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皇太极为什么会娶大玉儿?

13岁孝庄嫁34岁的皇太极,姑侄共侍一夫。在宫中她最不受宠,地位最低,皇太极爱的根本不是她,而是她背后的科尔沁。

大玉儿本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公主。虽说身份尊贵,可依然逃不掉联姻的命运。

在姑姑哲哲的撮合下,布木布泰在13岁嫁入盛京,成了皇太极的五宫之一庄妃。

可她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

庄妃嫁给皇太极时,他早已妻妾成群。同时,出于维系部族的需要,皇太极还在不停地接收各部送来联姻的女子。

其中就包括庄妃的姐姐海兰珠。皇太极第一次见到海兰珠,就动了要娶她的心思,完全不介意她寡居的身份。

自打海兰珠进宫,就一直独享专宠。而庄妃的地位、排名一降再降,最后垫底五宫之末。皇太极甚至几个月都不进她的宫中。

皇太极既然如此不喜庄妃,为什么又要娶她?

1、科尔沁部为求自保,主动嫁女

科尔沁跟满州的结盟,缘于他们不堪忍受察哈尔林丹汗的压榨。

科尔沁隶属于察哈尔部,当时察哈尔首领林丹汗横征暴敛,附属部族稍有不顺他的意,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林丹汗的的举动,引起了各部的强烈不满。

当时,科尔沁跟满州接壤,看着他们跟明朝生意往来,不仅经济发展,还兵强马壮,便想借满州的势力来对抗察哈尔部。

精明的努尔哈赤,看到了科尔沁的动摇,便主动提出:两部以联姻的方式结盟。

一方想寻求保护,一方想招纳笼络,双方一拍即合。

两部首领商量好后,科尔沁部领主莽古思,就把16岁的女儿哲哲嫁给了皇太极为福晋。科尔沁,是蒙古最先投靠满州的势力。

哲哲嫁过来,只是科尔沁自保的第一步。

接下来,她的使命就是生一个有着满蒙两部血脉的孩子,以稳固两部的关系。

可哲哲嫁给皇太极11年,都一无所出。

这些年,皇太极从一个跟在父兄身后拼杀的勇将,变成了部族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他的地位越高,哲哲越是着急,后宫历来母凭子贵,如果没有儿子,她这福晋也当不长久。

不仅哲哲自己着急,她背后的科尔沁更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13岁的布木布泰被送到了盛京,成为了皇太极的侧福晋庄妃。不只是姑姑,整个科尔沁的希望也都寄托在了她身上。

庄妃倒是很快就有了消息,不过连生三娃,都是清一色的格格。

或许庄妃真是天生的福星,自从她来了之后,婚后11年没有子息的哲哲,肚子也大了起来。遗憾的是,她也连生三女。

姑侄俩努力了18年,生下六个格格。科尔沁虽然沮丧,却不死心。

他们将希望放在了草原第一美女海兰珠身上。海兰珠是庄妃同母所生的姐姐,庄妃的母亲假借看女儿的名义,将海兰珠一块儿带到了盛京。

这回,科尔沁是赌对了。

皇太极自从见了海兰珠,就再也挪不开眼。立即将她纳入后宫,封宸妃,地位仅次于大福晋哲哲,皇太极丝毫不介意海兰珠已嫁过人的经历。

海兰珠除了温柔貌美,更让皇太极惊喜的是,嫁过来第二年就给他生了皇八子。皇太极喜得大赦天下。可惜,小皇子不足百日就夭折了。

海兰珠也因丧子之痛,抑郁而终。

科尔沁部的心情,此时真是一言难尽。本以为总算是熬出头了,没曾想,竟是一场空欢喜。

巧的是,皇八子刚去不久,庄妃就生下了皇九子。皇九子给悲痛中的皇太极带去了些许安慰,故赐名福临。

至此,科尔沁姑侄们的“生子大业”终于功成圆满。

出于生存需要,科尔沁想依附日益富强的满州,让部族走向安定与发展,在当时来说联姻是最好的方式。

所以科尔沁才会再三将女儿送往建州,又那么坚定地要生下满蒙血脉的子嗣,以稳固彼此之间的盟约关系。

不得不说科尔的眼光非常独到。

当时在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皇太极并不出彩,受汗王亲睐的是禇英、代善这些嫡子。然而,科尔沁就是一条道走到底,不遗余力地要跟皇太极绑在一起。

皇太极娶庄妃,科尔沁极力促成是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草原上一上喇嘛的预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皇太极深信孝庄是天降贵人,也有利益的考量

其实,哲哲福晋跟皇太极提出,让侄女布木布泰给了做侧福晋时,皇太极曾推辞过。毕竟,那小丫头叫自己“姑父”,娶她不太合适。

有什么不合适呢?

哲哲说,此女出生时喇嘛曾预言她是“天降贵人”,将来要母仪天下。皇太极听后脸色一变,立即改了心意,开始准备迎娶贵人。

当时,努尔哈赤已统一了大部分建州的女真部落,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可皇太极的处境却不容乐观。

虽然众贝勒中,禇英被废,代善失宠,三贝勒莽古尔泰因弑母被汗王厌弃,角逐皇位的对手只剩下13岁的多尔衮。

可小小年纪的多尔滚,却是竞争对手中实力最强的一位。

多尔衮兄弟三人不仅握着两黄旗的兵力,努尔哈赤还打算百年之后,将镶白旗交给多尔衮,他们兄弟三人是货真价实的手握重兵。

除此之外,他们的母亲阿巴亥大妃,不仅深受汗王宠爱,还十分机敏,能力了得。

反观皇太极,年幼丧母,舅舅家跟建州还存着血海深仇。可以说除了自身的努力,他唯一能借助的就是妻子娘家的势力。

而科尔沁,就是他最为倚重的支持。对皇太极来说,于公,满州可以利用科尔沁牵制察哈尔;于私,科尔沁是他的姻亲。

面对老迈的汗王,跟一天天长大的强劲对手,“母仪天下的贵人”不仅给了皇太极极大的心理安慰,也进一步巩固了他跟科尔沁的结盟。

或许,布木布泰真的是天降贵人。

就在她嫁给皇太极的第二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承汗位。

可以说,皇太极娶布木布泰,完全是出于利益的考量。

所以,尽管皇太极对孝庄没什么感情,但因为她背后科尔沁的实力,皇太极也想把她娶回来,放在后宫相敬如宾。

只是,皇太极没想到,布木布泰不仅是能给他来好运的“贵人”,更是大清的“贵人”。

其一,辅助福临登基称帝

1643年,皇太极猝死宫中。

由于没有立下传位遗诏,引发了皇位之争。睿亲王多尔衮跟皇长子的争斗,从暗中较量转变成了明面上的火拼。

清世祖实录: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


孝庄作为这次斗争中的“旁观者”,在孝端皇后(哲哲)的支持下,她争取到了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图赖对皇九子福临的支持。

然后,又对多尔衮进行劝说。虽说多尔衮当时并没有表明立场,但此举为事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最后,在大家推举豪格,而他又假意推辞自己不堪大任时,多尔衮立即提议,让福临继位。

这一提议当时就得到了,威望甚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

孝庄就这样,利用种折中的方案,抓住机会将儿子推上皇位,同时也赢得了两黄旗的拥护。

孝庄不仅保住了儿子的皇位,还平息了一场极有可能爆发的朝局动荡。

其二,辅佐玄烨开创盛世

1661年,顺治帝(福临)因天花卧病不起。

眼见病情日益严重,孝庄吸取皇太极未立嗣而引发冲突的教训,让顺治尽早立下储君。

经过多方商讨,顺治最后决定,让已出过天花的玄烨为继承人。

就这样,顺治病逝后,八岁的玄烨登基为帝,改年号康熙。

从此,孝庄便将所有心思都用到了小皇帝身上,对康熙的培养和教导倾尽心血。

她告诉康熙,要刻苦勤学,心系百姓苍生。

《清史稿》:祖宗靠骑射创业,武备不可驰,虽当今天下太平,四海宁谧,也应知道居安思危的道理。

她教导康熙,人心才是天下。

《清史稿》:为人君者,必须明白,得人心则得国的道理。

在孝庄的教导下,康熙擒鳌拜、平三藩、亲征噶尔丹,将大清带入盛世,成为一代英主。

这么看,喇嘛的话所言不虚。

孝庄的确是皇太极的贵人。她以一已之力,护佑了两代清主。

写在最后

皇太极妻妾众多,但他对妻妾的选择,都是只看利益不谈感情。

事实上,皇太极的每一次娶亲都有着明确的目的。他娶的不仅是妻妾,更是妻妾背后的实力跟背景。

所以,皇太极之娶孝庄也不例外,他跟科尔沁都各有企图,只不过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

生一个兼有满蒙血脉的儿子,稳固双方的盟约。

大玉儿孝庄,一开始完全是一个为部族利益牺牲的角色。只不过她太过聪慧,最后竟把自己活成了大清的“兴国太后”。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嫁给皇太极是无奈,多尔衮才是一生所爱。

清朝孝庄文皇后小名叫大玉儿,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女真人,她可是以为蒙古妹子,一生经历清朝三帝一王,皇太极,顺治,康熙,摄政王多尔衮。可是他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却不是辅佐顺治康熙让清朝进入了盛世,反而是她以皇后的身份再嫁给了多尔衮,两人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世人的热点话题。可她那么爱多尔衮为何不嫁给多尔衮,而是嫁给了皇太极呢?

大玉儿和多尔衮的感情,不都是野史故事,她的确和多尔衮有过一段情,据说一年多尔衮扶持了她和福林登基成功,多尔衮一次征战回来,身为皇后的她,亲自有紫禁城跑到现在的通州去迎接多尔衮,并且当时召唤了多尔衮进了大帐,自此多尔衮一宿都没出来,而当晚孝庄通知大家,就地驻扎。而顺治当时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可想他们之间感情可不一般,像极了辽朝的萧太后与韩德让。不过这都是后话,孝庄在此前可跟多尔衮无任何瓜葛。



孝庄文皇后在十三岁那年,也就是我们女孩子还在读初二的时候,他父亲和母亲给她说:玉儿啊,我帮你找到一个好男人,你就嫁个他把。大家想想初二的时候,啥也不懂就这么被父母由蒙古的草原,千里迢迢的送到了白山黑水的盛京,可想而知她和皇太极,属于先上车,后买票的婚姻典范,

按理说才十三岁,还身为蒙古科尔沁部黄金家族的格格,应该是不愁吃穿和归属的,为何父母却把他嫁给了一位大叔,当时的皇太极可不年轻啊,被以为他父母贪图富贵,他们家族在蒙古也是德高望重,实力强大的一族,实力虽然比后金差点,可是双方都是平起平坐的,原因是因为孝庄文皇后的姑姑不能生育。



她的姑姑叫哲哲,是皇太极的妻子,古代来说就叫大婆了,登基后的皇太极娶了不少女子,可哲哲地位可没人撼动过,但是哲哲虽然得到了皇太极的宠爱,肚子却不争气,这时的皇太极可当了后金的皇帝了,加上开疆扩土一幅文治武功,志在必得的样子,对于哲哲没有生一个一男半女,估计还是有点担心的。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科尔沁部当年和其他部落一起在盛京,推举皇太极成为,“博克达彻辰汗,由后金改国号为大清,可是功不小的,看着皇太极位置做的越来越稳,明朝崇祯帝却愈来愈昏庸,科尔沁部也急啊,作为在成吉思汗时期就以骁勇和善于造弓箭著称的家族,能够数百年熬了下来,可不简单。


家族见哲哲不争气,就灯的一下,想到了一个点子,就是算几个女子,作为哲哲的滕妾嫁给皇太极,现在人会感觉古代这个婚嫁风俗很奇葩,家里嫁了女儿过去,还送几个伴娘和姐妹给人家,但是这在古代非常正常,而皇太极虽然对十三岁的女孩子不大感冒,不过还是将本布泰封为侧福晋,位置在哲哲之下。为啥他将本布泰(大玉儿原名)非为侧福晋,因为这大玉儿据说是天降贵人,这可是好彩头阿,所以皇太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纳了她以后,还雨露均沾,这大玉儿确实给力,年纪轻轻,就为皇太极生了三位格格,

这时大玉儿的几个劲敌出现了,她们就是她都好姐妹,海兰珠,随着海兰珠的出现,大玉儿地位一降再降,由原来的第二跌到了第五,但是这时的大玉儿却为皇太极生下了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了,福临的出现当时并没有让她的地位改观,毕竟当时海兰珠才是皇太极心中的白月光,可没想到几年以后,她和海兰珠的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后来能坐上皇太后位置,成为清朝入关的重要人物,并且更可称为是清朝入关后的奠基人,和她的智慧和眼光有关系,皇太极虽然不宠爱她,可是皇太极非常欣赏她,

因为这本布泰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可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蒙古奇女子,比起美丽而多情的海兰珠,孝庄文皇后可是皇太极的得力助手,据说松锦州之战后,坚持不投降的洪承畴就是被孝庄劝服的,洪承畴可是晚明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名臣,也是清朝初期比较有建树的大臣,而他的一生最传奇的,就是在投清这点上,后世争议很大,最可笑的就是崇祯帝一位洪承畴拒不投降,为明朝捐躯后,还给洪承畴举行了非常高规格的葬礼,可后来才发现洪承畴竟然是投降了,可真的非常无语,



洪承畴投降清朝有两个版本,我说一下大玉儿版本,据说大玉儿见洪承畴软硬不吃,就自动请缨,她装成一个汉地女子,进到大牢中博取了洪承畴信任,也不谈什么投降的是,每天细心照顾洪承涛,还一点一点的喂给他参汤,这让举动让洪承畴非常的感动,就把大玉儿当成明朝女子再倾述,通常男人对美女是少了很多戒心的,而大玉儿还是很有手段的女子,最后大玉儿成功的取得了洪承畴的信任,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她回去告诉皇太极,洪承畴肯定不会做出傻事,皇太极问为啥,大玉儿说他连灰尘掉落在衣服上,都特别的珍惜拨开,何况是自己的生命呢?最后大玉儿成功劝说了洪承畴归降了清朝。



而这一点让皇太极对她青睐有加,当然此时后宫的管事的还是她姐姐海兰珠,她只是其中妃子一个。但是在几年以后,两人命运却不同了,在生下了福临几年后,皇太极忽然驾崩,历史上皇太极驾崩的事,特别的忌讳,清朝前面的几个皇帝,都有点离奇,比如皇太极,顺治,雍正都是来的很忽然,而历史也记载的语焉不详,所以当时人猜测,皇太极的忽然驾崩和多尔衮有关。因为当时皇太极将多尔衮的母亲给处置了,而多尔衮此时可不是昔日的小弟弟了,在多年的征战中,手下的正镶两白旗都是效忠于他,此时的多尔衮才三十多岁,正值壮年,皇太极最后是否阴沟里翻船,我们无法得知,

可是皇太极驾崩后,因为没有留下遗言,当时大家就争执谁来做这大清的宝座,此时皇太极的一个儿子,豪格是最有机会成为接班人的,可是多尔衮也不赖,两个一个拥有正镶两黄旗的支持,一个拥有正镶两白旗的支持,而此时两人实力相当,身份也都是王子,所以大家吵得很凶,



该来总归要来的,本来豪格是志在必得的,可天不从人愿,他一步走错,却满盘皆输,他本以为大家都会支持自己,就很谦虚说自己福薄阿,能力不强的谦虚话就走了,留下几个支持他的铁杆在坚持,本来如意算盘是打的不错,可是遇上了多尔衮后,正镶两白旗坚持多尔衮来当,还有选了努尔哈赤的大儿子代善来做,最后多尔衮表态了,既然大家都谈不拢,不如支持一个小王子来的好,其实众人的小九九,都是为自己打算,树立一个小屁孩,可比豪格好太多了,最后接受了多尔衮的建议,可是多尔衮回去想食言,好像有不可行。

最后在他的支持下,福临就成功的登基,成为了顺治帝,可为何多尔衮扶持福临呢,这可是大玉儿下了不少功夫的,据说这大玉儿在此前已经多番和多尔衮接触,当然也有人传说多尔衮本来就喜欢她,反正大玉儿到底如何说服多尔衮的自己脑补吧,参考萧燕燕何韩德让或者大家就明白了,这孤儿寡母做上了皇帝位置,没人护持历史上都是非常惨痛的,所以她们安全的度过难关,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竟然咸鱼翻身,完全就是依赖多尔衮而已。



后来种种迹象证明,多尔衮和大玉儿又没感情好,首先两人时达成了默契,由此两人联手左右了清朝入关的风云几十年,如果说满清能入关,并且能驱赶南明,最后坐镇中原,这期间多尔衮可是出力最多的,顺治和康熙也只是在多尔衮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虽然多尔衮当时了摄政王,可是他那个当皇帝的愿望和野心还是有的,而他偷偷坐龙袍,私下在镜子中瞧,可谓大逆不道,但是顺治也拿他没办法,最后还是他后来再马上摔下去世后,顺治还满足了他的心愿,封他为清世宗,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可见顺治也还是蛮尊重他的,可是才两个月,他不但别掘了墓,还被取消了任何的封号,后来到了乾隆才肯定了他的功过,可见多尔衮也算清朝一位皇帝,可是为何孝庄文皇后,在多尔衮过世后如此无情呢,其实自古无情帝王家,本来两人就是合作而已,既然多尔衮不在了,顺治也成年了,不是刚好吗。



其后孝庄有经历了康熙一朝,最后临终时,遗言也让人猜测,她时没脸见皇太极,还是真的不想惊扰了去世多年的皇太极,反正就是不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

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可以说是极具传奇的,为姑姑和家族嫁给了皇太极,又为了皇太极生下了几个女儿和顺治,再后来利用手段说服了多尔衮,联手多尔衮让大清入关坐稳了江山,最后死后不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她一生的辉煌来自于皇太极的婚姻,但是更重要的是,她是清朝不可多得的一个在文韬武略,极富智慧和眼光的政治家,而这一切都是她在面对一次一挑战者,以强者的坚韧和毅力得来。



而在孝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人在命运中,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一步一步成功,而面对命运做到不低头,而迎难而上,才是成为强者必须的气魄。




向敬之

电视剧中的大玉儿,被艺术创造加工,把她和皇太极、多尔衮兄弟的情感纠葛,弄成了不少煽情、虐心的情爱戏。

大玉儿在历史上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布木布泰。她是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格格,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她出嫁到爱新觉罗家族,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天子,最后成为了康熙帝的太皇太后。

《大清风云》张丰毅版多尔衮、许晴版庄妃与姜文版皇太极

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一份传奇,故而后世给她的少女时代就弄了一个日后必大贵的政治预言。

如果她天生就是皇后的命,那么要娶她的人必然发动战争进行哄抢。说不定清太祖努尔哈赤也会打她的主意,绝不会将她贸然许婚给他的第八子皇太极作妾。

皇太极娶大玉儿,是在后金天命十年二月。

理由很简单,应该是她的家族的政治考虑。她的姑姑哲哲十六岁时,即明万历四十二年四月,被家族安排远嫁给皇太极为妻(两年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称大汗)。

这是一桩满蒙政治联姻。

科尔沁曾参加叶赫部发起的九部联军攻打建州的大战,战败后,时任贝勒明安主动示好,将自己的女儿婚配给努尔哈赤。科尔沁夹在建州女真和察哈尔之间,势力不强,希望通过联姻搞好两边的关系。这成为了一种传统。在努尔哈赤的诸子中,除了哲哲嫁给皇太极外,第十四子多尔衮也在天命九年娶了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女人。

哲哲嫁给皇太极十多年,一直没生育(其第一个女儿生于天命十年十月),于是其父亲、科尔沁贝勒莽古斯决定将待嫁的孙女布木布泰(即大玉儿),作为代孕替补,嫁给皇太极,以保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女人在后金汗室的地位。这也是保证科尔沁能在后金羽翼下生存。

至于大玉儿日后大贵的预言,实为后来伪造的谣言。皇太极在位后,哲哲稳居中宫。皇太极最想立为储君的儿子,为大玉儿的姐姐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皇太极在位时,大玉儿的地位越来越低。她的儿子福临能成为顺治帝,主要还是靠了孝端文皇后哲哲的力挺。




皇太极娶了大玉儿姑侄3人,姑姑是皇后,姐姐海兰珠26岁入宫,圣眷不断,唯有大玉儿最尴尬,比姐姐早入宫9年,却不受宠,不得君心。既然不爱,皇太极为何要娶她?

“大玉儿”,就是孝庄太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

这是影视剧给她的名字,在历史上,她的本名叫做 “布木布泰”,有着天降贵人的蕴意。

迎娶布木布泰的时候,皇太极已经34岁了,有一堆老婆。他的大福晋哲哲,还是布木布泰的亲姑姑。

嫁给皇太极时,布木布泰只有13岁,是科尔沁草原有名的大美人。

通常来说,年龄差距大的婚姻,通常有所图谋。

从布木布泰婚后的情况来看,皇太极根本不爱她。

  • 名份上,布木布泰是五大妃中最低的;
  • 恩宠上,她也是经常被冷落的那一个;
  • 甚至,当需要她劝降明朝将领洪承畴时,皇太极会毫不犹豫地让她顶上……

如果说,皇太极是个天性凉薄,只要江山的君主,这一切也情有可原。

可他对海兰珠的感情,是正史也承认的偏爱。

可见,皇太极也是个有血有肉,需要爱情的男人。可他对布木布泰,几乎没有夫妻间的情分。

既然不爱,为何要娶?

在影视剧中,皇太极娶大玉儿,有很多种原因:比如皇太极眼馋布木布泰“福星”的称号;皇太极就想抢一抢多尔衮心爱的女人……

今天,我们不谈影视剧,单纯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看看,皇太极的意图。

其一,皇太极娶的不是布木布泰,而是她的身份。

布木布泰进入盛京,成为皇太极侧妃的时候,是天命十年二月。

这个时间点非常敏感,此时,距离努尔哈赤去世,仅有一年零六个月。

皇太极自然是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但有野心的他,一定知道,父亲的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

此时,努尔哈赤还没有确定继承人,他的儿子们都争着表现自己,希望能成为父亲钦定的接班人。

这种表现,除了军功外,还和贝勒们的背后势力有关。

《清初诸王争国记》:“天命间四大贝勒各拥重兵,凯觑大位。顾阿敏为太祖侄,莽古尔泰之母得罪太祖,故以代善与皇太极最有望。”

从争夺继承人的视角来看,皇太极不缺军功,唯缺家世。

皇太极的母亲,名叫孟古,也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只是,后来孟古被冷落,郁郁而终。

最要命的是,皇太极的舅舅一直跟努尔哈赤对着干。

反观其他贝勒,各有各的稳固后盾。

  • 代善,是最年长的贝勒,有权有势。

虽然,因为和庶母阿巴亥的暧昧关系,导致风评有点不太好,但努尔哈赤仍然很喜欢他,也没有因为这件事追究他的过错。

他的妻子,来自扎鲁特部,有稳固的姻亲关系。

  • 多尔衮,是最受宠的儿子。

他的生母阿巴亥,是当时的大福晋,也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女人。虽然,她和代善不清不楚,可努尔哈赤仍然爱着她,把她送回娘家不到1年,又把她接回来当大妃。

好在,皇太极的妻子哲哲,出自科尔沁草原,是贝勒莽古斯的女儿,地位很高,可以支持他勉强争一争。

《清史稿·孝端文皇后传》太宗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岁甲寅四月,来归,太祖命太宗亲迎,至辉发扈尔奇山城,大宴成礼。

不过,此时,莽古斯已经做不了科尔沁的主了,当时主宰科尔沁的,是宰桑布和和吴克善

只靠和哲哲的婚姻关系,皇太极和科尔沁的联盟,并不稳固。

13岁的布木布泰,就是这个时候嫁给皇太极的。

布木布泰是宰桑布和的女儿,是吴克善的亲妹妹,皇太极娶了她,就等于是和科尔沁完全绑定了。

努尔哈赤在考虑继承人时,皇太极的胜算就会更多。

因此,就算布木布泰长相丑陋,皇太极也绝对会甘之如饴地娶了。

他娶的,从来不是布木布泰这个人,而是她在科尔沁的地位和身份。

其二,为了要一个科尔沁与皇太极的儿子。

古代女人,稳固婚姻最好的办法,就是生子。男人在考虑姻亲的支持力度时,看重的也是后代。

哲哲嫁给皇太极多年,接连生下了几个女儿,但儿子没见半点踪影。

《如懿传》中有一句话,放在皇家的子嗣上非常贴切:

“有了皇子,公主就是锦上添花;没有皇子,公主什么都不是!”

皇太极和哲哲没有儿子,这就意味着,如果科尔沁全力支持皇太极继位,未来皇太极的继任者也绝对不可能是科尔沁的血脉。

这样一来,科尔沁在支持皇太极继位这件事情上,很难没有后顾之忧地尽心尽力。

这一点,科尔沁清楚,皇太极也非常清楚。所以,皇太极和哲哲都非常想要一个儿子。

我想,为了能够生儿子,哲哲一定已经想尽办法了。

但这种事情,都是机缘,根本无法控制。

在古人眼中,能不能生儿子,全看女人。

也正是因此,哲哲和皇太极才会愿意再去科尔沁草原上另寻女人。

布木布泰,年仅13岁,出落得非常漂亮,还有一个美好的寓言:必能母仪天下。

虽然算命这事,多少有些不靠谱,不过彼此都有意愿结亲,这种吉利话,总是能让人开心一些。

所以,从生儿子的角度来说,布木布泰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选。

其三,科尔沁草原的极力推荐。

结婚这种事情,向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皇太极选中布木布泰是一回事,科尔沁想要把布木布泰献到盛京也是实情。

整体来看,科尔沁往皇太极身边送过三个女人:

  • 1614年,15岁哲哲嫁给皇太极;
  • 12年后的1626年,13岁的布木布泰也嫁给了皇太极;
  • 又过了12年,1634年时,26岁的海兰珠二婚嫁给皇太极。

不管是哲哲,还是布木布泰、海兰珠,都是带着“生子”的目的来到盛京的。

她们来自同一个家族,都是科尔沁首领的亲妹妹、女儿,意图再明显不过。

科尔沁的意图,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和爱新觉罗家族联姻,而是奔着一场赌注去的。

当时,后金发展很快,势力越来越大,在不久的将来大有攻陷大明的趋势。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笃定皇太极就是那个枭雄。

因此,一直以来,科尔沁都毫不犹疑地把最核心、最尊贵的女人送给皇太极。

一个极力要送,一个迫切要娶。

布木布泰,自然就是皇太极最好的选择了。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要从情感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皇太极迎娶布木布泰时,是否有过一星半点的感情因素呢?

我想,或许也有过期待吧。

皇太极迎娶哲哲时,两人浓情蜜意过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科尔沁草原的女人,皇太极是有好感的。

只是,布木布泰与哲哲的性格一点都不相似

  • 哲哲温婉,万事都以夫君为重,帮皇太极安定后宫,帮他张罗娶妻,是个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 布木布泰过于聪慧,凡是看得太透,不争不抢不闹,完全没有给皇太极发挥的空间。

在布木布泰身上,皇太极的英雄气概基本无处发挥。

这样的女人,适合当军师,却很难讨得丈夫的喜欢。

也正是因此,在嫁给皇太极之后,布木布泰一直备受冷落。

如果不是她成功生下了儿子福临(后来的顺治),我想,她的聪慧也毫无施展的余地。

纵观布木布泰的一生,作为女人,青春年少丧夫,中年丧子,从未感受过夫君的恩爱,与儿子顺治的关系也一直不太好。

直到康熙身上,她才真正感受到子孙带给她的天伦之乐,成为被后世传颂的“孝庄文皇后”。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加羡慕海兰珠。

虽然没有世人称赞的聪慧,也没有贤后的头衔,但她有皇太极明目张胆的偏爱。活着受尽宠爱,死后也尽是怀念。

你更喜欢海兰珠,还是孝庄呢?你更愿意成为海兰珠,还是孝庄呢?

期待你的留言。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清太宗皇太极有十四妃,育有十一子十四女,所以严格来说,皇太极娶(孝庄太后)大玉儿,很重要但并不特殊!

(努尔哈赤雕像)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当时大的历史格局中去。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们拳打脚踢统一东北女真,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三大势力,即南边的朝鲜,北边的蒙古和大明王朝,要对付大明朝这个庞然大物,蒙古和朝鲜是必须要解决的。

很多人会抬杠,大明朝已经腐朽了,宦官专权,各种党争,已经完全不堪了。这是事实,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相比起女真来讲,大明朝确实是个庞然大物。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建立后金汗国,用了 30 多年,再到清军入关,又经历了 30 年,前后 60 年三代人,要说历史上哪个王朝的创业之路最艰难,爱新觉罗家族当仁不让!这是不是有点颠覆你的认知?不是说八旗打遍天下无敌手吗?颠覆就对了,历史要研究,人云亦云可不行。

(清太宗皇太极)

南边的朝鲜好解决,打服了就行,毕竟三面环海,跑也没地方跑。北边的蒙古就有点难办了,虽然已经被打服了,奈何家家户户都有交通工具,一个不顺心,带上妻儿老小就跑路。要解决蒙古问题,搞搞政治联姻是最好的手段,到时候老丈人家要打仗,做女婿的是不是要出点兵出点力??所以满蒙联姻便成为大清朝的基本国策。要是穿越到清初的后宫中,后宫里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蒙古美女!

蒙古女子孝庄大玉儿与皇太极的结合,便是满蒙联姻的政治产物,但这两人的结合虽然很重要,但确实一点都不特殊。有些人又会说了,孝庄太后那是清朝数一数二的女政治家,是康熙爷的老祖母,顶天立地的存在,怎么就不特殊了呢?这是把时间顺序给搞错了的缘故!

(孟古哲哲 剧照)

大玉儿嫁给皇太极是公元 1625 年,这一年努尔哈赤还在世呢。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非嫡非长,直至努尔哈赤去世也没有确定谁是接班人。所以当时大玉儿嫁给皇太极,就是嫁给一个普通的皇子,一张普普通通的政治联姻而已。当然谁也不会想到皇太极,后来会登上大汗,甚至坐上皇帝的宝座。

即便皇太极做了皇帝,大玉儿的地位也不特殊。在皇太极的后宫中,大玉儿仅排第五位,这与我们电视中的那位顶天立地的孝庄老太后相比,是不是差距很大?但这就是事实!

在大玉儿前边的,至少还有中宫大妃,可以理解为是皇太极的皇后孟古哲哲,以及被皇太极宠上天的海兰珠。后人多说清帝多情,皇太极与海兰珠的爱情故事便是例证之一。孟古哲哲是大玉儿的姑姑,海兰珠更是大玉儿的亲姐姐,姑侄三人同事一夫,也是一桩奇闻了。这应该也是孝庄大玉儿嫁给皇太极的原因之一,毕竟朝廷有人好办事,后宫有人更好办事,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孝庄大玉儿)

更吊诡的是,姑姑孟古哲哲和宠妃海兰珠都没有为皇太极生下儿子。 1643 年,皇太极去世,在一番政治博弈之后,无功无德的皇九子福临登上帝位,作为老妈的孝庄太后自然水长船高,这才开始了其彪悍的一生,成为我们在电视剧中所熟知的那位老太后。

相较于拥有名分的姑姑孟古哲哲和拥有爱情的姐姐海兰珠,孝庄太后大玉儿的前半生是平淡的。如果没有顺治帝的即位,大玉儿将不会出现在清宫剧的荧屏上,从而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太极   察哈尔   贝勒   努尔哈赤   科尔沁   生下   明朝   福晋   蒙古   顺治   太后   姑姑   清朝   皇后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