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丁汝昌的指挥错了吗,为何北洋舰队会失败?

尽管很多人非要争吵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雁行阵是否有误?从现场海战的情况来看,北洋水师的雁行阵将左右两翼远远甩在后边,至少无形当中也保护住了最右侧、也是北洋水师参战军舰中最弱的两艘军舰——超勇号和扬威号。

舰龄13年,铁皮木壳炮船,1350吨的薄弱吨位,254毫米和120毫米主炮只能发射无法爆炸的实心弹。当超勇号和扬威号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时,你还敢让这两艘军舰冲在战场第一线?

只是丁汝昌万万没有想到,日本联合舰队竟然玩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术,以往传统的海战是所有军舰组成一个大阵,但在黄海海战中。日军却别出心裁的设立了一个由4艘快速巡洋舰组成的快速游击队,该小队凭借自己的速度不断的在战场穿梭,看到北洋水师的薄弱点在哪里?他们就主动攻击哪里。超勇号和扬威号被远远甩在后面的时候,这4艘军舰反而凭借着高航速强行冲了过来。

两舰相继沉没,这可怪不得丁汝昌,只能怪伊东佑亨的战术太过于高明,外加日军军舰的技术性能实在是让北洋水师望尘莫及。

而2900吨的经远号装甲巡洋舰,也是在黄海海战的尾声阶段遭到日军第一游击队的围攻,硬扛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最终被乱炮炸沉。再加上因逃跑搁浅而被击沉的广甲号,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战沉的五艘军舰,至少有4艘军舰的沉没怨不得丁汝昌的指挥。可以说,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挑不出太多的毛病。

也正因为如此,这场海战结束,由于北洋水师损失惨重,丁汝昌虽然遭到了严惩,但也仅仅被免去了尚书衔,其职务还继续得到了保留。可随后发生的大连湾登陆战和旅顺战役,丁汝昌的操作可就无法饶恕了。

日军在花园口大摇大摆的登陆14天,在大连海面至少遍布20艘没有武装的日军运兵船的情况下,正驻扎在旅顺的丁汝昌却拒绝派出军舰去干扰日军的登陆,甚至也放弃了鱼雷艇偷袭。

可笑的是,三个月后的威海卫之战,面对光绪和李鸿章的严令出击,丁汝昌却声称山东半岛海面有日军鱼雷艇,北洋水师本队若遭遇日军鱼雷艇将难有胜算。话说你一支舰队面对鱼雷艇都发怵,当初花园口那么多没有战斗力的运兵船摆在那,你自己的鱼雷艇却为啥不敢出击?

所以旅顺陷落后,丁汝昌直接被革职留任戴罪立功,显然清廷对这位被吓破胆的北洋水师提督已经忍无可忍。倘若在大连湾登陆作战中,丁汝昌能够把握机会击沉几艘日军舰艇,哪怕只是并非军舰的运兵船,北洋水师在面子上也能说得过去。

同样的道理,1895年1月底的荣成湾登陆战役中,北洋水师如果能继续主动出击,或许也能取得一些战果。纵然这些战果改变不了战局,北洋水师也难逃一败,可自己的手上如能有些战果,丁汝昌和北洋水师也不至于会那么难堪。堂堂的亚洲第一舰队全军覆没,30余艘大小舰船、4万多吨的舰队直接团灭,两艘亚洲第一巨舰一沉一俘,可它们取得的战果呢?答案仅仅是击沉了一艘鱼雷艇而已。

干掉了曾经恐怖至极的北洋舰队,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艘鱼雷艇,这个结果让日本天皇和整个日本联合舰队都哭笑不得!早知道这么挫,日本天皇何苦日减一餐,每年从皇家节省30万日元来供给日本海军?




从题目看,这里所说的甲午海战应该是指1894年9月17日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

有关第一个问题,丁汝昌的指挥有没有错。

答案其实是无论对错,都与丁汝昌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因为他根本不是海战的具体指挥者。

百多年来中国人提到大东沟海战时容易步入一个误区,即习惯性地将丁汝昌视作是这场海战中北洋海军的指挥者。丁汝昌,职务为北洋海军提督,理论上是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但是丁汝昌在北洋海军中所主管的事务主要是全局性的管理,以及督办诸如后勤、人事、纪律等,北洋海军的专业技术事务,以及军事训练等工作,日常是由丁汝昌之下的两名翼长来负责,即左翼总兵林泰曾和右翼总兵刘步蟾。可以这么认为,丁汝昌是一名行政官员,林泰曾、刘步蟾是军事技术官员。

黄海大东沟海战时,丁汝昌坐镇刘步蟾管带的“定远”舰,其实际的作用相当于督军、督阵,而真正的作战指挥者,实际上就是旗舰“定远”的舰长、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这一点,在黄海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海军的战斗报告中也有所体现。打个比方,丁汝昌当时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日本联合舰队中在督战的军令部长桦山资纪。

另外,从黄海大东沟海战的具体战事细节来看,丁汝昌也并未在战斗中有指挥行为。

首先,黄海大东沟海战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在“定远”舰的飞桥上受伤,脸部烧伤,腿部受创不能站立。原本属下要将他救入甲板下的舱室内,但是丁汝昌加以拒绝,坚决留在甲板上,此后丁汝昌一直坐在一个甲板室的通道边,不断用言语来鼓励每个经过的官兵,并没有具体指挥舰队作战的举动。

其次,19世纪的海战和现代海战存在一项重大的区别,那就是因为舰与舰的联络手段受限(仅能采取旗语等方式,而旗语又不可能迅速表达语义过于复杂的命令),所以实际上海战中指挥官所能起到的指挥作用十分有限,更多时候依靠的是各舰的自我发挥。

同时,各国海军也会根据自身的战术、装备特点,在平时就制定下达战术条令、战术守则,一旦遇到战事,舰队会依照这些条令和守则来作战,舰队指挥官所要发挥的仅仅是引导性的工作。北洋海军还是日本联合舰队在战前都有自己的战术守则,北洋海军的就是著名的三条准则(船头对敌、两舰编成小队、各舰随旗舰运动),联合舰队的守则则是纵队战术(无论何时均采用纵队,火炮射击必须尽量采取齐射等),海战中双方事实上主要是依照这些准备进行的战斗。

所以黄海海战中,除了丁汝昌并没有实际承担舰队指挥工作外。无论是中方的刘步蟾,或是日方的伊东祐亨,所进行的指挥工作实际也非常有限。因为遇到敌人时该如何作战,是早在战争来临之前就已经有明确预案的。


有关第二个问题,北洋海军为何会在海战中失败?

这个问题可以从战术与技术两个层面寻找到答案。

在战术层面

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选用的是横队、乱战战术。这一战术当时被世界海军誉为是进攻至上的战术,要点就是己方的军舰横向排列冲向敌方,冲乱敌方阵形,与敌进行近距离的撞角、鱼雷等近战,于乱中求胜,其特点是可以避免己方炮火火力不猛的缺陷,规避与敌进行炮火对决。然而这一战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要求,就是己方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冲到敌方面前,竭力避免被敌方的火力所阻滞。然而北洋海军各舰的动力系统,尤其是锅炉大多濒于报废,航速迟缓。在战斗中,没有能够在短时间接近日本舰队,反而陷入被日本联合舰队合围炮击的境地。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更容易说明这一问题。

北洋舰队因为自身炮火威力不足,所选取的是一种近似乎拼刺刀的战术,在面对敌方密集的火力阵地时,只有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到敌人的阵地前发起白刃战,才能发挥这种战术的效力。如果冲锋速度过慢,一旦被敌方的火力压制,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在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上,与海战胜负关系最大的方面就是军舰的火力,具体则体现在火炮的数量、发射速度、炮弹的破坏效力等方面。而在这些方面,北洋海军参战军舰全面落后于日本,参战中方军舰所装备的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的总数,只相当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半左右,而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射速可以超过10发/分钟的速射炮,北洋海军各舰则多是旧式架退炮。炮弹的破坏效力方面,北洋海军的黑火药开花弹和穿甲弹,乃至填砂穿甲弹的威力,远远比不上日本联合舰队所使用的烈性炸药穿甲弹。这也是为什么北洋海军在这场海战中,连一艘日本军舰都打不沉的要害所在。




如果要说亚洲近代最悲壮的海战,那就必须提一提黄海大海战,作为当时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舰队,为何会在黄海海战中损失惨重却未能击沉日舰一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对于这次海战,我想从6点来分析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当时判断一艘军舰是不是优良的军舰,主要要从航速,火炮数量及其口径,装甲防护力这三个角度来判断。


①首先我们来看看北洋舰队的航速:战舰的航速可以说如同战舰的生命,一艘跑的快的军舰,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能占据先机。在北洋舰队中,航速超过18节的只有致远舰和靖远舰两艘,而日军军舰行数超过18节的达到了5艘。可以说整个舰队的平均航速在10节左右,而日军军舰整体航速在14节。

为什么清国北洋舰队航速和日本联合舰队航速相差这么这么大?

我们先看看北洋舰队所用燃料,北洋舰队的煤炭来自李鸿章开办的开平煤矿,开平煤矿却只提供最廉价的煤渣给他当燃料。燃烧的时候,会冒出滚滚黑烟,且带有刺鼻的硫化味,这不仅损坏锅炉,而且燃烧效率低,(日军发现了北洋舰队冒出的黑烟,于是马上追赶上来,比北洋舰队发现自己,早了整整两个多小时,这样日本人也提早准备了2个多小时。)

原因是因为经费不足,所以北洋舰队的锅炉不但老旧,缺乏整理和维修,甚至燃料都是最次级的。这个在各国海军中显得实在是非常荒谬。

还有一点就是,北洋舰队舰龄太长,舰体老化,舰体也是德国旧式设计,因为北洋舰队各舰,订购的时间都比较早,基本都是在1888年以前就建成服役的舰艇,到1894年,舰龄基本都在10年以上。

而1875年到1894年间,西方海军军事科技日新月异,这个时期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端期,造成20年内的军事科技和海军装备变化极大。

而其中的后十年,爆炸式“开花炮弹”普遍代替实心炮弹,也是第二代“硝化棉”发射药和炸药普遍代替第一代原始黑火药和炸药的时代。日本的联合舰队的主战舰艇从1885年到1894年这十年间突击购买装备,舰龄普遍比北洋水师要小10年左右,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舰艇动力系统和武器系统,普遍比北洋舰队要进步前辈至少10年,甚至主要弹药,“开花穿甲弹”是进步前辈一代。而清国在这后十年却未添置一舰一炮,真是可惜,可谈!

②接着我们看看双方的火炮:

首先北洋舰队各舰艇的主炮,都在船头和船身前半部,而且不是360度射角,只能大体有120度的射角,这就出现了舰炮的射击盲点, 一旦敌舰运动到清舰主炮的另外一侧,那么这边的主炮就失效了。而且定远的大口径主炮的炮塔,就在舰桥指挥室的正下方,这种设计实在是个奇葩,加上钢架缺少维护,实战中开的第一炮就震塌了舰桥,把指挥作战的提督丁汝昌震伤。

虽然北洋舰队主炮口径大,但是一拳难敌四手,在日军蜂窝般速射炮围攻下,也显得十分鸡肋。


日军军舰采用新式舰体设计,火炮射角更大,弹药是可以爆炸的新式开花弹。针对侧向射击,主炮火力不足,日本人还临时突击加装了大量的小口径速射炮。

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洋员马吉芬认为:“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事后证明,击沉北洋舰艇的炮弹,更主要的来自日方的小口径速射炮。


我们再看看炮弹吧,北洋舰队新式的开花炮弹不足,配备的基本还是实心弹头装沙的铁弹,打中也不会爆炸,主要依靠高速的穿甲效果使对方船体进水沉没。这种穿甲弹性能可靠,但威力较小而且命中率低,除非击中船体水下部分或弹药库否则很难将其凿沉若命中日本军舰的是新式开花穿甲弹,那么日方少一半军舰会爆炸沉没。

反观日本,日本军舰大多采用开花弹,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爆破弹。这种炮弹里面装的是黄色炸药(清军使用的是黑色火药)这种炸药又叫苦味酸,不仅威力是老式黑火药的百倍,而且爆炸产生的高温足以融化钢铁(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就是被这种炮弹炸伤,失去指挥能力)。

苦味酸技术还是日本人日本人从法国人手里偷来的。1887年法国人刚刚发明苦味酸,日本人就盯上了,在参观法国军火工厂的时候日本专家随手抓了下,跑回旅社用牙签将指甲缝的苦味酸粉末剔出来带回国内研究,在炸死N个火药专家后终于研制出了苦味酸,并开始大规模制造,很快就用到了甲午海战上。(可见日本人的学习能力,让人感到恐惧)


③再看看装甲防护力:

北洋舰队也不是一无可取,主力定远和镇远号,都是德国制造的7400吨级重型铁甲巡洋舰,装甲厚实,炮口硕大,吨位大大超过日本联合舰队的所有舰艇,日军吨位最大的松岛号,也只有4000多吨。

面对清方两舰厚度达到200毫米以上的主装甲,日方任何炮击都对两舰迫不得已,至于日方大量的小口径速射炮,打上去只能火星一片,成了为定远和镇远挠痒痒。

松岛号反倒被镇远的主炮命中前甲板,引爆了堆放在甲板上的发射药包,引起大爆炸,日方当场死亡100多人。松岛号基本失去火力。

看完舰体基本配置,我们再看看当时清日两国的战法:

④战术方面:

由图所示,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采用的是罕见的雁型阵,但是根据一些资料显示,丁汝昌本来摆出的实际上是“一字型”横阵,但由于各舰快慢不一,而且有的管带想猛冲接敌,有的却畏敌想退缩,一个设计好的一字横阵,临敌就变成了奇怪的“人字形雁行阵”,其实实战中也不是标准的人字形雁行阵,而是更加乱七八糟的“犬牙横阵”。

由于日方突击购买的新式吉野、浪速等舰比老式的主力舰松岛号等快的多,因此联合舰队把舰艇分为本队和第一游击舰队,快速的游击舰队在前,本队在后,而且那里作战不利,高速的游击舰队可以迅速调整部署,用几条舰艇合力围攻北洋舰队的一条舰艇。事后证明,这个机动灵活的战术,效果特别很是可观。


丁汝昌使用一字阵也有原因:首先北洋舰队大口径的主炮位于舰首,加上军舰舰首有重型防护装甲,难以击穿,而且舰首面对敌舰,受弹面积更小,敌方炮弹难以打中。但是实战种,前后两列纵队来迎战的日本联合舰队瞬间把北洋舰队切为三段。之后北洋舰队指挥旗被打掉,赶来接替的致远舰也被击沉,最终各舰支陷入了一片混战。

日军采用一字长蛇阵,也有原因:,日本火炮口径小,但是两舷装备了大量150毫米速射炮,把军舰横过来可以增加火力覆盖面积,提高炮弹命中率,为火力提供持续输出。

可以说双方都在竭尽所能发挥自己军舰的优势!

但是在战术方面,日军是更胜一筹,联合舰队将战舰按航速分为三队:第一游击队,航速18节,本队,航速13节,航速仅为10节的赤诚号自成一队,这样就将战舰的航速充分发挥了出来。

反观北洋水师,战舰航速从18节到8节,居然全部编为一个舰队,致使舰队航速降到仅仅八节,摆个最最简单的二行纵队都摆不出来,战斗中没有任何队形可言,任由日本舰队痛殴而毫无还手之力,最终惨败。

如果丁汝昌有一点点海战知识,把航速最快的致远、靖远、广乙、广丙编为快速队,那么快速队的航速是17节,仅比日本舰队的第一游击队慢一节;再把定远、镇远、来远、经远、济远、超通、扬威、福龙编为本队,本队的航速是14.5节,比联合舰队的本队航速快上1.5节;平远、广甲、镇南、镇中编为慢速队,慢速队的航速是8节。

如果北洋水师如此编成舰队,海战中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北洋水师的本队比之日本舰队的本队,拥有更强大的火力和更快的航速,胜利时可以追上并全歼敌人,不利时可迅速撤退保全实力。

⑤我们在看看第情报方面: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在甲午战争之前几十年的情报战中,大清更是完败!

日本人挖空心思想入侵朝鲜和大清,已经不是一年两载。在甲午战前几十年内,不断吩咐消磨间谍,深入朝鲜和计划作战的辽东和山东,甚至整个东北和华北,打探情报,事无巨细。

甲午时的日本间谍石川

日本间谍装扮成流动小贩,深入到战区每个村庄。至于威海卫、旅顺口等重点基地,日本间谍更是一天不落的监视了几十年。

战争打响后,日本间谍甚至不惜白天躲进威海卫基地周边山头上的坟墓中,晚上再出来侦查,被北洋官兵发现,一次就处决了十几个。日本几十年如一日的挖空心思的深入做情报工作,而大清一方却懵懂无知,焉能不败?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腐败的原因: 北洋舰队将领,腐败也根深蒂固,吃喝嫖赌抽,是屡见不鲜。

北洋舰队日常平凡的操练和演习都当做是“演戏”,造假成风,上级来视察实弹演习,不惜在炸点埋炸药显示“命中精度”,而主炮开炮都是放空包弹,在实战中开炮就先震塌了旗舰的舰桥。

除直接和海军有关的部门人员贪污成风,就是皇亲国戚也都时刻盯着海军衙门这快肥肉,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就不说了,某贵妃的弟弟发现给军舰供煤,油水丰煤厚,就千方百计垄断了海军的煤炭供应,把原先优质的开平无烟煤换成劣质炭,高价供应北洋舰队。

慈禧太后

这样从上到下,腐败透顶的海军舰队,能打胜了才是怪事。

反观当时的日本,从明治本人入手下手,就节约三分之一的皇室开支用于购买军舰,从上到下,更无贪污海军军费一说。一听说英国准备建造新式高速铁甲舰,就不惜动员全国的财力,抢先于清朝购买,吉野、浪速两条新舰,在清朝还是在日方服役,将对此后的海军对决,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当时中日两国的国运,此消彼长的最重的砝码。

明治天皇

日本人学习西方近代化海军,学得特别很是彻底,海军建设完全模仿英国,细节学的有板有眼,不惜财力送大批留学生到英国,迅速设立建设起一支专业化的能打仗的近代海军舰队。日军军令严格,细节一丝不苟!

旅顺大屠杀

⑥陆军在朝鲜的崩溃也是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之一,

丁汝昌退守刘公岛,躲进海湾中,其实刘公岛沿线防御做的很好,岸上有炮台,水中有水雷,可以说固若金汤,但是朝鲜的清军确是一篇溃败,不仅丢了朝鲜,还让日军冲进了辽东,从路上就切断了北洋舰队的退路,刘公岛一侧的海岸十个炮台都被日军占领,这些炮台到头来都成了杀死北洋舰队的武器。在绝望中,丁汝昌只能选择自杀殉国。

清政府被迫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中国第一次沦为日本人的殖民地,真可谓是一次重大耻辱!




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遗憾的是,关于这场海战,即使权威的史学家,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大约因为此战国人充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其中,以至于或极端贬低北洋水师,或高度颂扬,即使少数客观分析者,也常常在各种被情感扭曲的史料中困扰不已。

我个人认为王鼎杰先生的看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按照他的观点,北洋水师在学习洋务时,对军事学说和军事理论体系始终未加以重视,对于海战战术理解较为机械,以致出现了若干问题。

机械照搬利奥海战经验

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采取的横队阵型并无过错,并列举了利萨海战的例子。

事实上,单就阵型而言,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主要看在实际情况何种方式各位有利。如果不顾实际情况,轻率地把利萨海战归结为:横队击败纵队,则显得机械照搬了。

发生在30多年前的利萨海战,成为各国海军界研究的对象。但因30年间海军技术的巨大变化,大东沟海战时,情况早已截然不同,再照搬经验,不合时宜。

在拿破仑战争后,西方列强之间进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极少发生大规模海战。

因此,关于铁甲舰时代的海战,各方可参照经验极少。

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海战是少有的蒸汽铁甲舰海战,因此,得到了各国海军,当然也包括北洋海军的研究。

可是,发生在1861年的利萨海战,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两场海战的环境、形势差别巨大,难以直接参照。

1、军舰技术大幅度改进。

火炮技术改进

19世纪60年代时,火炮的技术远远落后于装甲技术。以致于,当时铁甲舰之间的炮战效果非常差。以致往往最终要依靠古老的撞角战术摧毁对手。

在利萨海战中,铁甲舰之间炮火互攻效果很差。无论如何命中对方,都无法击沉对手,最终,奥地利海军采取了古老的撞角战术,撞沉了“意大利号”,才奠定了胜局。

同样的,在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汉普敦锚地之战中,情况也差不多,双方无论火炮如何攻击对方都击沉不了对方对方,最后依然依靠古老的撞角战术撞沉对手。

这就不难理解,在大东沟,北洋水师中出现了超勇、扬威这样的撞击巡洋舰。而致远舰也试图“撞沉吉野”。因为貌似古老,沉寂多年的撞角战术在19世纪中期特殊的技术条件下,曾经重新抬头。

在19世纪中期特殊的技术条件下,像扬威这样的撞击巡洋舰一度重新成为主流。

而到了8、90年代,军舰火炮的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除了巨炮威力增加,可以击沉铁甲舰装甲之外,还有一项变化对大东沟海战影响极大!

中口径火炮的射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种火炮虽然无法击穿主力舰(如定远、镇远)的装甲,但对于巡洋舰绰绰有余。

因此,在甲午海战中,日军的速射炮虽然无法击穿定远、镇远的装甲,但是北洋水师的其余战舰,往往难以招架日军的火力打击。

战舰驱动力技术变革,战舰航速迅速提高

这就使得后装备的日本海军,在航速上超过了北洋水师。同时,由于航速的提升,使得采取积极机动的一方,往往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更小的代价形成局部优势。(如抢占"T字头")

2、大东沟海战与利萨海战中,双方形势截然不同。

除了技术装备巨大不同,两场海战的背景、任务也截然不同。

利萨海战中,意大利海军在进攻利萨岛时,遭到了奥地利海军背后的突袭。当时,意大利舰队背靠海岸,又要掩护登陆场,机动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以更易调整方向,更利于机动的纵队队形争取有利位置实施反击,是形势所迫。而奥地利海军,此战的目的原本就是破坏敌军的登陆行动,因此,以横队切入,割裂意大利海军与登陆场联系后驱赶运输船,至于撞沉“意大利号”,则偶然因素极大。

而在大东沟海战中,形势正好反了过来。北洋水师是刚完成护航任务,背靠海岸线的一方。排开难以调整方向的横队,极易被对方快速机动的纵队抢占“T字头”,让对手形成局部火力优势。

实际战斗中,日军从一开始企图机动规避定远、镇远,包抄北洋水师右翼,先打弱舰,再打主力。整个过程中,日军始终占据着战场主动权。

未指定预备指挥

在大东沟海战开战不久,旗舰定远的指挥塔就被破坏,失去了指挥能力。

可是,由于北洋水师没有指定替代方案。接下来海战的绝大多数时间,北洋水师都缺乏统一指挥。直到战斗快结束时,靖远才挂起指挥旗,但为时已晚。

由于前面说的纵队与横队的特点,这点的影响可能被高估了。在横队阵型中,弱舰在两侧,机动力最弱,但如要保持横队转向,这些弱队需要航行的距离最长,实战中很难始终保持阵型。

可是,如果北洋水师能保持有效的统一指挥,战果绝不至于0:5这么惨。

在实战中,日军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就多次暴露在多艘北洋水师战舰围攻中,只是,由于北洋水师缺乏统一指挥,各军舰不但无法形成合力,反而由于射击角度问题,担心误伤己舰,不敢采取火炮打击。只能作罢,最后由尚不成熟的鱼雷艇打击,连发不中,最终错失战机。

最后,有几点普遍的误解,提出不同观点:

1、舰首对敌,可以减少被击中的概率和损伤。

这是把军舰当成坦克了。坦克的前后装甲最厚,而侧面的装甲薄弱。但19世纪军舰则相反,舰首,尤其舰尾最为脆弱。

2、舰首对敌,有利于发挥舰首火力。

这在舰队战斗中,是一个伪命题。

假如是一对一的军舰对决,这个假设是成立的。对手机动到什么角度,舰船就调整角度攻击对手。

可是,在队列战斗中,由于横队调整难度大,当对手机动到侧翼后,即使军舰能调转方向,舰首对敌,也因为同一方向上有多艘己方战舰,各舰彼此阻碍火力发挥。

至于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横队与纵队的优劣之分,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此后20年的,列强大打出手若干海战中。无论对马海战、多格尔沙洲海战,甚至一战中最强对决的日德兰海战,日军的纵队战法都被列强反复使用。而北洋水师的横队,则彻底淹没在历史的硝烟中。

一直到日德兰海战,日军的纵队战术依然被广泛采用。事实上,纵队战术的原创者也是英荷战争中的英国海军。这说明,即使技术进步,对战术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甲午海战中的战役指挥,是洋务运动与明智维新差距的缩影

以《北洋海军章程》为例,其中规定的课程和训练程序中,几乎没有关于军事学和战术史的部分。除了装备的使用外,与一般的海事学校课程几乎没有差异。

这一点,与当时对西洋海战历史烂熟于胸的日本海军精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因为,洋务运动,始终未能系统地学习西方的精髓,主要停留在对“船坚炮利”的学习和机械模仿上。以致于临战时,错漏百出。

北洋水师的官兵,无疑是英勇的,但在国家观念层面的对抗中,双方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中日历史的命运在这个关口遭遇拐点,令人唏嘘不已。

由于甲午海战涉及的历史知识、海军知识等十分广泛,我所介绍的想法一定也存在许多盲点和误区。

提出意见,希望得到大家建设性的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丁汝昌作出作战决定的战略并没有错,因为就在北洋舰队边上,清军的陆军正在港口下船。此时海军的任务就是掩护陆军行动,因此北洋舰队此时必须冲上去和联合舰队对抗。不然后面的陆军就全暴露给联合舰队了。

舰首对敌的战术也没有错。因为北洋舰队的主力定远号和镇远号的军舰设计,决定了舰艏对敌反而能发挥两侧主炮的威力。如果像日军联合舰队那样用侧舷迎敌的话,反而有一半火力发挥不出来。

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弹药不够充足。只一个小时,军舰上装备的爆炸弹就打完了,剩下几个小时都只能用实心弹和日舰的开花弹对抗,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只能扛着挨揍。战斗实践也证明了,被北洋舰队开花弹命中的日舰,下场非常惨。日军旗舰松岛号被镇远的榴弹击中,引发船上弹药殉爆,连炮管都被烧弯,丧失战斗力。比睿号的全舰官兵几乎伤亡殆尽。再考虑到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命中率要高于联合舰队,可以试想,如果大东沟海战的几个小时,北洋舰队使用的全都是开花弹,日本联合舰队的命运会大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北洋   东沟   海战   镇远   舰队   定远   横队   航速   水师   甲午   火炮   军舰   日本   日军   海军   战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