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军官兵是什么时候才感觉到已经不能战胜苏联?

应该是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德军失败,人员遭受巨大耗损,苏联取得巨大胜利,反法西斯形势开始出现逆转。




绝对是库尔斯克战役之后!

德军在苏联的第一次受挫,是莫斯科城下。这一仗苏联人其实还是很肉头,防御战略就是没有战略,跟幼儿园小朋友玩打仗一样,拼命抽调兵力,组织民众,把莫斯科用一圈又一圈的防线围起来,平均布置兵力,完全没有重点,到临开战了,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得预判德国人最可能的进攻方向重点布置,悲剧的是苏联人判断错了!被德国人突破到最核心的防圈才顶住—— 这里就产生一个后世军迷圈争论不休的话题:希特勒认为这时应该咬着牙硬突进去。古德里安认为德国士兵不应该这么消耗,因该退下来重整一下,并战场抗命退了下来,由此被撤职调回国内。这是希特勒的政治视角和古德里安军事视角的矛盾,这里我们不讨论其对错,只是从这个争论看,这时的德国依然保持着主动选择的权利,选对选错是另一回事。

接下来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战德国实打实输了,但是可以让保卢斯背锅,每一个纳粹狂信徒都可以说这是保卢斯不行,而不是德国不行,当然军事上的经验总结,战略战术研讨,可以以德国人的严谨,讨论出这时德国兵力峰线扩张已过极限,该收拢收拢,该缩短缩短,这是纯军事观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政治、宣传所需观点不一样,我们可以承认的无可争议的一点,是保卢斯集团是知道自己会被包围,他是有机会选择撤退,但是他选择服从和信任希特勒命令,没有撤退,而后国内答应他的后勤援助送不上来,兵力援助打不过来,保卢斯没有按纳粹党人的要求死战到底,居然按西方传统,弹尽粮绝时选择投降。

这个今天的军迷圈同样有第六集到底还能不能打?有没有必要打?是否在必死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惨烈,给苏联人一个更加惨烈的胜利?以此给苏联人以后的作战加重心理负担?这里我们还是不争论这些,只是以此说明保卢斯当时确实还有选择退却的主动。

到了库尔斯克会战,战前双方物资积累阶段,德国人已经知道拖的越久对苏联人越有利,然而高层已经心虚,明知对己不利,还是拖着试图更多积累自己的装备物资,打起来后,各部队屡屡打出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凭部队军事素养,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各种花样百出的以少胜多。无奈T—34海已成,无穷无尽的打掉一层又上来一层,曼斯坦因用哈尔科夫这根同样的棍子,打了苏联人两次……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熬不下去的居然是损失了八百的自己?!德国战报自己坦克战损二百三十多辆,打掉苏联坦克两千多辆。苏联战报自己损失六千多辆坦克,打掉德国七百辆坦克,可是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国再也没能形成可以玩闪电战的装甲集群,损失更大的苏联人反而当时就还剩一千多辆坦克,可以组成集群,就地反攻。关键是这一次德军损失的官兵中,有三万开战以来一直积累下来的骨干士官,少了这批骨干的德军,士兵军事素养上,被苏联迅速拉平并超越,此后的德军,仿佛失去了灵魂,库尔斯克战役之前的德军,可以一个坦克师只剩十五辆坦克,尤呼酣战,主动进攻,寻找敌军薄弱点,或自己突破,或给兄弟部队制造战机。库尔斯克战役之后的德军,之前就以死硬狂热著称的党卫军装甲师,居然会因缺编二十五辆坦克,一遇进攻,就拼命四处求援。

这说明什么?说明库尔斯克战役,尽管苏军损失更大,战术上德军占尽优势,可是正因如此,德军上下都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尽情发挥了,却全无作用,还是被苏军用最笨拙的方式堆死,就是说苏联人都不需要多有脑子,就可以接着这么平A过来,而自己却不但已经没有别的手段,连原来还能用的手段都越来越少……身边原本都是乐观积极,精神饱满的老战友,如今尽是一脸疲惫的老兵,慌里慌张的生瓜蛋子,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有人说哈尔科夫,有人说斯大林格勒,还有人说库尔斯克和普洛霍夫卡。

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如果说德军完全被苏军打到觉得“苏联不可战胜”的一役,必然是“巴拉顿湖之战”。

德军管这叫“冬日春醒”行动(Operation Frühlingserwachen),也是纳粹德国拼力气发动的最后一次挣扎了。

很多历史文献都对其赋予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希特勒最后的疯狂。

就在美军101空降兵们于比利时巴斯托涅的突出部苦抗德军“阿登反击战”的时候,东线的苏军已经开到了匈牙利。

突出部之战亦被称为“纳粹帝国的回光返照”,希特勒从东线调集重兵,又填补了许多部队的缺员,期望调集重兵反戈一击,乃至打穿到安特卫普将盟军赶下海。

这场战役并没有拯救西线的颓势,反而损兵折将,让许多开战前表示“好像回到了激动人心的1940年”的德军蔫了,也成就了美国101空降师和巴顿将军。

实际上,历史上的突出部之战能那么虎头蛇尾的结束,很大原因就是德军已经没心情继续打了。

盟军为了给自己解围,求助了苏联,要求东线苏军能策应配合,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英国首相丘吉尔,都联系了斯大林寻求帮助。

于是苏军在1945年1月12日提前发动了“维斯特拉奥德攻势”,德军不得不草草结束了阿登反击战,把精锐部队输送到东线灭火,美军也终于在1月15日艰难地熬到了胜利。

阿登之战的失败给第三帝国蒙上了晦暗的颜色,战前刚刚打足的士气砸锅一大半。纳粹开始拿出全力,用吃奶的力气竭力对付东线。

而且,东线比西线的意义更大,苏军已经打到匈牙利,德国唯一的燃料资源瑙吉考尼饶油田即将失去,德国南部的工业区也将受到威胁。

更让德军不能容忍的是,匈牙利似乎已经有公开投苏的心思,他们不能让其变成第二个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于是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迪特里希率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由阿登赶到大厦将倾的匈牙利,与第2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等组成“冬日春醒”行动,歼灭协同苏军的保加利亚军,以及匈牙利的乌克兰2、3方面军部队。

当时的德国仍然保留了不低的士气,在纳粹的宣传鼓动下,他们并不认为会真正输掉战争,而是缺少一个决战翻盘的机会。

许多被投上战场的阿登残兵都相信能击败苏联人,他们信心满满,认为如今更接近自己的主场自己的领地,苏军必将受到溃败,只要歼灭乌克兰方面军,给正在被围攻的布达佩斯解围,胜利一定属于德国。

那些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的人马士气抬升得很迅速,尤其是党卫军第一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他们拥有狂热的战斗欲望。

实际上“冬日春醒”计划得非常勉强,以至古德里安和迪特里希都反对此行动,前者认为德军应当在奥德河增强力量阻击苏军的攻势,后者则认为自己应该被部署在柏林,以防御盟军黑虎掏心。

德军的高级战将们此时已经怂了,他们大致上推演出了战争的未来走向,明白第三帝国已经穷途末路,只是仍在努力完成自己最后的职业生涯。

希特勒当然知道这些人的心思,说到底不就是对战胜苏联没有信心了呗?不就是想拖着打垃圾仗了呗?

所以希特勒竭力否定了将军们的建议,他希望再搏一把,也许就单车变宝马了呢?

他几句话就让将军们沉默了:1.我们没有石油了。2.我们的军队值得一提的只有对胜利的欲望了。

德国1943年以后才开始真正的战争动员,所以确实迎来了一波回光返照,只是这个动员并不彻底,纳粹帝国需要的是时间和能维持的资源,这样才能确保在连绵的消耗战中与敌人僵持下来。

很显然,匈牙利的油田是不能丢的,苏联的攻势也必须扼制,南方工业区更不可有失,否则德国就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了。

就这样,“冬日春醒”被迅速发动了,连火车上的修整都没做完的德军,在寒冷的冰雪季节开始奔赴前线……

可惜苏军已经不是战争初期那个苏军了,希特勒如此大动干戈,苏军的情报系统早将其钻成了漏勺。

预料到德军即将搞个一波流,而且经历过十次斯大林突击和布达佩斯血战的苏军确实也有点吃不消了,他们必须稳住阵脚。

于是,苏军方面一改之前狂攻的路子,干脆以乌克兰第3方面军为盾,在巴拉顿湖一带层层设防,做了个九曲黄河镇大阵守株待兔。

斯大林极为重视这一战,因为它决定着未来的战争走向,因此铁木辛哥元帅带着最高统帅的使命来到巴拉顿湖监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托尔布欣元帅也获得极大的战役自主权。

为了能稳固阵地,苏军在大量地雷、堑壕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很多新型的SU-100自行反坦克炮,它们被布置在侧翼或正面掩体中,专门用来克制德军的重装甲冲击;各种反坦克炮的密度达到18门/公里。

因为德军舔伤和组织进攻来得太慢,苏军楞是花了快1个月的时间构建巴拉顿湖的防御阵地,把地雷埋得密密麻麻,达到每公里2700枚反坦克雷,2500反步兵雷。

甚至,苏军还有闲工夫搞实兵演练,让自己人装作德军突击,以验证和打磨阵地的有效性。

他们唯一担心的事情是:德军不来。

德军也没浪费时间,除了从阿登运兵,他们还尽可能从各地抽调精锐部队,确保将一切精兵强将送到“冬日春醒”行动中,还硬是凑集了包括虎王、黑豹等在内的900多辆坦克和突击炮。

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和希特勒青年师在当时居然给补充到了齐装满员,为了尽可能地塞入能打仗的老兵,德军连海军和空军以及地方警备部队都抽调了。

这的确是第三帝国最后的“回光返照”,德国士兵又见到了成群的战争机器,看到了无数精神抖擞的同僚,人们秩序井然武装到牙齿,谈论的话题都是如何踏平苏联人,一口气打到华沙,饮马维斯瓦河。

很多德国老兵多年后都在回忆这一幕,他们觉得帝国又有戏唱了,自己正在变得强大,对面的苏军必然是土鸡瓦狗……

就这样,“冬日春醒”在1945年3月5日发动了,但很快德军就发现自己才是插标卖首的那位。

首先出问题的是机械化部队,沉重的坦克们走走修修,无限拖延了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而且它们很快就因为零部件供给失常和燃料中断纷纷趴窝。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很快就察觉到自己还是那支阿登森林的败军,补充的新兵们毫无战斗力,而老兵已经快被开不动的坦克愁疯了。

当德军最终将能开动的坦克都凑到前线时,他们不得不进行连续彻夜的维修。

然后又发生更严重的骚动,很多士兵没有得到当天的饭食——卡车的油料送给坦克了,而且就算卡车能开也没有足够的粮食能运上来……

1945年3月6日凌晨4点半,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德军在寒风中完成了集结,趁着黎明的天光对巴拉顿湖阵地发动了凶猛的突击。

这帮德三动用了极为汹涌的坦克集群攻击,声势浩大犹如当年库尔斯克会战。

可早有准备的苏军哪能让德军如意,那些神出鬼没的反坦克炮迅速借用雷区不断收割德国坦克,SU-100们表现得比WOT里可凶残多了。

同时苏军还调集了大规模的空军协同,他们将机场修在紧贴前线的地方,这样便能维持相当多架次的密集攻击。

当德军好不容易破开一个阵线的缺口时,却发现这里成了绞肉机,苏军仅用一个加强团挡在前面,无穷无尽的喀秋莎比流星雨还夸张,让几个党卫军装甲师吃尽了苦头,几无寸进。

被德军瞧不起的保加利亚人和南斯拉夫人也表现得非常优秀,德军想将他们的阵地当软柿子捏,可依然捏了个寂寞。

仅仅第一天的战斗就让德军士气一落千丈,连指挥官们也懵了。

其后几天下起了小雪,德军尽管有了些进展,却越来越打不动,士气也蒙上了灰败的颜色。

党卫军们不再回念法兰西战役的荣光,而是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记忆起莫斯科郊外的寒风和恐惧。

但巴拉顿湖的德军毕竟是精锐,他们孤注一掷,依旧沉着地开凿苏军阵地,几天都没有停歇,阵地上杀红了眼与苏军用铁锹和牙齿肉搏的比比皆是,在以“米”为单位的狂攻中,硬是用生命和血肉趟出了30多公里的阵深。

然后他们再也无法继续了,截止3月16日,德军不计代价的奋勇猛攻已经损失了4万战兵和500多辆坦克和突击炮,一多半的装甲力量被葬送了。

以逸待劳的苏军人员伤亡情况仅仅比德军稍好一点,但整体上苏军并未受到严重损失,他们连100辆坦克都没投入,仅损失了其中50辆;当德军将最后一个师的装甲预备队填进去的时候,苏军还有一个近卫骑兵军没动过。

这回德军彻底傻眼了,孤注一掷的结果就像2022世界杯1800万押给了阿根廷。

德军在3月15日转入了防御,他们已经被打得丧胆,此时的防御纯属找活路。

可已经被打崩的德军已经连防御都做不好了,苏军连修正都没做,直接在3月16日发动了战役反攻,将德军连同他们修了一半的野战工事纷纷推平。

好在苏军的进攻也不是很顺利,断后的武装党卫军第四装甲军十分熟悉苏军的套路,他们拉着匈牙利第二装甲师硬是挡住了16日的进攻。

在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狂攻下,没来得及逃走和留下断后的德军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韧性,这些人利用草草搭建的野战工事与苏军反复拉锯,党卫军“髑髅师”、“维京师”仍然在负隅顽抗。

当苏联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千军万马赶到时,如潮的坦克冲锋彻底将德军的防御分割淹没。武装党卫军第四装甲军被切断联系,再也不复之前的坚韧,若非党卫军第九“霍亨斯陶芬”装甲师营救,他们早就被苏联坦克压成碎片。

“霍亨斯陶芬”的情况也很狼狈,这只部队在进攻中已经筋疲力竭,撤退让他们更加被动,被苏军打得兵败如山倒,最后的残部仅能拼成一个团。

迪特里希败了,他绝望地拼命安排人手去阻击苏军,然后又将更多的部队想办法撤回去,企图捞一个是一个。

希特勒更加失望,这场大败毫无疑问葬送了纳粹德国最后一点进攻能力,从此以后德国是真的要完了。

这个独裁者和一众将军、政客不再寄希望于德军能战胜苏军和盟军,而是想着法子“保家卫国,不让德国灭亡”,甚至“想办法挑动美苏矛盾”。

德国的官兵更是心如死灰,现实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了下来,直接压碎了德军的精神。从此以后他们将面对的不再是国门外的战斗了,而是准备接受别人的入侵。

那些百战余生的老兵也发现了更残酷的事实——德军已经无法在与苏军的战斗中保持单位质量了,对方的坦克铺天盖地,对方的武器精良无比,对方的士兵全是奸猾狡诈的老油条……

41年的德军一个打一群苏军,45年一群德军带着一群匈牙利军队被一群苏军暴打,有的德军表现还没仆从国强。

希特勒也毫不客气地狂喷了残兵败将,他甩了铅笔破口大骂,说要把武装党卫军参战部队的勋章和奖励全部撸掉,他们没有荣誉,他们不配有荣誉,他们都是妨碍他的渣渣!

希特勒还真的这样做了,他愤怒地命令“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和“希特勒青年”师撕下袖章,因为他们的制服上已经不配拥有印着元首名字的荣誉了。

霍亨斯陶芬师的那个残团这会儿也顾不着对元首效忠了,他们与那些被打得丢盔弃甲的残兵一样,拼了命窜进奥地利泰尔地区躲避,猫到5月份找美军投降。

战争打到这个份儿上,傻子都知道苏联已经不可战胜,问题在于德国该怎样接受失败。

德军视“冬日春醒”为救命稻草,然而那些惊慌失措躲在奥地利的德军这会儿已经明白什么叫“绝望”。

就在他们被乌克兰第3方面军击溃的同时,乌克兰第2方面军已经同步发动了“维也纳战役”,一路势如破竹地清扫了匈牙利并攻入奥地利拿下维也纳。

吓得屁滚尿流的德军根本就不敢找苏军打了,他们闻风丧胆,苏军冲向奥东,他们就逃往奥西,像赶鸭子一样四散躲避,然后用改造电台寻找盟军,企图找机会投降西方军队。

你说德军现在已经被消灭光了?并不。

截止苏军4月份发动最后一次战略进攻的“柏林战役”时,他们面对的德军维斯瓦河集团军群还有48个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约80万大军。

如果是1941年那群凶横的骄兵,那战争可能还有得打,但这会儿的80万德军已经见苏军就腿软,遇到突击就作鸟兽散了。

也就柏林城中那些纳粹死硬分子和被忽悠的二货少年,好歹为崩塌的第三帝国捞回了点面子。

一战而灭德之骄,当属巴拉顿湖之战。




二战时期,德军高层是什么时侯才感觉到不能战胜苏联呢?应该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后。首先,德军在该战役中损失了约150余万军队。而且,这是德军继莫斯科战役(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德军损失约50万军队),第二次被苏军打败。而且,德军几乎在同时的北非战场上也遭遇到了败绩。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已开始了被动的防御作战。美英等国联军,登陆欧洲作战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这就章味着需要从东线战场上,抽调德军用于加强西线的防御。还有,在苏德战争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时,苏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了,德军原有的优势已所剩无几了。因此,德军高层方面,包括希特勒、最高统帅部、陆军总部和像曼施坦因元帅等高级将领,都认为已无力全面外战胜苏联,至少在1943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此,曼施坦因元帅才会有了在东线实现一个可以接受的和平的设想。也就是,要在东线上大量的杀伤苏军有生力量,使苏军承受不了这样的损失,从而使苏联被迫接受一个不分胜负的和平。这就引岀了库尔斯克会战(德军代号“堡垒行动”,也有译成“卫城作战”。1943年7月5日——8月27日)。可是,因种种原因德军再次战败。从此,德军在东线就处于被动挨打的份了。




绝对是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之后。二战前斯德在欧洲所向披靡,基本上没有遇到对手,但是在俄罗斯广阔的平原上,却遭到了苏军的顽强抗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苏联   库尔斯克   装甲师   德军   巴拉顿湖   斯大林   纳粹   希特勒   匈牙利   乌克兰   东线   德国   装甲   官兵   坦克   战役   二战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