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四个部分:

1.交代守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处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描绘出兵出征的肃杀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借用边塞特有的号角声和奇异的战地风光,渲染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3.写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壮志:“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部分通过描写将士们冲破重围、奋力追杀的场面,表达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和壮志。

4.抒发诗人对守边将士的敬仰之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历史典故,写出守边将士深受朝廷信任,备受尊崇,他们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决心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以身许国。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君报国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和赞颂。


此诗是李贺写的一首歌颂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诗歌,通过对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壮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敬仰之情。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原创)李贺出生于790年,卒于616年,字长吉,福昌即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家居福昌的昌谷,因此后人称为“李昌谷”。他的体貌细瘦,大鼻子,据说是通眉(指左右眉连在一起),手指较长,少年时期就才名广播,曾经以诗歌拜谒韩愈,得到了韩愈的劝勉,应试求仕,但因其争名者以犯父讳为由,百般毁阻,终不得第。任奉礼郎,后以辞官家居,因失意而郁闷而率,终年仅二十八岁。

李贺的诗多感时伤逝,哀叹盛年易衰悲叹零落不遇,或寄情于天国,或幻念鬼境,特别长于古体歌行,以其逸才奇思惨淡经营,刻意求新,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幽奇诡谲的意境和魄丽新美的意象,其诗因而难懂。人们称为“李长吉体”。他的诗在中唐时期独树一帜。

《雁门太守行》是在韩愈任国子监慱士时,分司东都,李贺以诗拜谒,韩愈送客归时,十分困倦。门人呈诗卷,解带便即读。第一篇便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于是又整装执带,命邀。于是传为佳话。

全诗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读懂这首诗,先试译如下:

浓黑的云层低沉压着,

似乎要压踏这座城池。

从云缝里透过的日光,

照着将士金鳞的甲衣。

响彻漫天的角声吹响,

悲壮肃杀秋色里回荡。

那一场鏖战的战场里,

凝结着胭脂般的鲜血,

在暮色的夜雾中透出,

一大片绛红色的暗紫。

前来增援的轻骑部队,

高举着半卷着的红旗,

悄悄然地逼近了易水,

天寒地冻霜浓的天气,

就连重重擂击的战鼓,

发出沉闷声高扬不起。

一心只是为报答君主,

黄金台上揽贤的心意,

宁愿手里提携着利剑,

去奋勇迎敌不惜一死。

试着解析: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场面的诗。作者运用乐府和瑟调三十八调之一调歌咏边塞征战。

全诗如果硬要分为四个部分的话呢,那就是两句一个场面,即一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

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描写敌军兵临城下,象浓浓厚重的黑云层沉重地压住城头,似乎要将城池压崩塌似的。阳光从云缝里透出,照在守城将士们袒开的,鱼鳞般金光麟麟的铠甲上,闪着璀烂耀眼的光芒。

这第一部分描写的是敌人大兵压境,城池里紧张的环境和守城将士振戈待发的景象。

第二部分: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漫天的鼓角声吹响,发出呜呜而又悲壮的声音,在这秋色的萧条里,鲜血(燕脂胭脂)浸染了长城脚下的泥土。

这二层意思是作者勾勒出战场的惨景和残酷,为了保卫国家的疆土奋勇杀敌,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第三部分: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说的是前来增援的轻骑部队,半卷着红旗,静悄悄的前来增援。“临易水”,是借用荆轲《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个典故,说明将士们不怕牺牲,捍卫国土的坚强信念。在这天寒地冻的边疆,就连那重重擂击的战鼓,也只发出沉闷的声音,高昂不起来。

第三部分描写增援部队神奇而又悄然地来到这天寒地冻的战场,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

第四部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记载“易水东南十八里,燕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后来,人们把“黄金台”用作君主礼贤下士的典故。"玉龙"指宝剑的代称,典出巜晋书•张华传》,说的是张华见天上有紫气,雷焕解釋说:“此乃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来果然于丰城县狱屋基下掘得石菡,内藏宝剑,上刻一字为“龙泉”。

这第四部分结尾描写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在“黄金台”上礼贤下士的这番心意,宁愿手提利剑,奋勇疆场,不惜一死的决心。

总之,这首诗表现了将士们精忠报国,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和慷慨激昂的精神状态,读后又有悲壮苍凉之感的风貌。

难怪大诗人韩愈在十分疲劳并且宽衣解带准备休息的情况下,看到这首诗,立马招见这个初次见面的青年诗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文之戈为您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诗鬼”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诗以奇诡浪漫,调高气峻。想象奇特、构思精巧、语言精辟。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二十岁时离开京城,路过潞州,在雁门关一带看到边关战士浴血守城的事迹而写的一首乐府曲调式古诗。

全诗分为战前气氛,战场环境,战斗情形和战斗决心四个部分,接下来让我们一一展析。

1: 战场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前,城墙仿佛瞬息就要摧毁,但守城战士身着耀眼的鳞甲映着日光奋勇冲向黑压压的敌军。“黑云”,“甲光”,“城欲摧”,“金鳞开”这些词精确地描写了战场的紧张形势,这些针锋相对的词语充分渲染了战前的危险气氛。

有人说黑云和日光有点不符天气逻辑,其实这是作者奇特手法的一种,应该是指气势汹汹的敌人之多,和代表阳光正气的守城将士的刚正顽强的气势。不一定理解为天气景象的。只是一种象征手法吧。

2: 战场环境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整个萧瑟的秋天,塞上的山野象燕脂一样凝聚成暗紫色。这俩句分别用声音和色彩来点明战场的时节和地点,一动一静来交代战场的一派肃杀环境。

3: 战斗情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半卷着红旗,弛援的壮士们奋勇地逼近易水,霜气异常凝重,使那鼓声都沉闷难响。这里作者把声、色倒过来写,用红旗代表增援将士奋勇追击,大有“风凄凄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往直前的誓死战斗的决心。用霜气和沉闷的鼓声表明战斗的激烈和艰险万分。

4:战斗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识遇和嘉奖之恩,人人都挥舞着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这里作者直抒胸臆,为报君王和国家,将士们愿意用生命誓死去捍卫国家和君王的决心和战斗意志。

结语

李贺作这首诗其实也有推荐自己报效国家之意的,他把这首诗作为首推呈给当时的大文豪韩愈,韩愈一下子被这首奇特浓艳如油画般的作品惊得拍案叫好。直接就想把李贺推进翰林院,只可惜李贺太奇才,被小人妒忌,抓了个小辫子,取消了进仕资格。

李贺在郁郁不得志中凄苦地度过了只有27岁的短暂年华。像一颗流星般划过中唐的璀璨星空。

“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惜老天无情,所以不老。天忌去了李贺这个不世之英才,但是他留给我们永远传诵的不朽诗篇,却永恒不老。




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

雁门太守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雁门太守行描述的塞外场面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也不一定要分四个部分,分三部分理解也是好的,可能更加贴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甲光”,盔甲反射的光;“金鳞”,像金色的鳞片一样;“角声”,号角的声音;“燕脂”,即胭脂,和夜紫一样都是指血迹;“黄金台”,用典,《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玉龙”,宝剑。

第一部分,战场直击

硝烟弥漫,压抑的状态和紧张的气氛,要把城池压垮了。(士兵们的)盔甲向着太阳光,像鳞片一样闪着金光。战斗的号角在肃杀的秋色里漫天作响,边塞之上,战士的血都已经凝结,泛着暗红的颜色。

第一二联描写惨烈的战场情况,是一种静态的描摹,场面、气氛和悲壮都写的淋漓尽致,触目惊心。

第二部分,战场延伸

(为了行军方便)半卷着军旗,(驰援的)军队迅速抵达战场(易水是代指),将士们都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情,天寒地冻,气氛压抑,鼓声都有些不太爽利了。

第三联写的是战场之外的景象,半卷、易水、霜重鼓寒,是状态描写,也是气氛的描绘,这一联写动。

第三部分,升华

将士们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每个人都愿意提着宝剑为皇帝而死。

从内容上,这联写的是将士们的心理,作用上是对全篇点题升华。表达将士们为报皇恩,壮烈赴死的悲壮情怀,也是对为国为家的将士们的由衷的赞叹。

这样的描摹是悲壮的,透着一种决绝

整诗

整诗的氛围都是压抑的,透着一股悲壮和惨烈。

李贺的诗多奇崛、肃杀,这首是他的代表作,更是把他的创作风格显露无疑。这是内心有多少委屈,才会韵化出来的枯槁场面。

可怜诗鬼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1

标签:太守   易水   黑云压城城欲摧   光向   日光   塞上   敌军   秋色   将士   悲壮   台上   战场   决心   气氛   黄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