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狙击手不能通过射击孔击中碉堡里的士兵?

Hi,我是野人,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点赞、收藏哦!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狙击手在战场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对高价值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狙击手通常会针对敌人的高价值目标进行狙击,如指挥官、火力点、侦察兵等。通过精确打击,狙击手可以迅速降低敌方的战斗力和士气,对战局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控制战场:狙击手的存在可以控制敌军的行动,迫使他们躲避、转移或调整防御位置,从而为己方部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在城市战斗中,狙击手还可以对敌方的路线和补给线进行打击,限制敌人的补给和后勤能力。

提高士兵士气:在作战中,狙击手的存在会让敌军产生恐惧和不安,从而降低其战斗力和士气。同时,己方士兵也会因为狙击手的存在而感到安全和自信,提高士气和战斗力。

二战期间,美军第一特种服务团(First Special Service Force)曾执行过一项类似任务,他们需要攻占德军在意大利防线上的碉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狙击手需要在碉堡外侦察、寻找弱点并进行射击,以减少敌军的防御力量,为进攻部队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任务的过程中,狙击手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碉堡内士兵位置隐蔽,狙击手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才能击中目标,而这可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和调整。同时,碉堡内还有德军的机枪和火箭筒等武器,狙击手进行射击时随时都有可能受到还击,需要保持机动性和战术意识。

最终,通过狙击手的不懈努力和团队协作,美军第一特种服务团成功攻占了这个碉堡,取得了重要的战斗胜利。

总之,狙击手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和作用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换个角度讲,对于碉堡内的普通士兵,是完全没有必要让狙击手来进行狙杀的。当然来,如果必须要完成,那么狙击手在射击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目标距离、弹道、气候条件、光线状况等。同时,射击碉堡里的士兵存在一些难度和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难度大:碉堡内的士兵可能处于较隐蔽的位置,视野受限,需要狙击手有一定的侦察能力和极高的瞄准精度。同时,射击角度受限,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位置来进行射击。
  2. 风险高:狙击手一旦进行射击,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可能会被对方发现并进行还击。如果狙击手没有及时换位,就会遭到对方的报复性炮击或追击,因此需要有很强的战术意识和机动性。
  3. 时间紧迫:在战斗中,碉堡里的士兵可能会对友军造成威胁,因此狙击手需要快速进行射击,以减少敌军的战斗力。但是在紧迫的情况下,狙击手容易失误,导致无法命中目标。
  4. 精神压力大:进行狙击射击需要保持高度集中和耐心,而在战斗中,周围环境的紧张气氛可能会影响狙击手的心理素质,导致出现失误。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狙击手射击碉堡里的士兵是一项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任务,需要狙击手具备优秀的技术和素质,同时需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以最小的风险和代价完成任务。




战争里狙击手一直处在隐秘位置,使用的狙击枪据有高效、精准、杀伤力大的特点,属于千里之外取敌人首级的存在。那么当有敌兵躲入碉堡中时,远处的狙击手能否多开几枪,通过打出来的弹孔或敌方射孔击杀里面的敌兵呢?

以二战的碉堡为例,当时疯了的希特勒命令在德国修建八座大型碉堡,三座位于维也纳、二座在汉堡、三座于柏林,并且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质,外墙厚约2.5米,高约35米。据说这种碉堡不仅能正面抗拒敌人的射击,还能抵御战斗机的轰炸。

后来联军反攻过来时候,苏军的榴弹炮根本无法炸开该些碉堡,美军轰炸机也拿其没有法子。而已英国人不信邪,搬来八百斤炸药堆在德国碉堡下引爆,不料现场观众只感觉“轰隆”一声,白烟冒起,整栋碉堡仅稍微晃动了几下而已。

看来碉堡的坚固程度非同一般,还有一个优势则是其具有良好的制高点,在高处占据开阔的视野,这给狙击手造成极大麻烦,需爬到更高的位置才能扩大自身的射击优势。不过以德国碉堡这种坚固度,就算采用狙击手集火射击,精准点射,子弹穿透进去的几率也会非常低。

不过二战时各国修建的碉堡各不相同,有的因地制宜,没有很好的材料,在质量上也会大打折扣。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在海岛上修下一些地堡,通常会选择在开阔的地域修筑,那么等敌兵靠近,地堡的机枪就对其一览无遗,快速的扫射反击,而进攻方一般因为没有大多掩体而造成大量伤亡,这一点对狙击手同样奏效,故此想对付碉堡里的士兵难度异常之大。

由于缺乏隐秘掩体,狙击手容易暴露在外,根本就无法长时间潜伏射击,就算找到合适隐蔽位置,要射穿碉堡也需要一定时间跟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通过碉堡射击孔射杀敌人呢?

基本上碉堡内的光线都很暗,在远处根本看不清里面的情况,为此只能依靠对方机枪射出的火舌辨别,狙击手这时可以瞄准火舌击杀一个开枪的敌兵,但这样做,很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最多能杀死一个敌人就得撤了。

另外虽然碉堡在设计一些小孔方便里面的人射击,但狙击手想通过瞄准这些小孔射杀里面的敌人几乎是一件非常难办到的事情,除非是电影里的神枪手才有可能成功,但现实战争中很难做到。所以,狙击手多数是在击杀暴露在外的目标时才能发挥最好效果,对于躲在碉堡内的敌兵,自己仍毫无办法。

因此碉堡是战争中的一处重要防御跟攻击设施,但凡事都有相克的一面。虽然巩固的碉堡擂炸不动射不穿,但可以烧。击溃碉堡的有效方法就是用火,美军曾采用火焰喷发枪,通过碉堡孔口朝里面喷射剧烈火焰,直接就把烧得一锅熟,如果碉堡内存有较多炸药、子弹还会即时爆炸,不过这种方法需要有敢于牺牲的火焰兵冲过去才行。

另外,还可以采用火箭筒对付碉堡内的敌人。越战时期,很多背着火焰枪的士兵未等靠近碉堡就被打成肉泥,需要造成很大牺牲才能烧毁一座碉堡,为此攻方被迫放弃这个计划,改用火箭炮出击。

而当时的便捷式火箭筒在实践中,确实胜过火焰枪跟炮轰,只要瞄准得当,就能一发入魂,射个榴弹进去把敌人炸开花。为此狙击手虽然隐蔽性强,射程远,精准度高,但凭它通过射击孔点射的方法始终不能有效打中碉堡内的敌人。




如果随随便便碉堡里面的士兵就被击毙了,这碉堡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碉堡这东西通常是摆放在视野开阔的制高点,前边一片开阔地,居高临下,射击下面进攻的步兵。这个时候,下面的步兵都是只有跑路的份。

一般来说,前边一个碉堡,对付它的办法就是利用密集火力倾泻,通过火力封锁敌方射击孔,总有几个流弹打进去命中率看脸。碉堡作为一个重要防御火力输出点,一般一挺机枪就可以压制一片人,外面人是很难抬头的,就别说什么精准射击之类的了,碉堡外面找个地方安心隐蔽,还想安心瞄准射击,难度太大。

碉堡大多在高点,狙击手必须仰角射击,射击角度基本就被限制住了,再加上碉堡墙体较厚、机枪长度,里面的机枪手漏出来的头顶是非常小的。你要是能找到一个制高点去打,修碉堡的人基本就可以毙了。另外,碉堡里面,你在外面看顶多能看到膛口焰,看不清里面的人。

而类似于太平洋岛礁上,日本人修的那些地堡,通常是前边一片开阔地,美军大量吃瓜步兵登陆了,在陆地上前进的时候,突然某个洞里伸出来一挺机枪,然后就倒下一片人,很多时候,你压根就找不到这个机枪射击孔,指不定在哪个草堆底下。

另外有一点很关键,碉堡是把大多有利的射击位置都占了,外面的机枪手不大好找射击地点。狙击手一枪下来,里面的人一旦没死,你位置暴露了,机枪的火力可就都吸引过来了,我说了,你去哪再找一个狙击位置都很难,被机枪盯上了,能不能活下来都两说。

其实对付碉堡吧,狙击手几乎就是多余的,无后坐力炮、RPG火箭筒、火焰喷射器都可以,有钱的话弄个钻地弹也行。没必要拿狙击手去打,难度大不说,效果还不好。




碉堡的射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用尽可能小的开窗实现最好的射界。如果我们把碉堡切开看横截面,射孔并不是一个矩形而是一个梯形,即内窄外宽的形状。这样的设计决定了狙击手只要所在的位置偏离射击孔正前方一定角度可能就没办法瞄到里面的人了(见下图的平面几何理论的解释)。所以狙击手要想瞄准里面的人,必须要在射击孔正前方附近。

碉堡的射孔其实非常小,通过设计成内窄外宽的形状来实现较大的射击扇面

还有更变态的射击孔,基本上就露个枪管出来

三个不同狙击位来狙击碉堡射击孔,三个狙击位对碉堡内部获得的射击角分别为α1、α2、α3,可见一定是α1>α2>α3,即狙击位1获得的射击角最大,瞄准线捕捉到目标的概率最大


但狙击手在射击孔正前方,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狙击手、射孔及碉堡内的士兵几乎是成三点一线的。本着只要是个正常人,眼镜都会往前看的原则来推论,此时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也就是说双方都暴露在了对方的火力之下。一般来说狙击手杀人主要是利用对方的视野盲区来实现的,要是在人家眼皮子底下瞄人家,那可太拼操作了。

狙击手对上碉堡里的机枪手,各自都在对方视野范围内


所以如果碉堡内的机枪手始终保持在射击位的情况下,狙击手跑过来狙人是要吃大亏的。因为一般来说碉堡都是建在开阔地,碉堡射击孔面前有一片开阔视野,狙击手一个大活人跑过来肯定会被发现。不过反过来,如果狙击手提前就位瞄准碉堡射孔,等待碉堡内的机枪手来到射击孔的话,那么狙击手也拥有先手优势,不过射孔毕竟还是太小了,能给狙击手打的只有一个脑袋,而且只有一次射击机会。今天一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用1MOA精度的军用狙击步枪,要想准确命中人的头部,需要在400米内射击才能做到;距离越近命中率越高。但这个距离内,机枪手也很容易就从背景中分辨出人,更不要说某些碉堡机枪还给配多倍镜。

狙击枪在400米距离上ES(Extreme Spread)1MOA的话就是4英寸直径(10cm左右)的散步,相当于人头颅大小的目标

奥马哈海滩一处机枪碉堡里的德军机枪手,注意MG42上的瞄准镜


况且这还是今天的军用狙击枪标准。在二战,这个精度几乎是狙击枪的天花板。当年纳粹德国为狙击手配备的98K是从无数把步枪中挑出来的,精度方能达到1MOA,而像苏联、日本的狙击枪还未必能达到这个精度,加上瞄准镜精度和倍率的问题,要在远距离命中人头更是难上加难了。

德军带4倍镜ZF42的98K狙击枪。这种狙击枪是从成千上万把普通98K中挑出来的,精度也只能达到1MOA左右


基于以上的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狙击枪诞生的二战一直到今天,都鲜有狙击手能狙杀碉堡内敌人的战例了。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狙击手重来都不是攻击碉堡的最好选择,使用重机枪朝着射击孔射击,都比用狙击手拿着枪对着射击孔瞄好使得多。

为什么呢?

第一个射击孔通常都是喇叭状,里面的口小,外面的口大。

这样做可以有效的保护射击孔里边的人员,还有效的扩大了枪械的射击视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狙击手想要随便挑个隐蔽的位置朝着射击孔里边的人员进行射击,显然是不可能的。

想要将子弹送入到射击孔里边,攻击到枪后边的人员,狙击手必须在射击孔的正前方才行。

射击孔里的士兵,也不傻,不会让射界内存在任何阻挡视线的东西。

狙击手就没法藏。

第二个,射击孔里边往往是暗的,外边是亮的,想要在外边去观察里边的情况,这可不容易。

狙击手都看不清射击孔里边的情况,怎么进行射击?盲射吗?

这就成了打草惊蛇,回头射击孔里就是一梭子子弹。

所以对付碉堡这些东西,最好用炮,而且是重炮才行,普通的小口径迫击炮都不好使。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抗战的时候,日军建了那么多的炮楼子的原因。

就是看准了八路军战士的装备差,别说重炮了,有两门像样的掷弹筒就不错了。

当然了,老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炮能够拿下炮楼子,就用其他的办法。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挤兑日军,让日军在当地活不下去,出了炮楼子的门就能遇地雷,探头吸口气就能遇到冷枪。

逼得敌人在当地活不下去,跑路为止。

当然采取硬攻,也不是没有办法,在长时间的对峙中,八路军战士用手里仅有的武器,制作出了一些不错的攻击碉堡的好东西。

那么接下来就来说说,当年八路军战士是用什么样的武器打碉堡的,从中就能体会到了为什么狙击手不能打射击孔里的士兵了。

碉堡。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碉堡。

碉堡这种防御工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日军使用的炮楼,这种碉堡多为砖头,石头,外加混凝土搭建而成。

高度都在两层以上,非常的醒目,有瞭望警戒的功能。

当年日军,站在炮楼上,无聊的时候,会站在上边,用手里的三八大盖狙杀农田里的人,或者是过路的路人,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日军就是用这种东西,将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实施封锁的。

解放战争中就少见了,不过在解放太原的过程中,阎锡山到是建造不少这种炮楼一样的碉堡工事。

再有一种碉堡工事,就是只有一层,通常都会建得比较低矮,一般情况下,会叫这种工事为地堡。

这种工事相比较起来,地堡是最难攻克的,当然了二战时期德国建造的八座炮楼除外。

这八座炮楼,就不应该叫炮楼了,而是堡垒,一个堡垒里边能入住八千名士兵。

这算是炮楼中的异类,德国投降后,英国人就想拆除其中的一座,动用了几十吨的炸药去拆除,都是屹立不倒,最终通过三次的强力爆破才成功拿下。

所以除了这八个异类炮楼,地堡算是碉堡中,最难攻克的工事了。

怎么说呢?碉堡这种工事,一般情况下打造的不仅坚固,还有一定的防御设施,比如铁丝网,雷场,日军甚至还会在碉堡的周围挖掘阻绝壕,设置吊桥。

那么遇到日军的这些碉堡,当年八路军战士是如何攻打的呢?

老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好的武器才是拿下碉堡的基础。

那么八路军战士手里的武器都有那些呢?

首先是步枪,机关枪,而枪支还不能做到人手一支,手榴弹和炸药的装备还是比较多,当然了火炮也是有的,但数量少得厉害。

所以攻击日军炮楼的时候,动用火炮的威力来摧毁,还是不多的。

更多的只能依靠手里的数量还比较充足的手榴弹和炸药来进攻碉堡了。

那么在使用的过程中,八路军战士还是用这些东西创造了一些好用的进攻武器。

比如强力手榴弹,这种东西其实也简单,就是一枚手榴弹上帮上一个小布袋,小布袋里塞入满满当当的一布袋炸药。

用这种方式增加手榴弹的爆炸威力,有点类似于集束手榴弹。

但这种粗糙的强力手榴弹,如果对上防御力弱一点的碉堡还行,但是遇到加强的碉堡,基本上是没有用的。

接着是第二种进攻利器,将几颗手榴弹捆到一块制作成集束手榴弹,然后找一根两米到三米的木头杆子,将集束手榴弹绑在上边。

使用的时候,用杆子将集束手榴弹塞到射击孔里,对厚实的碉堡实施爆破。

所以集束手榴弹就算是威力得到了加强,直接轰击炮楼的墙壁也是不行的,只能从开口的射击孔里想办法进攻攻破。

如果以上还不行的话,就要使用别的方法。

过去治理水患,有一句话叫堵不如疏。

所以直接攻击炮楼效果不好,就只能让呆在炮楼里的人自己出来才行。

当然让他们自愿出来,是不可能的,必须逼他们出来才行。

比如制作长杆烟熏弹,就是用竹竿在上边固定一颗手榴弹的拉法引信,然后在裹上少量的炸药或者发烟物体。

把引信这么一拉,这东西不会爆炸,只会冒出滚滚浓烟。

这东西往射击孔里一塞,碉堡狭小的空间,用不了多久就全是烟了,敌人在里边待不住,这就得出来。

这下好,出来一个毙一个,出来一双,毙一对。

后来还使用辣椒面弹,这东西就比较贵了,使用迫击炮弹,在炮弹内部装上一些辣椒面,一般是打到碉堡的上风口,用自然风将辣椒面的烟雾,往碉堡里吹。

当然了,如果有好射手,能把炮弹打到射击孔里,也不错,但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毕竟炮楼的墙壁很厚,迫击炮的炮弹轨迹是一条抛物线,不好打的。

其实从这些介绍中,不难发现,进攻碉堡就两个途径,一个是爆破,另一个释放一些让人不适的东西,让碉堡里边的人出来。

如何进攻碉堡

第一种火力掩护和爆破相结合的战术,进攻碉堡。

利用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是,没有重火力,比如火箭筒,直射火炮等等,使用的。

如果碉堡不够结实,可以使用重机枪或者高射机枪,从侧面进攻碉堡的射击孔。

之所以选择侧面进攻,因为这个角度是射击孔的死角。

那么在这种猛烈的进攻中,因为碉堡本身不够坚固,整个射击孔就会被撕开,打烂,而碉堡里边的敌人,在这种火力下,是没法使用射击孔的。

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只能从碉堡里退出去。

不过这种方法,一般消耗弹药比较多,弹药不充分的情况下,很少使用的。

最常用的一种火力掩护加爆破的方式,通过观察找到射击孔的死角,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进攻的时候,所能走的路线。

跟着就要确定一下靠近碉堡的这条路上,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形。

最后这才会确定火力掩护的机枪位置。

一般情况下,开始进攻碉堡的时候,机枪就要不断地射击,阻止敌人向爆破手开枪。

这一幕往往在电影,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

在这个射击过程中,机枪是不会停下来的。

那么这种掩护工作,往往进入到爆破手接近射击孔的时候,机枪通常就会使用点射来封锁射击孔。

因为这个时候机枪有可能伤害到爆破手,毕竟爆破手和机枪的射线焦点就是射击孔,越靠近射击孔,子弹就不好把控了。

而到了爆破手距离射击孔十米左右的时候,机枪就会抬高枪口,进行速射。

这个其实就是一种信号,爆破手就要做最后的冲刺。

这就是在电影里经常能看见的,爆破手开始连续跳跃,靠到射击孔旁边,拉着导火索,将爆炸物塞入到射击孔内,或者将炸药包靠在碉堡的墙壁上实施爆破了。

那么最麻烦的情况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枪位置,机枪只能摆在和射击孔正面,对射击孔实施封锁。

而这种封锁方式,随着爆破手越来越接近射击孔,机枪的位置就必须开始转移,向着射击孔的侧面移动,这也是为了保证爆破手的安全。

而在封锁射击孔的时候,如果是重机枪的话,一挺就能封锁一个射击孔,而使用轻机枪的话,三挺才能封锁两个射击孔。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火力持续。

就算是这样,依然要保证有一挺机枪备用,随时装备机动,对影响最大的射击孔进行火力输出,或者随时准备,其他机枪哑火的时候,补足火力。

而且在这个射击过程中,还要采用轮番射击,搭配短点射使用。

而爆破手在突击的过程中,是不会携带枪支的,只会携带一个炸药包,和几颗手榴弹而已。

不携带武器是为了让爆破手变得灵活,携带手榴弹是为了手榴弹在爆炸的时候,可以掀起烟雾,趁着烟雾迷住射击孔内视线的时候,实施突进。

而爆破手的身边一般还会跟着投弹手,投弹手不带炸药包,但会携带更多的手榴弹,或者携带武器。

投弹手的作用是,在炸药包攻击碉堡之后,敌人依然可以靠剩余的射击孔进行射击的时候,使用手榴弹摧毁最后的抵抗力量。

那么第二种方法就是火力,爆破加突击了。

这种方式是面对,碉堡坚固,难于攀登,还设有大量的防御设施的碉堡群。

比如当年解放太原的时候,阎锡山建立的碉堡群都是这样的。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使用一百公斤的硝铵炸药,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实施爆破,也只能炸开,高一米六,宽一米五的窟窿。

而碉堡的二层也仅仅是一小部分坍塌而已,整个碉堡依然具有战斗力。

面对这种碉堡,用第一种方法是不行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入攻击手段了。

通常情况下是一个连作为一个突击队,一个突击队负责一个碉堡。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有扫雷人员,对沿途区域扫雷,如果扫不了的,就用随身携带的石灰圈起来。

这样的扫雷组,一组两个人,而且会有好几个小组。

接着是爆破组,通常是六个人,三个人一个小组,目的就是在碉堡的身上炸出缺口的。

为了保险期间,每个小组两个人携带炸药,每人带二十五公斤炸药。

其余两人就要携带枪支和手榴弹作为投弹手投入战斗了。

这个时候必须携带枪支,因为爆破过后,就要实施突击了,而且在爆破手突击的过程中,他们还要提供警戒。(注:爆破手不带枪支)

除此之外还要有破障组,负责将沿途的障碍物给弄开,让爆破手和随后的突击部队跟进。

负责破障的人员通常是一个班,分成三个小组,除了这些任务之外还要为爆破手提供警戒任务,并在打开碉堡缺口的时候,可以稳稳的将缺口守住。

所以破障组通常携带的武器是最好的,而且会带上各种小个的炸药包和手榴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碉堡很难攀爬,甚至是两层以上的高度,还会有梯子组,他们一般携带一副梯子,以及若干手榴弹。

剩下的人员一部分是第二梯队,在打开缺口之后,马上冲向目标。

最后一部分就是预备队。

那么这就是当年解放军解放太原的时候,进攻最坚固碉堡的方法。

话说到这里,不难看出来,一个真正的碉堡,通常是以碉堡群的形式出现的。

光靠一个狙击手去狙击射击孔里的敌人,显然是不行的。

不说沿路的障碍,地雷,还有炮楼一样的碉堡,狙击手根本没有办法隐藏自己的,就算是能打出第一枪,马上就会暴露自己,很快就遭到碉堡火力的围攻。

要知道,狙击手是厉害,但前提是不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一旦被发现,各种火力就能把狙击手的所有路径给封死,跑都跑不掉。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碉堡   狙击手   士兵   爆破手   机枪手   炮楼   地堡   手榴弹   机枪   炸药   日军   火力   敌人   位置   东西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