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历史人物其实近乎完美却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为什么?







刘少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在土地革命时期,刘少奇曾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军团长是彭德怀,政委是杨尚昆。皖南事变后,他曾任新四军政委。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五大书记之一,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并列。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曾任国家主席。文革中,被四人帮诬陷,扣上了“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1969年11月12日病逝。

刘少奇曾说:好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1980年5月17日,中央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

他的儿子刘源,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被喻为是反腐倡廉的“打虎”上将。




大家好,我是梅子雨summer。

在这里我不得不谈起一个人了,那就是朱德将军。

开国十大元帅,像聂荣臻、林彪、彭德怀、陈毅......提起他们,大家都会想起一些事情,比如:

提起彭德怀将军就逃不开“百团大战”和“抗美援朝”。

提起陈毅就想起“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

想起林彪就想起了解放军纵横东北三省的画面。

想起了聂荣臻就不得不提原子弹。

......

但是作为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却没有非常亮眼的战绩,他为什么被列为十大元帅之首呢?

在革命最黑暗的日子里,朱德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南昌起义后,受国际共产主义的指示,朱德与周恩来、贺龙等人在三坝河分兵,朱德负责阻击敌人,而周恩来和贺龙则是直扑潮汕。

国民党的八个师向潮汕增援而来,朱德的部队在阻击过程中伤亡很大,4000人的部队在撤出时,已经不到2000人了。

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的作战失败了,这给朱德部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朱德部队,虽说朱德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是由于这是由几支部队拼凑而成的,实际上没几个人听他的指挥。

这时候部队里的情况十分复杂,人心浮动,害怕的、坚定的、悲伤的......

但是朱德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在之后的会议上,许多人都觉得主力都已经失败了,他们这2000人还是散了吧。但是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队伍,他要求快速北上,到湘南和那里的革命队伍会合

朱德在后面的行动里,都是带着几个警卫员走在队伍最前面,往往都能料敌于先,打了好几场胜仗。

但是军队的情况却愈加恶化了,缺少粮食、缺少武器装备、缺少医用物资,虽然说是要去湘南找组织,可是根本没和组织上级联系上。

许多干部都走了,师级以上干部只剩下了朱德,团级以上干部只有朱德、王尔琢、陈毅三人。

革命火种真的是处于风雨飘渺之中,谁也不知道还能走多远,南昌起义即将宣告完全失败。

就在这个时候,还是朱德站了出来,承担起了责任。



之后朱德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说了下面的一番话,这番话真正为革命保存了火种,也证明了朱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

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

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朱德坚定的信念感染了下面的官兵,陈毅说:

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正是朱德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革命决心,力挽狂澜,保存了南昌起义的火种,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建立打下了根基。

不居功,不自傲,朱德一心为革命

当朱德在毛泽东的掩护下,把剩下的800人带到井冈山上后,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合兵,一种是分兵。

当毛泽东提出合兵后,朱德是不赞同的,但是在周恩来的劝说下,朱德放下了心中的想法,服从党的决定

这为朱毛红军融合打下了基础。



在后面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朱德通过大量的实战,总结许多战斗经验。

朱德论述了运动战、山地战、隘路战、遭遇战、追击战、袭击战、攻坚战、歼灭战等战术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开国后,朱德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完人朱德

朱德在革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当把军队带往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又不居功、不自傲,听党的决定。

战争年代,朱德总结了大量的军事斗争经验,为中国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开国以后,一心扑在党风党纪建设上,不争权不夺利,为建设执政党付出了半生精力。

谈起朱德,都知道是中国的开国元勋,但是知道他做过什么的人,却十分地少,这也许也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心愿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比于其他将领,1955年的开国上将陈锡联的存在感不那么高。许世友,洪学智和韩先楚都已经拍了专题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陈锡联却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其实这是不太公平的。至少就历史上的贡献来说,陈锡联的贡献完全不在这几位之下,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的表现都是非常突出的。

陈锡联为人比较忠厚,平常话不多,但是打仗的时候胆大心细。到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陈锡联还是四方面军的师长,改编后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的团长,上前线后,一二九师旗开得胜的第一仗就是奇袭阳明堡,而直接负责执行这一仗的具体指挥的就是陈锡联。当时陈锡联才二十二岁,刘帅交代任务的时候说,锡联啊,你已经是大小伙子了。


不久后,陈锡联就升任三八五旅旅长,之后一路晋升。因为当时陈赓的三八六旅实际上是中央直接指挥的,所以陈锡联的三八五旅是刘邓直接指挥承担战斗任务比较多的一个部队。到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解放军整编后,陈锡联纵队也是整个野战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一个部队,甚至可以说是最强的一个部队,经常被用来充当主攻部队。

而且,陈锡联也是一直跟着刘邓大军从太行山出发,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淮海战役,到之后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陈锡联都参加了。而到他在解放西南之后出任重庆卫戍司令的时候,才只有三十四岁,还是非常年轻的。解放后,他先奉命担任炮兵司令员,后来又被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时候就又被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他因为话少,为人也比较可靠,所以在军中一向是名声不错的,也比较能打仗。但在延安抗大学习时,他和陈赓住一个窑洞,却被陈赓算计过一次。陈赓和他每天出门干活的时候,去的时候陈赓用独轮车推着陈锡联,回去的时候陈锡联推着陈赓。过了几天陈锡联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因为早上出门的时候还精力旺盛,而等到放工回去的时候,都已经很累了,所以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才又要求和陈赓轮流来。

这些年来宣传他的影视剧很少,只有八十年代拍过一个奇袭阳明堡,但是只要拍八路军抗战初期就都要提到他,因为奇袭阳明堡这个是绕不过去的。但除此之外,他的存在感就很低了,在电视剧刘伯承元帅里,他的出镜率算是高了一点,但是也还是不如陈赓,其实他对刘帅来说,要比陈赓重要很多。因为陈锡联是一直在他指挥之下的,而陈赓经常是中央直接指挥的。




我今天说这个人,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个牺牲的烈士,两弹一星的成功,他功不可没,但由于过早的牺牲,所以名声不显,很少被人提及。

他出生于清末山东荣城一个普通人家,10岁时开始读书启蒙,虽然读书较晚,但天资聪颖的他仍然在十七岁时毫不费力的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十里八乡唯一一个公费中学生,此后他的求学生涯一片坦途,直至1938年他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出国留学,先求学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与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他的科研成果是卓越而又显赫的!他首次提出了“上临届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他又发展了国际公认的PLK方法,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和空气力学家,并以此顺利进入康奈尔大学任教。

美国要求他填一份表,上面有一道问题,问“假如发生战争,你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他在上面很干脆的填上了“NO”,于是上了美国的黑名单。

1958年,他在美国烧掉了所有的研究手稿,毅然回到国内,同年参与创建中国科技大学,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科技大的同学想必已经得知,这个人就是“郭永怀”郭老!

1963年,郭老开始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他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唯一一位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初4日,郭老在青海基地发现重要数据,急于回京汇报,因此搭乘了夜航飞机。12月5日凌晨,飞机在北京机场降落时离地面还有四百米的时候发生故障坠毁,郭老不幸罹难,年仅59岁。

下面这一幕应当写入教科书被后代铭记!

现场惨不忍睹,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其中有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格外引人注目,这正是郭老与警卫员牟方东的遗体,两具已烧焦的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里面的数据竟完好无损,这正是热核导弹的实验数据。

现场救援人员全部潸然泪下!郭老外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花费了无数人无数心血的实验数据。

郭老最后用生命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忠诚,什么叫热爱!郭老牺牲后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获得成功!

1999年,郭老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他也是唯一一个被以“烈士”身份授予此殊荣的科学家。

每每提及郭老事迹,总是忍不住内心震撼以致热泪盈眶!烈士肝肠名士胆,我辈岂可负年华?同志们,我们也需努力啊!




1、穷人家的盛宴

母亲湛氏把头发卖了,换来了几尾鲤鱼、一些牛肉,莼(chun)菜,麦饭和馄饨.....

母亲一匹黑缎似的头发,现在却只拿一块灰白色的斜纹布盖起了断发的部分。

一个时辰前,儿子陶侃幼时的好友路过陶家,好友带来了不少仆人和马匹,依旧是当年吴国鄱阳世家的派头儿,陶侃父亲去世后,陶家家境已大不如从前,再加上积雪连日的,家里像口干净的锅底儿,空空如也,拿什么出来待客?

正发愁呢,母亲大人脚步轻快的回来了。

她容光焕发的唤出陶侃,使唤他去剁下几根屋梁当柴烧,拆了草席子喂马,自己躲进厨房里,许久不见出来。

不一会儿,屋里弥漫起煎炸烧煮的香气,猛烈的香味儿冲进鼻腔里,勾的陶侃丢下客人,跑到厨房里来看热闹。

母亲侧着身,舌头卷过油瓶口儿,旁边是炊具的热气蒸腾。白烟缭绕里头,陶侃眼睛落到了母亲的后脑勺上,那里原本有又黑又直的头发...怎么没了?他定定的看着,突然脸上一轰,差点落下泪来。

这顿饭吃的宾主尽欢,连仆人都有丰盛的大麦饭、肉馄饨和剩下的鲈鱼脍(kuai)莼菜羹,朋友连连拱手,说太破费了。

第二天傍晚,陶侃追送了朋友几百里地,仍不舍得回去,朋友忍不住问:“难道你想入仕”?陶侃点点头。

朋友不负所托,极力向朝廷举荐陶侃,陶侃得以出任安徽枞(zong)阳县县令。

2、不负期望,得到省里唯一一个孝廉名额

陶侃对本职工作极其用心,他珍视这次来之不易的机遇。古人对身体发肤非常重视,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母亲怎会去拿头发换取儿子陶侃前程的一点儿可能,这次入仕机会对寒门子弟陶侃实在太珍贵了。

陶侃也对顶头上司太守极力奉迎。太守母亲急病,外面天寒地冻,大雪连日,下属们都不敢冒险涉雪求医,只有陶侃主动说:“主君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他艰难跋涉数十里,为太守母亲请来名医诊治。

因为德才兼备,能力过人,陶侃得到了郡里的孝廉名额,(20万人口的郡县一年只有一个名额),可以赴洛阳待选了。

命运为这个寒门子弟裂开一道明亮的曙光。3、门阀当政 升迁无望

“前日,一只千年狐狸化成人形来求官,被老夫请来周文王坟前华表木,降服了这个畜生”,西晋宰相以麈(zhu)尾覆面,对众人说道。在座的都是当代清谈领袖,如“洛阳三俊”、“金谷二十四友”,无一不是门阀贵戚、世家子弟。

“这年头,精怪都出来求官,不是什么好兆头啊”有人摇头叹息。庾亮小公子则笑道:“狐狸小人为当官儿,踏破宰相门”,庾亮出身高门大户,他自幼聪明,擅长清谈玄学,被父兄同族寄予厚望,小小年纪就成了权贵们的座上客。

恰巧在此时门人来报:“枞阳县的穷孝廉陶侃又来了”,“说小人小人到”庾亮嘴巴不饶人,满座哄堂大笑。宰相嫌恶地皱起了眉头。“让他郎中待选吧,不用进来了”。

魏晋以来,朝权被世家把持,国家用来选拔人才,晋升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形同虚设,政府上层职位基本被世家子弟占据,国家层面已经堵死了寒族子弟的正常晋升途径。

如果不是恰逢战乱,可能陶侃这辈子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三十年的繁华

匈奴趁乱打进洛阳,俘虏皇帝,毁灭中枢,

世家大族逃亡江南,

陶侃投奔了荆州刺史刘弘,

他“战无不胜,功无不克,使群寇败走”

从荆州诸多长史幕僚中,脱颖而出,

被任命为龙骧将军、荆州刺史。

此时中原“神州陆沉”,

失去保护的华北百姓,

人口从3700多万户,被杀的只剩下300多万人。

匈奴兵疯狂抢夺妇女财货,为躲上峰检查,

将抢来的七八千汉人妇女扔进黄河淹死

羯族魔王石勒,把老人小孩磔碎,

充当军粮,笑称为“两脚羊”。

长江以北,满目疮痍。

而陶侃治下荆州,百姓有田种、有饭吃、有钱拿

每日投奔来的穷苦百姓不计其数。

如曾孙陶渊明描述的一样。

成为乱世中的桃花源。

公元330年,因平叛有功,

陶侃获得“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殊荣,

已是东晋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

寒门子弟陶侃,咬牙上进,忍耻不言

终成国之栋梁。

公元334年,陶侃病重,想葬回父母身边。

亲自交接权柄,封存府库,

后事托付给下属,启程回乡,

去世前,梦见母亲黑缎子样的长发梳成了大髻。

对着他微笑。

母亲,我可曾让您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南昌起义   淮海战役   太守   周恩来   荆州   孝廉   两弹   司令员   火种   头发   历史人物   力学   子弟   中国   部队   母亲   完美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