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基本现状?

甘肃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全景

鸣沙山东麓这一排排洞窟内外,时而繁华,时而萧索,时而沉寂,循环往复。如今,热闹又将重返

很多外国人只知有敦煌、不知有甘肃,敦煌的名气都来自城东南25 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岩上的莫高窟。

重新被“发现”

同在甘肃省,从省会城市兰州抵达敦煌,如今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是坐飞机。狭长的甘肃地图上,敦煌在最西端,这里也是河西走廊的尽头,古代从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1942 年,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从重庆出发,飞往兰州机场。当年年底,在兰州召开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上,有人提议将研究所设在兰州,常书鸿反对:“兰州距敦煌1200 公里,这么远怎么搞保护,怎么搞研究呢?”

提起塞外戈壁滩,很多人谈虎色变,常书鸿好不容易才召集起一支6人的队伍。1943年2月20日出发,常书鸿一行人坐汽车走了一个月,才经过河西走廊到达安西,接着雇了10 头骆驼,走完最后120公里。

20 年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生樊锦诗到敦煌实习,那时虽然甘肃已通火车,她也坐了三天三夜,最后换乘拉煤的卡车才抵达。

这个交通不便的沙漠之城,古代却是交通要道。自西汉至明朝一千五六百年里,敦煌扼守着中西交通的咽喉,异常繁华,史称“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敦煌由此成为东西方贸易中心和商品中转站,而敦煌文化也由此兴起。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不少大族和士人迁居河西避难,提升了敦煌的文化水平。

在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敦煌都在东西交融中形成了独特风格。而千年过后,拂去尘埃,唯有石窟所凝固的艺术,鲜活地幸存了下来。

一千多年中,敦煌的莫高窟历代都有开凿。

至今,莫高窟仍保存着735个洞窟,其中492 个洞窟中有2000多身彩塑、45000 多平方米壁画,相当于近1.5 万幅《清明上河图》的面积。这些艺术品,记录了超过一千年的美术史。

置身敦煌石窟,人们会有一种奇特的感受:很少能在一座古迹里见到历代古人留下的如此真实的痕迹。每一代开凿、扩建、改造都留下了印记,层层相累,叮叮当当凿击岩石的声音,依稀从岩缝散发出来,在空中回响。

1372 年,明朝在西北设立嘉峪关,敦煌被弃置在关外。敦煌日益荒凉萧索,回归放牧之地,莫高窟也逐渐被世人遗忘。

直到500多年后的晚清,一个从大小而言可以被忽略不计的洞窟无意中被打开,莫高窟才重新被“发现”。这一次,它不仅被中国人看见,也被全世界瞩目。

鸣沙山

超越时代,超越国境

穿过宕泉河,在莫高窟著名的九层楼对面有一组简陋的院落,院门上挂着一个牌子——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1943 年,常书鸿来此建立研究所时,将这里作为办公室和宿舍。

常书鸿的宿舍如今依然保留着,里间有一个土炕和一张书桌,外间摆着桌椅,一侧墙角立着简易书架,另一侧立着一只木柜。

莫高窟不幸中的万幸,是遗留的彩塑和壁画再没有遭受大量偷盗。这无疑要归功于常书鸿那代人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的机构性保护。

这些斑驳的院落,保留着敦煌研究院创始时期的景象。起初的半个多世纪,敦煌研究人员始终依靠精神力量坚持。敦煌的艺术在某些时刻给了他们力量。当常书鸿的妻子登报跟他解除关系时,他在自责、绝望和愤怒之余,想起莫高窟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被一种牺牲精神感动留在敦煌。樊锦诗与丈夫两地分离的19年中,最痛苦烦闷的时候,她常常去看第158窟,在窟里的环境中得到平静。

20 世纪,敦煌研究院历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三任颇有远见的院长。最为难得的是,他们预见性地为敦煌培养了一批储备人才,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坚力量,甚至成为世界级学者。这在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沙漠之城尤为不易。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编写和出版持续推进下去。2011 年,《敦煌石窟全集》出版了第一卷。2023 年,第二卷已经编写完成,正进行编辑工作,即将出版。这两卷都由樊锦诗主持编写。在樊锦诗的指导下,第三卷已经启动,第四卷开始筹备。而根据20 世纪90 年代樊锦诗牵头制定的规划,《敦煌石窟全集》一共100卷。

之所以要编写考古报告,之所以速度如此缓慢,樊锦诗曾解释过,考古报告就是为石窟作“二十四史”,要求科学、系统、全面,难度和复杂性,远超人们的想象。

从地理角度来看,敦煌偏远、贫瘠、艰苦,但在学术的地图上,敦煌始终是一个世界瞩目的中心。敦煌学大家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区。”

敞开的敦煌

今天参观莫高窟前,必须经过一个预热环节:先到距离莫高窟13 公里外的数字展示中心。你将在这里看到两部各20 分钟的影片,一部是莫高窟开凿历程的情景再现,另一部球幕电影,则以8K高清分辨率展示了8 个洞窟的内部细节。看完电影,班车才会将你送到莫高窟。

这是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时,为了应对逐年增加的游客作出的改变。经过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科学测算得知,莫高窟每日最高承载量是3000 人次,将数字展示中心加入参观流程后,让观众先通过影片了解一些背景信息,再将原先每人两个小时的进窟参观时间减为75分钟左右,这样,莫高窟承载量提升到每日6000人次。

然而,6000 张票很快也不够用了。旺季时,每天上万人涌向莫高窟,相当一部分人并未提前预约。被拒之门外的恼火,在酷热的天气中极易升温,为了满足参观需求,敦煌研究院在6000 张普通票之外又开放了1.2 万张应急票。普通票能参观8个洞窟,应急票只能参观4 个承载量最高的大型洞窟。

每天,洞窟的抽湿器都会排出整箱整箱的水。而淡季的参观体验则要舒适很多,不仅不拥挤,还能比旺季看到更多洞窟,总共12个。

樊锦诗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观众参观博物馆,是去展室看文物,不是直接进入文物库房。然而进石窟看壁画和彩塑,就相当于直接进了文物库房。

20 世纪90 年代,敦煌研究院真的建了一座博物馆,就是莫高窟对面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展示了几个等大复制的洞窟,有的是特窟,有的是不对外开放的洞窟,壁画都是敦煌研究院资深美术工作者临摹的精品。研究院希望博物馆能分流部分观众,但观众并不买账。

文物安全与开放始终是一对矛盾,脆弱敏感的壁画尤其如此。在国外,一些保存着壁画的洞窟从不对外开放,而是复制壁画或整个洞窟,专供游人参观。

敦煌研究院则希望在开放与保护之间寻找一条平衡之道。在长期研究基础上,敦煌研究院建立了莫高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目前,莫高窟大部分洞窟内布设了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等数据,当监测数据超过阈值时,系统就会向开放和管理决策部门工作人员发出预警。

壁画的保护与整个莫高窟生态系统关系密切。“保护壁画不仅要保护壁画本体,还要确保崖体的稳定,风沙防治、生物防控等生态环境的问题都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说。

生态变好了也会产生新的风险,比如近些年数量增加的野鸡、野兔等小动物在崖顶上来回跑动,会导致小石块从崖顶掉落,威胁到游客的安全。文保人员采取措施驱离小动物,也正在研究更多手段,以期更大程度降低崖体顶部落石的风险。

前些年,敦煌研究院还建成了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这在国内文化遗产领域尚属首次。实验室的夏季仓、冬季仓和风雨仓可以24 小时运转,真实模拟不同自然环境对大型遗址的影响。土遗址的很多问题,都有可能在这个实验室得到解答。

关于莫高窟,樊锦诗曾说过一个残酷的事实:莫高窟的消失是不可阻挡的。因为自然规律不可逆转,所有石窟最终都将消失不见。当代敦煌人的任务,是尽力延缓它衰老、生病、消亡的生命历程。

但这将是一个长达千年、万年的漫长过程,相比之下,人的生命却如流星般短暂,每一代人都是过客。

鸣沙山东麓这一排排洞窟内外,时而繁华,时而萧索,时而沉寂,循环往复。如今,热闹又将重返。




1、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本生、佛传、福田经变、弥勒经变、宝雨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人题记,可帮助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法华经变、涅槃经变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蹴踘等。

2、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3、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4、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5、敦煌石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有“丝路明珠”之称。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相传当时有一个名叫乐尊的禅师,途经此地歇息,正值黄昏夕照,突然抬头望见三危山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显身其间。乐尊以为是佛显圣,便把此处当作圣地,满怀虔诚,雇人在这个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其后又有一个名叫法良僧人,效法乐尊,开凿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历史就从此开始了。

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是莫高窟艺术的极盛时期。开凿于初唐的96窟的弥勒像,高33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塑佛之一。开凿于盛唐时期的130窟弥勒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像。开凿于中唐的158窟的卧佛,规模亦相当大,而且在艺术上都有杰出的表现。民国时莫高窟被中外盗贼破坏严重,著名画家张大千也自私的在临摹后毁灭了许多壁画。文革中红卫兵又企图破坏,被当时群众制止。如今,历经浩劫的莫高窟重绽新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历史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郊区,属于敦煌研究院管理,不能算是纯粹的景区。曾经旅游部门要评定莫高窟为5A景区,但是被莫高窟拒绝了。

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沙漠中的艺术瑰宝,经历了十几个朝代,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如果把莫高窟当作景区开放,到时候人满为患,是对文物的破坏。

莫高窟总共有七百多个洞窟,现在采取的是限量开放。不仅对人流量限量,同时也对洞窟限量。

进去莫高窟参观,要提前预约,每天限量六千人次,人满即止。莫高窟每一段时间只随机开放十来个洞窟,其它洞窟都是封闭保护的,其中有几个洞窟是永久封闭保护的。

如果有人预约不到那六千张门票,可以现场购买普通门票,普通门票限量一万两千张,只能参观三到四个洞窟。

虽然莫高窟不是5A景区,但是每天的门票都很紧俏,旅游旺季甚至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不然就买不到票了。

取票以后,门票都是有固定时间的,要按照门票上的时间进去参观。首先会在游客中心先观看两场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影视作品,然后乘景区大巴前往莫高窟的洞窟参观。

大概十分钟左右,到洞窟门口,会把游客分给导游,一个导游带二十人左右,每个游客发一个耳麦,用来收听导游的讲解。

每到一个洞窟,导游都会给你讲解洞窟的历史典故,艺术价值之类的。注意,洞窟内严禁拍照,否则会被导游请出去。

参观完洞窟以后,导游收回耳麦,然后解散,游客可以自由活动。可以看看里面的一些陈列馆,展览馆,博物馆之类的。

在里面逛完以后,再乘景区的大巴回到游客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莫高窟   敦煌石窟   敦煌   彩塑   佛教   兰州   洞窟   石窟   景区   壁画   文物   研究院   舞蹈   现状   时期   艺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