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吗?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由吴晗撰写的历史纪实作品,描述了中国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588年)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这本书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代皇帝万历为出发点,通过对当时官员、士人和社会民生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严谨详实的历史著作,作者吴晗通过大量的史料搜集和研究,深入分析了万历年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乱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展示了明朝晚期的种种困境和隐忧。

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明代晚期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动态。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对明代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万历十五年》是一本较为专业和研究性的历史著作,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可能较为有吸引力,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历史基础和专业知识来更好地理解。

所以,是否值得一读要根据读者的兴趣和阅读背景来决定。如果你对明代历史有浓厚兴趣,喜欢深入探究历史细节和文化背景,那么《万历十五年》将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历史著作。




大学的时候读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以一个不甚引人注目的历史年份(1587年)为切入点,发散开去,分述主要代表人物在道德主义极盛的明朝的悲惨历史命运。论证中国传统的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因缺乏数目字管理,导致中国迟迟未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如“潜水艇夹肉面包”。文官集团如上层长面包,大而无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如下层面包,缺乏有效组织。中间夹肉,是以科举为表现形式的体现尊卑男女长幼秩序的道德规约。这种传统社会无法局部改造,但恰恰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本书贡献有二:

一是运用传记体例方式构建历史断面,独具一格。

二是提出“大历史观”,即从技术或数目字管理角度看历史。

全书结构安排,形散神聚。全书用1587年前后看似琐碎的历史事件,把六个人物串联起来,以此来阐述中心论点。全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作者开篇点题,通过介绍万历皇帝成长过程,论证皇帝及官僚体系已被道德主义捆缚,作为道德的衍生品及表现形式——礼仪,充斥整个国家治理体系。

第二至四章是第二部分。通过对两个性格、能力各异的首辅的介绍,进一步阐释明朝的道德治国。作者认为,文官的精神支柱是道德,以自我牺牲自许。但“体制上又存在那么多罅隙,给这些人以那么强烈的引诱”。因此,官僚行政体系不能为道德所完全统一,始终存有双重性格,其治国弊端亦显而易见。

第五至七章是第三部分。该部分以文官、武将和思想家三个人物为代表,进一步论证道德治国的局限。三人的历史结局证明,“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作者通篇认为,封建中国更替至明朝,整个社会,上至帝王,下至黎庶,人的主体性已被道德主义所吞没,人的行为已被道德主义所束缚。这种异化,不仅迟滞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更严重扭曲人性。而这种道德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读下来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一般有非历史学专业的让我推荐历史学通识方面的书的话,我就会推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种大历史观的视角和叙事方式,确实值得一读。




《万历十五年》对于传统唯物史观的大陆史学界人来说,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刚改革开放,还没有接触过欧美历史研究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的叙述历史方式,给人一种新的可能。不过,这也仅仅只一种可能。

黄仁宇先生也以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作为一个角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作用”。他似乎看到明朝的传统社会虽然表面上井井有条、秩序森严,而实际上却是人治之下的混乱,缺乏一定的制度管理。如,中国当时军队很多,机构重叠,当官的很威武,当兵的也不少,手里都持有武器,但都不能对敌。

黄仁宇先生还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来考察,结果都不尽人意。然而明朝理学盛行,各种礼仪、礼节、风俗习惯无一不程序严格,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成为当年的主流官方文化。不要命而只要面子的风俗礼教形成了明朝特定的人格倾向,也注定了军民遇到大灾大难时候的退让和恐惧,这样的军队也不会有战斗力,因为士兵们都来源于受到深刻理学毒害的民间百姓。

黄仁宇认为从儒学的发展阶段来看,万历年间是儒家思想的鼎盛时期,从生、长、盛、衰的角度来看,它已经面临着衰亡了。在这个时候,如果有研究和相信历史循环论的思想家们就应该提醒明朝该警惕了。而且,中国必须从一个靠等级制度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制度化来管理的国家了。

到这里,我们渐渐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他是把对明朝的历史宏观的概括落实到了微观的对个人的考察上。

无论政治家张居正还是申时行,军事家戚继光,还是思想家李贽,不管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明朝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而究其原因,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各种制度和举措造成的,再甚至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

黄仁宇先生认为,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着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上也以明代为甚。这种维护落后的农村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黄先生还认为这一切的症结在于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张居正在制度不能管理地方时启用私臣效忠,申时行企图用四书五经来调和文官集团的种种矛盾,戚继光同样组建了对自己誓死效忠的军队,但这一切,无助于解决制度上的弊端,无助予改变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最终为僵化的体制所吞噬。

因此可以说,他们瘫痪的原因非在自身,而在于他们奋力维持欲使之永存的文化机制。

黄仁宇用大历史观来写《万历十五年》,强调中国古代缺乏有效的数字与技术管理,最终使得国家发展落后。这种数字技术管理的思想则带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以现代眼光评价历史,这是缺乏实证科学与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不是简单的进化论,更不是简单的纵向比较,一个制度的好坏要和当时的历史水平比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理解来批判,因为这种批判是无意义的,没有可以借鉴的。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治史观念与西方治史观念的不同。



《万历十五年》的成书目的在书中结尾部分可以被清晰地领悟到:“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对儒家思想繁文缛节的批判,他发现:儒家学者们学习到的只是单一的封建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搞的都是社会关系。他们尊奉的都是人文精神,缺少的却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和经验,而国家的平稳、现代化发展需要像今天一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相得益彰,国家的栋梁也应该如此培养,否则会误国误事、害人害己。

他的这一言论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不管怎样说,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仍然能够带给我们启示,这使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增加了一种角度和见解。不过仅仅是一个角度!

黄仁宇先生用自己的大历史观解读历史,我认为只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而已。他可能想告诉当今世人一些历史经验,让我们引以为鉴,古为今用。但其完全忽略了历史的书写是有其深层文化伦理和民族意识的。

黄仁宇先生虽然说是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在《万历十五年》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重道德管理国家而轻技术管理的现实。但其简单的将道德管理看做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也简单的认为中国缺乏数学技术应用,都是浮于表面而失去了内在剖析,还是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结论,并没有抓到历史的实质。



另外,关于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更多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站在西方现代历史文明的“权威性”下来看历史,这个所谓的大历史其实还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小范畴描述,并不能勾勒出历史的变迁演进。

此外,关于明朝制度的落后于腐败堕落,其实也是相对于理想的西方现代(特别是黄仁宇所处的欧美制度上升期)来说,这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虽然这种大历史号称:将目光投射到中国明朝和16世纪世界其他重要国家身上,以500年的历史长焦距审视中国封建制度的沉沦和欧美兴起,跳出传统史家用抽象的道德贤愚来总结历史兴废的狭隘框架。但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历史局限性。




《万历十五年》是美国华侨黄仁宇所著,这本书从1997年问世以来,获得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多所大学的采用,目前已经发行数百万册,本书原版是英文版,后被译为日文版,德文版,中文版等多种语言版本。黄仁宇在这本书中用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元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所发生的故事。从万历十五年做为切入点,结合万历登基之后所发生的大事件,揭示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原因。

因为作者是在中国出身成长而移民美国的华侨,因此,他的这部著作中有着更加客观和独特的见解,他以纵向比较的观点,即公元1587年也是欧州西班牙舰队全数出动征战英国的时间,而这个时期中国的朝政却陷入一种困境。万历皇帝,这个在明朝历史上争议颇多的帝王,从这一年开始,一改以往励精图治,勤政有为的性格特征,陷入一种颓废,不顾朝政的状态。作者用平淡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万历十五年朝廷和民间的场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深层次的,是由于统治方式的固化,阶级分化的产生的。

全书采用了较多的明史资料,又由于在我国发行的是中文译著,有些表达方式可能会对读者产生困扰,不过总体而言还是能够看明白的。这本书的中文版曾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个人建议还是非常值的一读的。




此书还是挺值得看的。

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是他的年号!如同“雍正”“康熙”“乾隆”一样,是皇帝在位期间用来记年的!他九岁登基当皇帝!万历十五年是指公元1587年,万历皇帝年满24岁,居皇位已达十五年之久。这一年实际上平平淡淡,没发生什么大事,即使当年气候反常,当时的都城北京夏季干旱,殃及山东一带,五六月有时疫,南方又因降雨过多而遭洪,秋后山西地震,但这些小灾小患相比我国的国土之大来说根本不算啥!但是这年辅助万历的名臣勇将都相继飞升了!首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孤独终老,抗倭英雄戚继光也走到了尽头,失去良臣勇将的大明朝开始走向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万历   儒家   明朝   历史观   文官   明代   中国   落后   皇帝   道德   制度   社会   作者   国家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