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大战闯王与清军血战13天,闯军打野战的战斗力如何?如果张献忠来援,战争结局如何?

潼关大战是明朝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闯军与清军在潼关地区进行了激烈的血战。就闯军打野战的战斗力而言,他们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得相当出色。虽然他们的数量远远不如清军,但闯军领袖李自成等将领采用了一些狡猾的策略,比如采取分兵迂回的方式,使得清军无法集中兵力进行攻击。此外,闯军还利用地形和天气等优势,采取防御反击的战术,让清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才攻占潼关。

如果张献忠来援,战争的结局很可能会发生变化。张献忠是闯军中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四川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拥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如果他能够及时率领他的部队来支援潼关,那么闯军在这场战役中的战斗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可能会对清军造成更大的威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张献忠的军队在短时间内无法赶到潼关,那么闯军可能会在等待援军的过程中消耗过多的精力和资源,而给清军趁机发动反攻创造机会。因此,张献忠来援对于战争的结局并不是绝对的影响。




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被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多尔衮的八旗劲旅联手夹击,大败亏输,损失惨重,他思忖剩下的兵力不足以守住京师,遂被迫放弃到手才42天的北京城,经山西向关中(陕西)撤退。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和放弃北京的消息一传出,原先归附大顺军的明朝将领纷纷反叛,清军入塞后,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几乎兵不血刃就迅速占领了京师和周边的大片区域。占领北京后,大清入关的首功之臣多尔衮命吴三桂率麾下关宁军,配合豫亲王多铎和英亲王阿济格的两白旗精兵跟踪追击 ,意图将李自成的大顺军剿杀殆尽。

关中是李自成的故乡,也是其根本重地,因此他不敢大意,亲赴前线指挥战斗,以固守其“龙兴”之地,再徐图发展。

此时的张献忠不是支援李自成,甚至连声援的意思都没有,而是率军出湖北向四川发展,后来在成都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其实并非张献忠毫无大局观,而是之前李自成的一些做法让他寒心、后怕。

明末扯旗造反的农民军原有很多支,但他们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随着力量逐渐壮大,李自成开始考虑将各股农民军整合到一起,以建立政权,于是像贺一龙、老回回、罗汝才(绰号曹操)、革左五营(首领革里眼)和袁时中等农民军首领被他一一铲除,还吞并了他们的队伍,李自成的领袖地位渐渐稳固,这为他之后建制称王夯实了基础。

张献忠之前一直率部配合李自成作战,但察觉到李自成用心险恶且手段狠毒,做事只问结果,不择手段,野心很大,吓得连夜拔营而去,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张在外流动作战,单独发展,并和李渐行渐远,再也未通过声气。

潼关之战爆发时,张献忠已经率军进入川北,即便他有心支援,恐怕也是鞭长莫及了。假设他率军千里驰援,战场的形势或许就是另一番局面了。但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推倒重来。该发生的总要发生,一切自有因果定数。

1644年10月中旬, 多铎、阿济格率清军沿两路攻城拔寨,向陕西推进,准备由陕北南下,再围攻西安,一举摧毁盘踞在此的大顺政权。李自成侦知清军即将大举进攻陕北的消息后,决定集中力量加强陕北的防御,拼命将清军阻挡在陕西之外。

但拱卫西安的战略要地潼关很快被清军围攻 ,形势立即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假如潼关失守,往前便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取西安便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不管对李自成还是多铎来说,潼关都是非常重要的。

1644年12月,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在潼关和李自成的大顺军进行了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役——潼关之战。

战争爆发前,李自成将大顺军陆续北调,大军到潼关附近时突然发现已陷入被清军南北夹击的危险处境。李自成获知后决定亲自率军增援潼关。29日,战斗打响,大顺军在关前占据制高点严阵以待,多铎派前锋统领额硕等人率奇兵从背后包抄,护军统领佟图赖等率100骁骑从正面发起犀利进攻,大顺军居高临下,浴血拼杀,打得也很顽强,但还是抵敌不住凶悍的清军,首战失利。

次年正月初四,大顺军猛将刘芳亮率千余敢死虎贲偷袭清营,被早有防备的清军击溃。李自成亲率老营将士出战,又被清军击败,伤亡惨重。初五、初六大顺军两次夜袭敌营,均被清军识破并挫败。初九,清军等待已久的西洋红衣大炮运至,开始将炮架设到潼关口,清军步步紧逼,对久战失利的大顺军来说,这不啻于一个噩耗。

大顺军挖壕沟、筑壁垒,拼命堵截大举进攻的清军。11日,清军先用红衣大炮猛轰,接着用步骑发起一波波凶猛进攻,并攻入了大顺军的阵地上。大顺军仍浴血抵抗,先以300骑兵发起反攻,再分兵绕到清军身后想打他个措手不及,无奈都被清军击退,死伤甚重。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已经由山西渡黄河进入陕北,攻榆林, 陷米脂,正向西安节节推进。李自成面临被清军两路夹攻的危险,于是留大将马世尧率7000将士守潼关,自己带领大顺军主力回防西安。12日,多铎麾下的护军统领尼堪率部攻入潼关,大顺守关将领马世尧率7000人马投降了清军。潼关恶战落下帷幕。

潼关之战是大顺军与清军为争夺关中而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清军统帅多铎战略部署得当,兵分两路,南北夹攻,从而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李自成大顺军因山海关一仗损失甚巨,导致兵力不足,后来又因敌情不明、战术失当而致惨败。潼关沦陷后,李自成意识到放弃关中已成定局,于是决定退出西安,经蓝田、商洛地区向湖北撤退。李自成的大顺军野战能力很强,在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曾经屡仆屡起,横扫明军如卷席,战斗力相当强悍;但不知为何,曾大量歼灭明军有生力量、推翻大明统治的大顺军一遇到战力更加凶悍的清军就立马变得威风不再,可以用屡战屡败来形容,史料中甚至有大顺军官兵一听到“辫子兵来了”的惊呼就四散而逃、溃不成军的记载。大顺军前后不一的表现,正应了那句古话: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写作不易 搬运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潼关之战,可以算得上是山海关大战之后,闯王李自成与满洲八旗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较量。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这次战役当中,李自成和他手中的大顺军还是展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

至少小编认为,大顺军的表现甚至超过了此前在辽东战场上的明朝关宁军!因为在这次战役中,大顺军与满洲八旗竟然罕见地出现了正面野战,这在此前的辽东战场,一味的跟明朝索要军饷的关宁军躲在城池里坚守是完全不同的!

公元1644年4月,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大败,6万老营官兵损失惨重。而山海关的惨败也引起了节节败退的连锁反应,匆忙称帝的李自成于第二个月被迫退出北京城。但此时,曾在山海关伤亡惨重的李自成的手中仍然还保留着相当数量的精锐兵团,除了杂牌的步兵和明朝降兵之外,其麾下还有6至7万左右的骑兵部队在巩固着他的政权。

流贼骑兵尚有六七万遁向山东。

也正因为如此,一路败退后的李自成在五个月之后还是稳住了局面,虽然一路溃逃让他很快丢失了河北和山西大部,但自己的大本营陕西仍然牢牢握在李自成的手中,潼关以东的山西地面也有一部分地区还在大顺政权的控制之下,甚至就在当年的十月,李自成又再一次进行了版图上的扩张,分兵进攻河南怀庆,并取得了怀庆大捷。

清朝总兵金玉(正二品),副将常鼎(从二品),参将陈国才(参将)在内的二十二名官佐和一千七百五十五士卒阵亡。


而这一仗也让清廷惊恐万分,因为他们付出了自明清战争以来的最大损失,清朝总兵金玉被击毙,这也是自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清朝首次有总兵以上的将领被击毙!

正因为如此,准备全力南下的清政府迅速调整了战略,亲王多铎立刻率军北上,而他带去的不仅仅是2万清军,更包含了五个旗(正黄、正红,镶白,镶红、镶蓝)的满洲精锐主力!

而随后的潼关之战,就在这一年的12月29日打响!尽管在短短13天的时间里,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关隘重镇的潼关迅速失守,但短时间的丢失,并不代表李自成的大顺军不堪一击,相反在这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李自成的大顺军反而展现出了不一般的战斗力。

1、12月29日,刘宗敏率大顺军主力部队杀出潼关,与清军展开正面激战,败退!而与他交手的,是正宗的满洲精锐!

2、5天后,正月初四(1645年),大顺军将领刘芳亮带领千余精锐再次出战,清军满洲五旗兵马皆派出精锐护军出战,双方不分胜负,贝勒尼堪(多年后被李定国击毙的那个亲王)率军增援,才击退刘芳亮的反击,获马300余匹。

同日,李自成亲率马步军主力冲突潼关,向清军展开第二次反击,多铎亲率三旗满洲士卒发起反冲锋,才将李自成逼回潼关城内。

3、初五和初六,大顺军连续2天对清军展开夜袭,但均遭失败!

4、初九,清军苦等的数十门红衣大炮终于到来,一直处于防守状态的清军开始转守为攻,红衣大炮对着潼关城日夜轰击,防守潼关的大顺军一面挖开壕沟、修筑堡垒,一面仍然不断的寻找机会对清军进行反击。

5、11日,潼关被炸开一个缺口,清军蜂拥而入,大顺军300多名骑兵死士发起正面冲击,并有其他部队再次杀出潼关从侧翼对清军展开袭击,但均遭失利!12日,李自成放弃潼关,潼关之战结束!

在长达13天的对攻战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1644年12月,清军抵达潼关城下,考虑到城墙太过于坚固,只有红衣大炮才能进行正面破坏,因此清军放弃了正面进攻。但放弃进攻并不等同于放弃正面野战。要知道在此前的辽东战场,清军攻占开原、沈阳、辽阳等城市时,都是采用引诱明军出城,与之正面野战,将其击溃后,在寻找机会攻城的战术。然而,在潼关之战中,清军却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当大顺军主力杀出潼关城向清军发起反击的时候,清军竟然龟缩在堡垒里避而不出,与此前在辽东战场的表现大相径庭。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史书当中并没有交代,但从清朝一贯篡改历史,并不断省略自己的失败和损失的做法来看,清军一反常态的选择防守,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清军并不是没有与大顺军展开过野战,而是清军在野战中失利,或者在野战中损失惨重,为了保存实力,清军就只能躲在营垒当中,等候红衣大炮的到来!

当然,潼关外围的清军也在等待着另一个消息的到来,就在多铎在潼关城下与李自成对峙的时候,他的亲哥哥阿济格已经率军绕道蒙古进入陕西北部,想自北而南向西安发起进攻,一旦这条通道被打开,那潼关就没有坚守的必要了!

所以在潼关之战中,在最后的败退到来之前,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没有在清军面前占到便宜,但清军也同样没在李自成面前占到多少便宜,双方几乎处于棋逢对手的局面。直到陕西的北部被打开一个缺口,而潼关的东面列出了几十门红衣大炮之后,局面才开始形成反转!

毕竟在大顺政权的历史上,大顺军在炮火方面的造诣远远的不如辽东战场的清军,比起清朝在皇太极时期就大力发展火炮技术,甚至具备了自产能力,在清朝入关前拥有了上百名红衣大炮,并配备了足够数量的汉军火器技术部队。而同一时期的大顺军,却仍然依赖于战场缴获和收纳明朝降兵,来作为其炮队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大顺军的炮兵部队与清朝的炮兵部队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也正因为如此,在大顺军抗清的历史上,大顺军在战场上所展现的血性的存在感,远强与其火炮发出的威力!

可对比此前的辽东战场和清军在入关后的表现,又有多少座城池是在清军大炮的轰炸下进而坍塌而陷落?

潼关之战,李自成拿出了压箱底的兵力,勉强与满清军队的先锋兵力硬碰硬了一下,但等到清军所有军事准备完毕的时候,李自成的劣势就暴露了。清军有红衣大炮,但大顺军却没有足够的火力进行反制。陕西的另一个方向出现了清军的进攻部队,但李自成的主力都在潼关城下,根本无力对南下的清军进行反击,潼关之战在半个月后形成反转,那也就成为了情理当中的事!

那么问题再回到原点,倘若四川的张献宗放弃前嫌,不惜一切代价的率军援救潼关,那能打退来犯的清军吗?在小编看来,张献忠的大西兵团也许能够挡住自北而南下的阿济格清军,但面对潼关城外的红衣大炮,张献忠恐怕也是一脸无奈,因为这一时期,他的火器装备可能连大顺军都不如!




潼关之战,是一场硬碰硬的精兵对决。

李自成的农民军战斗力是不错的。不过,无论战略、战术,还是部队技能、装备都不及清军。

战前形势

山海关之战后,李自成在河北立不住脚,退回了陕西根据地。

尽管在山海关之战中损失惨重,但李自成的实力仍然很强。

就地盘而言,清军控制了河北、山东大部,李自成占据了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大部。

就兵力而言,而清军,加上吴三桂部,总共不过10余万,李自成军的兵力实在太虚(有言百万者),说不清楚具体数据,但远多于清军是无疑的。

就形势而言,李自成东有黄河、潼关天险,又占据山西大部,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回到西安不久,李自成就集结兵力,发起了大规模反击。

李自成的企图是:“先恢剿宁武、代州、大同、宣府等处,后赴北京、山海,剿除辽左”。

面对李自成的猛烈进攻(尤其是怀庆之战),清军意识到其主要对手是李自成军,遂改变原先兵分两路,同时进攻农民军、南明的方略,集中兵力,先打李自成。

大战,一触即发。

战略袭击

自古以来,关中政权与河北政权对峙,要点在山西。

李自成控制山西,则可侧击河北,清军控制山西,则可绕过潼关,渡黄河进攻关中。

因此,开战后,双方都把目标聚焦在山西。

李自成虽然控制了太原等要点,但是,农民军在山西根基不稳,原先投靠农民军的前明官僚纷纷配合清军 反攻,因此,一番角逐后,农民军退回了陕西。

清军趁势对关中发起了战略进攻。

阿济格率吴三桂、尚可喜等部,联合边外蒙古兵,从山西向陕北进攻。

李自成立刻调集大军奔赴陕北抵抗,双方焦灼。

此时,原本驻扎于怀庆一带,扬言要南下进攻南明的多铎,突然加速,直扑潼关!

由于沿途前明将领归附清军(政治战的效果),因此,清军很快就抵达了潼关附近。

潼关不容有失!

李自成立刻亲率主力,赶往潼关!

潼关之战,一触即发!

不一样的潼关之战:野战为主!

自古以来,自河南进攻关中,潼关都是必争之地。

一般来说,守潼关,只要守军守住关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攻方常常无可奈何。

所以,很长时间内,潼关打仗,多是攻城战为主。(除非守方像安史之乱中的哥舒翰一样,大举出关进攻,主力被歼灭于关外)

可是,此时的潼关,与唐朝中期以前的潼关已经不太一样了。

由于河水、植被的变化,进攻方已经可以走山路绕过潼关。

1年前,李自成正是从山路小道,出潼关之后,夹击潼关守军的。

同时,随着火炮的普遍使用,守方必须阻止对手在关外建立有力阵地,否则,面对敌人架炮轰击,再好的防御工事也是扛不住的。

所以,如果说中唐以前的潼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话,那么,此时的潼关,恐怕是要“千夫当关”了,仍然堪称天险,但防御半径已经大了不少。

当然,反过来说,如果攻城方无法建立有利火炮阵地,任由守方发挥火力,其攻城难度比过去还要大得多。

铳炮火药,动以巨万计。——《流寇志》(形容农民军的火器)

所以,潼关之战的胜负关键,在清军是否能在关外控制险要,构筑有利阵地!

潼关下的决战,是一场硬碰硬的野战!

图赖的猛击

清军抵达潼关时,李自成也刚抵达潼关。

李自成深知胜负关键,因此,令刘宗敏据山为阵,占据地利!

不过,由于农民军大军也是刚到不久,所以,阵势未稳。

清军先锋抵达关外,争分夺秒,立刻对关外大顺军发起了猛攻!

刘宗敏迎战!

潼关关外道路起伏狭窄,此处作战,是真正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是精兵对决!

图赖,在明清战争的多次恶战中都率少量军队打先锋,是八旗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

他率140骑猛烈掩杀,以一当百,斩获甚众。

刘宗敏战败,清军控制了山外(至少是部分)险要。

如此,攻守易势!

李自成必须尽快夺回险要,否则,清军以巩固阵地发炮,潼关难以抵挡!

此后,战事的主旋律是:李自成反攻!

李自成军的战斗力

李自成军的总兵力是个谜,但精锐部队的数据是基本靠谱的:6万!

李自成军,分为两部分:中央直属部队(机动部队)和地方部队。

中央直属部队,分为五大营,总兵力6万。(《国榷》九十九卷)

山海关之战中,折损了不少,此时还有多少不详。

李自成非常注重练兵。他每有空隙,则考核骑射,从早到大黑方止。

其作战方式是:临阵,骑兵列为三重,名“三堵墙”,冲杀不得返顾;如不能胜,骑兵佯败,以步兵拒敌,骑兵绕击敌后或侧翼进行围攻。

可以说:李自成精锐部队是训练有素的。

刘方亮夜袭疲敌

率先发起反击的,是刘方亮军。

刘方亮,是大顺军的先锋首选。此前,大顺军渡河、闯关、冲阵时,都是他打头阵。

刘方亮率千余人发起了夜袭!

夜间,视线不佳,守方既不明敌军虚实,又无法发挥射击。

如果各营坚守,难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如果大举反击,全营皆扰,又会在随后的大举决战中疲惫不堪!

清军头脑冷静,选择了轮番上阵。

清军从正黄、正红、镶白、镶红、镶蓝中抽调精兵,发起反击。

其余部队,守住营垒。

刘方亮不敌。

“疲敌”已过,李自成亲自催动大军,发起猛攻!

李自成的拼死反击

李自成军攻坚套路是:昼夜三班,轮流不止。以骑兵布围,步兵强弓,鸟铳练发,使守方不敢外视,然后逼近击破!

李自成以刘方亮疲敌,目的就是为了在大举进攻时,削弱清军机动部队的反击力量,对敌营完成围困,各个击破!

可是,清军识破李自成企图。

次日大战,清军一面坚守营垒,一面以昨夜没有出战的镶黄、正蓝、正白三旗兵为野战军,前来反击!

野战对野战,攻营对守营,双方激战。

李自成既无法击破敌军机动部队,完成对清军营垒的围攻,又无法从正面击破敌营,连番进攻,不能取胜。

潼关的陷落

随着清军火炮的抵达,李自成意识到:潼关已经难以坚持了。

于是,李自成离开了潼关。

没有悬念了。

清军以关外高地为大炮阵地,发炮轰击潼关,农民军伤亡惨重。

潼关陷落!

当时,陕北方向,农民军与阿济格部仍在延安作战。

但是,潼关已破,李自成知陕西已经无法坚持,遂撤离西安,丢掉了陕西根据地。

张献忠的实力

张献忠虽也是农民军,过去与李自成军也曾配合作战,但是,此时的张献忠,是绝对不可能配合李自成作战的。

就在李自成与清军大战潼关时,一部分大顺军仍然在汉中与张献忠作战!

李自成与张献忠,双雄早已水火不容!

而且,张献忠即便来联合作战,也意义不大。

如前所说,潼关之战,是精兵对决。决定性战场在关外狭隘地形,典型的“狭路相逢勇者”,精兵对决,数量不起决定作用。

而且,张献忠军的战斗力还不如李自成军。

李自成军再怎么不济,打左良玉还是比较轻松的。

而张献忠所部,常年奈何不了左良玉,一直靠避实击虚才发展起来的。

张献忠帐下的李定国等人确实是良将,后来多次挫败清军。潼关之战中发挥出色尼堪后来就死于李定国手下。

不过,李定国用兵以巧取胜,在南方丘陵、河网地带如鱼得水,并不适合这种硬碰硬的精兵对决。

所以,潼关之战,张献忠不可能帮助李自成,即便来了,意义也不大。


论精锐程度,在吴三桂降清后,中原大地,恐怕没有军队是清军对手。

不过,清军兵力毕竟太少。

如果各势力团结抗清,清军即便能破潼关,可能最多也是如其女真前辈一样,最多占据北方,难以统一。

不过,当时,无论是张献忠,还是史可法,甚至李自成本人,都对清军威胁、野心估计不足。

李自成鼎盛时,以明残余及张献忠为主要对手,无视清军威胁。

李自成与清激战时,南明居然以为可以借清剿大顺,张献忠也依然以大顺为主要对手。

最终,各派被清军各个击破。




这场潼关之战的过程比较简单。


李自成败退回西安后,清军分两路追击。

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等人统领,由山西大同迂回到陕西榆林。计划从陕北攻入关中。

这一路清军兵力约八万,其中有五万是沿途招降纳叛的明军。

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等人统领。原计划是南下进攻扬州,灭南明。

后改为西进,配合阿济格夹攻李自成。

这一路清军兵力约两万。

得知清军动向后,李自成也排兵布阵。

起先,李自成把主力放在陕北洛川,防备阿济格部南下。

但听说多铎来势汹汹,已杀至怀庆府(河南沁阳)后,李自成又改变计划,决定亲率主力至潼关,打退多铎这一路。


李自成抵达潼关后,鉴于自己被两面夹攻的局面,遂决定先下手为强。

想先击溃多铎,再回头迎战阿济格。

所以“清灭大顺潼关之战”,其实是由顺军率先发起的进攻

第一战,顺军将领刘芳亮带领千余精锐向清军大营发起猛攻。

顺军战斗力很强,与清军不相上下。

但由于清军有援兵,备战更充足,所以经过一番厮杀后,刘芳亮率军退走。

得知刘芳亮被击败后,李自成亲自率军发起攻击。这是第二战。

这一战,顺军维持了极强战斗力。但由于清军兵力多,所以顺军最终还是被击退。

两战两败之下,李自成意识到,顺军单凭战场血拼,无法战胜清军。

于是,李自成改变了战术,改白天强攻为夜间偷袭。

不过,由于多铎对此早有防备,所以顺军接下来的两次夜袭,也被清军接连挫败。

顺军四次进攻,四次被挫败后,清军开始转守为攻。

清军以红衣大炮为利器,炮击顺军工事。


在大炮的一番轰炸下,顺军的防线被撕开一个口子。清军士卒迅速从这个缺口向潼关发动猛烈攻击。

李自成见防线有崩溃风险,下令反击,双方又是一通厮杀。

这场厮杀的结果,按《清实录》记载,是顺军败了。(因为大顺没留下史料文献,所以只能采纳清朝方面的档案材料)

但清朝方面的史料又记载,潼关最后是因为李自成回到西安,驻守潼关的顺军守将马世耀投降了清军,这才沦陷的。

所以当时的实际情况,应该是顺军与清军打成了平手。

顺军的反击,可能被清军击败。但清军在几番苦战中,自身的损失也很大。清军也未能乘胜追击。

双方在潼关,实际上是谁进攻,谁吃亏。


既然清军拿潼关没辙,那李自成为什么要主动回到西安呢?

原因很简单,当李自成在潼关时,阿济格的北路清军突破了顺军的陕北防线,有抄李自成退路的可能性。

李自成对此不敢怠慢,自然是只能回到西安坐镇。统筹全局。

战争打到此时,李自成并没有败。

然而,由于马世耀投降,潼关失守。李自成兵力不足以应付两线作战,便只好退出关中,撤到湖北,另做打算。

关于李自成该不该主动放弃关中,这点没什么争议。

他兵少,不足以在关中与清军周旋。撤退是明智之举。

但是他后来一泄千里,把襄阳也放弃了,导致顺军无处立足,重新沦为流寇,这就是他的明显失误了。


以上就是潼关之战的大致过程。

回到这个问题:顺军打野的战斗力如何?

实事求是的说,整体水平不如清军。

毕竟顺军在野战厮杀中,未能击败清军。

当时的顺军精锐,在令行禁止方面,和清军差不多水平,都是比较优秀的军队。

但是,清军的精锐兵力要远多于顺军

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湖北钟祥(嘉靖皇帝的老家),建政称王之前,他的嫡系精锐部队才几万人。

之后,一直到1644年三月攻克北京。李自成的部队规模,看似扩大了几倍。

可这中间也就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太短,李自成还无法把新加入的军官和士兵(很多是明朝边军),训练成誓死效忠他的精锐。

所以这也就导致顺军只能打顺风仗。

一旦碰到硬茬子,如清军,李自成的精锐作战不力,顺军就会大面积倒戈。

最终,能留在李自成身边的部队,还是早年誓死跟随他的几万老人。


相比于顺军,清军有十几万老兵。

从精兵数量对比上,就能明显看出,顺军和清军的整体战力有差距。

装备方面,顺军的好玩意,基本靠缴获关内明军的装备。顺军除了多发军饷、更严格地训练之外。装备水平大体上还是在孙传庭活着时的明军差不多。所以很明显,顺军装备不如同时期的清军。

顺军的这两点不足,从潼关之战中可以看的很明显——在双方都准备周密,当面锣,对面鼓,拉开阵势,硬碰硬对决的情况下,顺军整体前期表现尚好。但长时间作战,装备和精兵方面的劣势就开始显现。

所以说,顺军的综合表现不如清军。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

1645年那个时间点,哪支中原军队的战斗力又强于顺军呢?

吴三桂的关宁军?

山海关之战已经证明,松锦之战惨败后的关宁军,打不过顺军。

左良玉部和南明江北四镇?

事实证明,1644年的明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张献忠的大西军?

从后来张献忠与清军在西充的作战表现也能看出,当时的大西军也不如大顺军。

值得一提的是。

顺军中的一部分精锐,与关宁军,清军三顺王所辖部队,还有孙传庭的秦军,都源自于明朝的边军。

实际上是“师出同门”。


在明末那个时代,很难说哪支军队就强,哪支军队就弱。

士兵们其实都很能打,关键看怎么运用。

同样是陕北的明朝边军,让汪乔年统帅,就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到了李自成手下,就是精锐,能跟清军硬碰硬地死磕。

所以很明显,很多时候不是士兵废物,而是主帅废物。

很多人瞧不起李自成,瞧不起大顺政权。

觉得李自成是草寇头子,大顺政权从上到下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可令人唏嘘的是,相比于李自成的顺军,明末清初时的其它中原武装,表现更配得上乌合之众之名。

李自成的问题,是他死的太早了。他要是能多活几年,结果难以预料。

不管你承不承认,1644年~1645年的顺军就是除清军外的中原最强军队。


如果张献忠来援,战争结局如何?

不好说。

因为老话说的好,“龙多旱,人多乱”。

很多时候,1+1≠2。

甚至于,很多时候1+1都未必>1。

1645年时,张献忠和李自成已经很长时间没合作了,双方缺乏起码的默契。

往好的方面想:如果张献忠真心帮助李自成抗击清军,双方都心甘情愿啃硬骨头,那张献忠的协助,倒是可以弥补李自成在关中兵力不足的问题。

但往坏的方面想:如果张献忠只是想趁火打劫呢?双方都想让对方去啃硬骨头呢?

那估计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局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潼关   野战   闯王   山海关   大顺   关中   陕北   明朝   作战   山西   陕西   西安   精锐   兵力   大炮   血战   战斗力   部队   结局   大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