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这东西好用。

掷弹筒类似迫击炮但不是迫击炮。准确说是榴弹弹射器。如果一定要说掷弹筒是迫击炮,没良心炮就是超口径迫击炮了。

但是,适合的武器就是好的。

日军大正10年掷弹筒,重2.6公斤,射程175米,所以开发八九式掷弹筒,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掷弹筒因为轻便,灵活,有效补充了排级火力的不足,弹药杀伤力8米,是一款廉价简易的班排火力,适宜低工业化军队来装备。抗战时,国军仿造超过4万具掷弹筒,给予日军重大杀伤。

不过,掷弹筒的特点,也是缺点:

相比德军50毫米迫击炮,掷弹筒最大劣势在于无法机械瞄准,依赖射手个人手感与目测能力,因此当老兵消耗后,新兵的掷弹筒操作能力锐减。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掷弹筒?二战那会也就日本人把这东西当回事,把这玩意作为一种作战必备的武器进行研究列装的。

其实说道根子上,也就是日本人穷的一种无奈之举,咱说不好听的,就这玩意拉到太平洋战场上,也就是初期玩个出奇制胜而已,后期活不过三秒,就被撕成了碎片片。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咱中国也研发过!”

您要是严格的说,咱顶多就是模仿而已,算不上研发。

好了,废话小编也不多说了,咱直接入正题。

说说掷弹筒是咋来的。

话说,掷弹筒算是日俄战争之后突发奇想的产物。

当年日本人穷的都当裤子了,但为了获得瓜分中国的利益,向着沙皇俄国发起了挑衅。

为了这场战争,日本人可劲的借钱,顺道还拉拢美国人英国人作为自己的后盾支持自己。

那么沙皇俄国作为一个好到没朋友的庞然大物,在这场战争中被日本人击败了。当然日本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可这个代价在日本人的眼里,很值得。

因为他们不仅拿到了沙皇俄国在中国的利益,还向其他列强证明,日本人确实是一个有实力的家伙,至少有资格参与到分享中国的利益当中。

咱不得不说,日本人在这场日俄战争中,不仅获得了以上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战争中学到了很多小知识。

您比方说,日后日本人发挥到极致的板载冲锋什么的,掷弹筒的原理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当时,日本人进攻俄国人防守的旅顺口要塞,日本人面对旅顺口要塞强大的防御,玩起了土木作业,挖战壕往俄国人的阵地上凑,距离也就几十米。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俄国人手里直瞄火力,不论是火炮还是机枪,对于近在几十米战壕里头的日本人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咋说呢?日本人有脑子,俄国人他也不差,相对于现代战争来说,俄国人算是老手了。所以俄国方面有一个炮兵大尉,他琢磨出一个法子,拉过一门老式的海军臼炮(就是那种炮管短,口特别大的那种炮),把那炮口朝着天,插入一种长尾形的炮弹进行还击。

您还别说,这种样式的发炮,对于进行土工作业的日本人效果那是相当得好,毕竟他的炮弹轨迹是一种抛物线,只要调整好炮口的仰角,你就是躲在障碍物后边,他也能砸中。而且这炮的杀伤性特别的好。

当时俄国人就利用这门炮,打退了日本人好几次进攻。

这种炮就是迫击炮的前身,当时的名字叫雷击炮。

战后,日本人对这种炮相当重视,就开始进行研发,各种型号,类型给整出一大串,这其中一个款型就是掷弹筒,所以说到根子上,掷弹筒算是一款迫击炮,属于超轻型级别的迫击炮。

其实迫击炮这东西,其他国家也进行研究,但他们仅仅止步于轻型迫击炮,而超轻型迫击炮(掷弹筒)压根就不在他们的研究之列。

为嘛呢?

毕竟这玩意就是一根炮管子,外加一个托,连个最基本的瞄准仪器都没有,全靠一条白线来度量精度。

一套操作下来,全靠士兵的手感来发射,新兵上手你会被他们的命中率感动到泪奔。

而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简单意味着成本低廉,简单还意味着分量轻,一个人扛着就能跑,剩下来的重量捎带脚的还能多带几发炮弹。

至于没有瞄准仪,多练习练习就好了,所以掷弹筒的缺点,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是问题。

咋说呢?日本人侵华初期,他们全是老兵,掷弹筒这东西的使用,跟喝水呼吸一样的熟练,百发百中这都没有一丝夸张的成分。

咱别的不说,当初淞沪会战的时候,咱的机枪阵地,就是被日本人这种掷弹筒抵近发炮,一个个的给端掉的。

没法子,日本人的发炮手可以将自己藏在掩体里头进行发炮,毕竟他是一门曲射炮,而咱的机枪是打不透这些掩体的,所以只要机枪阵地暴露了,结果只能是一个挨打的份。

这种亏,咱不知道吃了多少。

这也就算了,在作战激烈的时候,日本人眼瞅着拿不下咱中国人的阵地,就会用掷弹筒给咱阵地上发射毒气弹。

您比方说淞沪会战中,日本人面对久攻不下的中国阵地,他们就使用了催泪气体和呕吐性气体。

这还算是轻的,淞沪会战之后,中国人的抵抗越来越激烈,日本人在战场上虽然是节节胜利,但伤亡也开始逐步的加大,一个战役下来不是几千人的伤亡,而是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几十万的伤亡,日本人急眼了,在武汉会战的时候,开始使用芥子毒气等一系列剧毒性气体。

整个十四年抗战中,咱中国军队有20%的伤亡,就是被毒气弹给残害的。

所以当时日本人列装掷弹筒的时候,一个小队就装备两具掷弹筒,比例和机枪达到了1:1的比例,当然有些丧心病狂的日本小队会超规格装备三具掷弹筒。

不过二战后期日本人啥都缺了,铁片子缺的不要不要的,连他们家三八大盖都不够装备部队了,但一个小队也还保持着一具掷弹筒的比例。

而掷弹筒也就是能欺负欺负咱中国人,毕竟那会咱造枪上那刺刀都费劲,工业全面落后于日本人。

那么咱又是咋装备了这东西呢?

咋说呢?一开头咱还真就对日本人的掷弹筒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的法子应对,所以咱也就开始研发掷弹筒。

1938年的时候姜元方开始研制掷弹筒,底子就是按照日本人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研制的。

其实研制掷弹筒,早在1934年就开始了,当时仅仅是少量生产,部队就列装了一小撮而已,大部分提供给军事教学机关作为教具使用。

不管怎么说吧,国民党这块有了,但国民党有了,他也不给八路军。

毕竟国共之间虽然有第二次合作,但合作期间,国民党给八路军补充更多的是服装和弹药,他连枪械都不给你,你更加别说是掷弹筒这种大杀器了。

所以八路军的掷弹筒,只能是一切靠自己。

八路军的掷弹筒,开始只能通过缴获,当时于日本人第一次正面交锋——平型关大捷,就有缴获。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更多,您比如八月十二八号的寿阳落摩寺战斗中就缴获过十五具。

当时这东西咱缴获了不会用,毕竟他连个瞄准镜都没有,光秃秃的一根管。

后来是一个叫中西的日本俘虏,教会了咱八路军的使用方法。

这东西算是咱八路军的重武器了,但这东西的配件咱就不会生产,所以那是打坏一具就少一具,没地补充去。

这不后来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彭德怀,就要求军工部展开对掷弹筒的研究。

当时当然研究的领导人是军工部部长刘鼎,咋说呢?刘鼎其实也就是在红军时期有过制造小型迫击炮的经验,研究掷弹筒算是一个新领域。

您都不知道一开始也没有一个样品,是刘鼎手工绘制了一份样图,秋天的时候按照这份样图,硬扣出一个样品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总部将一具掷弹筒给送了过来,后来就按照这个送过来的掷弹筒经验研究,最终造出来的就是五○小炮。

为了造这具小炮,咱可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水窑一所初期实验,炮弹装到炮管里头,这都拉火两分钟了,炮弹卧在炮管里头一点动静都没有。

当时作为射手的张师傅认为是瞎火了,所以就过去想先把炮弹给到出来,哪知道就这么一到,炮弹脱离炮口的瞬间就炸了,当场张师傅就牺牲了。

到了第二次试验的时候,炮弹还没有打出来,在炮管里头就炸了,炮管炸成了好几节,飞射出来的碎片将一个老百姓弄成了重伤。

等到了第三次试验的时候,刘鼎也是急了,毕竟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一个好结果吗?所以当时他想要过去拉火,当时就被魏增祥给推了回去。

没别的,魏增祥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人,而刘鼎是技术人员,还是军工部的部长,一旦出现问题,自己牺牲了没事,刘鼎这样的人可损失不起。

最终刘鼎爬在魏增祥的身后,观看整个发射过程。

结果这一次也不是很理想,当时就爆炸了,魏增祥回身就爬在了刘鼎的身上,当时就把右手给炸断了。

后来这五○小炮研制成功了,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到1945年八月份,咱这个制造所就生产了两千五百具这样的掷弹筒,装备了三十个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咱造这玩意咋就那么困难呢?”

咋说呢?当时八路军所处的位置都是偏远地区,您别说设备了,就连材料都不知道打哪里搞去。

最简单的炮管,人家那都是无缝钢管,咱能造出一个合格的铁管子就不错了,就不讲究什么无缝。

而且要造合格的管子,你的材料咋也是钢管或者圆钢,但问题是生铁咱自己可以生产,说到钢这就困难多了。

后来咱是把铁轨扒拉下来造的。大家伙都知道这铁轨是工字型的,咱用这底座,锻成板条状,然后将这板条卷吧卷吧,形成一个圆筒。

这圆筒外壁中间就会有一条缝,您别说什么电焊不电焊的,八路军那会没有那条件,那有什么电焊,只不过就是将俩头烧红热了,用锤子使劲敲,把这缝给敲的粘合到一块。

一说这过程,大家伙就知道了,这种方法也就是个凑活,那炮弹发射的时候会产生高膛压,就这种法子造出来的炮管子压根就撑不住,再好的手艺,也就打几发,这炮管子就得裂开。

最后实在是没法子了,就把这轨道上半截截成一米长,烧红后用锤子硬生生的敲成圆柱形,然后再用工具把中间的实心给掏出来,形成一根筒子,这就没有了缝隙。

但与之而来面对的问题是,劳动强度加大不说,生产效率低下,一天下来造一根,运气好也就两根炮管子而已。

当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了难题就得想办法,人还能被尿给憋死吗?

后来咱研制出了滑轮吊锤,镗孔机等等的设备,这才将生产效率给提高了。

当然咱各个根据地有各个根据地的法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吗?

您比方说晋绥根据地,造这炮管子使用的熟铁,强度不够厚度来凑。

还有些根据地用弹花机,榨油机的轴来制作炮管子。

这炮管子解决了,掷弹筒能制造了,可这炮弹也成了问题。

这炮弹的制作过程咱就不说了,就说这炮弹打出去的效果,一开始那叫个不尽人意。

咱这炮弹打出去之后,不像通常的炮弹弹头在前,炮弹屁股在后头的,咱是翻着跟头往前飞,看着都让人心痛。

这种飞行方式,打不远就不说了,他还打不准,而且这要是落地的时候,弹尾落地就没法撞击到触发引信,炸弹还炸不了。

咋整?

后来没法子,这炸弹就改成了时间引信,炮弹这么一打引信就着了,五秒之后,不管落地没落地,他一准就炸。

爆炸率提高了,咱还得解决炮弹的飞行姿势,不然你打不远打不准他也是个致命问题不是?

后来这炸弹咱给增加了尾翼,好家伙这炸弹一下就能飞五百米的距离,相对之前那翻跟头的炸弹提高了二百米的射程。

当然了,就算是这样,咱八路军生产的炮弹质量依然不如日本人的,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咱的条件就在哪里摆着呢?

不过条件是死的,脑子是活的,咱得先从无到有,迈出这一步,之后再用土办法,看看怎么弥补。

您比方说,日本人那掷弹筒有调节杆,咱做出来的调节杆用个三五次之后就变形给卡死了,最后咱就把这调节螺杆直接给去了,用仰角的大小来代替。

尾翼焊接咱没条件,用土办法把尾翼用绳子绑死了,焊缝用硼砂和铜片垫上,接着用细煤泥裹上直接烧,把铜片烧化了,也就把尾翼给焊在了弹壳上了。

咱用这些个土办法,直接就把这射程又提高了四百五十米,达到了九百五十米,都超过了日本人的掷弹筒。

爆开的破片也从一开始的二十到四十片,发展到了二百片。

您都不知道,咱后来还研制出了榴弹枪,这玩意远远的瞅和一挺轻机枪也差不多,有两脚架,还有准星缺口等瞄具,但走进跟前您就会发现,那枪管子老粗了,口径就有二十毫米。

您别咧嘴,小编知道您想说啥,因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支榴弹发射器是美军的M79榴弹发射器,这东西是二战结束后生产的。

可咱也有实物的,如今在烟台市博物馆新馆二楼东展厅就有,这榴弹枪比美国那早了二十多年。只是这东西不好弄,产量少形不成规模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小日本的掷弹筒,可是当年让美国人唯一称赞的武器。这种武器在50米到500米的距离内,可以称王。当时,在这个距离中,没有比它的杀伤力更强的武器。

在二战期间,小日军装备最多的掷弹筒,就是89式掷弹筒。它在中国民间也被称为“手炮”,因为掷弹筒体积不大,发射筒长短,和人的前臂差不多。

掷弹筒的原理和迫击炮差不多,但是要比迫击炮轻便。这种武器其实就是填补了,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而且,它也是日军独有的步兵武器。

日本在实战中发现,在50米以内,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力最强。而500米以上,就要靠火炮的力量。但是,50米和500米之内,却是一个缺乏有效杀伤力的空白区域。

于是,日本在1929年研制出了新型掷弹筒,这一年是日本皇记2589年,因此也被称为89式掷弹筒。

89式掷弹筒的前身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大正十年也就是1921年。这种掷弹筒稍微短一点,射程也比较短,属于一代品,因此配备不多。

掷弹筒的射角大,弹道弯曲,可以杀伤躲在工事或隐蔽物后面的目标。同时,它体积小,发射桶的长度也就二、三十公分,总长度61公分,重量还不到5公斤,十分便于单兵携带。

八九式掷弹筒配合自带榴弹,射程最高能达到670米,如果使用91式手榴弹,射程可以达到1200米,相当于一个小型迫击炮的威力。

掷弹筒的发射姿势有跪式和卧式两种,使用时,需要将掷弹筒的底座顶在地面上。

掷弹筒的发射频率也不低,虽然是手动发射,如果单兵发射,一分钟可以发射20把,如果双人协作,一分钟可以发射40发。

根据日本步兵编制,一个掷弹筒班,配备制弹筒3具,步枪9把。一个步兵中队,配置掷弹筒9具,一个步兵连队,配置掷弹筒81具。

在一个连队中,掷弹筒的配置数量,和轻机枪的配置数量相同。由此可见,日本对制弹筒的重视程度。

掷弹筒没有支架和瞄准器具,射击全凭射手的经验,射程的远近,需要靠调整角度来完成。

根据日本掷弹筒使用教程显示,在使用掷弹筒进行近距离射击时,需要将发射管的深度向上调。射击距离越近,手榴弹落入发射筒的深度就越浅。

一般来说,射角45度时,射程为60米;射角60度时,射程为45米;射角90度,射程为30米。

如果要进行远距离射击,就要将掷弹筒的发射管调深,让手榴弹落入发射筒更深一些,才能射得远一些。

这时,射击射角是45度时,射程可以达到220米。射击角度为50度,射程为180米。射角60度,射程为120米。

但是,掷弹筒存在的致命缺陷就是不精准。虽然理论上可以算出掷弹筒的落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角度问题,或者发射筒的深度问题,以及射手的手抖的问题,都会导致掷弹筒射不到目标。

一个优秀的射手,想要精确地射中目标,需要丰富的经验。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运气成分。所以说,靠掷弹筒精确打击,几乎全靠蒙。

同时,掷弹筒的后坐力也比较大。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将掷弹筒顶在肚子上,或者顶在大腿上的现象。这在二战期间绝对不可能发生,因为掷弹筒那强大的后座力,能直接将大腿顶骨折。

掷弹筒曾经让我军遭受过重大损失。每当我军对日军发起近距离冲锋时,立刻就会遭受掷弹筒的攻击。掷弹筒发射出来的手榴弹,杀伤范围在10米左右,令我军损失惨重。

后来,在百团大战中,我就成功缴获两具89式掷弹筒。根据彭老总的指示,我军开始仿制掷弹筒。

最终,在1941年4月,由太行军工部,仿制出第1批掷弹筒和掷榴弹。同时,我军还增加了掷弹筒的长度,既保证了射击精度,而且射程也被提高了700米。

最后,这种仿制的掷弹筒,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在一线作战部队中,几乎可以保证每一个班都具有一具掷弹筒。此后,抗日战争的历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民党也在1934年,开始仿制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这种武器由于性能问题,装备不多。在1938年,国民党研制出27年式掷弹筒,并在1939年开始批量生产。但是由于缺乏射手的原因,国民党并没有大量的装备。

因为培养一个射手需要很长一段时,但是在中国军队中,人员伤亡极大。因此,一个优良的射手,在几场战役下来以后,如果不死,他就很有可能成为军官。

成为军官以后,他也就不会再去操作掷弹筒。而新兵又不会操作,这也就导致掷弹筒的使用率不高,从而也就逐渐退出了国民党军队序列。

二战结束后,这种武器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掷弹筒的原理和结构却保留了下来。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装备的弹射器,在结构上就是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




兔哥回答:我们经常会从一些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记录二战的影视资料中,看到二战时日本军人使用的一款手持式的小火炮,这种小火炮和迫击炮类似,只不过并没有迫击炮大,而且也没有迫击炮的一些支架。发射时左手握持,右手拉动一个小绳索“嗵”的一声,炮弹就出膛了,这就是二战时日本装备的掷弹筒;掷弹筒其实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二战中日本军队曾大量装备,并有多个型号,这种掷弹筒的口径约50毫米以下,由单兵负责携带,在日本军队中通常并不占编制。日本在侵华战场上的掷弹筒多为口径25.4毫米的,中后期使用了50毫米口径的。

二战日本掷弹筒的装备使用情况: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步枪,歪把子机枪,王八盒子手枪,九二重机枪构成了步兵武器系列,这些步兵武器性能无法和欧美国家的武器装备比,重武器坦克,火炮也是随日本人小模小样的,什么“豆”式坦克,小步兵炮,它也只能欺负我们当时军事力量落后。不过日本陆军使用的掷弹筒到是有些特色;日本在二战中使用过两种主要的掷弹筒。一种是“大正十年式”,这款掷弹筒不怎么样,口径50毫米,重约2.6公斤左右,这是很轻了,射程最大能达170多米。该型掷弹筒重量虽然轻便,但射程也太近了,不到二百米的射程完全处于单兵武器的射程之内,可惜当时我们没有好武器。另外就是精度差,杀伤力约5~8米左右。在当时来说,属于尚可。这款掷弹筒并非是二战时生产的,二战前十多年日本就开始装备它了;




第二种是八九式:由于大正十年式在二战中的表现并不好,于是日本开始进行改制,于是八九式就出来了,口径没变还是50毫米,投射筒加长了,重量2.7公斤,射程达到最远700米,有效射程500米,这个射程足够用了。这样完全可以填补机枪和迫击炮的射击的部分空白区。这个射程基本上能打满当时的抗日部队的前沿阵地防御带。

掷弹筒的发射原理:鬼子的掷弹筒通常的拆卸分开携带,使用时把炮筒和底座及掷弹筒支撑杆组和起来,发射前发射手先将击发杆后拉,就像拉枪机挂机待发原理一样,弹药手把炮弹从筒口装入筒内,发射手左手握住筒身,右手转动炮筒下部的距离调节器,使调节杆达到对应的长度,掷弹筒有简单的瞄准缺口,只能概略瞄准,说白了就是靠估摸,然后右手拉栓在击发机上的小绳子,“嗵”就发射了。掷弹筒的炮弹原理和迫击炮弹相同,由弹头碰炸引信,装药的爆炸弹体,底部发射药筒组成,发射药底部有类似子弹底火的火药帽。射击原理:掷弹筒击针在弹簧作用下撞击炮弹底火,使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发射药筒并不会脱离弹体而是从发射药筒底部的8个泄压孔喷出,推动整个炮弹连同发射药筒一起射出掷弹筒,飞向目标。见下图,注意8个泄压孔,就是这8个孔推动炮弹出炮筒的。

掷弹筒的优劣性:(1)掷弹筒的重量是它的重要优势:一个掷弹筒的重量3公斤左右,比日本的三八大盖还轻,同时可拆卸分解,即便不拆卸分解长度也只是400多毫米左右,装入武器袋携带非常方便。一颗炮弹的重量只有800克,能以每分钟30发的射速连续射击,杀伤半径可达5~8米。也可以发射日本的九一式手榴弹,手榴弹的重量只有0.45公斤,8枚才3.6公斤,一杆步枪的重量。因此,能多数量携带,日本通常两人一组携带16发;

(2)价格低是它第二个优势:战争就是打钱,没钱别打仗,掷弹筒技术性低,便于大量制造,而且价格也低,和当时日本的三八大盖价格差不多。榴弹也只比手榴弹价格高点,主要是好生产;(3)适应的弹种比较全:日本的掷弹筒弹种除了常规的专用榴弹,还可以发射九一式手榴弹,只不过射程会因手榴弹体弹槽损失膛压,射程比较近而已。另外,鬼子经常违反《日内瓦公约》使用化学弹,掷弹筒也能发射;

(4)缺点:掷弹筒的精度比较差,虽然有简易瞄准照门,但属于概略性质,无法作到精准对点目标打击,而且对射手的经验要求高,能否做到准确射击,取决于射手的感觉,这样一来,战场上一旦射手被宰,其它士兵的射击精准度就会直线下降,严重降低掷弹筒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对训练强度要求高,只适合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射手用,使用推广性差。

以上观点属于兔哥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网络平台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我军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日军的掷弹筒反应极其迅速,即使面对伏击一分钟之内必然开火!

在我看来,侵略中国的日军有三大神器:三八大盖,九二步炮,和掷弹筒!

三八式步枪,又名三八大盖,这是一件让我军向往的神器。我们一直说日本人拼刺刀厉害,步枪打得准,都要归功于三八大盖的优秀性能。其实,我们没有抓住日军火力的关键点!三八式步枪再厉害,也不是日军火力的中心。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13人,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但是,日军每次出战,最小的单位是一个小队,共54人,包括三个分队和一个掷弹筒分队(三个掷弹筒)。如果是单独一个分队出站,必须要加强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进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基层的火力中心应该是(轻)机枪和掷弹筒!而三八大盖的作用,就是掩护机枪和掷弹筒!

日军打仗时,分队先以机枪为中心,建立阵线。轻机枪依靠超远射程负责火力输出,剩下的步兵负责拿枪警戒掩护。当日军遇到我军轻机枪还击时,就会拿出掷弹筒。

日军最初的掷弹筒射程是175米,而之后的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杀伤半径在5米左右。这个射程和威力,可以轻易点掉我军火力点。而我军要想解决日军掷弹筒,就要找重机枪帮忙。而我军在抗战时使用重机枪的战术死板,经常刚开火,就被日军掷弹筒“照顾”了。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18军14师42旅下属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

而且,日军还有九二步炮!日军的九二步炮可以下放到中队(比我军营级单位大,小于我军团级单位。)而我军要想压制日军的九二步炮,就要找迫击炮(或者步兵炮)。。。可是,迫击炮那是我军团以上才有的装备。而我军的协调能力一直很差,等把迫击炮调过来了,我军阵地也被攻破了。

而且,像“三枪八路”这样的部队,五人分一支枪,团一级也不一定有迫击炮!八路军偶尔缴获日本一门九二步炮,炮弹还少的可怜。所以,日军的掷弹筒,可以轻易解决掉我军的所有火力点。

八路军山东军区曾缴获日军一门九二步兵炮和3发炮弹。日军急的不行,甚至派汉奸和八路军谈判:提出用三挺重机枪和子弹换九二步炮。八路军没有同意,因为,八路军有了九二步炮,就有了攻城的能力!山东地区的所有日军据点都不在是铜墙铁壁了。

掷弹筒作为日军排一级的支援武器,对日军特别重要。

日军掷弹筒重量轻,不超过3公斤,比步枪还轻。一个弹药袋装弹8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不过,一般一个两人掷弹筒小组可携带16发弹。也是因为如此轻便,掷弹筒成了日军“出行”必带的。抗战时期,基本上不管我军在哪里遇到日军,都会遭到掷弹筒袭击。

而且,掷弹筒的射程远,威力大。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最大射程700米,杀伤半径5米到8米!日军有这样的神器在,国军除非用团级以上单位抵御日军,否则只有挨打的份。

掷弹筒再小,它也是迫击炮!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日军制造这种武器,其实也是为了节省资源。日军要是有钱给连排部队都分两门九二步炮,每个排搞两个“巴祖卡”,谁还费劲弄掷弹筒啊。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的设计目的,就是加强步兵班的火力,补充手榴弹和中型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档。日军班排级单位能够熟练运用掷弹筒,压制我军火力点和冲锋阵型,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

而且,我觉得日军掷弹筒的熟练应用,反过来又证明了日军士兵的战术素养高!掷弹筒没有复杂的瞄准设备,基本就靠手感和经验。但是,日军掷弹筒不仅命中率高,而且射速快,可达每分钟20发。正是优秀的战术素养,日军在面对装备占尽优势的美军时,也打的很出色。

总之,日军有了掷弹筒这件神器,基本就可以在中国战场上横行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掷弹筒   日军   迫击炮   榴弹   手榴弹   射程   机枪   步兵   日本人   日本   炮弹   我军   射手   武器   评价   装备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