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皇帝,他在位期间,不仅在文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武功方面也有所建树。

从文治方面来看,景泰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场、改革税制等,这些改革都有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此外,景泰帝还注重教育,重视科举制度,提倡文化教育,为明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武功方面来看,景泰帝在位期间,成功平定了一系列的叛乱和战争,如镇压了张士诚的“靖难之役”、平定了陈友谅的“大西军起义”等,这些战争的胜利保证了明朝的安定和统一。 综上所述,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他的政治改革和战争胜利都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谋略角度来看,朱祁钰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首先,他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使得朝廷的权力更加集中。其次,他加强了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使得官员的能力和品德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此外,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推行了“海禁”政策,加强了海防,保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

然而,朱祁钰在位期间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过于信任宦官,导致宦官集团的势力日益壮大,对朝廷的稳定和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他还过于重视道教,对宗教信仰的推崇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总的来说,朱祁钰是一个有远见、有决策力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他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评价他的同时,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朱祁珏在国家危亡之际,被孙太后和群臣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只因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南宫复辟‘’而下台,凄惨以终。

评价明代宗,不得不先说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亲率大军征讨瓦剌,兵败土木堡,50万明军,仅剩千人逃归,英宗被俘。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明英宗朱祁镇

要说英宗根本就不应该回来,死了最好。被俘本身就是奇耻大辱,况且战败之因皆由他宠信王振,一手酿成的。拿将士的生命当儿戏,这个愧对列祖列宗的皇帝活着就是罪恶。然而,他竞不死,所以就为景泰帝后来造成了致命伤害。

本来无心皇位的郕王朱祁钰登基后,可比那个"死不了"的英宗朱祁镇强百倍,在蒙古瓦剌大军兵临城下之时,能够稳住阵角,重用于谦,将北京城防大权全部交付于他。同时,下诏外省军队进京勤王。在君臣的通力合作下,经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反击,最终取得了对瓦剌大军的决定性胜利。

景泰帝朱祁钰

景泰帝统治期间,知人善任,改革积弊,重用贤臣,重组内阁,把有能力品行方正的文臣武将充实到六部,从而使政令更加畅达。尤其是经济上,轻徭薄赋,施恩于民,在当时为百姓称道。有一年,山东、河南等地大旱,景泰帝下诏免除了这些受灾地区一年的赋税。而且他还倡导开源节流,甚至严命宫内勤俭节约,不得滥用开支,坚决的减少宫内的采办。朱祁钰还鼓励全国发展农桑经济,治理水利等等。

这样一个称职皇帝,就因为他政治上的不成熟败在了他"死不了"的哥哥明英宗手里。

说实话,在明英宗被瓦剌扣押之际,景泰帝从心里是不希望他回来,所以多次拒绝瓦剌讲和的要求,但他斗不过孙皇后一班人,因为刚继位,根基未扎实。在朱祁镇复归被软进南宫的八年时间里,要想治人以死,作为皇帝没有想不出来的办法,除非傻子。这就说明景泰帝对朱祁镇尚残存一丝兄弟之情。

左传有言:匹夫以爱亲为仁,在上以利国为仁,苟利于国,何亲之有?

显然,在关健时期景泰帝还没有狠下心来。百姓所想的生计,帝王所虑的应该是社稷。这在他没有彻底铲除朱祁镇余党中,就己经暴露了他的致命弱点:政治上不成熟。

因此,在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密谋下,朱祁镇成功复位。

不到半年,景泰帝便凄惨以终。明代宗朱祁镇以亲王礼葬于西山。




善于谋国,拙于谋身。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宣宗朱瞻基天纵英才,能文能武。朱瞻基的父亲是仁宗朱高炽,他两人在位期间合称“仁宣之治”。大明1368年建立,明仁宗1424年登基,其时经太祖、太宗励精图治,大明统一战争已完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明宣宗是在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的疼爱下长大的,跟祖父朱棣出征过漠北,书画堪称精品,驾驭群臣轻车熟路,恩威恰到好处,可谓文武全才。但是,天不假年 ,当了9年皇帝,37岁就去世了。

宣宗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祁镇,二儿子朱祁钰。宣宗去西天的时候,大儿子朱祁镇才8岁,老二朱祁钰才7岁,同父异母。朱祁镇登基后马上就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到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朱祁钰已经二十二岁了,居然还没有按照祖制出京城就藩,而是留在了北京,明代皇子一般15岁左右就开始离开京城到封国去了。从这事也可以看出哥哥朱祁镇很疼爱弟弟朱祁钰。

英宗朱祁镇冲龄继位,大政多赖“三杨”,后来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1449年,在王振等人忽悠下,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让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朱祁钰监国,结果朱祁镇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被俘。我们现在来看看,皇帝御驾亲征,让弟弟监国,这事匪夷所思,皇帝御驾亲征的事情多了,但都是太子监国。

让弟弟监国的事情不要说在大明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封建王朝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朱祁镇就不怕弟弟黄袍加身?不担心自己回不来北京?后来,朱祁镇真的被蒙古人抓走了,20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掳走,蒙古人咄咄逼人,北京岌岌可危。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已开启转移财产,面对这样重大的危机,朝堂之上围绕是“战”还是“迁”开展了激烈竞争。1449年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压阵,朱祁钰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于谦站出来说,要以北宋为教训,指责南迁是亡国之论。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有人上书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禀明孙太后,最终在九月拥立朱祁钰为帝,明年改元景泰,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仍为太子。

我们来看看,皇帝被俘,皇帝有儿子的情况下,没有让儿子继位而是让皇帝的弟弟继位,这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好像只发在宋朝发生过,宋太祖死后不是儿子继位,是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没有让儿子继位的理由是主少国疑,这是什么风格?这就是以国事为重的风格。这事是孙太后同意的,英宗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朱祁钰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从当时危急形势来说,拥已经成年的朱祁钰当皇帝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能做到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此时大明臣子的胸怀和后宫的开明。想想清末,那个叫慈禧太后的女人,亲儿子同治死后,立了4岁的载湉;载湉死后,又立3岁的溥仪。在国家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慈禧也不愿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误国误民近半个世纪。

朱祁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蒙古人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也先发兵攻打北京,朱祁钰依靠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在同年十一月击退也先的部队,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也先。此时,朱祁钰的威望也达到顶点。后来,也先见捞不到好处,便想放回明英宗朱祁镇,借此求和。也先想放,可朱祁钰不愿意接。于谦对朱祁钰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您还是皇帝,所以理当尽快接哥哥朱祁镇回来。朱祁钰见于谦都这么说,就同意了。

哥哥回来了,朱祁钰亲自出城迎接哥哥,并行拜见之礼,一年没见,哥俩互拉双手,泪涕沾襟,半真半假,但兄弟情的确在。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俘后对方没有索取到任何东西的也是闻所未闻,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

但是,朱祁钰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严加防范,不得出门,不得与外界联系。这就是朱祁钰的不对了,哥俩幼年丧父,一起大,哥哥对自己疼爱有加。当上皇帝后,朱祁钰大权在握,不愿意放手,这个好理解,是朱祁钰挽救了北京、挽救了百姓,挽救了大明江山,理应继续干下去。但软禁哥哥有点不近兄弟情深。

但是,后来,朱祁钰通过贿赂大臣,废除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事,朱祁钰的汪皇后是坚决不能同意的,汪皇后还算明白人。但朱祁钰一意孤行,不但不听汪皇后的,还废了汪皇后。刚才说了,朱祁钰保国有功,未把皇位交还给明英宗说得过去,但他把明英宗朱祁镇之子的太子位废了,就过分了,引起大部分朝臣不满,许多大臣认为朱祁钰私心过重,有失民心。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再没有儿子了。此事对朱祁钰打击很大,但朱祁钰这时才25岁,再 生出儿子 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已有大臣上书呼吁朱祁钰恢复原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最为著名的是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他上书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就是说,皇帝,你看看,你强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下好了,太子死了,说明天命不可违。朱祁钰大怒,把钟同乱棍打死。大明的臣子真是敢说。

后来,朱祁钰再也没有生出儿子。当了8年皇帝后病重,部分大臣迎接哥哥朱祁镇复位。朱祁钰知道后,说:“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度尽劫波兄弟在。事已至此,我想朱祁钰终于醒了。朱祁镇复辟后两三天,在朝堂之上对大臣们说,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但一个月后,朱祁钰死去。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说,朱祁钰要强于哥哥朱祁镇,但是朱祁钰一生最糊涂的事情就是废立太子。在处理太子废立问题上过于草率和一意孤行,使得自己的威望大打折扣。所谓利令智昏,连自己的皇后都坚决反对的事情还要去做。古人说“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当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死去,就应该深刻反思,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天命保有敬畏。倘若此时朱祁钰能幡然醒悟,复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夺门之变”就不会发生。

复辟后,哥哥朱祁镇废他帝号,降他为亲王,说他不孝、不弟、不仁、不义,臭名昭著,神人共愤,死后也是以亲王礼仪下葬,并未入葬十三陵。朱祁镇复辟后又当了8年皇帝,死后太子朱见深继位,承认叔叔朱祁钰是皇帝。到南明弘光政权时,给予朱祁钰完全平反,上庙号为代宗。总的来说,他们哥俩关系还是不错,没有发生兄弟之间动刀动枪的事情,没有流血。毕竟,皇位摆在那里,在有机会争的情况下,不争不可能。

总的来说,朱祁钰知人善任,信任贤臣,远离小人,但是没有处理好与哥哥的关系。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钰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时,任弟弟为监国。毫不犹豫的将皇位暂时让这个看起来很老实的弟弟坐着。

当时的朱祁钰确实一副很老实的样子,品行温和,十分规矩,从来没表现出对皇位的羡慕。也正是如此,皇兄十分信任这个弟弟,并且一直和他关系不错。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和二十万大军兵败土木堡,皇帝成为蒙古阶下囚后,历史的焦点才逐渐聚焦在他的身上。

明代宗朱祁钰像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这是得知明军大败,皇帝生死不明这个确切消息后的第一次朝会,一片阴云笼罩着紫禁城。朱祁钰做梦也没有想到,哥哥会一败涂地,败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大明的江山已受到莫大的威胁。朱祁钰相当紧张,又毫无执政经验,只好一言不发,忐忑地等待大臣的建议,结果文武大臣百官在朝堂上什么也没说,只管嚎啕大哭,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鸡。这是朱祁钰留在史书上的第一个镜头。

第二个镜头,名字叫午门血案。同年的八月二十三日,紫禁城的朝堂上,明朝的文官集团率先向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发起严厉攻击,提出“杀王振同党,灭其全族!”,并当场打死锦衣卫指挥马顺、王振同党毛贵和王长随、王振的侄子王山。朝堂上竟然发生如此混乱之事,吓呆了龙椅上的朱祁钰,死人被殴毙后,他惊慌失措,只想赶快逃到宫里去,幸好关键时候有于谦一把拉住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慌乱中的朱祁钰这才依于谦之话下了命令,暂时稳定住了百官的情绪和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局势。

由以上两个事件可知,朱祁钰其人,确实是一个能力平庸的人。

《明史》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从朱祁钰说的“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之前没有考虑过皇位的事情,并且确实是一个处事能力很一般的人。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有言:“景帝之于上皇,始终无迎驾之说致也先,其不欲上皇之归,自是本意。但其阻上皇之归,乃纵令诸将奋勇御敌,而不与敌和,使敌失贡市之利,则愈阻驾返而敌之送驾愈急矣。”

朱祁钰内心是不想让哥哥回来的,然后就让将士奋力抵抗瓦剌,又不与瓦剌讲和,使游牧民族无法通过互市获得必须的生活用品,想用这种方式阻止瓦剌返送朱祁镇,却起到相反的效果。由此亦也可知朱祁钰理政处事之不成熟。

暂不说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的种种所为,单从个人能力方面讲,确实是比较平庸的。

然而平庸的皇帝不一定就治理不好国家,无为而治总强过瞎折腾。

《明史》对其总结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这可以说是对朱祁钰较为公正的评价。




明代宗虽然个人能力差,但是他能任用于谦和王文等一批贤臣,上下一心,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大明免遭赵宋的厄运,难道这不是一代明君的表现吗!

明君者,无他,能任贤也。相比之下,他的哥哥明英宗,任用奸佞,祸国殃民。不明是非,杀害忠良。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如果不是明代宗这十年,蒙古鞑子又将肆虐神州,仅此一功,明代宗将名垂青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景泰   明代   大明   明朝   蒙古   御驾   皇位   太后   大臣   北京   太子   皇帝   弟弟   儿子   哥哥   评价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