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将军一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今都是一个国家必不缺少的一个职业。在近现代还有元帅、大将、上将等军队系统的职位,和古代的大将军,上将军等职位媲美。

武官之中,级别最高的是大将军。接下来,分别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往下,就是四方将军了

所谓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分为四个方向,故称四方将军。四方将军地位仅次于卫将军等之下,属于军中的高级武官,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四大军区司令。四方将军中,以前将军地位最高,其他三位不分高低。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职位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偏将军一职略早一些,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属于军中的高级将领。属于军中的得力干将。

那么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都负责些什么工作呢?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级别相当,职权略微有一些差距,前将军略高些。前将军位高权重,地位显赫。从金印紫绶中就可以看出端倪。金印紫绶是指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绶带是用于连挂勋章、奖章和略表的带子)。

在古代只有相国、丞相、宰相,还是三师,三公,皇帝的六宫妃子才能掌有,还有大将军等高级将领,显示其位高权重。而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就属于高级将领,是掌有金印紫绶的。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的职位仅次于上卿。那么上卿是什么呢?上卿中的卿在古代就是指高级官员的名称,我们在看影视剧中,皇帝一口一口爱卿叫着,但是并不是什么官员都可称呼为爱卿的,只有皇帝亲近的大臣才行,而一般的官员连皇帝的面都是见不了的。仅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上卿的地位尊崇。

上卿在古代战国时期是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只有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才会被授予。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而一般这样的位置只有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才能担任,皇帝等人不喜欢,那自然就甭想了,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的职位就仅次于上卿,从这里也能出来这些将军的地位是不同凡响的。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的任务主要是负责京师安全和边防的防护任务,要不在京城附近待着就是在边防屯兵。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安全时期。在战时的就有变动了。

前将军在战时就成为了主力部队、先锋。一般作为大军的前锋将领。像投降匈奴的赵信就是担任的前将军,前将军一旦反叛带来的结果就是对己方的毁灭性打击。

偏将军顾名思义级别就有点低了,在古代军队系统中属于中层级别的将领,说的直白点就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是辅助大将军的,而偏将军是辅助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高级将领的。

汉朝名将李广也担任过此职,前将军一职在三国时期尤为普遍,关羽、张辽、吕范等人都曾担任过此职,一般都是独当一面的将领。前将军就相当于今天的战区司令员,其军衔一般都是上将。

左将军的地位一般要低于前将军。左将军掌管军队的左路大军。虽然它与右将军几乎相同,但其本身的官阶却要高于右将军(也有说法是右将军高于左将军的)。三国时期的马超、张郃都曾担任左将军,而他们的职责,就是边境防御。

右将军同样也是军队的高级武将之一,和左将军相似,右将军是掌管右路军队的将军。右将军也是所谓六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时主要职责是担任中军的右翼防卫工作。

后将军位于四方将军之末,地位要低于左将军和右将军。后将军也是六军之一,居于末尾。如果说前将军是战区司令,那么后将军就属于战区的副司令,虽然级别相同,但是和前将军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无论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和平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安全保障的。在真正的战争上,无论是前后左右将军都是大将军手下的得力干将,会按照统帅的军令最终决定他们的具体职责。

此时我们就说到偏将军,偏字就反映出此职位是比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低一些的,前者属于中级武将,后者是高级武将。就像现今公司一样,前将军等人可以负责一个分公司,偏将军在分公司算高级领导,但是在总公司就不行了。

偏将军顾名思义级别就有点低了,在古代军队系统中属于中层级别的将领,说的直白点就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是辅助大将军的,而偏将军是辅助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高级将领的。

我们最应当畏惧的不是地震,不是海啸,不是台风,不是洪灾,而是我们自己。战争的恶魔游荡在广阔的天空,为了政治,为了能源,为了利益,极端主义者释放出巨大的诱饵吸引着它,于是在世界的一些地区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生命骤然间如草芥。当人们通过战争获得物质的极大满足时,战争的恶魔正在偷着乐:哈哈,现在距离人类灭亡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如果说,战乱纷飞的峥嵘岁月里,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是军人价值的最好体现,那么和平年代里,默默奉献是军人最好的写照 。对于大多数军人来说,当兵就意味着要告别繁华的都市,而甘于置身穷乡僻壤或边关冷月;意味着要牺牲与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而甘于与钢枪为友,与星辰作伴;意味着要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而甘于投入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军旅生活;意味着要失去发财致富的机会,甘于清贫的生活:意味着要割舍某些个人的自由,而甘于在集体生活中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 …… 这样的牺牲和奉献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愿世界和平,军人“下岗”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中,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又被合称为四方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军职,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等到东汉时,正牌将军的职位共分为四级,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级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个级别就是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远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将军。至于其他诸如偏将军、裨将军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只是杂牌将军。

接下里,我们就来详细说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这五个将军主要负责的职务。



前将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主要是负责京师的防卫,类似禁军大统领。后又作为独挡一面的人物长期屯兵边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将军算得上是地方上军衔最高的武将。

至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虽然军饷要高于前将军,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央任职,所以前将军,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所负责的军区,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军区。

在三国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前将军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的张辽、满宠、郭淮、文钦;东吴的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而他们也都是各国的高级将领,并长期镇守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作防御。

后将军: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是高级军官,但并不常设,一般只有在战时才设立,并且位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职责,期初是作为防卫京师的一支后援部队,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作为救援部队使用。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左将军: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就应用而生,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左路大军,一般情况下,左路大军也是这三军或六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等到秦汉以后,左将军就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左将军一职。



右将军:既然有左将军,那自然就有右将军。和左将军一样,右将军的出现也是因为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而右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右路大军。后来也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同样在当时也不属于常置军职。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曾担任过该职务。

偏将军:最早设立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也就相当于是大将军的助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种军事,所以相当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为偏将军是最高统帅大将军的嫡系助手,所以这个职务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它还是一个向上晋升的好职位。

一般情况下,某个将军如果想从杂牌将军升迁为正牌将军,正常情况下都会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偏将军作为实习和考核,其后才会被提拔为正牌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于禁、张郃、徐晃、周瑜等,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务。

后来,从三国后期开始,随着四征将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四方将军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渐渐没有人再愿意担任,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蜀汉五虎上将,谁落选了四方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生前的最高军衔仅为镇东将军。

要说清楚“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职责及其在军中的地位,我们就得捋一捋古代将军的来龙去脉。

秦朝以前,正式将军只有大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偏将军和裨将军。汉文帝时定车骑将军和卫将军,汉武帝时新设骠骑将军,霍去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骠骑将军,年仅十九岁。位仅次于大将军,是时大将军为卫青!

(汉武帝刘彻)

从此将军级别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简称“大骠车卫,前后左右”四方将军。曹魏时,四征将军在四方将军之上,不一而足。

四方将军的职责有一个逐渐演化发现的过程,前期前将军负责京师戍卫和战场前军指挥,左右将军负责左右军,后将军负责后援部队及机动部队,粮草运送等。后来四方将军成为正式军衔, 职责趋同,无非屯守京师,驻防边境,平定叛乱,迎来送往等等,一句话就是打仗。

偏将军和裨将军都是将军的副手,也可称为副将,协助主将指挥军事行动。

关羽投降曹操后斩颜良,被封汉寿亭侯,偏将军。马腾被曹操骗进京师后,其子马超被拜为偏将军,管理马腾的部队。

前将军中,西汉赵信,李广都曾担任该职。三国人物大家更加熟悉,我们来盘点一下。

蜀汉关羽,李严,袁林,邓芝,胡济为前将军,曹魏夏侯惇,张辽,郭淮,文钦,李辅,东吴吕范,朱桓,唐咨,孙秀皆任前将军。

纵观魏蜀吴三国的前将军阵容,魏国无疑最强,蜀国次之,吴国最弱。更搞笑的是,唐咨,孙秀作为东吴前将军,后都叛逃。


没错,刘备曾担任汉朝的左将军,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刘备每到一处做自我介绍时,多称自己为“汉左将军”,这也是刘备当时最拿得出手的头衔。

蜀汉的左将军为马超,刘备称帝后,马超升骠骑将军。刘备对马超还是不错的,绝对的高官厚禄。曹魏于禁,张郃,东吴诸葛瑾都是左将军,诸葛瑾为诸葛亮之兄。

诸葛亮曾担任蜀汉右将军,估计出人意外。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自贬三级为右将军,但仍行丞相事,所以诸葛亮的这个右将军是承担军事责任的体现。

在蜀汉的第一任右将军是张飞张三爷,刘备称帝后,张飞升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是时马超为骠骑将军),位高权重,实至名归。

除了右将军,司隶校尉也是个重要官职,负责首都及其附近官员的监察工作。当时关羽在荆州,除了张飞,估计也没人能镇得住蜀汉百官。

魏国的右将军有徐晃,乐进,夏侯霸。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把持曹魏朝政。夏侯霸应曾受到曹爽的厚待,又是曹氏宗室,于是投降蜀汉,拜车骑将军与姜维北伐。夏侯家居然和蜀汉走到了一起,曹操知道后估计会从地里跳出来。

东吴的右将军有潘璋,吕据等人,吕据为前将军吕范之子。


三国最强后将军莫过于蜀汉五虎将之一的老黄忠了,曹魏的后将军有有朱灵,文聘。文聘本是刘表部将,曹操占据荆州后,文聘投降曹操,驻守江夏,经常与驻守荆州的关二爷过招。

东吴的后将军有贺齐,丁封,丁封是东吴大将丁奉之弟。

“大骠车卫,前后左右”为朝廷高级武职,称重号将军。汉武帝大破匈奴,战功卓著者比比皆是,将军就不够用了,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将军,比如冠军将军,楼船将军,龙骧将军等等,这些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越变越多,至南北朝时达到 300 多种,前后左右四方将军这样朴素的名字便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东汉末年,三国期间,将军的封号特别乱,哪个高,哪个低?今天咱们就来理一理。

武官之中,级别最高的是大将军。

吴国为了表彰陆逊的功劳,曾专门设置了一个“上大将军”,这有一点像后世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劳,增设了一个“天策上将”职务,地位虽然崇高,但不属于常规职务。

大将军的地位尚在三公之上,只在大司马之下。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那只是叫法不同,都是大将军。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后,就被封为大将军,当时还没有丞相一职,所以这就已经几乎是最高的职务了。后来,在封袁绍的时候,给的职位是太尉,这是三公之首。但袁绍以职位低于曹操为耻,坚决不肯接受。曹操主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了袁绍,自己领了司空(三公之一),兼车骑将军。

三国时,比较出名的大将军还有蜀国的姜维,魏国的夏侯惇等。

接下来,分别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大将军之下,就是骠骑将军,汉武帝时设置,与三公并列。,一个担任此职位的就是霍去病。三国中,刘备称帝的时候,曾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后来李严也曾担任此职。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邓艾以大将军是身份,借天子的名义封刘禅为骠骑将军,也是让人大跌眼镜。

曹魏方面,大家熟悉的司马懿、曹洪都曾担任过骠骑将军的职务。

骠骑将军将军往下,就是车骑将军,地位略低于三公。三国时担任过这个职位的可就多了,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刘备背叛曹操是所杀的车胄,还有张飞、张郃、程昱、黄权等等。

车骑将军之下,便是卫将军。卫将军一般掌握禁军,是皇帝的亲信才能担任。

再往下,就是四方将军了

所谓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分为四个方向,故称四方将军。

四方将军地位仅次于卫将军等之下,属于军中的高级武官,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四大军区司令。

四方将军在设立之初,职责是和其名字息息相关的。春秋时,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可以有六军,大的诸侯国可以有三军,小的诸侯国只能有一军。天子的六军具体怎么称呼没有记载下来,但顾名思义,所谓前将军,即统帅前军,负责战斗的将军;后将军,即统帅侯军,负责接应的将军。

诸侯的军队有三军,中军,左军,右军,左将军显然是统帅左军,右将军统帅的是右军。

从军中的职责来说,前、后、左、右四军都是相对独立的一支军队,区别不大,如果非要说有所区别的话,前军主要负责冲锋,后军主要负责接应,左右军主要负责掩护。

四方将军中,以前将军地位最高,其他三位不分高低。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大家熟悉的诸葛亮和赵云都没有得到封赏,这是因为四方将军已经是刘备这个汉中王所能封的最大的官了,更高级别的官职,以他现在的身份是没资格封的,除非他称帝。

其实,刘备登基称帝之后,对他们进行了补偿。除了将马超晋升为骠骑将军,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外,还封诸葛亮为丞相,领益州牧,赵云也被封为镇军将军。

四方将军之下,还有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正牌将军,再往下就是杂牌将军了

四征将军,可以视为军区副司令员,同样四镇将军也是如此,彼此牵制而已。三国后期,四方将军渐渐成了虚职,四征将军的权力反而越来越大,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比如,蜀国的魏延就是征西将军,赵云也曾被封为征南将军、镇东将军,这都是正牌将军,所以有人说赵云一生都是杂牌将军,是不对的。何况赵云还担任过中护军,这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侍卫,掌管禁军,宿卫皇室,位置极为重要,不能说刘备对赵云不够信任。

四字开头的正牌将军往下,就是各种杂牌将军了,名号繁多,什么征虏、将军、荡寇、扬威、振奋……名字虽然响亮得多,但地位就低多了。

偏将军属于将军助理,地位就比较低了

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而且其任命往往不需要皇帝,大将军直接就能说了算。

关羽、马超、赵云、徐晃、于禁、张郃……三国时很多人都担任过偏将军。赤壁之战后,赵云就是以偏将军的身份,领荆州的桂阳郡太守。关羽投降曹操后,斩颜良诛文丑,也被封为偏将军。张郃刚投降曹操的时候,也是被封偏将军,到了曹丕的时候才熬到了左将军,临死前晋升为车骑将军。

由此可以看出,在三国时期军官晋升的路线大致是这样的,先混上个裨将军,这是低级武官的称号。然后晋升偏将军,再晋升杂牌将军,再晋升正牌将军,再晋升四方将军,然后依次是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就算到顶了。




以汉代的军制为例,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又称“四方将军”,应是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之下的最高军职。但是前后左右四者,谁大?则又不一定。

例如东汉末,董卓就曾以前将军的职位,为左将军皇甫嵩的副手。这样看,左将军比前将军大。

而偏将军,可以看作是四方将军的副将,则地位又低于四方将军。一般偏将,大概类似于今日的副军长师长一级,多是直接带部队的。


至于“四方将军”在军中具体负责什么,那么,有高有低,以下二种可能:

(1)战役兵团司令,相当于今日的集团军军长。

(2)每人负责一个战略方向的方面军司令员,如同今日的(大军区)战区司令。

之所以说,四方将军的职权,分別有上述的高、低两种情况。

可以根据《三国志》所记载的事例来说明。

三国时期,荆襄地区是作为一个战略方向存在的。刘备称汉中王,封赏负责总督荆襄军政的关羽为前将军。

这样,关羽这位前将军,就是方面军司令。

  • 而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就是刘备集团中的最高军职了。

关羽为前将军,地位军中第一,直接向刘备负责。

在刘备集团中,前将军的地位又应在后将军与左右将军之上,因为不可能有哪位大将能居于关羽之上。


而曹魏集团负责荆襄地区的最高长官,是征南将军曹仁。

同时,关羽讨伐襄樊时,曹操又命左将军于禁都督七军,支援征南将军曹仁。

  • 那么,究竟是征南将军曹仁的官职大,还是左将军于禁的官职高?

毫无疑问,肯定是曹仁这个征南将军的职位更高。

假设。如果关羽没有水淹七军,让于禁与曹仁合兵一处。

那么,肯定是由曹仁统一节制诸军的。于禁是要听命于曹仁的,而非曹仁听命于禁。

左将军于禁七军皆没。

继任支援樊城的徐晃,率大军击败关羽,与曹仁合兵。然后,是否要追击正在撤退途中的关羽,决策全由曹仁定,而非徐晃。

曹仁为方面军司令。而左将军于禁与徐晃,最多只是个集团军司令。


所以,凡事没有绝对。

在曹魏方面,前、后、左、右将军,并非最高军职。

“四征将军”的地位,高于“四方将军”。

再来看一看,三国时代东吴的偏将军是什么级别。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建策,用骄兵之计迷惑关羽,以趁机谋夺荆州,得拜偏将军。

而其时,陆逊只暂代职吕蒙,而吕蒙是接替鲁肃之后的、东吴荆州方向上的军政一把手,相当于大军区司令。

陆逊以偏将军之职成为吕蒙的副手。

这样看东吴的偏将军,虽带有一“偏”字,实质已经是高级将领,军区副司令的职务了。

之后,陆逊与吕蒙分左右路同时袭击荆州。

陆逊以偏将之职督左路军,夺取公安、南郡,直插宜都。

沿途连续击败蜀军,其间身历十数战,每战必胜,势如破竹。并攻占秭归、枝江、夷道三城,分兵固守峡口。从此,蜀国失一臂,东出之路隔绝。

此役之后,陆逊以功得拜右护军、镇西将军,并进封为娄侯。

这里顺便提一下陆逊的经历。由此看一看,要如何才能做得上偏将军这个职位。


演义中的陆逊,似是突然冒出来的书生,然后这个书生大败了枭雄刘备,天下扬名。

而实际上,世上哪会有一个只是读了些书的书生,真正能统兵打仗的!这只是演义。

陆逊于公元203年,二十一岁时入孙权幕府,次年外放,任海昌屯田都尉兼县令(今浙江海宁一带)。

三国时代的江南,可不是今日的江南。

南方法令止于城邑,山越等民悍勇善斗而不服王化,又盗匪遍地。东吴国内剿匪平盗贼的战争,远多于与魏蜀二国交兵。

陆逊自此,独领一部,抚民、屯田、练兵、剿匪,历经无数大战小战,凭借军功一步一步升迁。

其间历任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都督。

直到公元219年冬,关羽围曹仁,并与徐晃大军对峙于襄樊。

陆逊献上趁虚袭夺荆州之计,被升任为偏将军。

至此时,从入仕到任职偏将军,陆逊熬了整整十五年。

由此看,偏将军也是个重要岗位,没有十年以上资历,肯定是当不上的。

  • 再二年后,陆逊为大都督,督东吴诸军拒刘备。

这时候的陆逊,明明是已经戎马生涯十六年、身经百战的老军头了,怎么还会是书生呢。


图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偏将   军中   蜀汉   东吴   将军   荆州   军职   骠骑   武官   大将军   军区   司令   军队   地位   职位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