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绝都有谁?做过什么贡献?

《同光十三绝》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组著名诗人所作,其中的十三位大诗人分别是:

  1. 金圣叹
  2. 纳兰性德
  3. 纳兰性敏
  4. 梁启超
  5. 吴伟业
  6. 张燕儒
  7. 阿桂
  8. 杨慎
  9. 宋濂
  10. 岳珂
  11. 龚自珍
  12. 程文瀛
  13. 周紫芝

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的杰出人物,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例如,金圣叹是清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代表作品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纳兰性德、纳兰性敏都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代表作品有《青衫湿罢黄笠无》等;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有《列御寇谈》等;龚自珍则是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有《己亥杂诗》等。

这些作家和他们所写的诗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宝库。




在京剧形成200多年历史长河中,舞台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艺术巨匠和表演大师。他们在继承前人艺术成就基础上,广征博采,勇于探索并不断改革创造,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演唱特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流派。

而“同光十三绝”,系京剧前后“三鼎甲”(亦称前后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以后;於清.同治、光绪年间,被梨园内外所公认的十三名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改革创新既吸收借鉴汉调、秦腔、弋阳腔、南北昆、京腔等融为一体的“皮黄戏”表演艺术家们。

即:郝兰田、张二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连芬、谭鑫培、杨月楼等。

他们各流派的展现,曾使舞台呈现出争奇斗艳、群芳竞辉的繁荣景象,也将京剧表演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峰。如老生行,演唱沉雄朴实,表演凝重的程长庚(派);行腔婉转缠绵,表演庄重而秀丽张二奎(派);以腔取胜、唱法中和的谭鑫培(派);而“谭派”则为须生之冠,舞台上曾出现“无声不学谭”的盛况。如小生行,演唱挺拔俏丽,表演上具有儒雅兼英雄之气,亨有“活周瑜”之称的徐小香(派),对后人影响极大。如旦行,擅演旗装戏的梅巧玲(派),造就了后来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演作俱精,人称“第一青衣”的时小福(派);青衣花旦皆通,擅长“跷工”的余紫云(派)。如丑行,表演敏捷,善临场发挥,戏路宽广,尤以“彩婆子”最出色的刘赶三(派),为早期的杰出“文丑“名伶。

“同光十三绝”,虽绝代久远,但冠出当代。他们技艺超群,无与伦比。

关于其他表演艺术老前辈的“故事”,已在以前的“小文”中简略解答过,由于时间的关系,现故不在此赘述了。






谢谢邀答!

实话实说,

同光十三绝都有谁?

一一都说出来不行,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其中有一本家姓氏。

同光十三绝的贡献,

是明朝时期的文人,

是京剧名家名段人,

是中国京剧艺术人。

回答不周尽请谅解...




不知道




谢邀答!

伟大的人物与日同辉,普通的人物与光同尘,有贡献有作为的人属于光耀人间的名人。各行各业都有名人,他们都属于行业间出类拔萃的同光之人,而同光十三绝说的是清晚期画家沈容圃据清代画作《京腔十三绝》,用工笔泼墨重描的十三位在戏曲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京剧名家。既然是名家,一定唱功了得,各有特色,名振一方,演技精湛。

京剧有多个流派,遍布多个行当,名家举不枚举,有青衣布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我们所熟知的剧中人物,就有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一叫不打紧,叫出了京剧界红橙黄绿青蓝紫,共持彩练当空舞,七彩斑斓舞得人们眼花缭乱,舞出了酸甜苦辣荤素相搭,渗入眼球的是各有所爱,更舞出了古代的现代的京剧相映生辉,誉满全球,习者满世界。

如今京剧到处是流光溢彩,剧目让人眼花缭乱,而铸造这梨园辉煌的首先当数这京腔十三绝,是他们有板有眼,一惊一乍,一颦一笑,一喜一悲,一脸一韵各具特色的表演,让世人从中国的传统戏曲中,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戏曲,我们看到的是表演,欣赏的是唱功,思考的是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何尝不是百折不挠,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求索与创造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长庚   紫云   京腔   老生   梨园   表演艺术   青衣   流派   京剧   清代   名家   诗人   贡献   代表   艺术   作品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