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为什么古代称为凉州?

凉州刺史部、凉州、西凉,存于三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代,不能混为一谈!

根据《凉州府志备考》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霍去病14岁时汉武帝刘彻改雍州为凉州,凉州西部以黄河为界,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还是匈奴家园!凉州诞生5年以后的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初次闪击河西走廊,4年后去世!(前140年—前117年)享年23岁!

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 年)分天下为13个刺史部(州),即13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刺史(汉成帝时更名为州牧),凉州刺史部治所最初在天水张家川陇县,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刺史部治所在天水张家川陇县存在275年后迁至冀县甘谷境内。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凉州刺史部一分为二另立凉州,初立秦州!凉州治所在冀县(甘谷)存续51年,在姜维18岁时,凉州治所领河西四郡加金城郡迁至武威。

据《汉书·地理志》载:公元前104年,霍去病死后13年,西汉政权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公元前101年霍去病死后16年设立武威郡!公元前88年霍去病死后29年设敦煌郡。

以武威为治所的凉州是第三个凉州!公元前126年武帝改雍州为凉州!治所初设于天水张家川“陇县”,因“地处陇坂下,势如西方常寒凉,故名凉州”,这是最早的凉州。然后在公元前106年又设立了凉州刺史部,这是第二个凉州!到公元后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另立凉州,初立秦州,这个以河西四郡加金城郡以武威为治所的凉州是第三个凉州!其余在原凉州刺史部分岀来的北地,安定,天水,陇西,武都五郡另立秦州。所以,以武威为治所的凉州从来没有管理过天水!

河西五凉开国君主都是天水人:

前凉张寔,301年一376年

后凉吕光,357年一383年

西凉李嵩,401年一421年

北凉段业,397年一439年

南凉拓跋乌孤(李陵后代)397一414年!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甘肃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武威之地,在汉代之前,属雍州之地。

此时的雍州,虽然辖地很广,但核心在关中平原一带,真正将今天的武威地区纳入统治范围的,是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时候。

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这一年,张骞带着汉武帝的牵挂,在出行西域十余年后,返回了长安。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汉武帝高兴之余,封张骞为博望侯。

与此同时,改雍州为凉州,成为汉十三州之一。

为什么叫凉州呢?

在中国五行中,金主西方,我们都知道,金代表的意象,不管是贵金属,还是兵器,都会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
并且西域之地,人烟稀少,土地干旱,入眼一片苍凉,给人以荒凉之感觉。

故而以“凉”命名此州,暗合 "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之意。

从此凉州这个名字就记入史册,在西北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传奇的历史。

一部凉州史,半部在武威。这里因为是关中的西部屏障,又处于游牧势力与农耕文明的交界之地,因此在历史上地位不可忽视,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五胡乱华,这里反而成为汉人避难的一片乐土。

不管是汉唐连同中外的丝绸之路,还是清朝经略新疆,这里都是必经之地,可谓中国东西之桥梁。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武威的名称比凉州要早,现在这两个名字都保留下来了:武威市凉州区。




资治通鉴有记载,因此地水草丰嫰气候寒凉,谓之凉州。




不是武威古称凉州,而是汉代凉州州治在武威郡姑臧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陇右道。武威郡属凉州,辖治范围仍沿用隋朝建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

此后至民国,武威从来没有称过“凉州”,2001年5月,撤销武威地区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称为凉州区。

结论:武威古代属于凉州,其辖县姑臧为凉州治所,无“武威古称凉州”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武威市   关中   天宝   天水   西域   金城   河西   陇县   寒凉   刺史   汉武帝   甘肃   总管   元年   公元前   古代   财经   历史   武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