰沛的科研资源、充裕的财政支持……在“双一流”高校工作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而且,“双一流”高校往往是高校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因此,我们更容易在“双一流”高校里看到青年学者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的景观。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来源:《半岛晨报》

但“双一流”的压力也大。此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闵韡老师对3818名“双一流”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8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在“双一流”高校里工作,教师的压力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经费报销等行政事务压力,以及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科研压力。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水平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学术激情与活力研究”(71774055)阶段性成果

一位已经是教授的“双一流”教师说:“我现在是最低的四级教授,可以带博士了,但一定要有项目。拿不到项目,当年的招生简章就不会出现你的名字。”

但在课题申报、项目申请和考核评价方面,比较边缘或交叉的研究方向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不同学科在考核“承认”的刊物数量上存在差异,使得某些学科的教师要达到规定的考核要求非常困难,一些研究方向的教师甚至面临着“无刊可发”的困境,有实力,却无法通过考核评价。另一位“双一流”教师说:“跨学科的杂志往往不是C刊,这导致你干了很多活,他们又不‘认账’”。

一方面,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享受到好的仪器和环境,“当面对同龄甚至年龄更低的人晋升比自己快时,很少有人会感受不到压力,并且这种压力还很难与熟悉的人诉说。随着近些年海外人才的大量回流以及国家一系列人才计划的实施,不少本土学者和老教师感受到了极大的竞争压力”。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诸多压力之下,大部分“双一流”高校,还在取消编制,实行“非升即走”。即便没有“非升即走”,“非升即转”,也足以让“双一流”教师感受到深深的不安。“双一流”教师,无论年轻或资深,都在心中默默地呐喊: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何来坚定的科研决心?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学者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才能专心做研究,这也是事业编制对博士求职者们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但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事业编正在消失。你念念不忘的事业编,或许早就不是你印象中的那个“铁饭碗”了。

传统意义上的编制,人到哪,编制到哪,简单明了;而现在很多事业编,不管是员额制、还是报备制……人走了,编制就没了。(区分方法请点击:警惕!这些事业编,是假的)

这种环境下,放弃编制,或许并没有那么可惜。你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对人才的能力以及产出成果,只会越来越高——在连高职院校都在招博士、申请国自然的情况下,只看有没有编制,能不能“躺平”,已经不现实了。

学术环境发达如美国,在开创了“预聘-长聘”制后,也开始了对长聘教授的考核,如今,许多高校,也开始对编制内的教师们进行“非升即走”考核,难保这样的制度不会在全国普及(点击查看:给编也要“非升即走”!多所高校已实施)。即便不考核,纵观如今还在编制内的老教授们,如果手上没有项目,没有论文,每个月仅靠不到万元的工资,生活不能说差,但也总让人有些唏嘘。

说到底,稳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创新变革中,全球都笼罩着动荡和不确定。站在国内高校队伍前列的“双一流”高校们,肩上担着更多突破创新的担子,能够进入这些强校的人们,身上终会分担起时代的使命。科研工作者们,应该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规律,在杂乱无章中组织起信仰和理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没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在他人眼中就意味着一事无成。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会对那位纠结的塔友说:

“双一流”高校里,这么多的90后副教授、教授,他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未必没有迷茫过。当你能收到“双一流”的offer,产生这样的疑惑,其实是好事——它证明了你有与优秀学者们为伍的资格和潜力

与其留恋着必然会消失的那份安稳,不如借着改革的东风,闯一闯,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适应这个逐渐让人感到“陌生”的学术界。趁年轻,去更好的平台看一看,别留遗憾。

不试一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有强大。

青塔人才(公众号:cingta-job)提供各大高校科研人才招聘启事,也长期关注人才人事政策、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发展等内容,帮助青年学者以更高的视野和更新的思路获得更快成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数字经济智库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为了入职“双一流”,放弃“双非”编制,值得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中国   学者   科研   教授   博士   压力   事业   高校   教师   环境   数字   项目   人才   经济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