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过三四十年,村里你认识的老辈陆续过世了,周围的人你不认识了,你还回去吗?

在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村庄,有一位老大娘,她叫做王大娘。

王大娘是这个村子的老人之一,她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越来越孤独,因为她的孩子们都已经离开家乡到了城市里工作。

王大娘经常想念她的孩子们,但是她还是坚定地留在这里,等待着他们回来探亲。然而时间飞逝,她儿女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有时候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

就在一年前,我回到了这个村庄,在我家附近的小路上,我看见了一位老人在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她看上去已经很虚弱了。我自告奋勇地帮助她推着自行车,问她要去哪里,她说她家就在附近,于是我顺着她指示的路线到了她家。我发现这个老人家非常简陋,几乎没有家具,走廊里摆放着一些杂物。

在和她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就是王大娘,她已经97岁了,丈夫已经去世了,而她的3个孩子都在外面工作。我问她为什么不去住到城市里,和孩子们在一起,她向我哭诉了她的故事。

王大娘告诉我她最小的儿子已经在国外工作了30年了,她的女儿在5年前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她的大儿子则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她坚定地告诉我,她不想去那些她不熟悉的城市,她的家就在这里,这是她的根。她说,自从她的孩子们离开了家乡到了城市里,她每年仅仅见面一两次,有时候甚至没有。

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她回到家乡的心愿并不是为了家里的东西,或者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而是为了记忆。她坚持认为,她的回忆和记忆只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对于年轻人来说,回家乡意味着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和熟悉的环境与人交流。尤其是在这个充满机会的城市中,这种回家的感觉尤为特别。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回家乡更多的是恢复记忆和与故土共鸣。他们的乡音、乡情、乡土都是无法被外面的城市所代替的。

对于王大娘来说,她在这里生活了一生,这个村庄见证了她的成长和变化。她的孩子们在外面闯荡,但是她就像是一根稳固的树根,始终留在原地。这样的忠诚、坚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所有的敬意。

在和王大娘交流的这段时间里,我感觉到了一种特殊的温暖和感动。她的付出、她的忠诚和她对家乡和亲情的珍视,让我深深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牵挂。

因此,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大城市还是小村庄,与家园、亲情共鸣的声音始终不会减弱。即便时间把我们推向不同的场所,我们始终都会回到自己热爱的家乡。而那些忠诚和珍视,也会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家的感觉,像一道温暖的阳光,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如果是那样,我想老辈都离世了,新辈也成了陌路,我还会倦恋那生我养我的故土,老了也会去看看家乡的变化,虽然以前的痕迹全无,也会构起从前的记忆,一生也抹不去我倦恋的故土。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说我离开家乡的情况吧

我出生在胶东半岛崖山脚下一个贫穷的山村,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父母为了我有个好的前程,将我送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舅舅家,舅舅文革时期被打成反革命叛徒致死,为了生活下去,我随舅母嫁到了农村一个老光棍家里……

后来遇到机会14岁参加了工作。

九十年代下岗后,为了生存,南来北往去打工……

五十五岁患癌,为了保命从此踏上了漫漫求医路,因举债不堪重负,放弃了治疗,等待死期临近。

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远离家人回到原来的破产单位,抱着听天由命自生自灭的心里,自我封闭等待死亡降临。


上山图片

不甘心的我,自己上山采药自救,这五年的自我封闭自救,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一言难尽啊!

呵呵一不小心活了下来,终于熬到退休,经检查一切恢复正常,真是如负重卸,柳暗花明又一村。

封闭养病期间,心里多么想回到家乡看最后一眼,相距百八十公里,交通便利的当下,完全可以回家乡看一眼。

可对我来说,奄奄一息的身体如隔千山万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允许啊!

身体恢复后,高兴的我就买了一辆电动车,练习练习准备回老家看看。

今年春天我有幸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老家。

我一大早起来来到这座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村头的一颗百年老槐树,依旧是我小时候在树底下戏耍的那个样子,所不同的是,它老了,老的整颗大树只剩下光溜溜的干枝,它依然挺拔,任凭风吹雨打,脱光了树皮,但它还是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不甘心老去的大槐树,死而复生,腰部换发出崭新的嫩芽,仿佛在履行它的使命:记载着沧桑岁月,等待着它的主人归来。


村头百年槐树图片

我驻下脚步,仰望着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儿时的情景再次出现在眼前……

凝视片刻,我拿出手机“咔嚓咔嚓!”留下了这时隔整整五十年的留影。

我骑着电动车摩托小心翼翼的穿过空旷寂静的大街,生怕惊醒睡梦中的家乡人。

凭小时候的记忆,我寻着山路来到山顶。

我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远处的崖山依旧是像一条龙一样横卧在胶东半岛上,它那高高隆起的脊背,被云雾环绕着时隐时现,显得格外的壮观醒目。

崖山图片

回头俯视村庄,隐隐约约地鸟叫声,狗叫声,鸡叫声由远而近传入耳中。

映入眼帘的整齐划一的青石墙,红瓦落顶的房屋,显得那样的壮观,朴实大方,但在我眼里它依旧是五十年前的青石草顶的样子。

我慢慢的坐在石硼上,欣赏着这美丽如画的小山村,不一会,家家户户烟囱缕缕炊烟缓缓升起。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饭做好了,都起来吃饭吧!

不知过了多久,东方的太阳羞答答地露出来笑脸,好像在和我打招呼:喂!好久不见了,你终于回来了……

是的,我终于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没想到吧,也许我不与病魔抗争,这山脚下早就撒上了我的骨灰。

是这里的山山水水给了我勇气,让我战胜了绝症,我又回到家乡您的怀抱……

俯视山村全貌图片

我慢慢的起身,看看这被春风吹绿的草丛树木,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的摇动下,向我微笑。

当我脚踩这块大石硼时,我想起来啦,这就是五十年前我和父母兄弟在这里晒地瓜干的时候。

那是秋天的晚上,生产队分的任务,晒地瓜干。

我和父母弟兄们提着马灯,将割好的地瓜干,一片片的摆在石硼上……

我来到了山坡上,看着刚刚发出来的绿油油肥大的山野菜,我顺手采起了野菜……

一个熟悉的声音耳边响起:儿子你知道这是什么菜吗?这是山吗咋菜,要采嫩的,嫩的好吃。

我抬头看看山还是那座山,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闻声不见采菜人。

正所谓山河依旧在,换了主人翁。

我采摘山野菜的图片

当我采完野菜往回走时,前面来了一辆三轮电动车,行驶到我身边停下。

问我:“你是哪里的人?”我说:“我叫永见,就是这个村庄的人。”

他反复向下大量一番说:“我不认识你。”

我说:“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王永福。”

我说:“咱俩一个班级的同学,你忘了吗?”

他愣了一下拍拍头说:“不好意思,真的忘了,五十年没见面,认不出来了,我们都老了。”

我俩紧紧的握着双手,互相看着对方,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不知道说什么好。

当我骑着电动车下山来到大街上,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的用陌生的眼光注视着我。

村庄的大街图片

他们相互之间询问:他是谁家的人?

这时的我站在大街上,真是无话可说。

心里一酸,忽然想起了那首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所以说,即是几十年不回去,村子里认识你的人不在了,周围的人不认识你,我还是要回去的。

因为,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人不亲,水土亲。

当你出生的那一刻,你的磁场就融入了这块土地,无论你身处天涯海角,你的身上永远抹不掉这与生俱来的磁场。

请记住一句话:谁不说咱家乡好,家乡的山山水水永远会保佑你的。




不回去。

年近50的我,今年5月回到老家看望父母。顺便去看了我小时侯住过的房子。一路台阶上去,两边杂草丛生,已无往日的生活气息。

路过曾经一栋栋熟悉的平房,在平房间出入的住户,已一个也认不得,不是熟悉中的陌生,已是陌生得不再熟悉。

走到最后一栋,就到了自己10岁之前住的家。一排房子总共10户人家,我的家是第3户。曾经的邻居在脑海里依然有印象,只是大都已搬走了,也有的已离世,只剩下一户人家还在住着。

我走过去,看门口坐着的老人,一身只剩下了皮包骨,我朝他笑了笑,他无任何反应,已全然认不得我。听父亲说,他患了疾病,不好医治。

房子后面有我们家以前的菜地。如今有些荒了,有些是别人家在种。看不出小时候的样子。

屋前屋后,物是人非,看一遍伤心一遍。全是贫穷的记忆,还夹杂着辛酸。

如今的荒凉,加上陌生的人,再也看不到以前的足迹。

若再过些年回去,这里或许人去楼空,或许铲成平地。又是另一番场景。

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没有一处熟悉的景。回去已没有任何意义。




我是在1982年考上大学,是村里第一个通过高考跳出龙门的学生,

当年父母还留在村里生活,春节时我会回村里过年,短暂停留几天,慢慢的,原来熟悉的老人就不太认识我了,问候或打招呼时,我总要大声吆喝一声:我是老虎啊(我的乳名)!对方才会恍然大悟道:奥奥……知道啦,然后客套几句。

毕业五年后,我把父母接来济南生活,每年正月回威海看望岳父岳母时会绕道老家看望大哥和两个姐姐,再后来,父母不在了,岳父岳母也不在了,两个姐姐也早就来到济南,就只有大哥自己在村里生活,他也是过年了才放假回到村里,我就很少回老家了。

我不是那种“穷不走亲戚富不回家乡”的世俗之人,只是回到村子里,确实有点尴尬:刚成长起来的几代年轻人我是基本对不上号的,原来认识的老人和同龄人,活着的,不是胖的变形就是老的失态,人家跟你打招呼,你会很尴尬的应付着,有时根据典型特征能判断出是谁家的叔叔或是兄弟,但分不清是老几,又不能去问去确认,只能不停的点头陪笑脸,应付一下。

我家在解放前是村里的大户,解放后我家的家产和房子都被分光了,我们家后来住的房子是我父亲自己轮大锤开采出来的石块,然后推着木头轮子独轮车把石块运到村里,然后自己建造起来十八间四合院房子(我家当年人口也多,我父亲当年也学会做瓦匠,后来一直做瓦匠活)。听我妈妈讲:父亲在盖房子期间,因为劳累和忙碌,十个脚趾头陆陆续续地都给石头砸掉了,却一直忍着钻心的疼痛把房子一鼓作气盖好,不然一大家老小无地方居住。

由于家里成分高些,所以在当年政治气氛浓厚的年代,我生活的很压抑,就连五服以内的本家人也加入了红色队伍中,每天都去我家点名训话,甚至半夜敲开门,把我家老少叫起床列队点名训话,现在想想很可笑,但当年只能委屈自己俯首听训。

我也明白,这是时代纳投名状的需要,只是做的太决绝,加上一些地痞的投机需求,演绎出那个年代的畸形故事,所以我对老家的感觉是复杂的,也许因为当时还是个娃娃,一直没有恨,有的只是对那个年代的思考和对赤裸裸人性的蔑视,更有对那些喜欢做狗腿子和机会主义者的蔑视,这类人总会被历史涤荡进他们该去的地狱。

日子过的太快了,转眼我也老了,就更不想回去了,没有一点落叶归根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胶东半岛   乡音   村里   老辈   电动车   村庄   家乡   当年   熟悉   老人   父母   我家   房子   记忆   财经   工作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