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15师整编7个教导旅,为何称“教导旅”?

八路军第115师所编的7个教导旅之所以称为“教导旅”,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指导辅导新兵。这7个旅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加入八路军的士兵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指导他们适应八路军的生活和要求,所以称为“教导旅”。

2. 传授党的方针政策。这些旅除了军事训练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向新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导思想,传播革命精神,所以取名“教导旅”。

3. 不同于常规作战旅。这7个旅的任务与一般的作战旅不同,更侧重教育培训和指导新兵,所以采用“教导旅”这个不同于常规旅的命名。

4. 突出教育意义。“教导旅”这个名称本身就突出了这些旅的教育指导意义,体现了八路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的原则方针。

5. 遵循党在军队的指导原则。八路军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通过政治委员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教导旅”的设立体现了党在军队的指导原则。

所以,可以看出“教导旅”这个名称体现了这7个旅教育新兵、传播政策、思想转化以及不同于常规作战旅的功能属性。它体现了八路军注重政治教育和培养的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称这7个旅为“教导旅”的主要原因。






教导旅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在玩文字游戏。这和当年“志愿军”的称呼,如出一辙。

为什么会有“志愿军”的称谓呢?

当年毛爷爷就说过,我们不跟他国宣战,我们的人民是志愿参加战斗,这是民间的事,不是国与国的事。

结果,志愿军这个名称一出,果然让老美蒙了。他们以为,这就是一股小规模的民间人士。没想到,遇上的却是正规军。

等他们反应过来,“志愿军”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它实际的意义的时候,两次战役都打完了。

也正是由于“志愿军”这一混淆视听称呼,让美国吃了个哑巴亏。



115师“教导旅”,同样也是一个迷惑人的称谓。

当年,老蒋就给了八路军3个师的编制。而且还是丙级师,一个师只有两个旅,每个旅只有两个团,满员才12,000人。

但老蒋的嫡系可都是甲级师,每个师下辖三个旅,每个旅三个团,满员编制3万人。

老蒋前期,确实也是以3个师的编制,来发放给养,意图限制我们的壮大。

但是,我们出于长远考虑,不可能将人员,压缩在这3个师的编制内,那样只会对自己不利。但如果扩编太快,又会导致老蒋的怀疑,从而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115师在扩编之后,就成立了7个教导旅。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专门训练新兵的教导员,组成的7个非战斗编制。但实际上,这7个教导旅,就已经是115师的正规军了。

这在当时,对日军和老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他们一时也摸不清,我们的主力到底有多少人。

其实,这在《亮剑》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李云龙手下都七八千人了,都快赶上一个师的编制了。可李云龙依旧是个团长,对外宣称仍然叫独立团。

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思维,一个团的人数,顶多就2000人,编制确实不大,还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格外重视。但是,要对外宣称扩编了一个独立师,那可就麻烦了。

在115师进入山东以后,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后来,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番号依然为115师。

但整编后的115师,发展为7个教导旅,一共7万余人。

这在原来的编制上,翻了5倍都不止。为了不过早地暴露实力,这7个旅都没有正式编制。



第1旅旅长彭明治,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5月10日去世。

政委朱涤新,参加过长征,曾担任115师政治锄奸部部长。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平型关战役。1955年,朱涤新已经是地方干部,未参加授衔仪式。2002年1月3日去世。



第二旅旅长曾国华,广东五华人,早年参加粤军,参加过北伐战争。1931年加入红军,参加过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1月3日去世。

政委符竹庭,江西广昌人,参加过长征,曾担任红一方面军第2师政治部主任。1943年11月26日,在滨海军区机关驻地遭遇日军,身负重伤,不幸牺牲。



第3旅旅长杨勇,杨勇是湖南浏阳人,参加过长征。55年授予上将军衔,1983年1月6日去世。

政委苏振华,湖南岳阳人。抗大毕业,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115师343旅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2月7日病逝。



第四旅旅长邓克明,湖南安化人,参加过长征,55年,授衔为少将军衔,1983年10月28日去世。

政委张国华,江西永新人。早年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115师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1972年病逝。



第五旅旅长梁兴初,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80年10月5日去世,享年73岁。

政委罗华生,湖南湘潭人。参加过安源工人运动,担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参加过长征,担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在抗日战争时间,担任过115师教导五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独立旅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9月6日病逝。



第6旅旅长邢仁甫,河北盐山人。1943年,邢仁甫投靠了国民党。1944年,邢仁甫又投靠日寇,当了汉奸。1949年被我军抓获,1950年被枪决。

政委周贯五,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时期,任115师343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7年3月29日病逝。



第7旅旅长韩先楚,湖北黄安人,早年参加过长征,担任过115师344旅668团副团长。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1986年10月3日病逝。

政委赵基梅,湖北麻城人,早年经历过长征。曾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独立游击队队长,兼第五军分区司令。1947年8月,赵基梅任江汉军区司令员,但不幸在1947年12月17日,病死在随县三里岗,年仅37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教导旅和教导旅是不同的。

国军的教导旅、教导团是真正的教导部队,类似美国的补充兵团,是专门进行新兵训练的单位,不能作战。

这种教导部队一般由几个教导营组成,还有一些后勤部队,负责训练新兵以及培训骨干士兵等等。

由于抗战前线损失严重,所以教导部队出现了旅的编制,目的是大量训练新兵送到一线。

但八路军不是这样。

抗战期间,八路军不是农工红军第八路军,而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既然属于国民革命军,就必须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而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编制是3个师6个旅,也就是4万多人的规模。

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允许,是不能随便扩大的部队的。即便为了作战考虑,尽全力扩大的了军队的规模,新增的作战部队也不能自己管理,在当时来说应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控制。

但只要将这些部队交出去,国民政府肯定会将军队中八路军各级军官撤换,换为自己人,等于将这些部队吃掉了。


显然,八路军是不愿意的。

抗战初期,八路军只有4万多,到了抗战结束已经有了正规军60万规模。

扩大出来的这么多部队,至少在皖南事变之前不便于自己给一个番号,不然国内舆论肯定会猛烈抨击。

于是,教导旅就出现了。

1938年6月至1939年初,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入山东。从1940年10月开始,不到1年内就建立了7个教导旅,组建了鲁西、湖西、冀鲁边、鲁南等军区。

资料这么写:随着115师山东部队扩大到7万规模,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到1940年冬,该师将所属部队先后整编为6个教导旅。

苏鲁豫支队第1、第3大队编为教导第1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

独立支队第1团和鲁南、苏鲁支队编为教导第2旅,旅长曾国华,政治委员吴文玉(后为符竹庭);

独立支队第2团与运河支队编为教导第3旅(兼鲁西军区),旅长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

黄河支队编为教导第4旅(兼湖西军区),旅长邓克明,政治委员符竹庭(后为张国华);

东进支队编为教导第5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张国华(后为罗华生);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与鲁北支队编为教导第 6旅(兼冀鲁边军区),旅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

1941年7月,新编第三旅、新编第二旅4团合编为教导第七旅,旅长为韩先楚,政治委员兼副旅长赵基梅。




说通俗点,教导旅就是对付规模舆论压力的产物。

其实八路军教导旅就是作战部队,但以非战斗部队自居,可以减少国民政府媒体的攻击。

其实,教导旅同支队、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等非正规番号没什么不同,特殊时期的政治手段而已。

在1941年皖南事变彻底翻脸后,已经不需要这样掩饰了,教导旅就逐步取消了,恢复正式番号。

教导第一旅,1943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番号自此撤销。

教导第二旅,1943年缩编为滨海六团,番号自此撤销。

教导第三旅,1942年教导第三旅与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合并,番号自此撤销。

教导第七旅,1942年教导第七旅与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合并,番号自此撤销。




1940年罗荣桓在山东组建了7个教导旅,很多人纳闷为何叫“教导旅”?要知道129师新组建的旅可是叫“新编旅”。

129师组建的第一个新编旅是在1940年2月,原129师688团与晋豫游击支队合编而成;而115师组建第一个教导旅是在1940年10月,由原苏鲁豫支队改编而成。

既然129师都有使用新编旅番号的先例,为何115师却不用,而要用教导旅这种非正规番号呢?

教导旅可以理解为随营学校,主要是负责训练新兵的,抗战时期,因为有大量的新兵需要训练,当时很多部队都设有教导部队。

教导部队早在黄埔军校建校时,就已经出现,教导部队因为主要承担新兵的训练工作,所以骨干一般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军士,教导部队不属于一线作战部队,一般不参与打仗,把经验丰富的老军士安排在教导团,一者可以把丰富的作战经验传给新兵,二者也可以避免这些部队中的“宝贝”在战斗中损失。

正因为教导部队的这种性质,使得教导部队大多都是临编,根据训练的需求而组建。

1939年初,115师一部在陈光、罗荣桓的带领进军山东,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部队扩编了好几倍,因为没有新增的正规番号,新扩编的部队大多采用临时编制,比如某某支队或某某大队,但部队采用这样的番号,不利于统一指挥。

根据作战的需要,罗荣桓决定将整个山东地区的八路军115师部队进行整编,八路军在名义上属于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正规番号的使用理论上也需要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

蒋某人一直想尽千方百计压缩八路军编制,想从他嘴里再多要一个连的正规编制简直是要了他的命。罗荣桓整编115师在山东地区新发展的部队,找蒋某人要番号基本不可能。

如果直接使用某某旅,肯定会引起蒋某人的警觉,而使用教导旅番号,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一者教导旅是临时编制,二者即便是国民政府问起来,也可以说是训练新兵、民兵需要,不给国民政府以口实。

那能不能像129师那样使用新编旅的番号呢?也是有一定风险的,129师所处的山西一带,这里只有像晋绥军一类的地方部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115师所处的山东地区,这里还有不少中央军,如果使用新某旅也极有可能引起摩擦,没有使用教导旅来得稳妥。





“教导旅”和“志愿军”的称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称谓的出现,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有其历史背景和充分必要性,更加体现了我党我军灵活、高超的斗争策略。

关于“志愿军”的称谓,为什么叫“志愿军”?伟人曾经说过:“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嘛,这是民间的事儿”。

战争初期,“志愿军”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只是一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等到他们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参战,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已经吃了大亏。

但联合国军虽然吃了闷亏,却也只能继续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因为他们也不敢扩大战争, 只能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

八路军115师组建了7个“教导旅”,是人民军队发展的需要,但这个名称,却让日寇和国民党方面,一时对八路军的实力摸不清底细。之后,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教导旅成立的背景。

抗战时期国共二次合作,蒋介石既希望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减轻国军压力,又希望借日军之手,削弱共产党军队的力量。

因此,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方面总是想方设法压缩共产党军队的编制。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师,都是丙种师。每个师只有两个旅,定员12000人(后来实际编有15000人左右)。共三师六旅。而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编为甲种师,定员最高可达3万人左右。

国民政府按照这个编制发放一定的钱物,并限定了八路军的作战范围。

日寇入侵山东后,韩复渠不战而逃。国民党军队没有能力收复失地,但“寇能往,我亦能往”,对于国民政府丢失的国土,八路军理所当然可以去收复,并且不能再受国民党方面划定的作战范围的限制。

因此,在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领导下, 先后发动了徂徕山、黑铁山、天福山等抗日武装起义,并建立了十多支游击队。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38年12月,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

山东纵队作为一支地方武装,和115师平级,都归属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

山东纵队经过多次整军,向八路军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源,自身也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正规化。

115师挺进山东后,和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得到了快速发展,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于民众的支持,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根据敌后抗战的需要,原有两个旅的编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因此,1940年底至1941年期间,八路军第115师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先后组建7个教导旅和鲁西、湖西、冀鲁边、鲁南4个军区。

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共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同时,双方对一些具体问题,也不断进行谈判。中共中央曾提出将八路军扩编为3军9师,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直不予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组建7个旅,是人民军队的发展,是抗战的需要,但却得不到国民政府的承认。

为了不至于刺激国民党方面,避免过早暴露八路军的实力。八路军新成立的7个旅,称之为“教导旅”。

所谓“教导旅”,本意是指:由若干个教导营及勤务保障分队组成,主要承担新兵训练任务的旅级教导部队。

八路军一下子整编了7个旅,不仅会过早暴露实力,也会刺激国民党方面,因为这7个旅,并没有得到国民党方面的正规编制。

但是,我们成立的是“教导旅”,说明是为了抗战需要而训练新兵的,并非正规作战部队。这样,一方面可以麻痹日寇,另一方面,也不会过分刺激国民党。至于是不是专门训练新兵?三个字:你懂的。

虽然是教导旅,打起仗来,却是毫不含糊的。

115师教导旅的组成。

115师的7个教导旅,其旅长及政治委员,在建国后,基本都被授予上将、中将或少将的军衔。

但其中却出现了一个败类,教导第6旅的旅长,杀害革命同志,后来投降了日寇,最终被解放军抓获后处决。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教导第一旅。

先后有过两个教导第一旅。

第一支教导第一旅。主要由苏鲁豫支队改编而成,下辖3个团,旅长彭明治。

“皖南事变”后,原教导第一旅南下,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建国后,彭明治历任驻波兰大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原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原教导第一旅划归新四军之后,又从山东纵队抽调部队划归115师,改番号为115师教导第一旅,下辖3个团,旅长孙继先。

建国后,孙继先也于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教导第二旅。

1940年10月下旬,经中央军委决定:115师陈士榘支队第一团、鲁南支队、苏鲁支队等部整编为115师教导第2旅,旅长曾国华,1941年3月,教导2旅参加青口战役,之后在滨海地区坚持抗战。

1943年3月,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精神,滨海区撤销了旅级机构,教导二旅缩编为滨海军区第六团。解放战争初期,滨海军区一部进入东北,成为东野的一部;另一部分留在山东成为华东野战军之一部。

1955年,曾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

教导第三旅。

1940年10月,经中央军委决定:由运河支队与115师陈士榘支队第二团整编为115师教导第三旅。前后有两任旅长,一个是“三杨”之一的杨勇。杨勇赴延安学习后,副旅长王秉璋接任旅长(代)。

1955年,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秉璋则被授予中将军衔。

教导第四旅。

教导第四旅由343旅黄河支队编成,下辖第十团、第十一两个团,旅长为邓克明,政治委员先后为张国华、唐亮。

建国后,这三名旅级领导的军衔差距很大。邓克明授衔少将,而前后两名政治委员: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唐亮则被授予上将。

教导第五旅。

由东进支队改编而成,下辖3个团,旅长梁兴初。解放战争时期,该部所属部队进入东北地区,发展成为东野一部。梁兴初后来历任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东野10纵队司令员、四野第38军军长等职。后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38军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坚决果敢穿插,共歼敌1.1万余人,扭转了战局,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1955年,梁兴初被授予中将军衔。

教导第六旅。

教导第6旅由津南支队与鲁北支队等部队整编而成,下辖有3个团,旅长邢仁甫。

之后,教导6旅改编为冀鲁边军区,邢仁甫任军区司令员。后该部又并入渤海军区,解放战争期间,所部进军东北,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一部分。

旅长邢仁甫却成了可耻的叛徒,被抓获后,被执行枪决。

邢仁甫被任命为旅长时,当时刚刚30出头,年轻有为。他也曾立过不少战功。本来他的前途是一片光明,按照他的战功和资历,建国后应该也能被授予中将军衔。

他本已有结发妻子,并育有三个女儿,家庭美满幸福,这在当时战争年代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但他并不满足。

当时,部队宣传队的女队员宋魁玲,年轻漂亮,邢仁甫作为一名有妇之夫,八路军的高级干部,在战争年代,居然完全无视党纪、军纪,利用自己的职权,对宋魁玲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后又将其公开纳为小老婆。

他利用担任军区司令员的职务便利,在前方战士浴血厮杀的时刻,居然置党纪于不顾,命令下属在新海县望子岛(现属海兴县),为他修建了一个安乐窝,部队的干部战士们经过一个冬春的艰苦施工,为他建立了一处“行宫”。

他带着小老婆每天在里面大吃大喝,又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到天津为其购买奢侈品,供他挥霍享受,并私吞了巨额公款。

1943年,组织上让邢仁甫去延安学习,军区司令员的职务由黄骅接替,这本是组织上对他进行的培养,但邢仁甫却认为这一切是黄骅在背后捣鬼,目的是解除他的兵权。

于是,邢仁甫在背后大骂黄骅是“南蛮子”,并说:“南蛮子排挤地方干部,是为了抢占地盘”等。

邢仁甫心态已经极度扭曲,在他一手策划下,让他的亲信冯冠奎担任刺客,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赵村惨案,将黄骅、陆成道、陈云彪等8名同志杀害,另有4名同志身负重伤。

杀害黄骅后,邢仁甫罪行败露,他带着老婆和几个亲信逃到天津,亲笔撰写了《效忠天皇》、《剿共灭匪计划》等叛变材料。并向日寇供述了八路军的许多机密情报,被任命为津南六县剿共司令。

日寇投降后,邢仁甫化名罗镇,成为国民党天津军统站少校组长、河北省第三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9年1月5日,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邢仁甫被解放军抓获。1950年9月,被依法判处死刑。

教导第七旅。

教导第7旅是1941年由新三旅与新二旅第四团等部改编而成,下辖有3个团,旅长韩先楚。后划归到晋鲁豫军区建制,逐渐发展为中原野战军的一部。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

115师组建了7个教导旅之后,名义上是“教导”训练新兵,但其实就是正规部队,打击日寇一点也不含糊。

115师教导旅番号保留的时间并不长。

115师教导旅番号保留的时间前后大约一年左右。后来,八路军重新整编部队,教导旅的番号撤销。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恶化,八路军的正规部队没有必要再以“教导旅”的形式出现。

二是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变化,日寇以及国民党方面,对八路军的“教导旅”的真实情况,也已知晓,但他们对八路军抗日力量的发展,无可奈何,只能接受事实,再称之为教导旅,已经没有必要。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八路军115师之间,相互虽然能够协作配合,但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实行统一领导势在必行,亟需重新整编部队。因此,经中央决定,1941年8月,罗荣桓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罗荣桓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蒋介石没有想到,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人民的支持下,越战越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抗战结束后,八路军的三个师和新四军均已经分别发展成为了战略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抗战时期   政治委员   旅长   番号   日寇   纵队   志愿军   国民政府   军衔   作战   山东   新兵   支队   军区   中将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