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没有选择中专中师而冒险上高中,后来高考的情况如何?

我想说说这件事,又怕说不明白,犹豫了好几天。

我的初中是八十年代末,高中是九十年代初,中考时正是中专即将不吃香还依然吃香的时候。

我的初中一个年级就两个班,一百来个人,到了初三时,有三分之一是复读生。

我是一班,班上有位大姐,姓张,据说已经复读了四年,是第五次冲击中专。

隔壁二班,有一位更猛的大姐,姓刘,已经复读了六年,第七次冲击中专。

我的成绩还不错,参加过市里组织的物理竞赛和数学竞赛,名次也说的过去,二等奖。按说是可以保送上高中的,不知道名额被哪位“大爷”拿去用了,我只好老老实实参加中考。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因为中间出过一次意外,我对中考印象比较模糊。

好像是要考两次,第一次考试比较正规,是县里或者市里统一组织的,然后大排名,最好的上高中,也就是重点高中,中间有一段分数线,录取的是中专生。

所以那时候考中专比较难,考的太好,分数太高,直接上高中了,就是重点高中;分数太低,又会名落孙山,什么也考不上。

我们班的张大姐,就是因为掌握不好分寸,不是考高了就是考低了,所以挣扎了四五年。二班的刘大姐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

为什么她们这么执着于考中专呢?

因为对于农业户口的学生和学生家庭来说,中专实在是个香饽饽!

首先,考上中专就是非农业户口,可以彻底脱离农业地,吃皇粮,领工资,干部身份,毕业还分配工作。

其次,考上中专一了百了,上学这件事的任务就算彻底成功了。如果考上高中,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还要两说。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全县高中生每年也没有几个考上大学的,农村能考出去的学生更少。

高中三年,也要花不少钱,吃不少粮食,少干不少农活,一出一进差距还是很大的,如果到时候再考不上大学(大概率是真考不上),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风险太大,农民家庭经不起这个折腾。

还有就是中专学制短,我记得是两年三年四年的都有,你像粮校、卫校、农校这一类中专,都是两年;学医的和师范类好像时间长一点,长一点有长一点的好处,学成毕业后要么有一技之长,要么直接当老师,而且据说都是干部身份。我记得我的一位中专毕业的初中老师,就是教着书直接被调到县政府办工作,走了仕途。

如果你是上高中,还在学校苦哈哈冷桌子凉板凳苦熬呢,人家早就上班挣钱了,穿着中山装或者裙子,骑着崭新的大金鹿或者二六凤凰自行车(男女的区别),那份逍遥自在谁能不羡慕!

所以张大姐努力了五年,刘大姐努力了七年,就是为了考中专。即使熬成老姑娘,都要熬成同班同学的阿姨了,也是痴心不改,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

我的情况比较特殊,首先我认准了上高中,老师劝,父母劝,亲朋好友劝,我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要上高中。

其次就是我第一次去县里参加中考的路上出了意外,耽误了考试,没有参加成第一次比较正规的那次考试。

我再说第二次也算中考的考试,比第一次考试好像要晚二十几天,应该也不是统一组织的考试,就是第一次考试没有成功上岸的一大帮失意者也包括我这种特殊情况的,再参加应该是本县几所高中学校单独组织的考试,录取的学生也是分几类,少部分是正常录取的,叫普通高中生,有差几分又想上的,叫高费生一般是考试成绩比分数线低几分,按每分多少钱预外交费,还有自费生,大概是成绩实在不行,干脆交份大钱解决。

所以我上高一时,班里的学生分为免试生、保送生、重点生、特长生、特招生、普通生、高费生、自费生、借读生(学校名头比较大,有不少外县、外市、外省的学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也来学习)、转学生等等。

学号基本也是按着我上面说的顺序排,因为我是普通生,所以我的初始学号是29,好像是高二分文理科的时候,学号又重新编了一次。

因为要说中考和高考两件事,所以我说起来有些混乱,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慢慢捋,比较麻烦。

我的两位表哥(比我大一岁)、几位要好的同学和我在中考时有了分化。

姑家表哥考上了师专,一下子跳出了庄稼地,当年过年就上了主桌,可以陪着大人喝酒。毕业后做了老师,教了二十几年书,应该是个副高,工资还可以,一个儿子,已经结婚。

舅家表哥,学习成绩不行,又不想上学,初中毕业就回归了农业地。我高中没毕业,他就结婚了,我上大学时,他已经当爹了,前几年,他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四十多岁的他们两口子,又鼓捣出一个二胎,还是儿子,我发现表哥的头发白了一圈。

我要好的一位邻村同学,考上了粮校,两年后我正上高三,他已经毕业分配到粮站工作,管理着偌大一个粮库,里面是一个乡的公粮。我寒假去看过,唯一的印象就是仓库大,麦子多,心里有装几大口袋麦子搬回家去的欲望。

后来不知怎么回事,他就下岗了,据说粮站没有了,让他们回家等安排,等了十多年,也没有安排,社保挂靠在县里一个单位上,自己每年交。

现在这位同学在外面打工,等着退休年龄,一退休他就有退休金可以领,据说还不低。现在在建筑工地上负责地基开槽后降水,管理着几十个水泵,每天喝的醉醺醺的,躺在工棚里,控诉自己的不走运。

我的一个同样不错的另外一个村的初中同班同学,考得是重点高中,其实和我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只是高一编学号时,他是7号,比我高二十多号。

高中三年我们一直在一个班,都是理科班,后来我是班长,他是团支部书记,相互配合着做过不少事情。

高考时结局都还不错,他考上了心仪的北航,可惜在经管学院学国际贸易,我当时特希望他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可惜这小子不听我的。在北航研究生毕业后进了部委,是个官迷,不过对我一直挺好。

我也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简单说说我们那所初中,乡村中学,生源就是周围几个村的适龄孩子。我们这一届毕业后大概是五年,学校就撤销了,改成了养猪场。又过了几年,养猪场也不能干了,房子年久失修,倒了。被附近的村民捡去了砖头瓦块房梁排椽,那里早已夷为平地,成了庄稼地。

再就是两位同班同学的大姐,也成功考上了中专。特别说一下,张大姐是四里八乡有名的大美女,属于男人见了打哆嗦的美貌,可惜我上学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没有学会欣赏,等到知道美丑了,人家早就嫁做人妇是孩子他妈了。

听说她们都早早内退了,张大姐的老公是个颇为成功的老板,张大姐过上了衣食无忧,财务自由的贵妇生活。

刘大姐婚姻比较坎坷,结了离了,离了结了,辗转好几遭,四十多岁因病过世了,结局令人唏嘘。

我高考时,高校已经开始扩招,刚刚开始,规模不算大。当时没有985、211的概念,好大学就是一个概念——名牌大学。我有幸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本科生,第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也算是一件比较露脸的事情。






我是64年生人,富农家庭,本人当时成分叫学生。1980年我开始在镇里中学读初中,因为父亲是本校老师,我借光直接到甲一班上学。我们这个年龄段有6个班,每班60人左右,全校大概有360个学生。

因为小学就没有真正学什么东西,即使借光到甲班了,也学习垫底打狼。因为是老小(我家5个孩子,我妈38岁生我),我老爹教高中毕业班班主任,也根本没有时间管我,一晃3年初中就读完了。

我没有考上市重点高中,连本校高中也没有考上。可是高中开学分文理班,文科班竟然只有17个人,不能开班。学校就扩招了13个学生,肯定包括我啊,我爸是毕业班班主任。

我当时有个特点,就是语文好。原因一个是小学虽然没有读好,但是小人书读的多;二是初中别的不行但是我坚持每天写日记,所以一到这个文科班我的语文成绩特别好,经常出范文。当时我们高中是二年制,二年后高考,虽然语文60多,可是数学才19分,总分还是扯淡了,才196。那也考不上啊,怎么办?只能复读。咱也挺用工,第二年考290分,还是差点(当时320分就可以考上本市大专)。第三次考400分,差一点就够本科,专科肯定够了。入取通知书到了以后还犹豫了,老爸说愿意就继续考,反正不用花钱(本校子弟不用交学费)。他知道我想考辽大中文。一想算了,认命吧,再读一年不一定涨100分,我严重偏科。就这样上大学了。

87年大学毕业本来分配到粮库(当时牛逼企业),可是自己比较内向不愿意到企业,正好郊区人事局长是我老爸学生。告诉我到这里来吧,我们刚成立的区,特别缺人,到这里你随便挑单位,我就改派到郊区报到上班,区委调研室。牛逼 吧。其实很正常,那时候大专毕业生比现在的博士生还吃香。因为区级政府根本就分不到大专生,刚恢复高考没有几年的。在这个区5年后,一次全市拉链检查文明村(我这个时候已经调区委宣传部工作),遇到我现在工作的区委付书记,交谈中了解我的情况以后,问我愿意调回市内不,我说愿意,那就找我来吧。就这样92年我又调到现在这个区了。

92年调到市中心区有点插曲。副书记到政府任常务付区长了,原来确定的到对口宣传部改为他分管的人事局。也挺好的,领导安排什么就是什么吧。(为什么这个领导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也没有送过礼,他就这样关照我?这个领导是个性情中人,当时处于上升期,特别重视人才。我当时不到30岁,有学历,有文采,还是党员,也是重点培养那拨人。)到了人事局以后,局长却不待见我。不给我分配具体工作,让我打杂,还到处说我啥都不是(没有送礼啊)。让常务付区长知道了以后,直接给我按排了三个临时工作。一个是进入农村工作组解决国营农场改为民营农村,一干就是三月。二是代表政府接收家具城(当时工商局转为省直管,家具城资产留到区里)。三是进入94年第一次全国性质机构改革办公室,具体负责起草改革方案。(这个局长也是傻,我是他顶头领导认可的人都敢埋汰我。)进这个办公室原因是因为。我们局负责区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局长让他的一个女下属干这个工作。这个女的直接把市里的方案稍加改动交局长,局长也没有好好看,直接提交区委常务会讨论。打脸!区委书记当时就批评这个局长,这个东西怎么敢这个编,一点区里特点也没有,直接把市里方案抄来了,不严肃。责成常务副区长重新组织人员重新编写。就这样两办(区委办,政府办)主管副主任和我就成立了一个小组,我肯定是主笔啊,那两人是给书记区长写材料的。2个月弄好了,通过常务会审定。这期间我也通过政府办考核,完事就到政府办报到任常务副区长秘书。(待续)




没有选择中师让我后悔一辈子,现在苦难曲折的生活都是因为我当时一意孤行而造成的。

我是九十年代初期初中毕业 ,初中的成绩特别好,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那时正好赶上我们那里有贫困山区中师定向招生,定向招生可以降低30分录取,按照我的成绩,只要报考中师百分之百可以录取中师,我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母亲早逝,爸爸因为特别宠我,自己吃了很多苦也要供我上学,上面三个哥哥都是初中没毕业,中考报考志愿时,班主任老师考虑我家的经济条件建议我报考中师,可我从小的理想是当一个出色的新闻记者,报考中师就中断了我的梦想,凭我的成绩去上高中肯定能实现我的梦想。

家里的父亲也一再恳求我报考中师,那个年代农村女孩只要丢了锄头就改头换命了,可如果去上高中,还要过三年战战兢兢的高中生活,不知三年高中有多少变数,家里的三个哥哥也都劝我报考中师,可我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就是选择报考重高。我根本不会去考虑家里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因为家里的四个男人独宠我一个女孩,也无视亲人的苦苦哀求。

那一年如果我报中师,妥妥的录取了,而重高不会降分录取,反而差了一分,家里人都为我惋惜,本来我可以通过中考轻而易举改变我的命运。最后只得去上普通高中,高一的时候成绩还是非常优秀,没想到在高二时爸爸因为一场意外而离世,父亲在世时,都是父亲努力赚钱供我上学,三个哥哥也偶尔资助,父亲离世,我和三哥成了孤儿,大哥,二哥已经成家,三哥答应供我上学,可是那个年代农村家庭要供一个学生读高中确实不易,再说三哥还要娶妻成家,家里所有的亲戚都劝我退学,包括两个大哥都没有出声,因为两个大嫂不同意我上学呀!由于父亲离世,生活的极度贫困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勉强熬到高考,高考名落孙山在我预料之中,高考之后我也不好再要三哥资助我复读,独自流泪坐上南下的列车走上打工的生涯。

后来成了一名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两年之后远嫁他乡,结婚生子,可是遇人不淑,第一段糊涂婚姻持续了5年最后分道扬镳,生了一儿一女,什么也没要净身出户,自己在外又漂泊了五年,赚了一点钱觉得还是要读点书,2000年之后听说大专非常容易录取,我又动了读书的凡心,31岁那年去参加了高考,最后录取了一所师范大专院校,反正还有点积蓄,自己边读书边打工,三年之后大专毕业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是要考编制已经过了年龄,只能去私立学校应聘,还好私立学校应聘成功,我去的时候这所私立学校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所私立学校也蓬勃发展,我的工资也水涨船高,在不惑之年进入了第二段婚姻,可我心里还是想着我那过着贫困生活的一双儿女,以及远在千里之外回不去的家乡和三个哥哥。

听说在家乡跟我一届录取中师的同学后来都考取城里的老师,现在都过着比较如意的生活,而我的第二段婚姻也是磕磕碰碰,毕竟我总是要不时的资助我那一双儿女,而老公要资助他的儿子,二婚总是在经济上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楚。

快三十年过去了,可我总在后悔那一年的自己的举动,自己真是鬼迷心窍,如果不是自己的一时冲动,可能我的生活轨迹会一帆风顺。





1984年,我和我的同学王一田参加了中考,结果我没考上高中,王一田考上了高中。

我通过复习在1986年考上了中师,但是我的同学王一田在最后却连高考都没有参加,直接回家了。其中缘由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和王一田是同村好友,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同班同学。小学时,我始终是班级的第一名,他始终是班级的第二名或第三名。

王一田家的巷子头是我们村放电影的固定场所,一来放电影的,全村就好像过节一样,大人小孩全出动,热闹非凡。这是上世纪八九年代农村最常见的场景,可惜现在全消失了。对于看电影,我是兴趣非凡,甚至追着电影队去外村去看。但是王一田却从不出来,说是得在家学习,他娘怕她学习学傻了,就想让他出来散散心,可是喊也喊不出来,最后动手拽他出来,可怎么拽也拽不出来。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的毅力真是可怕,连看电影这么有诱惑力的大杀器都吸引不了他!

王一田学习如此用功,但是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我在学习用的功夫比他差远了,可他的考试成绩从来没超过我。我们都是我们村的名人,我是小学五年中始终第一而闻名全村,他是以把看电影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而闻名全村。


王一田还有个癖好令我不解,就是他在写作业的时候,尤其是语文和常识作业,如果作业中有的句子写完后,但是一行格子还有空格,他必定得写上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不把这一行写满他是不罢休。到现在我可能有点明白,他是不是有强迫症?

1981年,公社中学在全公社招了两个尖子班,我和王一田都顺利考中。上了初中后,我因为第一次期终考试考了第14名,没能名列前茅而灰心丧气,学习上渐渐没了劲头,最后在二三十名之间晃荡。王一田依旧非常用功,学习成绩渐渐就超过了我,但是也就在十来名上下。

因此1984年中考时,我连高中也没考上。但是我的学习底子还在那里,最后复习两年还是考上了中师。后来,我听村里人说,王一田跟他父母说,考什么小中专,没什么出息,要考就考高中,到以后好考大学。

王一田在中考的时候,选择了考高中,说考不上就复习,还是考高中,绝对不选择考小中型。但是王一田考上高中后,越来越用功,可是成绩却是越来越差。也可能是脑袋瓜子不太聪明,学习变得非常吃力,到高二的时候,一学习就头疼,最后不得不休学一年。

王一田复学后,这种一学习就头疼的毛病也还是一直没有好转,直到高考临近,他忽然崩溃,最后连高考也没参加,灰溜溜地卷了铺盖回了家。

真是可惜!如果他在初中时复习个一二年,考上个中专还是十分有把握的!

王一田后来的情况也不是很好。高中毕业后当了代课教师,教了几年后,最后在清退代课教师的时候又回了家。

后来找了个媳妇,两口子在村子里开了个饭店,生活的倒还凑合。

可是他近几年的情况不是很好,饭店倒闭了,娘去世了,妻子也在前几年得病死了。唉,他这真是祸不单行啊!

但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儿子结婚后,给他添了个孙子后,儿媳妇又与儿子打离婚走了。这时,家里只剩下了王一田的父亲、王一田、王一田的儿子和王一田的孙子四个人。

前几年,在妻子得病去世后,王一田在网上谈了一个对象,就在二人谈婚论嫁准备结婚的时候,儿子横插一杠子,怎么也不同意,王一田只得作罢。

祖孙三代三个光棍子,看着一个孩子,村人都感叹,说这家人的命真是太惨了!

如果他当时选择复习考中专呢,那绝对会给他带来一个与现在全然不同的命运。

不同的选择,决定一个人的一辈子。

唉,唯有一声长叹!




这个我有发言权。

我89年中考,姐姐在我前一年进了中师,我本来想报高中的,但15岁的农村孩子没见过世面,老师一劝说我就填了中师。老师是真心为我好,说我家困难,姐姐妹妹都在上学,还有承诺我毕业出来不用去村小,直接让我进现在在读的初中…

成绩出来了后我进入了面试,就是问几个问题,唱歌做操(不是跳舞哦),我本来就不怯场不扭捏,发挥很好,顺利被录取。

在我等通知书的那段日子,同村一起玩的一个男孩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那颗读高中的心又蠢蠢欲动了。赶巧不巧,几天后跟婶婶一起在邻居家看电视(对,那时候我家没电视,但不知道超有钱的婶婶为什么也在邻居家看电视),婶婶用很不屑的口气跟我说:“又填师范,家里已经有一个老师了,要那么多老师干什么…”婶婶一向瞧不起我家,她的话深深刺激了我,当然,也可能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我决定了--读高中。

可是师范那边已经录取了,怎么办?只能想办法不让他们录取。小脑瓜开始飞速旋转。那时候也没有电话,公用电话都没有,就算去邮局打,也不可能知道学校的电话号码,学校在隔壁县城我也没能力去,我长这么大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县城,一次作文比赛,再就是这次面试,所以我决定写信。

写信首先要有地址和收件人,不敢问姐姐,超级幸运的是堂哥以前说过,他高中老师前一年刚好调到这个学校去当教导主任之类的了,我旁敲侧击地问出了名字,然后写了一封煽情的信,说这是我父母老师的志愿,不是我的,我要读高中……

蒙在鼓里的老爹老娘满心欢喜地等啊等,村里的小姐妹录取了,堂舅家的表哥录取了,怎么就没我的呢?老爹坐不住了,拉上我直奔师范学校。8月中了,教导主任跟老爹说,你家孩子文笔很好…

县教育局的领导说,你家孩子通知书本来已经到局里了又收走了,浪费了县里一个师范指标,2年内不准再读书……

一地鸡毛,不是幼稚的我能想到的后果。还好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没有联网一说。我现场换了个名,进了镇里普高,默默地读了一学期,初中班主任又帮忙转进县一中。三年后,如我所愿,进了重点大学。

感谢父母,也感谢初中班主任--我敬爱的盘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中师   中专   高中   大姐   中考   局长   初中   成绩   同学   老师   情况   孩子   学校   考试   财经   学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