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提到了唐宗宋祖,为何没有提朱元璋?

诗词创作的艺术考虑:毛泽东在创作《沁园春·雪》时,可能更注重词的意境和艺术效果,而不是历史事实的完整性。他选择了“唐宗宋祖”这两位历史人物,可能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与北国雪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的诗词作品往往体现了一定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在《沁园春·雪》中,他提到了“唐宗宋祖”,可能是为了强调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成就,激发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革命斗志。而朱元璋虽然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在毛泽东看来,他可能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黑暗,与词中所表达的革命主题不太相符。

历史评价和影响:唐宗宋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们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朱元璋虽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但他的统治时期相对较短,且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因此在毛泽东看来,他可能不如唐宗宋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没有提到朱元璋,可能是出于诗词创作的艺术考虑、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以及历史评价和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




毛主席曾经说:帝王中,朱元璋打仗只能排第二,那么,毛主席认为谁才能排第一?

其实,毛主席对秦始皇、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都有过十分精辟的评价。



有人说,《沁园春·雪》“一笔勾掉五个皇帝”。这个说法虽不确切,但富于文学性,也是一句妙语。这首词大气磅礴,在重庆一发表后就引起轰动,是毛主席诗词的压卷之作。

词中为何要用“略输”、“稍逊”、“只识”这些带有贬抑性的措词?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位帝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极品皇帝。他们有的是完成统一大业的雄主,有的是达成天下大治的君王。而词中,把他们称为“英雄”,绝非反语,有肯定的意思。

比如秦始皇,尽管历代读书人骂声不断,毛主席却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读<封建论>呈郭老》)。

词中对这些封建帝王,既没有全盘肯定,更不是一笔抹煞。只是客观分析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因此,词中用了“略输”、“稍逊”、“只识”这些带有贬抑性的措词。

至于“文采”、“风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说这些帝王的文学修养,但更宜从广义上去理解,在这里,应将之理解为对这些帝王历史贡献的评价。其含义是:这些人虽然在历史上也曾建立过丰功伟业,但由于封建帝王的历史局限性,还是显得“略输、稍逊”。故对此不宜从文化层面上,作字面上的解读。

如果一定要说文学修养,汉武帝有名篇《秋风辞》;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诸如“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等名句,其“文采”并不差。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个武人,但其“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的诗句,也是为人称道的;只有成吉思汗的“文采”确实比较差,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一点也不冤枉。

可以想象: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主席于1936年2月,面对江山、雪景,心中激起的,又是怎样一种豪情壮怀啊!

毛主席登高远观,漫天大雪瞬间改观了山河。这不禁使人想起毛主席的又一首词:“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啊!我们共产党人,正做着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我们所做的一切,必将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必将比古人的业绩更加辉煌而载入历史!

毛主席认为:朱元璋打仗虽然也很厉害,但是比不上李世民。

毛泽东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毛主席认为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封建皇帝中“无出其右”,意思就是没有超过他的,论领兵打仗,李世民可以排第一,打仗最厉害。而朱元璋,可以排老二:

“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李世民的作战指挥策略,也始终贯穿于毛主席的整个战争指挥过程之中。

毛主席一再强调:“杀鸡就是要用牛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在总体实力不如敌人时,要在局部地区,形成绝对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逐步由弱变强,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改变敌我双方整体力量对比。

在总体力量已经超过敌人时,仍然需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敌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54年,毛主席在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对朱元璋曾经有过一次评价。他认为朱元璋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充分肯定了朱元璋的军事指挥才能。



1954年5月16日,毛主席到北京古观象台视察。走到东便门时,毛主席故意问身边工作人员:“这是什么地方呀?”

工作人员张随枝说:“东便门。”

毛主席幽默地说:“那么,就是说让大家到这里解手啊!”

张随枝说:“这里叫东便门,并没有厕所。”

大家哈哈大笑。

毛主席兴致很高,他一边走,一边和大家聊起了朱元璋的故事。

“他是个放牛娃,开创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上无先例。他没有什么文化,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是他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成功的一个典范。

朱元璋在平定江南的关键之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鄱阳湖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但毛主席对明朝皇帝普遍没有好感。他曾经说: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鉴于毛主席对明朝的大多数皇帝普遍没有好感,朱元璋驾崩后,留下了一个不太稳定的政权,之后发生了靖难之役。加之朱元璋在军事指挥方面,确实又比不上李世民,只能排老二。因此,由于诗词的篇幅所限,已经写了李世民,没有再把朱元璋写进去很正常。

诗词本身押韵的考虑。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所以毛主席把宋太祖写入了诗中。



但是,毛主席对宋太祖“陈桥兵变”之事很不以为然: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

毛主席对宋太祖的评价,并不高于朱元璋。

所以,写宋太祖不写朱元璋,主要可能还是诗词押韵的考虑。

1958年底,毛主席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写这篇词的用意是反对封建主义。但作为诗词来讲,讲究意境和文字美。中国的古诗词讲究平平仄仄,我们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感觉比较流畅自然,既押韵又朗朗上口,但如果换成了“唐宗明祖”,就会感觉不太押韵,缺乏诗词应有的美感和韵味。因此,“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领袖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可谓千古绝唱,其气势磅礴之风度无人可比。词中提到五位历史人物,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秦皇指的是秦始皇,汉武指的是汉武帝,唐宗指的是李世民,宋祖指的是赵匡胤。那么,为何没提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呢?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秦、汉、唐、宋、元,皆比明代历史久远,词中用更悠久的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使词风更显得苍茫与高远,与诗写的苍茫的北国风光浑然天成。

(二)朱元璋虽然也是一代开国皇帝,但其开疆扩土之功劳,比起前面提到的几位皇帝,还显差了些。用成就更高的历史人物衬托,更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写词的需要。一首词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历史上的所有伟人都提到,词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其实也是代指,代指了历史上所有建立了伟业的皇帝,当然也包括了朱元璋。



(四)最重要一点,写诗词要讲韵律,这样写符合韵律之要求。




毛主席的这首诗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红军到达陕北,瓦窑堡会议之后。真正被人们熟知,是十年之后的重庆谈判。抗战胜利,蒋介石认为自己有美国的支持,有百万军队,精良的武器装备,肯定能战胜中共,所以想挑起内战,但是他大部分军队,还在大西南,调渡需要时间,他的谈判是没有诚意的,拖延时间是真,为的是把兵源运回来,另外谈判本身就是鸿门宴,蒋介石有不轨之心,迫于舆论压力,全世界都不愿中国内战,包括美国,所以蒋介石的谈判,只是做做样子,他料定毛主席是不会去重庆的,那时候他会说,中国不愿和平,把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共,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决定深入虎穴,去重庆谈判,谈判期间,会见了重庆的各界精英,柳亚子先生,问主席最近有没有好的诗词,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毛主席抄写了十年前写的沁园春雪,诗词登上了报刊,蒋介石大为脑火,后来发动文人,都写沁园春,想把主席比下去,结果可想而知,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徒增笑话而已。毛主席的诗词,提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为什么没提到朱元璋呢?首先一首词不可能所有的帝王将相都提到,其次是按顺序来的,如果写成唐宗明祖,中间隔着五代十国,宋,金,元,这样写不好,有割裂感,再有主席对这些帝王除了赞美,更多是批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真正的风流人物是今天的劳苦大众,是追求和平,反对内战的人民。




朱元璋出身平民百姓,笑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既不合情理更不符合主席人格啊!毛主席内心对老百姓怀有特殊情感,他的诗词以及政论文中绝不会出现讽笑百姓的话,不懂得毛主席的人,又怎么能憧毛主席的文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成吉思汗   明朝   押韵   太祖   历史人物   重庆   兵力   文采   蒋介石   帝王   中国   风骚   诗词   皇帝   财经   历史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