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在骂人吗?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宪问》。千百年来,无数后人断章取义,把这句话用在了骂一个上了年纪却不知检点、为老不尊的老东西,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要想解开事实的真相,我们还要着手于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解

原壤:鲁国人,孔子幼年时的朋友;

夷:箕踞,张开腿坐在地上,也有注解为蹲在地上;

(特别‼️注意:古人正式场合要采取“坐”姿,即双膝贴席,屁屁坐在脚踝上,此时原壤是很失礼的

俟:等待;

胫:小腿。

孙弟:同“逊悌”,谦卑恭敬。

贼:害人的人

译文

原壤倨傲地坐着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懂礼貌,长大了无所作为,老了还不去死,真是祸害!”说着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由于原壤是孔子的发小,所以孔子对他很了解,对这位老朋友从幼年到暮年的“德行”作了个“点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一见到这位老相识就做出如此评价呢?

原来故事发生在原壤母亲去世时,据《礼记·檀弓下》记载:原母去世时,孔子前去慰问老朋友,并帮助他为母料理丧事。

按说老朋友来了,出于礼貌,原壤应该出门相迎,可能由于两人太过于熟悉又或是其他某种原因,原壤非但没有迎接,反而以夷俟的仪仗“迎接”孔子,这对于极为尊崇礼仪的孔子看来是极为“失礼”的。孔子可能当时会想:你个老东西,不来迎接我就算了,和我说话的时候还这么不雅观的箕踞的姿态,好歹你也应该正式危坐着呀。于是便对原壤说出了论语中记载的那段话。

然而这段话当真得是在批评原壤的意思吗?未必!话说原壤母亲去世时,他非但不哭泣,反而大声唱歌……看到这里诸君有何感想?是不是似曾相识的场景呢?没错,庄子在妻子死后也是鼓盆而歌。因此,历代很多集注认为原壤乃老庄之流,自然放任礼法之外。尤其六朝时道家盛行,持此意见的几乎占了主流,以经道家皇侃为代表,他认为原壤是方外的圣人,由于受当时风气所囿,不能行教于天下……原壤精通吐纳之术,所以孔子以“老而不死”叽之。


孔子没有因为原壤在丧礼时唱歌而“批评”他,反而在他夷俟接待客人时说出这样一番看似嘲讽的话,这不是避重就轻吗?这不应该是圣人所为呀?

经过以上对故事背景分析和了解,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段话,现在是不是觉得这老哥俩见面骂对方老东西,又用拐棍扣其胫,反而多了一些戏谑的味道呢?孔子说原壤老而不死非但不像是骂他的言语,更像是二人为了教导在场的弟子们所表演的一场“真人秀”。

圣人之言不能妄自揣测,圣人之所想更加高深莫测难以琢磨,君子述而不作,头条诸君,现在你们认为老而不死当做何解呢?欢迎留言讨论。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解

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朋友。

夷:箕踞,张开腿坐在地上;

俟:等待,胫:小腿。

孙第:同“逊悌”,指代礼仪。

贼:指危害社会的坏人

译文

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叉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看见说道:“你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所成,老了还给别人做坏榜样,真是个祸害社会的坏人。”,说完,用拐杖打他的小腿。

原壤是孔子从小就认识的朋友,孔子对他很了解。

据《礼记·檀弓下》记载:原壤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孔子去帮助他料理丧事,他非但不伤心,还敲着母亲的棺材唱起歌来,孔子觉得原壤是没有孝德的人。

所以,孔子这样严厉骂朋友“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因为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恨铁不成钢之意溢于言表。

而后世人断章取义,把这句话连起说成“老而不死是为贼”,误以为是孔子对老年人的一种辱骂,这显然与孔子本来的意思截然不同。

像原壤这样的人,活着没品没德,对家庭和社会无所助益,还经常“为老不尊”、“倚老卖老”,活着也就是烂人一个,这样的人越活得久越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祸害,那便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所以总的来说孔子是劝诫人要有品德、廉耻、荣辱和一些最基本的礼仪,发挥一个老人该有的标榜作用,为年轻人多做一些正能量的榜样。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话乍一听,像是在咒骂老人年纪大了不死就是害人。其实,这话出自孔夫子之口,所表达的意思也并非如此。

老子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文简短,但故事就说来话长了。

文中的“原壤”,是个人名。原壤与孔子是同乡老友,但他们的性格却大不相同,孔子谦逊有礼,原壤则散漫随性。

有一年,原壤的母亲病逝了,作为老朋友,孔子第一时间带着弟子前去吊唁。

然而,当孔子怀着悲痛的心情踏入原壤的家门时,他却被眼前的景象气坏了。

只见原壤家的厅堂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杂物,桌椅上蒙着厚厚一层灰尘,各种垃圾让人无处下脚。

孔子一向儒雅清流,见老友将家里弄得如此脏乱混浊,他心里无名火蹭蹭地窜。

孔子本想发作,但转念一想,或许是因为原壤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中,才没有心思注意周边卫生的。

于是,孔子在门口长舒一口气,便踏进原壤的家中,他在客厅环顾了一圈,都没有看到原壤母亲的棺椁。

按说,此时原壤应该是身穿孝服,在灵堂前跪守母亲的棺椁才对。可屋内不仅看不到棺椁,就连原壤这个大活人也没出现。

此时的孔子再次怒火上头,他四处寻找原壤,打算一问究竟。

最终,孔夫子在房间里找到了原壤。只见原壤歪着靠在床头,两条腿四仰八叉地伸展着,那姿势类似于现在网络流行的“葛优躺”,除了不够雅观之外,别提有多舒服自在了。

现代人在家中偶尔放松一下倒也无伤大雅,但原壤身在古代,那时候的人对各种礼仪十分讲究,无论是坐姿、站姿甚至是走路的姿态,都有相应的要求。

就比如说,古人坐下来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正坐”的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双膝着地,把臀部压在脚跟上,两脚脚背朝下,同时保持上身的正直,安坐而如钟。

“正坐”也称为“匡坐”,是古代最合乎礼仪的标准坐姿。毕竟,正坐给人的感觉就是将身体的“正”和内心的“中”完美呼应,体现君子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言行举止也是时刻贯彻着这种精神。就连他在垂暮将死之时,他还坚持着“当户而坐”,以示礼度自守。

话说回来,原壤看到老朋友孔子到访,他并没有立刻收敛自己的坐姿,依旧一副吊儿郎的样子对着孔子打招呼。

凭着两人多年的交情,孔子对原壤的习性他早已见怪不怪,尽管平日里孔子对他苦口婆心各种规劝,但原壤依旧保持自我。

孔子也很理智,自己是来吊唁来帮忙的,此时对着原壤生气发飙毫无意义,于是,孔子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口问道:“老母亲的棺椁在哪里?”

原壤给他指了指,孔子朝他手指的方向一看,当场直呼了无数个“好家伙”!

只见原壤母亲的棺椁上,同样布满了灰尘和各种污渍,还堆放了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

孔子气得话不多说,便开始自己动手,清洗原壤母亲的棺椁上的灰垢。

然而,原壤接下来的的一个举动,直接让孔子无语凝噎了。

孔子开始劳动,原壤也就从床上爬起来,他走到了他母亲的棺椁旁边,用手将棺敲得“噔噔”作响,随后说了句话:“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

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说:我好久都没有唱歌了。

紧接着,原壤就开始了他的表演,他深情唱道:“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歌词翻译:狸猫的脑袋上有好看的斑纹,摸起来十分柔软,那感觉,与摸着一个女子的小手是一样一样的。)

也不知道原壤是怎么想的,竟然在母亲的棺椁旁边唱起小狸猫的柔软来了。

可想而知,在场的弟子们无一不震惊,但碍于孔夫子在场,他们也不好给出反应,都表现出一副耳聋眼瞎的样子。

估计当时孔子的内心不仅无语并且崩溃,甚至还有当场把这个故交弄死的想法。

但孔夫子是个文化人呐,更何况还有弟子在场,他仿佛没有听见原壤的歌声,继续清洗着原壤母亲的棺椁。

当时在场的一个弟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悄悄地问孔子:“老师,您能不能和这样的人绝交呢?”

孔子沉默了片刻,然后才缓缓说道:还是算了吧,亲人终归是亲人,故友也终归还是故友。

料理完丧事后,孔子和原壤坐在一起。他忍了许久,终于可以好好和老友交流交流了。

这次,孔子放弃了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直接掏出随身携带的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孔子一边敲打着原壤,一边严肃对他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意思是说:你(原壤)年少的时候张狂不懂事,长大之后又一无所成、碌碌无为,你这样的人,将来老了也是个很坏的榜样,是个祸害社会的人。

身为老朋友,孔子却像原壤的家长一样,为他操碎了心,甚至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劝诫朋友,如果一直这样没品没德地活着,对家庭和社会无所助益,还经常“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祸害,就算活到老也是烂人一个。

孔子的这番语录和思想,放到当今社会也不过时。

当今社会也一直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正能量,但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普遍性,出现了一些倚老卖老、博取同情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一度屡见不鲜,也让善良的人士在伸出援手的时候开始迟疑。他们甚至发问:现在的老人都这么坏了吗?

其实,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就像孔子说的,一个没品德的人,到老了也只会做出为老不尊的事情。

孔子的本意,也是为了劝诫人们,要有有品德、知廉耻、讲荣辱。发挥一个老人该有的标榜作用,为年轻人多做一些正能量的榜样。

不过呢,随着后来的众口纷传,以及不少人的断章取义,孔子这句正能量的话话就被传得只剩下半句,也就是这后半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标榜这是孔夫子说的“真理”,用来辱骂老年人,把帽子扣到了孔子的头上。

孔夫子若是知道他这句话被曲解为伤害老人的恶语,他估计都要掀翻棺盖板了。




不幸的是,当今社会却让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言中了

对于孔子论语又何必拘泥于字面呢?

老而不死谓之贼。从字面上解,人老还没死,就是老贼。这句话未免太刻薄,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怎么多活几年就该死,就成老贼了呢?


典出《论语》“宪问”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直译文为: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壤是孔子的朋友,他也没干过什么缺德的事情,否则孔子一定不会轻敲了,而是鸣鼓而攻之。

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那么看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样,内心的无名火蹭蹭往上冒,立马开启怒怼模式。

原壤是个老小孩,他来见孔子,表面无礼,但内心天真,并无不敬。孔子骂他,像兄长开玩笑给弟弟的后脑勺来一巴掌,语气也是温和的。

孔子跟原壤的关系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其实,我们平常字面的理解很明显是断章取义的。

第一,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某个群体,更不是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还没作为,老了也没有长者风范的人,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国家粮食的混蛋么?因此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任意一个老人,是非常不恰当且不礼貌的。

然而,不幸的是,当今社会却让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言中了。

地铁或公交车上出现网友口中的“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的现象,近年来确实也是屡屡可见。网上曝光的这类老人家往往倚老卖老地进行道德绑架,要么就是带着晚辈进行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举止。




读过论语的朋友都知道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的通解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里是孔子以老年人的身份对一生玩世不恭碌碌无为的一位老人人生态度的批评,这里不再多表。单独说说这个贼字在这里倒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在这里说的这个贼不是现在说的偷东西的贼,而应该是害良的意思,即害人精,与乡愿为德之贼同义。当然这仅仅是孔子的一面之词,象这个老头心态如此豁达视生死于度外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也是一种活法。在那个侍死如侍生的年代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不是圣人起码是个怪人。古人云圣人无心以天下人之心为心,怪人就是比圣人多了个竖心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论语   箕踞   孔夫子   孔子   棺椁   倚老卖老   断章取义   祸害   小腿   圣人   老朋友   详解   老人   母亲   社会   朋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