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会战三战三捷,可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却三天失守?

首先,前三次长沙会战并不是三战三捷。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打了个平手,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方失败了,只不过当时日军没有占领长沙的打算,故长沙没有沦陷,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中国军队的一次伟大胜利,不过第四次长沙会战却输的很惨。

要了解长沙会战必须要先了解湖南战场。在抗战爆发前,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顾问蒋百里就知道中日之间必有一战,所以向蒋介石提出持久作战以及将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作为抗战后方的构想,但蒋介石并没有在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二号人物陈诚也向蒋介石提出蒋百里的建议,蒋介石也终于采纳了,所以任命他比较欣赏的粤军军阀薛岳统领第九战区,而第九战区大部分都在湖南,长沙也成了第九战区的司令部。当时第九战区统辖一百五十多个师和直属部队,中央军很多王牌部队都在第九战区,可以看到蒋介石对湖南战场的重视。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失败后,薛岳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开始不断研究对日作战,也就是说,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是有准备的。他命李玉堂第十军死守长沙城,其他部队对日军层层消耗,最后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这也是的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薛岳也因这个“天炉战法”而一战成名。但薛岳是个骄傲固执的人,也正是这种性格使得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

1944年,横山勇接替阿南惟几准备发动第四次长沙会战。重庆军委会特意把情报给薛岳让他备战,但薛岳并没有在意。白崇禧亲自来到长沙告诉薛岳放弃长沙,把主力退守到桂林与日军决战。白崇禧的这套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退守桂林就可以使日军战线拉长,士兵疲劳,然后对日军迂回夹击。但实施了白崇禧的方案也就等于把湖南的大片土地送给了日军。而薛岳想的不是这些,他对白崇禧怒到:“我就不去给广西看大门”。(桂系与粤系一直有矛盾)时任第九战区参谋赵子立给薛岳的建议是:主力退守衡阳。衡阳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固守衡阳西面有第九战区固有兵力,北面有重庆军委会直辖兵力,东面是第三战区,南面是第七战区,各路援军都能及时赶到衡阳,可以说衡阳的价值已经完全取代了长沙。

可薛岳认为日军已经有四年没打长沙了,这次也不会有大动作,更何况还有“天炉战法”。赵子立没有办法,只能服从安排。当战争打响时,薛岳发现中国军队背后突然多出好几个日军师团,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况,他仓促应对却仍然没有下达放弃长沙的命令,守备长沙的第四军孤独坚守三天后弃城而逃。

这一战,第九战区的部队被日军冲散得七零八落,一些部队各自为战,指挥系统崩塌。重庆军委会非常愤怒,但又不好处罚薛岳,于是第四军军长当了替罪羊被枪毙了。薛岳不得不退守耒阳。

一年后抗战胜利,军委会给薛岳安排的受降地点是南昌,虽然南昌离长沙很近,但在薛岳的心里隔了万水千山,想必没人的时候,性格高傲的薛岳在湘西耒阳留下两行复杂的眼泪吧。不过对于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将领,这似乎是个比较好的结局,薛岳也因自己的骄傲使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262 条回答。

世界上的某个战争或者某个战役进行统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实力占优的一方获胜。

再说通俗点,在绝对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无用的。

大家看看法国电影《暴力13区》,两个小个子高手非常厉害,依靠拳脚功夫和机动灵活的身手,打败了黑帮分子。但是,他们遇到一个身高2米,体重200公斤的大汉时,就完全不同。

两个小个子高手拳脚打在大汉的身上,对方根本不在意,就像挠痒痒。而大汉可以一拳打的小个子高手吐血,轻松将他们举起砸在墙上。武功很厉害的警察达绵差点被打残,就像打人打小孩一样。好在依靠诡计多端的雷托用了计策,两人配合这才侥幸获胜。

同样的道理,第四次长沙会战之所以失败,在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

一般来说,抗战由于武器和训练的差距的巨大差异,防御中即便是中央军部队,也需要2倍数量的兵力才能确保守住。

我们看看前面三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寇是12万人,国军是24万人。

按照上面的公式来说,国军实力还是具有防御能力的,加上地形和老百姓拥护的加成,所以这次打了个平手,国军略占上风,但没有丢掉长沙城。

第二次长沙会战双方兵力基本保持上次会战情况,但日寇改变了战法,集中优势兵力击破国军各部。所以此战日军占了上风,一度占领长沙,造成国军较大损失。

但因为薛岳的天炉战法是正确的,会战的持续消耗也让日寇不敢持续占领长沙城,只能草草撤退。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寇兵力有所减少,为10万人,国军薛岳手下却有30万,其中大部分为战斗力不错的中央军部队。

防御中20万国军可以顶住10万日寇,那么现在30万国军就有余力进行反攻了。

所以,这次会战是国军大胜,日军伤亡惨重,也没有攻下长沙城,丢盔弃甲溃败逃走。

前面三次长沙会战的胜负,基本都同双方实力对比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在双方实力相对平均的时候,第一次长沙会战略胜,第二次就略败。在我方实力明显占优势的时候,第三次长沙会战就以我军大胜结束。

然而,第四次长沙会战就完全不同了,双方实力有着巨大的差距。

当时是1944年,日寇眼见就要灭亡,所谓狗急跳墙,垂死挣扎,集中在华所有机动兵力,并且从八路军控制的华北地区、东北的关东军甚至国内抽调大量军队参战,这就是一号会战,大陆叫做豫湘桂会战。

在这之前,日寇出动兵力最大的是武汉会战,出动了25万人。

此次豫湘桂会战,日寇破釜沉舟出动了60万大军,这是侵华日军历史上惊人的纪录。

反应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上,此次日寇出兵高达36万之众,薛岳的国军仍然只有30万。

更重要的是,薛岳的国军30万是有问题的,当时由于英美强迫我们打通缅北,我们调动一些主力部队去了缅甸和云南,薛岳麾下主力部队走了不少,由二三流部队补充,也根本没有任何援军可用。

面对这36万日军,30万国军根本不可能守住长沙。对于这一点,日本方面也是心知肚明,认为占领长沙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合围第9战区将主力歼灭。

在当时看来,长沙肯定是守不住的,因为进攻日军从10万变成30多万。不要说守住长沙,甚至哪支国军防御长沙都是凶多吉少,甚至可能会被合围吃掉。

所以日寇攻打长沙城时,第4军军长张德能试图撤退,当时薛岳留在坐镇的参谋长赵子立也同意趁着包围圈没形成及时撤走。没想到事后赵子立这家伙竟然不认账(当时是电话沟通没有书面证据),导致张德能被枪毙(涉嫌临阵脱逃)。

客观来说,在日寇重兵下,岳麓山又被占领,张德能撤退也没有问题,不然肯定会被歼灭。

说来说去,之所以第四次长沙会失败的原因就是这样。

还有,不要站住说话不腰疼,诸位知道36万日寇是什么概念吗?

八路军冀中根据地有过一次齐会战斗,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和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调动10倍兵力,在河北省河间县齐会地区围攻来扫荡的800多日寇。

结果是,深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且没有援军的800多日寇,经过3天激战竟然杀出重围,回到县城,并没有被全歼。

据王宝玉(时任第120师司令部参谋处见习参谋)回忆,此战日军最后逃脱二三百人。贺龙师长对此非常生气。

大家看看,连800多日寇都这么难打,10倍兵力都吃不掉,何谈36万呢。。




方先觉第十军差点被调来“二守长沙”,如果薛岳这道命令得到执行的话,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一定会让日本人尸横遍野和血流成河,长沙城也不至于让鬼子在不到三天的时间内攻陷,当然,那也就没有了后面惨烈的衡阳保卫战。


先弄清楚,第四次长沙保卫战是“豫湘桂战役”“长衡会战”的一部分,之所以没有称为“第四次长沙会战”,是因为长沙快速沦陷,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守城作战,反倒是南边的衡阳成为了主战场,守军和援军跟日本人杀得天昏地暗。

自1942年1月初“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以后,日军两年多未敢南犯,薛岳有点飘是难免的,军事生涯和声誉达到顶峰状态嘛。而且在抗战相持阶段,日军大本营并没有长期占领长沙的计划,既然三次没拿下,也就暂时放弃了这个念想,中日两军继续在岳阳以南形成对峙。

然而1944年5月打响的豫湘桂战役,形势却有根本的不同,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挽救快饿死了的南方军,同时摧毁西南地区的中美航空基地群,日本人那是下了血本的,是一次回光返照式的大规模进攻。

换句话说,河南的平汉铁路沿线城市,以及湘桂段的长沙、衡阳、桂林是日本人所谓“一号作战”必须攻占的城市,因为它们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的要点,不攻陷这些城市并占领之,怎么让火车从东北经过华北开到越北?


为此,侵华日军唯一的野战兵团“第11军”,期间猛烈扩充到十个师团和若干独立混成旅团,以及大量的特种兵部队。去除必要的守备兵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可以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达到七个师团以上。

根据相关资料,日军集结在第九战区当面的部队,多达265000余人,稍微有些抗战知识,也能知道未来战局的凶险:以中日两军的战斗力差距,薛岳没有70万到80万的大军,这仗是打不赢的。


我们不妨回顾下前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出动的兵力基本在10万人左右(三个师团为基干)。而第九战区的正规部队平均每次保持在30到40万人的规模,以四倍于敌的兵力,还需要指挥官运筹得当,以及前线将士用命,才有击败敌人的机会,这是抗日战争残酷的事实。

然而到长衡会战期间,薛岳手中40万这个数字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组建远征军抽调部队略有削弱。至战役爆发前,第九战区可以立即投入作战的一线兵力仅为20个师60个团,合算为七到八个军的样子,几乎跟日军的师团数对等。

除了个别像第十军这样的部队,否则一个军哪里抗得住鬼子的一个师团?战争是军队综合实力的对抗,只有在两军兵力对比相对合理的情况下,通过指挥官的发挥和官兵的努力,才能够击败凶悍的鬼子,因此很显然,第四次长沙保卫战,薛岳几乎是没有胜算的。

另外一点,横山勇这个家伙绝对是个大敌,这厮对前任阿南惟幾曾经惨败长沙,研究得非常透彻,对薛岳的“天炉战法”,也早已了然于胸,制订了极有针对性的作战方案。包括之前的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都证明,横山勇确实非常狡猾。

日军凭借其空前富裕的兵力,将攻击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左右两路共三个师团附一个支队,专门负责截击在“天炉战法”中,在湘北节节阻击然后转入两翼山地的中国军队。

而中路日军的四个师团,又分为前后两个梯队实施“滚桶攻击”,使“天炉战法”中准备留在敌后的部队,也突然遭遇日军第二梯队的打击,如此,第九战区的左、右、后三路部队开战后全线溃败,再也不能形成合围“炉膛”长沙的态势了。


其严重后果就是,在横山勇有预谋的猛烈进攻下,第九战区企图在湘北逐次抵抗、然后跳到外线的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纷纷溃不成军,这些部队想自保都难,再也无力跟在日军屁股后面,增援或者合围长沙了,那也就没有了长沙城下的“会战”。

长衡会战1944年5月27日爆发,仅仅半个月时间,湘北四道水系被日军全部突破,鬼子的先头部队直扑长沙,“天炉战法”事实上流产,长沙瞬间成为一座危城。薛岳这才慌了手脚,开始考虑用哪个军守城的问题。

他手头尚未投入战斗建制完整的精锐军,只剩下张德能的第四军和方先觉的第十军,前者是战役预备队置于长沙,后者正在衡阳整补。至于很能打的王耀武第24集团军,理论上已经脱离了九战区作战序列,奉命单独在湘江以西御敌。

要说派系私心还是有的,薛岳在了解到日军真正兵力规模后,知道长沙沦陷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在长沙城下决战的计划已经破产,现在无论哪个军来守城,都只能是拖延日军的南进速度,而不可能再全面逐退日军了。


粤系的第四军是薛岳的亲信部队,他当然不愿意填进长沙守城作战而损失掉,因此决定调用方先觉第十军北上,担负长沙守备任务。应该说,以“泰山军”的防御能力,就算不能像衡阳那般坚持47天,守上个十天半个月肯定没问题。

不过委员长的一封电令,彻底断了薛岳的这个念想,作战计划第九战区是必须随时呈报的,中央军的使用委员长也是必须插手的,要不怎么叫“微操大师”咧?重庆的命令是:第十军将担负衡阳守备,不得用于长沙方向。

薛岳无奈,只好率司令长官部撤往耒阳,而以第四军坚守长沙,军长张德能倒也不算菜鸟,但是跟方先觉相比,显然还差着一个档次。第四军匆匆完成布防时,6月16日下午日军前锋第58师团、第68师团到达长沙城外,随即于黄昏时分发动猛攻。

横山勇还吸取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教训,当时岳麓山上的重炮给攻城日军以重大杀伤,所以鬼子第34师团早就沿着湘江西岸而来,目标直指岳麓山。张德能顾此失彼,手中的三个半师(附暂编第54师)根本不敷分配。

张军长起初是以两个半师守长沙城区,一个师加炮兵第3团守岳麓山,如果抱定必死决心就地硬撑,估计守上五六天应该没有问题。结果张德能临敌变阵,他眼见日军势大,至6月17日的夜里,又想在城区只留下一团,军主力西渡湘江坚守岳麓山,这就乱套了。


由于组织不力和缺乏船只,第四军的两个多师在渡江过程中,遭遇日军飞机和重炮的火力急袭,官兵伤亡惨重,各级部队长根本掌握不住部队了,已经渡江的部队在混乱中并没有上岳麓山,而是纷纷向南撤退了。

至6月18日凌晨,张德能发现部队已失去掌握,只好也跟着溃军南逃了,于是在日军三个师团的围攻下,长沙城区和岳麓山相继失守,战至6月18日的下午,坚守六年多的长沙城终告沦陷,这哪里是三天失守?真正的作战时间连48小时都不到。

张德能后来在重庆给毙了,冤或者不冤都不重要,第四次长沙保卫战打得很窝囊是真的。总体而言,在薛岳无法复制“天炉战法”之后,长沙失守是肯定的,但是第四军不应该败得如此丢人,哪怕顶上一周再突围,也能给衡阳的方先觉再多一点准备时间。

1944年6月22日的深夜,也就是长沙失守四天以后,日军前锋第68师团接近衡阳远郊,惨烈的衡阳保卫战即将开场!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局势就不是很乐观了,而且第四次日军出动的兵力远比前三次多,三天失守不奇怪。

武汉会战以后,抗战的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此时东部地区大多沦陷,国民政府已经迁都重庆,湖南成为拱卫西南大后方重要屏障。所以国民政府设立了第9战区,以名将薛岳率重兵驻守湖南,防止日军进攻西南大后方。

而日军此时虽然因为占领区太大,已经无力继续侵占中国领土,不过湖南有这么多国民党军队,自然也不能置之不理,因此也是多次出动军队对第9战区进行攻击。就这样从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中日双方围绕长沙先后进行了四次战斗。下面我们就分别看一下这四次战斗的经过。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为了消灭第9战区主力,摧毁中国的抗战决心,于是集中了十万余人,由赣北、鄂南、湘北向长沙发起攻击。

而薛岳出任第9战区司令以后,针对日军重火力具有优势的特点在湖南采取了“毁路造田,运粮上山”的方针,也就是把大路都改造成水田,只留下田埂可以通行,同时把粮食都运到山区进行隐匿。

大家都知道,田埂很窄小,别说汽车,就是骡马也没法走,这样一来日军的重炮根本无法机动,就是步兵炮也只能拆解以后靠人力背着走,火力大为削弱。而且日军也无法从民间获得粮食,战斗持续时间大大降低。

所以这一次会战开始以后,日军虽然出动的兵力不少,可是面对薛岳四十万大军的层层阻击,因为兵力分散,在各条战线上都难以取得突破,最后只能草草收场,第一次长沙会战以中国胜利告终。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4月,阿南惟畿中将出任第11军司令官以后,就开始筹划再次对长沙发动进攻,以削弱第9战区的实力。为此日军自1941年8月中旬开始就秘密集结部队,而且根据上一次长沙会战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日军决定集中主力,“并列于狭窄的正面上,以期进行纵深突破”。

相比之下,薛岳在第一次长沙会战获胜以后,有些过于自信,还是采取了同样的方针应对日军攻势。结果不言而喻,1941年9月7日战斗爆发以后,面对十几万日军的猛攻,第9战区几个主力部队包括第74军都遭到重创,无力继续阻击日军。不仅日军早渊支队、第4师团攻入长沙,而另一个方向上,第3、第6师团一部也突入了株洲,一时间局势有些岌岌可危。

好在为了配合第9战区抗击日军攻击,国民政府在9月20日就命第3、第5、第6战区主动出击,以牵制日军。而第6战区所属部队更是猛攻守备空虚的宜昌,守卫宜昌的日军难以招架,只能向阿南惟畿求援。

由于已经实现削弱第9战区战力的预定目标,加上战斗至此弹药、粮食消耗得也差不多了,所以阿南惟畿下令放弃长沙撤退,薛岳才避免了彻底失败。

这一次战斗虽然因为最后收复了长沙,加上宣传需要,最后国民政府对外宣称取得了胜利,可是战后总结时,还是认为这次会战事实上失败了,薛岳主动承担了战败的责任。

第三次长沙会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决定夺取香港。为了避免国民政府出兵干扰,于是第11军决定再次攻击第9战区,进一步削弱第9战区的兵力。所以1941年12月中旬,阿南惟畿集结部队再次发起了攻击。

这次战斗初期,日军进展还算顺利,连续击破第9战区多个部队,基本实现了战前目标。可是到了12月29日,由于前期进展过于顺利,阿南惟畿临时改变计划,决定“以主力向长沙方向追击”。

阿南惟畿突然修改作战计划,不仅让日军上下一片茫然,而且由于原定计划只是削弱第九战区,因此日军携带弹药、补给数量都很有限。所以当日军攻到长沙城下,守军在岳麓山上炮兵支援下击退了日军多次攻击以后,日军悲催地发现弹药不够了,只能紧急撤退。第9战区各部趁势反击,一举收复失地。不过因为双方战斗力上的差距较大,并未能歼灭太多日军。

第四次长沙保卫战

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其实是豫湘桂战役中长衡会战的一部分。和前几次只是为了削弱第9战区不同,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的目的是为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因此必须攻占长沙。为此,日军这一次进攻长沙时,调动的兵力远远多于前三次,后勤准备也极为充分,甚至还调动了大批部队沿途修路,以保证前后交通畅通。

相比之下,国民政府没有意识到日军将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击,薛岳依然还是用老战术应对,加上国民党军队派系太多,以至于各部配合差、彼此缺乏信任,甚至不服从命令,这样面对日军的攻击自然是一溃千里,岳麓山上的大炮来不及撤退,就全被日军缴获,长沙城也是在短时间内易手。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除了第一次长沙会战是真正的胜利之外,第二次长沙会战其实是以失败告终,第三次长沙会战则是靠着阿南惟畿头脑发热侥幸取胜,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出动的兵力远多于前三次,薛岳没有做好应对准备,及时改变战术,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长沙失守,蒋介石处决“铁军”军长!他说:“1944年对中国来说是在长期战争中最坏的一年。……从事革命以来,从来没有受过现在这样的耻辱”。

1944年6月长沙沦陷后,号称“铁军”的国军第四军军长张德能,被蒋介石以“指挥不当,作战不力”为由,下令处决了。

第四次长沙会战是在豫湘桂战役中,从1944年(民国33年)5月至8月,国民党军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长沙、衡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长沙最后失守。长沙失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日军孤注一掷,投入了庞大的兵力。

抗日战争打到1944年,日本已经十分困难。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节节败退。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几乎完全被美军切断,日本国内战争资源濒临枯竭。

在欧洲、太平洋两大反法西斯战场,盟军几乎同步转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而在中国战场,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日军都受到沉重打击。

日军大本营面对四面楚歌的不利形势,为了扭转战局,决定孤注一掷。日军上演了最后的疯狂。

他们认为,面对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攻势,日军无法取得优势。而相对美军而言,中国军队更容易对付。

所以,他们决定将突破口选在了中国,企图通过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与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50万日军联系起来,以图进行长期战争。

为实现这一目标,1943年12月,日军中国派遣军根据日本大本营的要求,制定出了“纵贯大陆铁路作战指导大纲方案”,这就是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中国方面称其为“豫湘桂战役”。

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广西会战》(中华书局1985年版),日军“一号作战”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一、摧毁中国南方与西南方的中美空军基地,因为这些空军基地的战机,已经严重危及日本由南洋通往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路线,而这又是维持日本战争机器运作的生命线所在,若是继续受到威胁,日本将很快失去长期作战的能力。

二、打通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建立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以保证日本在必要时,可以在陆上进行联络,将关东军、中国派遣军、以及南方军连结成一体,用亚洲大陆的战略空间进行决战。

三、要给中国军队主要战斗力以沉重打击,以摧毁中国军队抵抗的意志。

豫湘桂战役又分为“河南会战”、“湖南会战”和“广西会战”三个组成部分。

湖南会战主要是长衡会战。长衡会战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1阶段是第4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失守长沙。

第2阶段是衡阳会战,国军以少战多重创日本军,直接促使东条英机内阁垮台。衡阳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

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日军孤注一掷,国内进行了总动员,大量增编扩充部队。最终投入豫湘桂会战的日军兵力超过了武汉会战。

其中的第4次长沙会战,从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双方以争夺长沙为目标,在湖南北部的广大战场,展开了惨烈的厮杀。

期间,参加攻击的日军总人数达到36万余人,而参加防守的中国国军约有30万人。日军的攻击部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防御部队。


6月19日,日本攻陷长沙。

整个长衡会战,日军伤亡人数远超过中国军队。这主要是因为:衡阳会战时,日军受到了中国军队的重大杀伤。

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多数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兵力都远超过日军。而在长衡会战时,日军动员的兵力超过了防守的中国军队。

这是中国军队始料不及的。


二、中国军队准备不足,战术不当。

日军孤注一掷,动员了大量的兵力,发起了最后的疯狂。

而中国军队明显预计不足。

国民党方面认为:仗打了这么多年了,日本人拿自己也没有办法,随着盟军的节节胜利,轴心国的败亡,已经成为必然。

面对共产党军队的壮大,国民党方面感到很恐惧,所以他们不愿意与日本人拼命,他们想保存实力,以便战后对付共产党。

所以他们在思想上就存在“等胜利”的想法,他们等着美军打败日军,企图不付出太多的代价,等待胜利的到来。

他们认为:日本军队目前的状况,已经没有能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因此,由于事先准备严重不足,国民党军从战争一开始就吃了亏。

第4次长沙会战时,中国军队最大的失误是没有能够加强岳麓山的防守。


当时守卫长沙城的是号称“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时任军长是张德能。

第四军不是一般的部队。第四军是国民革命军的始创部队之一,也是北伐的主力,在北伐战争中赢得“铁军”的称呼。


抗战开始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该部其中就有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参加南昌起义的人员,因此,叶挺提议番号叫 “新四军”,以继承和发扬过去铁军的光荣传统。

1937年8月,以参加南昌起义的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主,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后来逐步发展为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27师,继续以“铁军”为旗帜,发扬“铁军”精神。

因此,第四军有参加北伐的光荣传统,抗战开始后又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是一支非常能打的部队。


张德能早年在云南讲武学堂第二期就学,参加过北伐战争,参加过抗日战争多次重大战役,曾率领部队参加了第2次及第3次长沙战役,立下了战功,张德能因此升任第四军军长,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日寇探悉长沙是由张德能指挥的第四军防守,知道第四军战斗力很强,不敢贸然发动攻势。

为守住长沙,蒋介石抽调第36军前往长沙增援,美国顾问团在岳麓山驻扎,岳麓山外围则由第36军镇守。

日军获悉,长沙城的屏障,外围岳麓山方面是主要由三十六军防守,该军虽属美式装备,但战斗力不强、容易得手。而只要岳麓山被攻克,长沙城则失去屏障,日军居高临下,长沙城将会被日军的炮火覆盖。

于是,日军拟定了侵攻长沙,先破岳麓山的作战计划。

得知日军大举进攻,蒋介石也非常紧张,6月3日,蒋介石对参战部队发出训令:


“此次作战为国家存亡关键,亦我革命军人成功立业之时机,务望同心同德,上下一致,争取最后胜利。凡命令规定固守之阵地,不得擅自弃退,违者无论何人,一律照连坐法处置……”

日军首先假装进攻长沙,暗调大军迂回到岳麓山侧翼。

但是,当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并没有指定由谁统一指挥防守长沙城,留守长沙的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第4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之间,缺乏配合协调。

按道理,赵子立应当统一指挥,但是张德能认薛长官说话,并不十分买他的账,因此造成守城部队多头指挥的乱象。

按照薛岳事先的部署,张德能将第59、第102师、暂54师(编制不全)部署在长沙城区,第90师部署到岳麓山外的银盘岭、望城坡、竹山口的一线阵地。

当时,国民党军第四军主力为何没有协防岳麓山?这是一笔糊涂账。

战后,张德能和赵子立互相推诿。

据张德能战后说:根据各方情报,他估计到日军可能进攻岳麓山,于是他用电话向第九战区司令部代参谋长赵子立报告,要求加强岳麓山的防守,并主动要求第四军与三十六军换防,以防万一。但是,他的建议被当时的美军顾问否定了。

但是,战后赵子立说:当时张德能仅以一个第90师协防岳麓山,第四军军部和其它两个半师(第59师和第102师,暂54师半个师)全部在江东城区布防。赵子立打电话要求他再抽调一个师防守岳麓山,张德能说:如此排兵布阵,是根据司令长官薛岳事先的安排,拒绝向岳麓山增派防守部队。


张德能拒绝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再调一个师到岳麓山,守备长沙的就只剩下一个半师,这么一点兵力去守备长沙的城垣和外围阵地,完全是开玩笑。他提出让第四军与三十六军换防,倒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6月17日,日军对岳麓山发动了总攻。

当天傍晚,张德能看到情况不对,这才给赵子立打电话,准备把主力西渡湘江调到岳麓山防守。但已经来不及了,第四军主力在渡江过程中,遭遇日军飞机和重炮的火力急袭,官兵伤亡惨重。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说到底还是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互相扯皮,山头主义。赵子立要求张德能增派部队,而张德能要求和36军换防,被美军顾问否定后,张德能从自身防守长沙城的需要出发,不愿意再多抽调部队去防守岳麓山。

由于国军兵力部署上的失误,把长沙作为主要防守方向,主力未能及时退守岳麓山阵地,导致中国军队隔江分阵。岳麓山很快被日军占领。

日军攻破岳麓山阵地后,长沙城失去了屏障。

岳麓山失守后,张德能的第四军孤军无援,但他仍然率领军队,顽强抵抗!并亲自深入到前线指挥部队作战。该军全体将士浴血奋战,打退了鬼子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


但终寡不敌众,援军无望,部队已转入巷战,如继续死战,必将全军覆没!

张德能多次发电请求援军!

如果岳麓山阵地还在,仗绝对不可能打成这样!虽然守军以寡敌众,长沙最后能不能守住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长沙绝不可能那么容易被日军攻克,长沙很可能成为另一个衡阳,给予日军重大杀伤。

部队已经面临失去控制,张德能给第九战区总参谋长赵子立打电话,请示部队下一步怎么办?

赵子立在电话中答复:“如守不住可撤”。

6月18日凌晨,张德能发现部队已失去掌握,只好率领已经被打残了的部队撤退了。

后来长沙城失守,蒋介石要找人背锅,要有人承担责任,而当时张德能和赵子立是电话往来,没有文字记录,赵子立为推卸自身的责任,不认账。

这么一来,张德能就成了率领军队擅自撤退。

因为第4次长沙会战长沙失守,蒋介石处决了号称“铁军”的国军第四军军长张德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长沙   师团   日寇   战区   作战   国军   湖南   日本   兵力   日军   战役   中国军队   主力   部队   岳麓山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