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的历史原型嫁给雍正还是乾隆的生母,为何拒绝和雍正合葬?

1735年,雍正去世,因要提前预留位置,乾隆问母亲是否合葬。只见母亲低头垂眸,动了动嘴唇:不必。乾隆听了大吃一惊,但还是为母亲重建陵墓。谁也想不到的是,建好41年后太后才下葬。


乾隆本是想,在父皇的地宫旁预留个位置,以便将来好安排父亲和母亲合葬。

在古时,平常夫妻都希望“生同衾,死同穴”,更不要说在皇家,帝后合葬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后宫嫔妃死后最大的荣宠。

但乾隆母亲却拒绝合葬,要知道,有一个当权皇帝做儿子,这时的她要做什么都是可以的。这不免让人难以理解。


关于甄嬛的原型

1723年,雍正登基后,就下旨册封钮钴禄氏为熹妃

熹妃是雍正后宫最特殊的女人,影视剧关于她的故事都挺精彩的:

  • 《甄嬛传》里,改名为钮钴禄氏·甄嬛的就是熹妃,所以说钮钴禄氏就是甄嬛的原型


  • 《如懿传》里,成为太后的熹妃,利用乾隆宠爱青樱这一点,逼迫皇后乌拉那拉氏喝下毒酒,暗地里默默关注着后宫里发生的一切,这里的她是妥妥的退休宫斗高手。

在《甄嬛传》里,熹妃是雍正的真爱,被怜爱、被疼惜,从常在位列皇贵妃,乾隆几乎给了她所有的宠爱。

然而,中间还经历了些坎坷。

在甄嬛里,熹贵妃并不是乾隆的生母。她本是汉族大臣之女甄嬛,因长相酷似雍正已故的白月光,在跟皇帝谈了一场浪漫恋爱后,才发现自己只是个替身,便伤心出家。

后来,为了让嬛嬛回宫,雍正给她改了姓,抬了旗,还把四阿哥弘历指给她当儿子,先是册封她为熹妃,后又升为熹贵妃。

想怎么宠就怎么宠。这里的她依然是宫斗高手,却是熹妃的一部血泪成长史

不过,历史上真实的熹妃,她的一生并不是这样的精彩,而是另一种精彩。


熹妃的确是乾隆生母。

《甄嬛传》中,选秀入宫即为常在,而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当时已是年妃。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乾隆生母早在潜邸时就服侍雍王,并且为一个并不受宠的格格。

在王府里,钮钴禄氏还要做些粗活,比如端茶倒水。

清代《玉牒》有载,钮钴禄氏“年十三赐侍世宗藩邸”。

也就是说,在13岁那年选秀,她被康熙赐给雍王,身份低微。

入府6年才受雍王宠幸,生下一子,名唤弘历。

她的父亲凌柱是四品典仪官,就是在举行各种典礼时喊口号的官员。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居慈宁宫。

这里,未见她的家世属哪个旗下,但你去查就发现。

有情况。


身世成谜。

关于钮钴禄氏的早年经历,流传着许多传说

据清人王闿运记载,有天13岁的钮钴禄氏被父母派去街上买东西。

正逢宫中选秀女,她很好奇就挤上前去,没想到,被内务府以为是待选秀女,直接就放她进去。

等到负责人发现不对劲,多了一人,为了躲避惩罚,只好将错就错。

本来钮钴禄氏,生得端正,不说十分好看,那也有九分了。

意外中选后,被分到当时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府邸,做粗使丫鬟,端茶倒水。

那一年,正好是1704年。

能进入皇子贝勒府做事,这对家境贫寒的普通人家女儿钮钴禄氏来来,本身就是好事。

还有说,钮钴禄氏原本姓钱,本是江南徽商进献的汉女。

在1723年,雍正登基后,密建皇储为弘历时,为清室颜面,改为满洲镶黄旗人,入钮钴禄氏。

钮钴禄氏,是“八大姓”之一。

祖上有康熙时四大辅臣之一遏必隆,而遏必隆是开国功臣额亦都之子。

显然,这个出身比普通汉女要好上许多。

这大抵可以应对她父亲只是四品典仪官的闲职,并非大臣一说,不招摇,好隐藏。



而这个改姓一说,恰好印证了一个小事件

1724年,钮钴禄氏封妃那会,雍正把同父异母的弟弟允祹爵位削了,原因是这个弟弟在金册里把钮钴禄氏的姓写为了“钱氏”。

以擅长宫廷礼仪著称的康熙儿子允祹,何况他还曾得到过康熙的赞赏。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主持这样盛大的礼仪,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了。这到底是有心之失,还是无心之过呢?扑朔迷离。

无论是哪种说法,真相已无从得知,只不过是给熹妃身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史书上记载,乾隆的生母就是钮钴禄氏。

这在《甄嬛传》中,有不谋而合的感觉,也许作者认为是这样吧。

不管诸多猜测怎样,无非是给熹妃的身世蒙上一种神秘的色彩,但我还是倾向于史书上的记载。

她就是钮钴禄氏,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额亦都的后人。



解决了甄嬛里乾隆生母的问题,再来看为什么熹妃拒绝和雍正合葬?

此时,熹妃已经是太后,后宫中女人最大,想做什么想说什么都可以,但她并没有。

因为她守分寸,同时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做最好的自己。

乾隆元年,恒亲王弘晊和户部尚书海望等人负责清西陵泰陵的营建工作。

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拿不了主意,就向乾隆帝上奏,问:是否需要为皇太后在雍正帝的泰陵地宫预留分位。

乾隆自己也拿不了这个主意,毕竟是母亲大人的私事。

他的内心里,也是想最好可以,父亲母亲能葬在一起,作为儿子的,心里也高兴。

不料,得到的回答竟是:拒绝合葬

乾隆不甚明了:为何?

太后答:不必了,卑不动尊。

下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原来太后拒绝与雍正帝合葬,理由会是卑不动尊。

原来,皇帝驾崩后一旦葬入陵墓,地宫就会封闭。

陪葬的妃子都是先于皇帝去世的,之后去世的妃子,不管地位多崇高,都没资格进去。

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并非如此。

这还是要从熹妃本人说起。


第一,出身低微,不受宠爱,一直不争,平静度日。

13岁入府,名为格格,实为粗使丫鬟,但只要是在府里,就有机会获得宠幸。

进府时,府里已经有两个人了,一个是福晋乌拉那拉氏,一个是侧福晋李氏。

清代时,福晋、侧福晋都是妻,是正经主子,而钮钴禄氏是格格,地位低,连妾都谈不上。

钮钴禄氏虽相貌不出众,但也不差,能被选中本身代表着一种实力。在府里,一直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6年,雍王一直也没注意到还有这样一个人。

1710年夏天,雍王生病会传染,府里没人敢去伺候,偏生此时福晋为了自己生病的儿子早已顾不上了,便吩咐钮钴禄氏去照顾王爷。

钮钴禄氏怀着忐忑的心情抱被进屋,和雍王同吃同睡,日夜照顾他,很快,病情在五六十天后就消散了。

一扫疾病的阴霾,雍王对19岁的钮钴禄氏既是感激,又是喜欢。

他们一起做了深入交流的事情,几次后,她怀孕了。

隔年,钮钴禄氏生下一个儿子,名唤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同年,年氏被赐婚雍王为侧福晋,入潜邸服侍王爷。

年氏的身份不简单,是年羹尧的亲妹妹,更是雍正倚重的大将军。

有这一层关系在,年氏想不受宠都难。

而这会儿,钮钴禄氏正忙着照顾自己的孩子,也不在乎王爷对自己的宠爱正被别人分走,直到一点都无。

没错,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出身低微的话,即便是生了个儿子似乎也不顶用。

钮钴禄氏并没有因为自己生了儿子,得到太多的封赏,依旧是格格,只不再是未侍寝过的格格。

可她,仍然做着自己的份内事,照顾好自己和弘历。有了孩子的陪伴,她其实生活得更开心自在些。

对于年氏的受宠,钮钴禄氏看得通透,雍王对自己并没有真的很在乎,所以她并不嫉妒,也不贪心,有子万事足矣。

她就安心守着自己和孩子,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划重点,这很重要。

跟雍王,跟雍王身边的女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来说,这样做都是最好的生存智慧。

钮钴禄氏深知自己的处境,不争宠,一直就平静度日,十余年。

她,也无宠可争。


第二,这10多年间,受宠时年氏包揽了怀孕生子,其他妃嫔并无生育。

年氏是1711年入潜邸的,一直到1725年,只见她一个人生孩子。

而且在雍正元年,年氏在怀着皇子的情况下还坚持操办丧仪,本就体弱,一疲劳就导致怀孕到7个月小产。

从这个情况来看,这段时间雍正很少进后宫,要有进都是年氏陪伴他。

年妃生了3子1女,3个儿子分别是:皇六子、皇七子、皇八子;1个女儿是四公主。

《清皇四谱》: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康熙五十九上生皇六子福宜,康熙六十年生皇七子福惠,雍正元年生皇八子福沛。

从孩子的排序来看,年氏生育的这10多年,都是她的孩子出生,其他妃嫔并无所出。

可谓是年妃的专房之宠

而钮钴禄氏自生下弘历后,不再生下其他孩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熹妃一点都不受宠,更不要说爱了。


第三,雍正去世后,熹妃才被自己儿子尊为圣母皇太后,并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

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后,立马亲封熹贵妃为皇太后。

不愧是亲儿子。

父亲没做的事,他一当皇帝就办了,办得漂亮。

而雍正在世时,钮钴禄氏长达19年都只是个格格,即使她生下弘历

等他登基,密建皇储时,出于对太子生母出身不宜太低考虑,封钮钴禄氏为熹妃。

又过8年,雍正生大病,预感身子骨太差,担心皇权变更出问题。

于是急宣大臣将弘历皇太子身份公布天下,同时为抬高皇太子生母出身,将熹妃晋升为熹贵妃,但并未行册封礼。


这是有原因的。

1730年,皇后乌拉那拉氏身体已经很不好,随时都可能去了。而年贵妃5年前就已病逝,剩下齐妃失宠了,其他担不起事。

此时后宫中,熹妃实际上在资历与地位上仅次于皇后

等于说,没人可以为她操办册封礼。

这份冷待,对熹贵妃来说,她风轻云淡,一笑而过。

做人,何苦为难自己。


第四,最重要的是,生了个厉害的儿子。

弘历聪明伶俐,性子活泛,给熹妃寂寞的宫廷生活带来不少欢乐。


1721年,10岁的弘历被父亲带入宫参加爷爷康熙的宴会,这是爷孙俩的第一次见面。


这并不奇怪,康熙有97个孙子,太多,见不过来。这个时候的康熙已经67岁了,碰到活泼可爱的小弘历,自是十分亲近,喜欢得不得了。


像其他皇孙一样,弘历被爷爷接进宫中亲自教养。


雍王一看,这感情好,正愁不知如何讨老爷子欢心呢。而钮钴禄氏也被康熙说是“有福之人”。
这件事让钮钴禄氏重新走进雍王爷的视野,对她重视起来。



1723年,康熙帝去世,雍王继承皇位。皇后是乌拉那拉氏,年氏被封为贵妃,而钮钴禄氏被封为熹妃。


可以说是母凭子贵了,当年雍正一登基,就密建皇储为弘历,正大光明殿牌匾后就放着诏书。

不过,虽然钮钴禄氏已为熹妃,地位尊贵无比,但是她并没有骄傲,名利之心愈发淡泊,不争不抢,安静如从前一般。

丈夫待她也并没有多少宠爱,而她也并不贪。


泰东陵里乾隆的孝顺

古时,寻常夫妻都希望“生同衾,死同穴”,那作为后宫女人,能与皇帝同葬一处,可谓是莫大的荣耀。

尤其是没有当过中宫之主,只是靠儿子才升级成为皇太后的女人。

乾隆生母正是这种情况。

但她却拒绝合葬,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她是真的不愿,因为跟丈夫没什么感情,所以才无所谓。

面上是遵循卑不扰尊的习俗,实则倒是情愿一个人另建一处,从此便自由了。

有人认为她是恨雍正,而我更愿意相信她其实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

最后,孝顺的乾隆按她本人的要求,给太后在泰陵东边重新选址,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泰东陵。

规格参照昭西陵,也就是孝庄太后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孝庄太后是个极有智慧的女人,最后她的选择也是不与皇太极合葬一处,另建一处也挺好。


建好41年后,1777年,84岁的崇庆太后安葬于泰东陵。

被乾隆追尊为先皇的皇后,即孝圣宪皇后。

还有明楼,清西陵中最豪华的皇后陵。

人这一生,最终要归于尘土,所要的不过是方寸土地,不妨看开些,自在些。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不是她要拒绝合葬,而是从孝庄开头,死在皇帝后面的后妃,就不合葬了,叫“卑不动尊”。

康熙二十六年的时候,昭圣太皇太后布木布泰驾崩,她孙子康熙帝遵照遗嘱,没有合葬太宗的昭陵,而是安奉在暂安奉殿,停灵三十余年,到雍正三年底,以暂安奉殿为昭西陵,把孝庄皇后入土为安。

因为死在皇太极后面的孝庄没有选择合葬,死在顺治帝后面的孝惠皇后也没有合葬,而是另建孝东陵。

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也就是孝圣宪皇后就是第三位遵守卑不动尊的后妃,乾隆为其建泰东陵。

从此以后,就形成制度,凡是死在皇帝后面的后妃都不合葬,嘉庆继后孝和睿皇后葬在昌西陵,咸丰帝养母孝静成皇后葬在慕东陵,咸丰帝的继后孝贞显皇后葬在普祥峪定东陵,同治帝生母孝钦显皇后葬在菩陀峪定东陵,只有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被民国政府安排与丈夫合葬崇陵。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历史上,钮祜禄氏确实有明确表示不与雍正葬在一起,而她的理由是“卑不动尊”,这也不是很能站的住脚,因为无论在她之前还是之后,皇后于皇帝之后去世,依然有与皇帝合葬的例子。这也不禁让人猜想钮祜禄氏不肯合葬的真实原因。

乾隆元年九月初四,负责雍正帝泰陵工程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等上疏询问是否为当今的皇太后在泰陵留出棺椁的位置。

世宗宪皇帝梓宫安奉泰陵地宫,请照景陵之例,安设龙山石,其随入地宫之分位,并万年后应留之分位,相应请旨。

如果要给当今的皇太后预留棺椁位置,那么雍正的右边就要空出来,左边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而敦肃皇贵妃年氏就要放在乌拉那拉氏的左边。地宫的门也只能暂时用木门代替。

乾隆皇帝请示皇太后,太后钮祜禄氏降下一道懿旨,大致意思就是百年之后不可再打扰先帝,而且太后独自建陵寝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比如孝庄太后的昭西陵。

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大部分皇后即便在皇帝之后去世,也是合葬的,这也被看成一种荣耀,比如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于康熙二年去世,与顺治帝合葬孝陵;孝端文皇后于顺治六年去世,与皇太极合葬昭陵;隆裕太后去世后与皇帝合葬崇陵。

图/孝圣宪皇后八旬朝服像

乾隆得知皇太后不想与先帝雍正合葬,便下旨让敦肃皇贵妃年氏的棺椁放在雍正的右边。泰陵地宫的大门从此永久的关闭,而因为钮祜禄氏的个人意愿,浩浩荡荡的泰东陵即将开始营建。

那么钮祜禄氏不想与雍正合葬的真正原因也许能从她的陵寝上窥见一二。

图/泰东陵平面图

泰东陵始建于乾隆二年,完工于乾隆八年,可以说是在清朝全盛时期建造,是一座标准的皇后陵,不存在缩减开支,也没有逾制建造。

泰东陵有一个非常的创新就是设置佛楼,在隆恩殿东暖阁,这个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之前无论是皇后还是皇帝陵都没有佛楼,地宫里还有佛像和经文雕刻,迄今为止未发现清朝皇后陵中有佛像和经文雕刻的。

图/泰东陵隆恩殿

泰东陵还有其他创新比如设置晾奶房、增设排水沟等,这也是出于乾隆皇帝的孝心,大概其中也不乏皇太后的要求,钮祜禄氏以“卑不动尊”为理由,真实想法就是要单独建造陵寝,这让人不禁想起一件事。

雍正的生母德妃在康熙帝去世后甚至要寻短见,要与康熙生同寝死同穴,要葬在一起。而乾隆的生母雍正的皇后钮祜禄氏却拒绝与雍正合葬,这其中是不是有其他原因呢?

关于雍正有太多的谜团关于他对待父亲康熙、兄弟手足的方式、他本人的死亡之谜等,从钮祜禄氏的言行中是不是也证明这些谜团的传闻有几分是真的呢?

钮祜禄氏是不是用佛傍身,来抵抗内心的恐惧呢?即使不合葬,也要佛音环绕才心安。我们也认同钮祜禄氏公开的说法,毕竟人都去世几十年了,不想打扰也是可以理解的。

乾隆四十二年,钮祜禄氏病逝于圆明园,享年86岁,同年葬入泰东陵。

钮祜禄氏不想与雍正合葬,也有可能仅仅是想自己拥有独立庞大的陵墓。

历史上钮祜禄氏与雍正的关系就有很多猜测,她是乾隆的生母吗?乾隆的出生地清宫档案记载是北京的雍和宫,而乾隆过生日时,儿子嘉庆帝贺诗却说父亲乾隆是出生在避暑山庄。孙子道光帝又忙于修改嘉庆的诗。嘉庆帝说父亲出生避暑山庄也不可能是信口开河。

《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纪》诗文的注释中再次写道:“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

钮祜禄氏真的是当年尽心侍奉病中的雍亲王,而得幸,生下乾隆的吗?也许只有长眠于地下的逝者清楚。

或许正是这里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钮祜禄氏信奉佛法,死后独处一处,给自己一片安宁和肃静。

结束语

有很多历史事件不得其解,也许真相就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也许真相远远超乎想象。




清乾隆元年九月初四,恒亲王弘晊与户部尚书海望请示乾隆帝,是否要在泰陵地宫为当今太后预留棺椁位置,乾隆帝不敢自行做主,便亲自去问自己的母亲。

结果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意思是:世宗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于心实有未安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太后的意思很明显,她不想跟雍正帝合陵,乾隆帝不敢违逆母亲意思,只能遵从。



乾隆帝生母,与雍正帝感情并不怎么样

孝圣宪皇后,也就是崇庆皇太后,历史上乾隆帝弘历的生身之母钮祜禄氏。

虽然出身满洲大姓家族,而且祖上还是满洲元勋额亦都,但到了钮祜禄氏这一辈,家族早就非常没落了,其父亲只不过是个四品典仪而已。

雍正帝潜邸时期,钮祜禄氏就已入王府侍奉,但她地位很低,仅仅是个格格,在她的上面除了雍正帝的正妻乌拉那拉氏,还有李氏、年氏等多人。

与《甄嬛传》中完全不同,钮祜禄氏跟雍正帝胤禛之间感情很淡薄,而且从王府里就开始伺候胤禛,可钮祜禄氏的地位一直都很低。



钮祜禄氏最大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她生下了四阿哥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在圆明园中见到了弘历之后不久,要求召见钮祜禄氏,而在见到真人之后,康熙帝称赞钮祜禄氏是个有福之人。

的确,还真是因为生了个好儿子,雍正帝登基之后,钮祜禄氏就被封为熹妃,但地位仍在齐妃李氏、年妃等之下,直到李氏、年氏失宠、薨逝。

到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崩逝的时候,其后宫基本没什么人了,而此时位分最高而且儿子让雍正帝最满意的钮祜禄氏已是熹贵妃,这才开始执掌后宫。



生前备受冷落,身后自然决绝

弘历出生的时候,钮祜禄氏才十九岁芳华,然后之后钮祜禄氏就再也没有生下任何子女。

不管是从位分名誉角度,还是从钮祜禄氏的生育情况来看,她能够生下弘历,似乎巧合的可能更大一些,雍正帝自始至终对她都是淡淡的。

无论是元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还是敦肃皇贵妃年氏、齐妃李氏等,在相关的记载中都是曾备受宠爱的,唯独钮祜禄氏,几乎就没有。

成为熹妃、熹贵妃,钮祜禄氏得到封赐的原因主要还是她生下了弘历,除此之外,雍正帝并没有给予她任何感情,两个人之间当然没有情分可言。



在记载当中,雍正帝是个深沉凌厉之人,脾气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每天面对着这样的君上,钮祜禄氏多年间在深宫之内,不知承受了多少的孤寂与辛酸,但她没有任何的其他选择,只能够默默隐忍,忍到出头之日自己到来。

终于,雍正十三年的时候,胤禛驾崩了,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的匣子里,写的就是弘历之名,钮祜禄氏也算熬出了头,成为了大清朝的皇太后。

雍正帝元后孝敬宪皇后已离世,钮祜禄氏这个生母就是独一无二的太后,而她心底积压多年的怨气也彻底释放了,拒绝将来与雍正帝合葬,是她最后的倔强。



另建陵寝,自成一体

在孝圣宪皇后的懿旨之中,对于自己不愿与先帝合陵说的比较冠冕堂皇。

“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表面上,钮祜禄氏是说自己的地位比较低,当时泰陵已入雍正帝、孝敬宪皇后与敦肃皇贵妃三人,不适合惊动。

按照规矩,雍正帝的棺椁位于正中,孝敬宪皇后作为元后,其棺椁在左边,要是为孝敬宪皇后预留棺位,自然就要空出右侧。

不过孝圣宪皇后的理由并不充分,毕竟她是皇帝生母,地位并没有那么低,两宫同尊从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也根本不奇怪。



但不管怎么样,太后的意思谁也不能违抗,既然不愿合陵,只能另外兴建陵寝。

虽然雍正帝对钮祜禄氏不怎么样,但乾隆帝对自己的生母,孝顺得的确没话说,乾隆帝布置好泰陵之后,在清西陵建造了一座皇后陵,也就是泰东陵。

泰东陵是清代第一座单独的皇后陵,也是清西陵之中规模最大的皇后陵,乾隆二年正式开始建造,乾隆八年正式完工,极其宏伟,内部也非常豪奢。

对于孝圣宪皇后来说,泰陵是雍正帝与发妻鹣鲽情深的地方,从来跟自己都没有关系,即便是千秋之后,她也不愿再与雍正帝同处一处陵寝之中。





前些年热播的《甄嬛传》,主人公甄嬛与果亲王胤礼之间那段跨越传统礼法与世俗观念的“叔嫂恋”,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剧情描述,也让不少“信以为真”的观众朋友们开始认为,剧中甄嬛的历史原型,即历史上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不愿葬入雍正的泰陵地宫与雍正合葬,就是因为她与果亲王胤礼的“私情”,使她或感觉愧疚,或感觉愤恨,进而再不愿面对雍正,于是,这才有了让其子乾隆皇帝为她修建一座独立的陵寝,也就是后来的“泰东陵”。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猜测与推断,除了剧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演绎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清朝初年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野史传说,这其中对于孝庄太后不愿意葬入皇太极昭陵的理由也是其自觉与多尔衮有情而无颜在见皇太极。

可实际上,不管是孝庄太后的昭西陵,还是甄嬛的历史原型、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泰东陵,它们的营建与“情”并不关联,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孝”字上。


孝庄去世后,灵柩停放三十七年,最终由雍正营建昭西陵安葬。

孝庄太后对于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从在顺治皇帝去世后,力保康熙登基,到后来又帮助康熙扳倒扳倒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可以说康熙朝前中期朝局稳定、皇权加强,孝庄太后是有着极为突出贡献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康熙对于自己的祖母孝庄可谓是尊崇有加。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因病去世,按照祖制,孝庄的灵柩应该运回到清朝在关外时期的都城盛京,并且将其葬入皇太极的昭陵之中,与皇太极本人及孝端文皇后哲哲合葬。

然而,这样的安排却提前遭到了孝庄太后的反对。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按照孝庄太后所留下的这份遗言,其不愿葬入昭陵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皇太极是在崇德八年(1643年)去世,而与其合葬的哲哲皇后去世的时间也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此时昭陵地宫已经关闭了近四十年,孝庄是不愿意“打扰”墓中的两人。况且,皇太极是孝庄太后的丈夫,而哲哲又是孝庄的亲姑姑,皇太极在世时最得宠的又是她的亲姐姐海兰珠,所以孝庄也认为“尊卑有别”,自觉“不配”葬入昭陵地宫,像哲哲皇后那样与皇太极合葬,所以选择了“拒绝”。

其二,此前孝端文皇后哲哲去世后,就是将其棺椁从北京运回盛京安葬,路途遥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本着“节俭”的原则,孝庄即不愿意葬在盛京,也不愿意劳师动众,再兴土木修建陵寝。

其三,孝庄说她与顺治皇帝母子感情深厚,所以只想葬在自己儿子附近,百年之后再续母子之情。而实际上,顺治皇帝在世的时候,孝庄与顺治之间的母子关系非常紧张,两人经常爆发激烈的争吵,孝庄此举也可以看作是两人在九泉之下缓和母子关系,弥补他们母子而知之间生前遗憾的一种方式。

然而,孝庄太后如此的遗言安排却让康熙皇帝犯了难。

一面是遵守祖母的遗训,一面是殡葬的传统与祖制,更重要的中间还富含着康熙皇帝与孝庄太后之间深厚的感情。在此情形下,康熙皇帝只能选择暂不下葬孝庄棺椁,并停放在了“暂安奉殿”。

同时,康熙这样做,也是为了方便自己能够吊唁、祭祀祖母,以缅怀自己对于祖母孝庄太后的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而这一停放,就是整整的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最终才由雍正皇帝想到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

由于“暂安奉殿”本就在顺治皇帝的孝陵风水墙外,并且其灵柩也已经停放多年,各种建筑布置也逐渐趋于完备。于是雍正下旨,在“暂安奉殿”原址营建陵寝与地宫,这样一来,即满足了康熙皇帝生前想要为孝庄尽孝的想法与心思,同时,又没有违背孝庄太后的“遗命”,而其陵寝的名字“昭西陵”也与皇太极的“昭陵”遥相呼应。

至此,一个持续了近四十年的孝庄灵柩的安葬问题得以解决,而这也为后来的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泰东陵”的营建,以及后世众多皇后独立陵寝的营建,提供了“蓝本”。


“泰东陵”的营建,既有乾隆的“孝心”,也有着孝圣宪皇后的“私心”。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按照祖制将雍正皇帝本人,以及雍正结发妻子、同时也是雍正在位时唯一正式册封的皇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和雍正最为宠爱的敦肃皇贵妃年氏,共同葬入到泰陵的地宫之中。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向自己的生母,当时已经是皇太后的钮祜禄氏询问,是否要在地宫中为其留下一个位置,以使其在百年之后能够与雍正合葬。

然而,钮祜禄氏却“拒绝”了乾隆皇帝的这一安排,并且明确表示,不必在泰陵地宫中为其预留位置。

“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在先,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钮祜禄氏的这番话中,也有着两重意思。

一方面是她自己的“敬意”。

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凌柱之女,与康熙朝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一样,都是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后代,但其这家族的地位相较于遏必隆、图尔格等家族来说,可谓是相距深远。而这也就使得钮祜禄氏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被指婚嫁给雍正时,地位仅为藩邸格格,与当时的王府福晋乌拉那拉氏和侧福晋年氏,甚至是弘时的生母李氏相比,地位都要低许多。

雍正登基之后,钮祜禄氏被封为了熹妃,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的时候才被封为熹贵妃,此时乌拉那拉氏皇后以及被封为皇贵妃的年氏都已去世,而雍正此举更多也是在为其子乾隆皇帝弘历未来的登基而铺路。

所以,单从雍正的感情层面上来说,钮祜禄氏并不受宠,她所享受到的一切待遇基本都是源于“母以子贵”。

于是乎,颇有“自知之明”的钮祜禄氏自然也不会刻意用合葬的方式改变这一事实,同时继续保有了对于雍正皇帝,以及在地位上自始至终远高于她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与敦肃皇贵妃年氏的这份尊敬,进而选择不葬入雍正地宫之中,与之进行合葬。

而另一方面,则是她自己的一番“私心”。

钮祜禄氏的话中,虽没有明确提及想要一座属于自己的独立陵寝的想法,但是却用“欲擒故纵”的方式,将这一想法含沙射影式的告诉了乾隆皇帝。

实际上在雍正为孝庄太后正式营建昭西陵之前,康熙皇帝就已经为自己的嫡母、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营建了一座孝东陵。只不过,由于当时各项的制度尚不完善,这座孝东陵并不是只属于孝惠章皇后,包括裕亲王福全生母宁悫妃在内的一众顺治皇帝后妃也葬入其中。至于昭西陵,则是单独为孝庄太后营建的。

而钮祜禄氏之所以要先以“尊卑之义”提出不葬入泰陵地宫后,又接着提到了昭西陵与孝东陵,其目的也就是希望乾隆皇帝能为其营建一座属于她自己的独立陵寝,从而能够满足自己心中的那份后宫小老太太的那份“虚荣心”。

于是,讲求孝道的乾隆皇帝自乾隆二年(1737)在东正峪开始修建泰东陵,并在乾隆八年(1743)将其建成。

乾隆四十二年(1777),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去世后,乾隆将自己的生母安葬在了这座专门为其修建的陵寝之中,而泰东陵也成为了清西陵三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雍正   乾隆   生母   东陵   乌拉   生下   太极   陵寝   地宫   皇太后   贵妃   太后   原型   皇后   康熙   皇帝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