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大学毕业生,注定是loser吗?

“双非”大学毕业生,注定是loser吗?


01


之所以写这么一篇文章,是因为这些年我总听到我有好几个名校毕业的好朋友闲聊都会特意跟我强调这么一句话:“你比我们学校毕业的大部分人混得都更好”;

以及我们公司上周年终述职,我老板评价我时特意说了这么一句话:“她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抵得过我3个985研究生之和”。

(写这种文章,说实话我是极度不适以及脸红的,因为过多涉及到了我的个人信息,且还必须煞有介事、恬不知耻的说自己的所谓“成绩”。但之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写了,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话题是一件迫在眉睫、或许能帮助到人的好事,也是因为我知道写作者必须迈出剖析自己的这一步。)

每次听到这种褒奖,我心情都有点复杂,因为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双非”毕业生所面对的艰难和尴尬。我已经参加工作10年+了,但“毕业学校不好”这个标签,竟然至今都还是会频繁出现在别人对我的褒奖中,无非是因为社会主流印象还是觉得“毕业学校不好”和所谓的“混得好”不应该是两个能摆在一起的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毕业10年+的人,都还在为“毕业学校好”而藏不住地骄傲自豪,或者还在为“毕业学校不好”而摆不脱地自卑抱怨。我一向认为这都是一种过早进入人生“环形跑道”的悲哀行为,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永远停止在了大学毕业那一年,也一定是源于他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失落和失意。

前一阵看到三联报道了34岁在读研究生谢鹏猝死的事件,导语里面三联对于谢鹏的描述、也可以说是悲剧的起因是:

「一个普通的青年,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双非”大学,在国企里做着普通的基础工作,长着一张没有什么棱角甚至有些微胖的脸。」所以「考研,可能是谢鹏逃离平庸、向上跃升的唯一现实选择。」

“双非”大学毕业生,注定是loser吗?

这个报道让我觉得无比痛惜,“毕业学校不好”像极了一团牢不可破的迷雾,跨过去的人知道那只是迷雾,而身在其中的人都认为它是牢不可破的绝境——更重要的是,当全社会的主流印象都认为这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的时候,那事实是怎样似乎已经并不重要了,因为局中之人便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窒息的压力、找工作升职时会受到事实的阻力——从而魔幻般地最终沦为“毕业学校不好=不优秀=loser”的大数据中,一生都无法反证这个原本荒谬的逻辑。

但其实,富二代只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家庭”;而清北/985/211甚至占不到本科毕业生的1%,绝大部分人都是“双非”大学毕业。

所以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大部分人面临的这团迷雾。以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

“双非”毕业生,是否一定找不到好工作?是否一定是职场的loser?是否一定是人生的loser?

往深处说,这不仅涉及到大部分人自己人生的大问题,亦是一个经典的育儿问题,因为教育资源的大数据已经摆在那里,你的娃,大概率就是考不上985/211; 大数据也早就告诉你了,不仅富不过三代,985也基本过不了三代。


02


二本毕业生,劣势到底在哪里?

大家普遍认为的劣势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1) 大学师资资源更差;

2) 同学资源更差(曾经见过知乎上一个经典问题“没读985/211的人,你错过了什么?”,其中高赞回答是答主举了例子说他北大上铺的东北同学,是通过关系进北大的,那个同学老爸是企业家,对儿子说过:我把你弄进北大不是去学习的,是去认识人的);

3)从概率上讲,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差的人更多(当然不是泛指、且仅指学生时代);

4)求职起点更低、歧视很普遍。


03


“双非毕业生”逆袭,可能性有多大?

我只想说一句鸡汤味的正确的废话:你认为可能,他就一定可能,甚至可能在你不刻意的自然前进中自然就柳暗花明了。去除心魔是所有美好故事会发生的前提。

这个心魔叫做:“我不是名校,所以我不优秀,所以别人也必定认为我不优秀”。

要祛除这个心魔,你若总是身在局中短视看问题,是很难对抗这种根深蒂固的大环境的迷雾的,但只要你能沉静下来,用上帝视角把问题分解,一切都迎刃而解:

(一)我上面提到的“双非”毕业生的四大劣势,是否可以弥补?

(二)985/211的优势,真的是你想象的那么回事吗?(你对中国名校教育是否有理性判断)

一条条说:

(一)我上面提到的“双非”毕业生的四大劣势,是否可以弥补?

关于第1)和第2)点劣势(师资资源和同学圈子的劣势),我觉得:还在认为这些真的是劣势的人,其实还活在我们父辈那个时代的认知里。

在这个时代这已经完全不成为问题了,因为我们已然来到了一个【知识平等】的新时代。各领域很多最顶尖的教授都开了知识付费课程,各领域太多有实战经验的精英都在网络上积极分享干货、以求建立他们的个人品牌,名校生曾经自带的知识资源的优势可以说已经消失殆尽。

而所谓同学圈子(我自己一直认为所谓圈子就是个最没用的毒鸡汤,因为你自己是梧桐树、自然会引得凤凰来),但如果你真的觉得“同学圈子”必要,我也可以负责任的分享给你的就是:你进入社会后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或者活动中,你能遇到优秀的/成功的人的概率,要远比你在985待4年遇到优秀的/成功的人的概率大太多了。(避免过于功利化,就不展开说所谓的tips了)

关于第3)点劣势:从概率上讲,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差的人更多(当然不是泛指、且仅指学生时代)。

“双非”毕业生里面基本分两种人:高考失利的人、以及确实学习能力差一些的人——

高考失利的人自然不用说,因为你能力并不差。而对于那部分确实学习能力差一些的人,你要知道的是:

学生时代学习能力差,只是代表学生时代而已,因为学习从来都不是4年的事情,而是最重要的终身大事,进入社会和职场后,一个项目做下来,有些人一天的成长比你大学四年获得的成长还要大得多。

所以当大家参加工作10年+之后,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可以变得天上地下一般的巨大,我并不是特指财富的差别,而是指我们经常用来区别名校生和非名校生的【能力和智识的差别】,而导致这方面的差别的,绝对不是学校,而是毕业这10年你们在社会和职场的经历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个人成长。所以你会发现,人到中年,很多学生时代的优等生的智识变得犹如乡野村妇、能力与日俱减。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你已然身处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一个真正知识平等的时代,这意味着,你缺什么能力,针对如何改进这项能力的方法,一定已经有无数的经典书籍、课程存在了,把其中科学实用的方法找出来,去练习,尤其在职场实战环境中去练习,其实进步非常快。

而且你要知道的是,大多数企业的岗位(哪怕是高管),远远不需要你有拯救地球的超能力、爱因斯坦的智商,那些岗位对应需要的那些能力,完全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战来积累和精进的。

不要说大部分名校毕业生的智商并不比你更好,即使你那么巧正好需要同那少数几个少年天才奥数金牌同平台竞争,你也未必就会落后(无论是赚钱的多少、或者人生多维度的考量),因为在职场,智商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双非”大学毕业生,注定是loser吗?

拿我自己举个例,回看起来,高考失利对我最负面的影响是什么呢?其实是大学四年+毕业第一年,具体表现在:自卑,以及没能享受当下(因为我一心想用考研来弥补遗憾)。

而这个负面影响本质上是因为我被大环境影响、在意了“高考失利”这件事情。尤其是我就读的高中是湖南省级重点中学,湖南“省重点”意味着每年高考都是清北一大堆、你的同学基本都是985/211。

我记得当时每个学生的班号是按照入班成绩的名次排的,而我当时的班号是2号——意味着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同学都认为你随便能上个985,结果最后却上了个普通双非大学。所以这件事对于当时18岁的我,打击不可谓不大。

我现在回顾得出的结论是,我没能按照预期上名校的原因,是介于高考失利和应考素质不好之间,因为我当时的应试心态极差,身体极差,注意力很涣散(考场上脑袋一片空白),这种毛病一直延续到我后来考研。

而事实上,当我毕业第二年开始孤身南下深圳参加工作开始,我以极快的速度就适应了,且很快就从折磨了我5年的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尽管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所有名校生应该都瞧不上的工作:低薪、只有20个人的小公司/夫妻店、做的是最没有门槛又压力最大的海外销售岗位。(你并非一定要挤破脑袋去那些苛求学校门楣的特殊岗位,这是个空前多样化的社会,塞翁失马的收获很常见

而从我离开学校、迈入职场开始,我再也没有感觉到,高考失利、毕业学校不好对我有任何影响了。以及我现在去跳槽,没有公司会注意到“诶,你这毕业学校不是985”,别人只会注意到“你做过这么好的客户,你在行业这么好的公司做出了不错的业绩,你的各方面职业能力都不错”。

关于第4)点劣势:求职起点更低、歧视很普遍。

对于大厂、各行业内排前列的公司,招聘都是写的只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即可”,但潜规则都是985/211起步(不是绝对,但大部分是这样),就比如我们公司,我现在让人事部给我们部门招人,也都是985研究生(最好海龟)起步。

倒不是因为大厂HR或者我们这些用人主体都认为“双非”生里面挑不出优秀的人,不过是因为985/211投简历的人已经太多了,而高考成绩好+名校毕业的人里面,逻辑能力/学习能力更好的人比率更大——直接在他们里面挑是为了提高招聘效率。

篇幅有限,关于这一点,我简单给3个可执行的小建议:

建议1:弯道超车

选择重于努力。高考只是应试这一个单赛道,而进入社会是多赛道,你有太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比如行业选择的差别、工种选择的差别、个人成长的差别等等,像有些行业和岗位的天花板就在那里,你就是做到部门老总,薪水和个人成长都非常有限。

建议2:转移焦点

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身上有别的闪光点,从而别人能自然忽略掉【毕业学校不好】这个弊端。

比如说,虽然你毕业学校不好,但是你在大学已经有某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或者有某个可圈可点的项目经历。虽然你毕业学校不好,但你的学习能动性特别好,通过怎样的规划和坚持把某项技能或者习惯学得比其他人都好。

等等。

建议3:曲线救国

所谓曲线救国,就是你确定你一步是达不成你的求职目标的,那么你不妨淡定下来、把战线拉长即可,路径正确的话,一般第二步、第三步就能跳槽进你的目标企业。比如内推、先进入到那个行业的其他企业、先进入你的目标企业的合作企业(比如它的供应商、客户、第三方等等),等等。我身边见过太多这样曲线救国达成目标的人了。

“双非”大学毕业生,注定是loser吗?

(二)985/211的优势,真的是你想象的那么回事吗?(你对中国名校教育是否有理性判断)

其实活到我这把年纪,意味着你身边已经有足够的实例,让你看清楚中国教育是怎么回事了。

并不偏激的说:中国的名校教育、以及所有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实然性的失败了。

不要说离培养出我们曾经对高等教育寄予希望的所谓“独立、自由”之灵魂和品格相差多远,即便是从纯功利主义角度看,似乎名校(以及所有高校)也并没有教给大家太多赚钱的本事。职场真正需要的那些能力,完全不是现在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能培养出来的,更不用说是人生多维度的考量。

而名校毕业的那部分非常优秀的人,即使没有名校加持,他会照样优秀。本身扶不上墙的人,进了名校,你也照样还是烂泥巴。

“双非”大学毕业生,注定是loser吗?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名校生起点毫无疑问更高,但不是因为它本身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真的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全社会都认同这种虚名,从来带来了实然性的很多好处。

作为个人,一旦进入社会赛道,无论名校或者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跑的最佳姿势都是:撕掉毕业学校虚名之下的皇帝的新衣,欢迎进入:真正的丛林。


-END-

“双非”大学毕业生,注定是loser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劣势   迷雾   概率   名校   大学毕业生   能力差   差别   毕业生   不好   能力   同学   优秀   学校   人生   社会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