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刘秀能统一天下,刘备却不能,是因为刘备的能力不行还是因为刘备的对手太强?

这问题问的过于唯心了。

看了上面很多人的回答,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回答问题的人一个个都是“反思派”的,把统一天下看成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太过于儿戏化了。

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家长们不会,往往把问题抛给我们自己。

“你怎么不动动脑子?”

又好比,进入社会了,手头时常拮据,陷入困顿的局面,躺在床上,刷手机,找破局方法。

一些自媒体人说:“你怎么不反思反思自己,错过了哪些赚钱的机会?”,又或者“穷,是因为你有穷人的思维”等等一些奇葩的言论。

更有至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居高临下,俯视众生,“喏,孔乙己,你怎么不脱下长衫?”


统一天下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记得陆游曾说过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得很好。

这个统一天下,打个比较现实的比方,就好比人们做生意,除了个人的经商理念,还需要朋友捧场,搞点人气;

还要选取店面,看看地方人流量;

更重要的是需要本钱,要不断试错,找出适合自己的商路。

以上还不是关键的,重点内容在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没有风,纵使你是只龙,也只能盘在“鹰愁涧”,等待唐僧的救援;没有风,大鹏也只能蜗居在世界的一隅。

你看,秦始皇,那么英明伟岸的人物,都需要积六世余威,才能将山东六国纳入囊中。


再看看刘邦,蜗居天府之国四川,雌伏在项羽的淫威之下,只有等项羽和田荣鹬蚌相争的时候,才瞅准了时机,猛地抽一愣神的功夫,出川争霸,何其惊险?

这样还不够,从前206年出川,到前202年,这五年间,刘邦几次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抛妻弃子,隐忍了一辈子,最后才换来项羽的轻视,在垓下灭了项羽,这才鼎定霸业,统一了天下。

再说到前面,最有名的中华饭局——鸿门宴,要不是有人给刘邦通风报信,汉朝有没有这还是另一说。


继续,说说刘秀。

刘秀遇到的大风,刮得有点早,也有些长。

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谶纬之言,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不可信,但这东西就像陈胜吴王的大泽乡名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死,死国可乎?”一样,比较深入古代人的内心。

古代,读书人少,大部分百姓都是文盲,又喜欢一些“关公战秦琼”的忠义故事,所以,故事越简单越容易吸引人,谶纬之言越神秘,越能号召那些鬼精鬼精的读书人。

总的来说,刘秀这个人,一生充满了运气,这个打死人都不敢相信,可偏偏事实就是那样。

几次生死关头,都是靠着个人敏感的第七感觉,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杀身之祸,极具神秘色彩,这就是他最大的凭仗。


你说刘备,他有这些吗?没有,那么凭什么要求他能统一天下?




回答:

一、刘邦

这三个人中,我们先来看看刘邦。

刘邦生性油滑,爱吹牛皮,像个街头混混儿。但这个人善于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润滑人际关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吸引他人为己所用。使得他的人生不断提高和完善,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从表面来看,刘邦似乎没有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张良等等。平民出身的“浪子”,能让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忠诚效命,绝非一般手段所致!

总结刘邦的所作所为,他有以下特点:

1.善识人为己所用。

2.宽容仁慈有胆量。

3.遇事用智少斗力。

4.谋大事坚韧克己。

5.果断坚毅不恋旧。

以上这些特点,成就了刘邦的建国大业。

二、刘秀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极有胆量的皇帝。昆阳大战中,他带领十几人冲破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搬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历史上的神话。刘秀也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

在军事打击的过程中,刘秀注重各种灵活多变的手段,争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对手,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并不多见。

刘秀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使用得当。

刘秀有“刚”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尽量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即使在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譬如,定河北,招降铜马三十万众;取洛阳,降纳杀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在刘秀影响下,他的部将也多能以此法取胜。

后来对待匈奴的态度,也采取守势。终于成就一番帝业。

三、刘备

最后,我们再来看刘备的情况。

刘备的手下有两个能人,一个是庞统,一个是诸葛亮。

庞统在军事方面的能力远超诸葛亮。最擅长分析人物和出谋划策。譬如,他打算在酒席上杀刘璋以取西川。但刘备虽然有取西川的渴望,但不想用这种办法去做,白白丧失了一次本可以快速占领西川的良机。

后来,庞统又出计谋攻取成都。

成都城墙高而厚,城内粮草充足,不容易得手。硬攻肯定吃亏而难以成功。

刘备在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选择了阴谋杀掉当地守将的办法,来攻取成都。

计谋一开始实施的很有效,很成功。但在杀掉守将后,却没有能够攻下成都,刘备进退两难。

这样耗费了一年的时间,没有拿下成都,庞统又死于乱箭之下。

刘备痛不欲生,方寸大乱,急忙慌乱中,把在荆州的诸葛亮调来成都。而诸葛亮的离开,使缺乏政治头脑的关羽狂妄自大,把战略重地荆州丢了。

由此可见,刘备没有取得天下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个人的问题。

谋大事,必须有杀伐决断的决心和刚毅,而不是优柔寡断的仁厚和善心,关键时刻的心慈手软,往往会误了大事。在西川问题上没有听取庞统的建议,丧失了良机。

在这方面,他不如刘邦。

作为一个一把手,还必须具有在重大问题上的多种切实可行的预备方案。但刘备没有。

成都打了一年没有打下,又死了高参庞统。这个时候,一把手的临机决断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是继续攻打成都,还是从成都后撤,或者寻找其他方案。但有一条,这个时候,决不能把诸葛亮调来。因为荆州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荆州没有了诸葛亮,关羽能不能守得住,孙吴方面会有怎样的动作。作为一把手的刘备,心里应该非常有数。调离诸葛亮,丢了荆州,只能说明刘备这个人,根本不具备一个打拼江山帝王的通盘规划能力。

在这方面,他不如刘秀。

刘备的手里掌握有三国时期的非常著名的诸葛亮和庞统两位谋士高参,却没有很好地利用两个人的聪明才智。

刘备亲民爱民,亲贤爱士,为人忠厚,义字当先。这是他的优点。

但这样的优点,用于和平时期的国家治理,尚且还行。但在三国时期的乱世时期,你的“忠厚”、“义气”,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你对别人的“忠厚仁义”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刘备的拜把兄弟中,关羽目中无人,轻敌不纳忠言,张飞任性,恃勇欺人,好酒无度。这两个人头脑简单,蛮力过人,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眼光和宽广胸怀。这两个人死后,刘备失去理智,非要为弟报仇雪恨,把兴复汉室大业的事忘的一干二净。取小义而不顾大局。

以上这些事例充分证明,刘备根本没有一个打拼江山的帝王所应该具备的胸怀,眼光和能力。他的脾气性格和做事风格用于守成还行,但要用来打拼江山,则必然坏事。

特别是刘备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在三国时期的强敌环伺中,基本上决定了他的成败。

所以说,刘备的失败,不是因为别人太强,而是自己无能。




要得天下,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可是,这三个东西却分别落在三个人的手里。有人说魏得天时,蜀得地利,吴得人和。

这个其实是有道理的,比如讲魏得天时,就是曹操最大的优势是时机比较好,黄巾之乱时,他正好是校尉,可以通过打黄巾拉队伍,董卓乱京时,他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也是这个事件的见证人,三国矛盾最突出,也就是创业最佳的时候,正是曹操精力最为旺盛的中年。

像孙权家,创业一代是孙坚,他的天时就不行,一是底子薄,祖上是卖瓜的,而且一直在偏远地带比如湖南等地活动,跟中原有点远。等他杀到中原,建立名望时,又被刺杀了,可谓时不济矣,他的儿子孙策同样如此,正要北上跟曹操袁绍跟天下,又被刺杀了,这就是没得天时。

最重要是,曹操还把汉献帝抓在了手里,从此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曹操得到的天时,是刘备孙权无法匹敌的。诸葛亮为刘备出计,鲁肃为孙权划谋,都强调了,曹操手上有天子,一时势大,不能跟他争,就是曹操占尽了天时。

那刘备是占了地利,他的益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称霸的地方,尤其是得到汉中之后,退可守,进可攻,刘邦就是从这里得的天下。到了诸葛亮时期,还往往采取攻势,只是没有拿下长安,不然这个地利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到了邓艾破蜀,是蜀国自己乱了手脚,不然以蜀之地利,邓艾钟会还未必能够拿下,就连司马昭当时也没有想着就成功,只是因为杀了皇帝,要拿点业绩,然后称个王,为自己登基造声势而已。

那为什么不说刘备得人和呢?

这是因为刘备的团队其实一直都不太稳定的,早期融入陶谦的兵马之后,里面就有张飞跟陶谦旧部曹豹的纷争,吕布来投,结果发现是引狼入室,到了益州,兵马多了,那纷争更多了,内部有三大集团,一是荆州部,一是元老部,一是益州部,在这些派系之间搞平衡就费了老大的劲,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军事上出现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不救关羽,刘备执意征吴,其实都透露出蜀国的内部开始分化。

那为什么说东吴得的是人和呢?

首先这个功劳是孙坚的,当年联军讨董卓,孙坚力战,功劳第一,这为老孙家争取到了人心。到了孙策孙权时,也是会拉拢人心的,处理妥当了外来豪杰跟本地豪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孙权,可谓三国用人第一,他起用的人才源源不断,从周瑜到陆逊,内部不像曹操一样,有拥汉派跟拥曹派的斗争,也不像刘备一样,有益州派跟元老派之间的斗争。

这就是三个集团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其实这是一个新的解读,以前不是这样说的,比如三国平话里,就讲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

三国演义继承了这个说法,诸葛亮就分析道:“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

曹操得天时是没变的,孙权得地利,这是因为江东也是一块割据的好地方,有长江淮河为界,北方兵不习水战,不容易打过来,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来了,周瑜也自信三万能够应付。

那刘备得的什么人心呢?当然是人家是汉室宗亲,而且举起了仁义的大旗,这是他得人心的地方。

这是三分的情况,但仔细考察一下,这样说有过于简单之嫌,因为三国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很特别,原因很复杂,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是地理、经济、人才、政治外交以及天时的三分。

比如地理,中原、蜀地、东吴以山河为界,把天下分成了三份。比如经济,蜀中自然不必说,天府之国,可以撑起一个小朝廷。而南方因为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在经济上与曹魏抗衡。

比如人才,三位大佬下面各有一些优秀的人才,没有谁能够独占人才,因为没有谁是真正占有绝对正义的。每个人才都可以理直气壮的选择一方。比如诸葛亮就不愿意去曹操那里。

更重要是的外交,孙刘的联合,可以说是三国形成最大的基础。孙刘如果不联合,东吴早在赤壁就被干掉了,而我们的刘备兄,大概在南方泡越南妹子吧。

所以,天下已经三分了,刘备能力再强,也很难逆转。而刘备以一介布衣,在三国这么多人才堆中,杀出一片天地已经很难得了。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觉得曹操很牛。大了一点,感觉孙坚不容易。人到中年上有老下小的年纪,猛然发现,三国真正厉害的是刘备。

要背景没背景,要势力没势力,起点三国诸雄最低,而且一辈子坚持倒血霉,好像老天爷就喜欢玩弄他。当个县尉,出来一个督邮找麻烦。想说个情,想面都见不上。投奔同学公孙瓒,人家也是把他当枪使。好不容易有个陶谦让了个徐州,就被自己收留的吕布夺了。投奔荆州,眼见熬死了刘表,曹操又冲了下来。

似乎一生注定得到什么,就要失去什么。到四十多岁,奋斗了二十多年,跟曹操孙权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事无成。

可就是这样的刘备,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终于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的大逆转,赤壁大胜,得荆州四州,夺益州,占汉中,封王称帝,走出了一条完美的触底反弹线。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二十多岁开始创业,四十五还一事无成的家伙,是如何保持那种永不甘居人下的野心?

四十多岁时,他在刘表处喝酒,想着时间把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中年油脂大叔,不由得感叹: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史书中有关刘备的记载并不多,尤其是早期生活,写他家贫,但又说他爱狗马,喜音乐 ,爱穿漂亮衣服,还得郡中少年死力。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他是如何结交关羽跟张飞的?我想,绝不会像三国演义里讲的那么简单,在酒店喝一次酒,就是一生一辈子了。这里面,一定有史书忽视的故事。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挺蜀派,暗中给刘备加了很多戏。但没想到帮了倒忙,枭雄刘备在他的笔下,成了爱哭包,而且一些行为,太过修饰,反而不真实。就像鲁迅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再到后面的厚黑学,刘备进一步的被黑化为厚黑宗师,好像一辈子都是假仁假义。

但这应该不是真实的刘备,如果刘备真的是个假仁义的人,他怎么会得到同时代几乎所有人的正面评价?

陈登说他: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说他: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郭嘉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

诸葛亮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如果说刘备是一个虚伪的人,他是如何骗过这些当世豪杰?

史上的英雄,论创业之艰辛,没有超过刘备的,论折而不挠,也没有超过刘备的。

而这其中的起起伏伏,大概是我们普罗大众唯一可以模仿的对象,而他身上那种百折不挠,大概是我们最为羡慕的东西吧。




谢谢邀请!

刘邦,刘秀能统一天下,为什么刘备却不能?

刘备是不可能统一天下,首先是刘备的人品不行,其二刘备的治国策略及制度不行,对手下将军不一事同仁。

先说刘备的人品怎样的不行,刘备前半生被经常打得抛头乱窜,寄人篱下,除投靠曹操外其它的投谁谁倒霉,受害最大的是他的同宗刘表,读者谁都清楚刘备在这里面做了多少手脚,把刘表的后人害惨了,他曾投靠过吕布,在曹操破吕布后问刘备是杀是留,而刘备完全可以推托不讲,吕布宁死痛骂大耳贼小人一个,且看刘备心有多黑。

看看刘备怎么样对待自己的老婆,刘备一生丢过几次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若曹操喜欢,或其它将军喜欢,把刘备的老婆睡了又能怎么样,因为这是战利品,他的老婆也被吕布俘虏过,这尽管是历史,即使是现在试问有哪个女人还跟这样一个无耻之徒呢?

其二刘备不懂治国之道,感情治国,法不治关羽,张飞,张飞守徐州喝醉酒丢了城池不说,还丢了刘备家眷,刘备不责罚还说出兄弟如手足,老婆似衣服的下流话来,关羽被曹操打得全军覆灭投降曹操,还帮曹操立功,受封,回来后也不见责罚,守荆州还授假节钺,放纵权力使关羽过份自由导制私自出兵发襄樊战争,而四个月的战争刘备像没事人一样,无一兵一卒支援,开战时好像关羽占尽上风,结果呢半个蜀汉已完在关羽手上。试问此时的神算诸葛亮在干嘛呢?刘备又在干什么呢?

为什么不能像马谡失街亭一样守法度呢?

一个感情用事用来治国,一个人品极差之人就别提刘邦,刘秀了,统一国家刘备不是这块料!





在历史上刘邦建立了西汉,刘秀和刘备都是刘邦的后人,而且血缘关系还不是很远的后裔,刘秀和刘备的祖先都是汉景帝的儿子,而汉景帝则是刘邦的亲孙子,当然刘秀建立了东汉,刘备也建立了蜀汉政权,其实这三个政权的国号都是“汉”,后人为了方便称呼也就分别给予了西汉、东汉和蜀汉的命名,那么同样都是面临天下大乱的局面,为何刘邦和刘秀能够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而刘备却只能够偏安西南一隅,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以说三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比较三个人的能力或者对手的强弱,这本身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因为环境不同,自然无法在相同的标准下做出公平的比较,不过三个人都是面临天下大乱的局面下,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刘邦建立的西汉继承了秦朝的疆域,而刘秀建立的东汉也扫荡群雄,再次建立大一统的汉王朝,至于刘备只能够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其实仅仅占据西南益州一州之地而已,那么出现这般不同的结果,其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时代背景不同。

我们都知道刘邦起家是因为参与秦末农民起义,并且在起义之后很快形成了不错的势力,不过因为遭到雍齿的叛乱,损失惨重,投靠到项梁麾下最终打败雍齿,夺回丰邑,因为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刘邦和项羽成为项梁麾下的两大统帅,后面楚怀王要救援赵国,不过为了分散秦军力量,也就派遣刘邦统帅西路军攻秦,而北路军统帅是宋义,并且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就这样刘邦趁着秦军主力被项羽等人牵制的有利时机,顺利打入关中,成功灭亡了秦朝,战后项羽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封地就是巴蜀和汉中地区,后面的故事我们也就比较熟悉了,刘邦以韩信为统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功占据关中,然后与项羽争霸,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以说刘邦面临的秦末农民起义的乱世,群雄割据的局面,也就是说刘邦收拾的是秦末的乱局。

刘秀成长的过程比起刘邦来说丝毫不弱,刘秀趁着王莽新朝改革失败的现状,参与了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因为当时刘秀家道已经衰落到种地的局面,没有马匹作战,只能够骑牛参与起义,不久之后与绿林起义军汇合在一起,成为绿林军的重要支柱,尤其是昆阳之战打败了王莽40多万大军,导致王莽统治土崩瓦解,最终绿林军打下长安,因为刘秀兄弟能力太强,最终绿林军扶立刘玄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后面刘秀的哥哥被刘玄杀害,刘秀主动请罪,免于一死,不过还是被派往河北招募当地豪强地主,但是仅仅给他一个大司马的名号,手中并没有一兵一卒,刚到河北就碰到了王朗称帝,最终在耿弇带来上谷渔阳骑兵,以及真定王刘杨的支持下平定王朗,因为遭到刘玄的忌惮,两个人分道扬镳,刘秀走上了统一之路,最终扫荡群雄,打败各路割据势力,成功建立大一统的东汉王朝。

而刘备的发家之路也是开始于农民起义,刘备参与讨伐黄巾起义,一步步建立了自己的班底,不过生涯早期就是奔波各方诸侯麾下,没有一处自己的基业,最终还是联合东吴打赢赤壁之战,拿下了荆南四郡,而后西进益州北击汉中,建立了蜀汉的基业,通过三个人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出刘邦和刘秀都是参与农民起义,并且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推翻前朝的行动中都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刘邦攻取关中灭亡秦朝,而刘秀打赢昆阳之战,帮助绿林军打入关中,而刘备是参与平定农民起义,属于统治阶级的一份子,所以三个人处在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简单的说就是刘邦和刘秀推翻了腐朽的旧王朝,重新建立一个新王朝,而刘备想要“兴复汉室”,无论是不是要自己做皇帝,他的想法都是继续延续旧王朝而已,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断向前发展,刘备想要维持已经逐渐走向没落的汉王朝,这个难度简直太大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上东晋、南宋甚至南明只能够维持半壁江山,只有刘秀完成了大一统,不过严格意义上说,刘秀接手的是新朝,并不是西汉王朝,所以刘邦和刘秀是打破旧制度,而刘备是想要维持或者重新唤醒,刘备的难度自然要更加困难。

第二,个人能力不同。

三个人可以说都是当时的豪杰,这里说三个人的个人能力不同,并不是否定某个人的能力,正所谓能力并没有行与不行的问题,刘邦这个人统兵打仗的能力是有的,在与秦朝军队作战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当然他的战绩肯定与项羽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不过在秦末各路起义军中,刘邦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否则也不能统帅西路军直取关中,让秦王子婴选择了投降,没有能力显然是做不到灭亡秦朝的,不过刘邦的能力并并不在军事能力,按照刘邦和韩信的对话,我们能够知道在韩信看来,刘邦只能够统帅十万以下的军队,彭城之战刘邦的失败就说明韩信的看法是非常准确的,不过刘邦军事能力并非顶级,但是刘邦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能够重用手中的人才,这是他成功的关键,这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秀最突出的就是军事能力,一场昆阳之战让他名垂青史,虽然刘秀本身统兵作战的经验不多,但是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绝对证明了刘秀军事能力的突出,可以说刘秀的军事能力在古代帝王中间,绝对位列前五,刘秀在平定河北的军事行动中,虽然依靠大量的名将,但是刘秀统帅能力也不容易忽略,可能就是刘秀的能力太强,导致他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是名声不响,不过能够驾驭这些桀骜不驯、能力出众的武将,并且善待功臣,这就是刘秀的能力了,当然个人魅力也有关系,比如邓禹是他同学,忠心投靠,耿弇21岁第一次见面就彻底投靠刘秀,并且劝服上谷、渔阳太守选择刘秀,不光给刘秀带去一支强大的骑兵,更是带去了几员名将,这不能说不是刘秀的个人魅力,要知道当时天下割据势力那么多,就是刘姓宗室也有很多能力,最终只有刘秀能够成功,除了军事能力之外,他还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这一点和刘邦有点类似,同时个人魅力突出,这是他不同于刘邦的地方。

而刘备参与讨伐黄巾军起家,并且打下了“仁义”的名声,不过刘备辛苦奔波大半生,有过军队和根据地,比如徐州,但是很快就丢失了,可以说他是屡败屡战,投靠公孙瓒,被袁绍打败;投奔袁绍,被曹操打败;丢失徐州,算是投奔吕布,还是被曹操打败;投奔刘表,被曹操追的丢弃妻子,可以说刘备军旅半生,但是军事能力并不突出,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但是统帅是周瑜,刘备就算是参与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等到攻占荆南四郡,除了手下武将的功劳外,就是借助了刘琦的名声,毕竟刘琦是刘表的长子,更是被刘备封为荆州刺史;当然刘备军事上最成功的的就是攻占益州以及打赢汉中之战,可以说这是刘备一辈子唯一胜过曹操,不过夷陵惨败几乎掏空了刘备的老本,可以说刘备军事能力并非一流,但是笼络和重任人才方面,并不弱于刘邦和刘秀,能够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挖掘出魏延等武将,都显示了他的个人能力,三人从军事能力上看,刘秀最强,刘邦和刘备半斤八两,不过综合能力去看,刘备确实是三国时期的人才,能够从一无所有最后占据天下三分,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不过对比同样一无所有的刘秀,刘备还能够得到东汉政权的支持,刘秀的能力显然更胜一寿,所以从个人能力上看,刘备虽然是英雄,却明显不如刘秀,以及刘邦。

第三,人才能力的问题。

刘邦能够建立西汉政权,人才很重要,无论是谋臣还是武将,在历史上都是顶级人才,最著名的就是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韩信是“兵仙”,是古代顶级名将,在各大榜单的名将排行榜中,韩信绝对是前十的不二人选,入选了唐朝武庙十哲以及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至于张良的谋略水平位居古代顶峰,能够成为武成王庙陪祭,地位在武庙十哲之上,就代表了张良的能力了,而萧何是古代的明相,治国理政的能力是他的特长,三位都是古代顶级人才,能够被刘邦所用,这也是刘邦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秀麾下的文臣武将名声不显,但是不代表他们的能力不强,比如邓禹就是刘秀的张良,刘秀这样评价邓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至于武将方面,云台二十八将战功赫赫,其中战绩最好的岑彭、冯异、耿弇和吴汉,这些人帮助刘秀打败各路农民起义军以及割据势力,尤其耿弇更是被刘秀视为他的韩信,不过为了避免耿弇遭到韩信的待遇,耿弇主动出去了大将军印信,否则如果刘秀能够重用耿弇的话,他的战功绝对更加突出,能够集合这些人才为他所用,这是刘秀能够成功的关键。

至于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非常有名气,比如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等,不过这些人名气大,很大的原因都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备麾下的文臣中诸葛亮能力最强,不过他并不是谋略型人才,其他的庞统和法正确实是谋士,不过去世太早了没能创下更大的功业,而关羽和张飞是三国时期的猛将,被人称为“万人敌”,不过两人是名将,却不是好的统帅,所以对比下来,刘备麾下的诸葛亮是类似于萧何,而庞统和法正就是刘备的张良和陈平,不过诸葛亮的能力还是不如萧何的,庞统和法正也达不到张良和陈平的能力,至于韩信,刘备手下确实缺少这样一名优秀的统帅,可以说刘备麾下这些人帮助刘备创业霸业足以,可是要打下帝业,略显不足,诸葛亮确实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不过军事能力并非顶级,三国时期的周瑜、司马懿等人在军事领域绝对远超诸葛亮,至于武将方面,军事统帅确实是蜀汉短板,而名将质量也达不到压制曹魏和东吴的水准,所以刘备不能够完成统一大业,人才方面是重要原因,而蜀汉后期人才更是匮乏,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对手的水平不同。

刘邦的对手早期是秦朝武将们,能力最强的章邯和王离的对手并不是刘邦,而是项羽,所以刘邦的对手实力达不到一流水平,后期楚汉相争,刘邦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是实力分散的各路诸侯,项羽将刘邦封在巴蜀和汉中,特意将章邯等三降将册封在关中地区,就是为了防止刘邦,不过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轻松拿下章邯等人,这里并不是章邯能力不行,而是实力有限,刘邦打败项羽,单纯从实力上去比较,刘邦并不如项羽,能够战胜项羽,其实就是因为当时天下各路诸侯王各自为政,并非一个整体,刘邦联合了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一同打击项羽,这才是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

刘秀真正的创业是从河北开始的,虽然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但是刘秀利用联姻取得了真定王刘杨的支持,以及耿弇带了的上谷渔阳骑兵,最终打败了在邯郸称帝的王朗,然后陆续消灭了赤眉和铜马起义军,以及向割据蜀地的公孙述等人,可以说刘秀面对的是乱世,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势力,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刘秀能够两线作战、各个击破。

至于刘备虽然也处于乱世,不过早期的刘备没有在争夺地盘的时候夺得一块根据地,等到刘备真正占据荆南四郡以及益州之后,整个天下他的对手只有两个实力强大的对手,也就是曹魏和东吴,这一点与刘邦和刘秀面对的乱世,各种割据势力横行的局面不同,刘备面对的是两个统一的强大政权,而且双方势力并不弱于刘备的政权,所以三者的对手的水平不同,自然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第五,核心区域不同。

刘邦在灭掉秦朝后,虽然被项羽分封在巴蜀和汉中地区,也就是相当于蜀汉的核心区域,不过刘邦趁着项羽无暇西顾的时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轻松利落的拿下关中地区,这才是刘邦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纵观古代的封建王朝,秦朝、隋朝、唐朝都是依靠关中地区起家,而刘邦占据关中地区,这是古代粮食主产区,并且可攻可守;刘秀的核心区域是河北地区,打败邯郸王朗之后,河北也就成了刘秀的根据地,上谷和渔阳就是如今河北北部一带,这里都是平原,古代粮食的主要产区;至于蜀汉刘备政权,占据益州和汉中地区,核心区域自然是益州了,也就是说刘邦坐拥西北和巴蜀,刘秀坐拥河北地区,也就是幽州和冀州,对于它们俩来说,总体都是向南打,而蜀汉攻击方向是曹魏,只能够北伐,而历史上北伐只有朱元璋成功了,可见北伐失败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这就与古代粮食主产区有关,与他们各自占据的核心区域有关,刘备占据巴蜀就注定失败,历史上占据巴蜀的人,属于刘邦没有第二个人取得成功,无论是东汉公孙述、成汉政权、五代十国的前蜀和后蜀以及明末的张献忠,哪有一次成功的呢?

所以,刘备不能够完成统一,并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也不是他的对手太强,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相对于刘邦和刘秀而言,刘备的对手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这是时代背景不同,同时刘备个人能力方面确实不如刘邦刘秀,再加上他们的人才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刘备不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因素都有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刘邦   益州   王莽   蜀汉   关中   项羽   东吴   汉中   荆州   能力   天下   统帅   政权   对手   人才   财经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