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

刘邦之所以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信任人。刘邦用人不疑,给予手下人充分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真诚和被重视,从而甘心为他所用。
  2. 格局大。刘邦目光长远,能容纳不同的人才,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
  3. 有胸怀。刘邦心胸宽广,对手下包容性强,能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
  4. 知人善任。刘邦了解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根据需求和特点来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
  5. 赏罚分明。刘邦制定了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公平公正,让手下人信服。
  6. 善于沟通。刘邦擅长与人沟通交流,能够及时了解手下的想法和需求,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7. 懂得人性。刘邦了解人性,善于利用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来驾驭人才,让手下人感到被理解和被重视。




简而言之,就是刘邦会做人。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起点极低的皇帝之一,他用七年的时间,从一介平民到坐拥天下,不仅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还击败了历史上少有的战神项羽,最终建立了强大的汉朝。

而刘邦本人,早期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老粗,在其年逾四十之际,尚且身无寸功、手无万贯,整日里饮酒吹牛,说其是“无赖”都不为过。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把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不世出的人才聚拢在一起,并还能成功地驾驭,让这些人甘愿为刘邦鞍前马后、出生入死。

就连刘邦自己都承认,他谋略不如张良,统筹不如萧何,打仗更是不如韩信,既然如此,这些人又是为何愿为刘邦出死力呢?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刘邦虽然是个大老粗,但其敢于担当的品质让人安心,任人唯贤的德行让人宽心,会做人,是刘邦致胜的法宝。

如果说有这么一个老男人,年龄已经三十大几,接近四十,但毫无成就,并且未婚生子,还整日里游手好闲、喝酒吹牛,这样的一个人,你认为他日后还会有什么很大的成就吗?

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人完了,没救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余生只有四个字,混吃等死。

刘邦就是这么一个人。

刘邦是沛郡丰邑人(今江苏丰县),其祖上根据记载,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刘邦的祖父,还曾任魏国的丰公。

不过到了刘邦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已经是平民之家,刘邦出生时,其父刘太公,只是一个土里刨食儿的老农民。

这样的家庭,如果想日子过得好点,那只能是辛勤劳作,但刘邦却偏偏不。

少年时读书,极不认真,年龄稍长后,又不喜欢下地劳动,气的刘太公大骂刘邦,不如他哥哥刘仲。



不仅如此,刘邦还经常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他曾经十分仰慕魏公子信陵君,便出走投奔,但在外混了几年后,一无所获,最终还是回到老家沛县。

机缘巧合下,刘邦当上了沛县的亭长,这个相当于当地派出所所长的职务,让刘邦如鱼得水,在此期间,结识了大批和他一样的“有识之士”。

但即便是当了个小官,还是穷得叮当响,以至于吕太公宴请当地名流时,无钱随礼,只得厚着脸皮去混吃混喝。

此时的刘邦,已经年近四十,却依然是毫无建树,一事无成,看着秦始皇的车队威风八面的过去,也只能羡慕的说道:“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若干年后,推翻秦朝,击败项羽,成为了一个大汉王朝的缔造者,这不仅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想不到,恐怕胆当年的刘邦自己也想不到。

“平庸”如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手下人才济济是分不开的,如萧何、韩信、张良等,这些人中,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当世不得多的的人才,刘邦自己都承认,在很多方面,他的能力,与下属相差甚远。

那么,刘邦又是如何驾驭这些比他厉害的人呢?



在某次刘邦主持召开的座谈会议上,刘老板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自己进行了剖析,也对自己做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

刘邦所表达的意思是,在谋划领域,他不如张良(子房),在后勤统筹方面,他也不如萧何,而在军事领域,更不如韩信。

刘邦对自己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十分的中肯,事实上,刘邦的个人能力,确实不如这些人,就拿军事领域来说,刘邦直接参与和指挥的战斗,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比如差点要了刘邦小命的白登之战。



刘邦虽然能力不如手下,但却能让这些人才甘心情愿的为其效力,你是军神也好,或者谋圣也罢,总之都乖乖地听刘老板的话,这就是刘邦最大优势。

此三者(指萧何、张良、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

“能用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的难,无论是哪朝哪代,但凡是人才,都有一定的脾气,如果想驾驭,就需要极为高明的手段。

刘邦的老对手项羽,手下不是没有人才,别的不说,就一个范增,可以说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但可惜的是,项羽却连范增都不能用,最终被迫自刎乌江。

而刘邦手下,人才可不仅一个,是好多个,但他却能很好地“用之”,能够驾驭得住,这恐怕就是最大的能力了。

如何驾驭人才?刘邦的致胜法宝就三个字,会做人。

“会做人”第一点,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你的想法很重要。

萧何在向刘邦举荐韩信时,刘邦对于韩信,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甚至隐隐有拒绝的意思,是在萧何的一再坚持下,刘邦才“勉强”同意。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两人的对话中,刘邦一直强调的,是你萧何十分的重要,至于韩信,无所谓。即便是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也一直在讲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是你萧何举荐的,我才会同意。

也就是说,刘邦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没有你萧何,说一千道一万,我也不会用韩信的。



刘邦不知道韩信是良将吗?他必须知道,想不想用?当然想。

但是,刘邦却隐藏了对韩信这个良将的渴望,反而不断地向萧何灌输,因为你萧何重要,我才同意重用你举荐的人。

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因为你在我眼中,非常重要。

“会做人”第二点,前后反差,营造被重视氛围

骊食其投奔刘邦时,刘邦叉腿歪坐,极其不礼貌,气得骊食其大骂,刘邦这才用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他。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骊食其是自荐于刘邦的,他可以说算是一个“投机者”,在投奔刘邦之前,也曾观察过数十个当时的将领,但最终选择了刘邦。

之所以选择刘邦,一来是听闻刘邦有雄才大略,二来呢,是听说刘邦傲慢无礼,这就让骊食其对刘邦十分的感兴趣。

在初见刘邦时,骊食其就见识到了刘邦的傲慢无礼。



叉着两条腿,两旁还有女仆给刘邦捏脚,坐没坐样,一脸的痞相,这就是骊食其第一次看到的刘邦。

不仅如此,在骊食其挑衅性地问刘邦问题后,刘邦一言不合,就对其破口大骂,称之为“竖儒”,活脱脱的就是无赖。

而这种形象和对话,是刘邦故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在骊食其撂了老底后,刘邦立马起身整理仪容,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他。

这个时候,骊食其有什么感觉?很有成就,认为是自己的一番话,让刘邦改掉了傲慢的毛病,心中那个满足啊。

实际上,这一切只不过是刘邦故意设计出来的,先是极不礼貌,然后开骂,最后经过说教,又表现出恭敬,这就会让如骊食其这样的文人有一种错觉,我很有本事嘛!

自我成就感强烈,感觉受到了重视,怎会不死心塌地?

“会做人”第三点,我能捧你,自然也能治你

驾驭人才,只依靠胡萝卜肯定是不行的,适当的时候,大棒也是非常有效果的,这会让厉害的手下,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

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以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被围困在荥阳,急的是无以复加,多番辗转腾挪后,才勉强逃了出来,而此时的韩信和张耳,在拿下赵地后,却并没有前往荥阳救主。



此情此景,换做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勃然大怒,何况现在刘邦还正是需要救援的时候,但刘邦却上演了一出“只身夺兵权”的精彩戏码。

在韩信、张耳还以为刘邦仍在荥阳时,却不知刘邦已经来到大营之中,在他们呼呼大睡的时候,刘邦已经接管了他们的部队,并对首领进行了更换。

隐藏身份混入军营,先夺权再告知,等到你们反应过来时,已经是光杆司令了。

这样大胆的做法,也只有刘邦干得出来,不救我没关系,我能只身来到大营,拿走你们的部队,让你们马上失去根基!

尤其是刘邦来到大营后,诸将领马上自动听命于刘邦,并对刘邦到来的消息严密封锁,以至于韩信、张耳二人,是最后才知道刘邦已经到来的消息。

你韩信只不过是一个统帅,而我刘邦才是君主!

如此操作,就让韩信在心态上立马矮了一大截,自此之后,对于刘邦,韩信一直有着极深的阴影。

日后韩信犹犹豫豫的不敢反,也正是如此。

能捧你,自然也能治你,就是要让你知道,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当然,刘邦的驭人之术远不止此,能够在乱世中拉起大旗,让各路豪杰心甘情愿的跟着刘老板奔前程,刘邦自然是有许多过人之处,就连伟大领袖都曾经评价刘邦为“高明的政治家”,足以可见刘邦在驾驭人才这个方面,是有极为独到的技巧和能力的,也只有如刘邦这样的人,才能在群雄四起的秦朝末年,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总把别人当傻子,自己也许才最傻;如果觉得刘邦不厉害,那极有可能是政治小白。

刘邦是个政治家,而且是在东西方世界都备受肯定的那种。

我们的伟人曾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虽然笔者并不认为刘邦的地位比得过秦始皇,但他作为一流政治家的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刘邦之所以给人留下“不厉害”的印象,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

其一,他是个出身、长相、履历都极其一般的“三无”人员,与出身贵族、年纪轻轻却又“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相比,实在过于平凡。所以,他能在楚汉之争中获胜,显得像是一种“传奇”;

其二,他自己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谋划不如张良,搞后勤比不上萧何,打仗在韩信面前就是个渣。

事实仿佛确实如此,但这更像扮猪吃老虎。刘邦看似缺少的这些优点,并不是政治家的必备技能。我们之所以重视出身、才能,是因为这些东西很直观,容易理解;而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凭借那些看似不明显、却能对“势”产生决定作用的领导者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驾驭”各类优秀人才,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秦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贵族政治彻底崩溃的时代,新旧秩序的碰撞、道路选择的博弈,给了刘邦这种基层精英崛起的机会。

秦国统一六国,不仅仅体现了绝对力量的可怕,更证明了“秦制”这一新事物的巨大优越性。在它面前,持续了数百年的传统贵族体系无比脆弱、不堪一击;军功爵制带来的效果,也充分证明:除了贵族,寻常人也能影响历史的发展。

这就是陈胜这位底层百姓能够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的底气。他们反抗的,也许不是秦制,而是秦二世在位时越发严苛的剥削;毕竟在以往的贵族体系下,老百姓面临的并不是安居乐业,而是“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或者兵灾之时“炊骨易子而食......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农民起义尚且以追求政治地位为诉求,那些主导当时社会基本组织框架的基层人才呢?答案不言而喻。如果六国贵族能够顺利复辟,首先感到利益深受侵害的,一定是萧何、张良、曹参、周苛、陈平这些在秦制下占据了一席之地的草根人才。

而楚汉战争,说白了就是刘邦所代表的基层草莽VS项羽为代表的六国勋贵,这是两种政治观念的对抗,也是基层才俊与贵族精英的搏杀。

一句话:萧何等人愿意为刘邦效力,这是刘邦能够驾驭他们的基本前提。但这一点还不够,还有刘邦个人的主观原因。



刘邦天生自带亲和力:“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他长期和市井酒徒、三教九流厮混,即使是小卒都能与他一见如故,这种高超的人际关系天赋,使他对基层人员的好恶、脾性、诉求一清二楚,对人性有着精准的洞悉。

他为人宽厚、不计小利,为人有担当,让人愿意与他共事。押送囚徒的路上遇到逃亡事件,他不像其他官员一样严加追捕、推卸责任,而是大手一挥,把人全放了,自己则从基层官员沦为逃犯;英布投奔刘邦后,欣然发现“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自己的待遇跟刘邦一模一样,从此铁了心跟项羽对抗。正是这种人格魅力的加持,让楚怀王身边人一致认为他是“宽大长者”,为他提供了带兵进入关中的机遇。

他善听人言、从谏如流,让人体会到被尊重、被需要。初次见面的郦食其指责刘邦对待长者不礼貌,他立即起身致歉;进入咸阳后,身为一个正常男人,面对美女珠宝的巨大诱惑,他能对樊哙、张良等人的劝谏言听计从;鸿沟化解后,他能及时听张良、陈平的建议,起兵追击项羽;称帝后,齐人刘敬建议建都形胜之地咸阳,他毫不迟疑的接受......在绝对的权力体系下,身为领导者,最难得的一点,就是愿意冒着权威被挑战的风险、虚心接受下属的意见。即使在现代企业中,你是愿意与能够听从你意见的领导共事,还是跟随一个处处唯我独尊、时时“老子天下第一”的上级?



他知人善任,能够激励人才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我们时常戏言,领导主要有两大职责,一是拍板,二是用人。在知人善任这方面,出身底层的刘邦,以他对人性的精准洞悉,做到了封建帝王的极致。比如在刘邦去世前,面对吕后对人事安排的疑问,他一口气指定了萧何、曹参、王陵三代宰相;并且还特意指出,王陵太憨厚、陈平不能独当一面,这俩人必须要配合着共同使用;而且,周勃为人厚重,安定刘氏江山离不开他,所以得让他做太尉。

西汉初期的政坛,几乎与刘邦去世前的安排完全吻合,这种在人才使用方面的“上帝视角”,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上都属罕见。

刘邦精于帝王权术,善于制衡各派力量。人性往往是最不可靠的,制度、权谋必不可少;刘邦要驾驭一众人中豪杰,光靠亲和力、大度、知人善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各派互相牵制、制衡,是刘邦驾驭手下常用的手段。比如他任用刚刚投奔自己的陈平当护军,以打压周勃、灌婴等老部下的骄傲心态;他借着萧何力荐的理由,起用默默无闻的韩信为大将,以牵制沛县老人、巩固自己的主导权;在分封功臣时,他故意抬高萧何、贬低曹参,意图制造两派对立,以便自己居中制衡、博弈。



其实,仅仅从萧何、陈平、张良等人为了自保纷纷各显神通这一现象,我们就会明白,刘邦的才能有多么高超。如果这些人才真的比刘邦厉害,他们何必对其如此畏惧?人人都能看出来的才能,那不是最厉害的本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无形中把一众人才笼络在麾下,既能激励出他们的最大能耐,又能死死限制他们的空间,这才叫顶尖政治家。





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就是领导,比如刘邦,刘邦从一介平民开始,只用了七年时间,就统一了整个天下,不仅消灭了强大的秦朝,而且还击败了历史上千年一出的军事奇才战神项羽,把另一个千年一出的兵仙韩信管得服服贴贴,这种管理才能就是刘邦最大的能力。

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人人都是当时的超级人才,但都被刘邦驾驭,刘邦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论谋略不如张良,论内政不如萧何,论军事不如韩信,但是三人都被我刘邦管,所以我刘邦才能成功,刘邦说的话确实有道理,那么刘邦是如何驾驭人才的呢?

刘邦

要驾驭人才的第一个手段就是能满足人才的需求。

其实说驾驭人才,也就是管理人才,人才为什么心甘情愿地给你驾驭呢?当然是他能从你这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比如韩信,一生的梦想就是出人头地、出将入相、封侯拜王,项羽不能给韩信,所以韩信离开项羽,找到刘邦,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开始重用韩信,并且给了韩信一个独自发挥能力的平台,让韩信独自领军作战。

然后韩信依靠自己的才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而刘邦对于韩信的封赏毫不小气,萧何介绍过后,刘邦就封韩信为大将军,你想想看,大将军可是三军之首,韩信这个一无经验,二无名气的年轻小伙,凭什么让刘邦这个年过半百,很有江湖经验的人一下子就封了最高军职给他,就凭刘邦敢用人这一点。

当韩信请封代理齐王时,刘邦直接封给了韩信齐王,去掉了代理二字,刘邦以超出人才预期的封赏打动了人才,这是管理上的一个方法,比如你问老板要10万一年的工资,但老板给你12万一年,你一定会被老板的大方所感动,于是拼命工作,但前提是你得有这个能力,并且老板也敢用你,刘邦对于韩信就是这样。

刘邦与韩信

所以有人劝韩信背叛刘邦,韩信根本不听,因为在那个时代,刘邦是唯一敢给韩信重用的人,并且舍得用,所以说刘邦满足了韩信的所有需求,韩信也愿意跟着刘邦,更愿意被刘邦驾驭。

再比如张良,张良的需求是什么?张良的需求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反秦。张良是秦始皇时期除了荆轲之外刺杀秦始皇最有名的人,张良祖上是韩国贵族,秦始皇灭亡了韩国,张良因为国仇家恨,所有一心反秦,两个相遇后,张良发现刘邦是个奇才,能听懂太公兵法,而且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听懂的人,这也就成为张良的知己。

张良给刘邦提意见,刘邦基本上全盘采纳,固然因为张良的意见是正确的,更因为刘邦愿意接受张良的意见,很多领导人并不一定能接受正确的意见,刘邦不是这样的,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并实施成功后,张良就很有成就感,当然了,张良这个人一不贪财,二不恋权,三不好色,只喜欢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刘邦能听从张良的建议就已经让张良很感动了,张良再借助刘邦之手灭秦也是一样的,所以张良愿意跟随刘邦,也愿意被刘邦所驾驭。

刘邦与张良

再说萧何,萧何与刘邦是老相识,又是同乡,刘邦起兵后,萧何的地位高于刘邦,但萧何缺乏领导力,所以让给刘邦,萧何以秦朝官吏身份,既然走出了反秦这一步,就只能一直走下去,萧何的需求是什么?就是事业成功,家族平安。

而刘邦无论是在反秦战争,还是在楚汉战争中,都表现出相当高的领导才能,作为第一个攻进关中的诸侯,刘邦的能力在当时是出众的,萧何对刘邦非常熟悉,明白只有跟着刘邦才能有事业成功的机会,才能永保家族平安,所以萧何一直跟着刘邦,并且心甘情愿地被刘邦所驾驭。

再比如陈平,喜欢贪财,但刘邦并不介意,只要陈平完成了任务,刘邦并不追究,甚至为了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刘邦一次给了陈平四万金,这是一笔超级财富,陈平喜欢钱,刘邦给了,但陈平仍然办成了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如果陈平办不成,那等待他的不是牢狱之灾就是杀身之祸,所以陈平愿意跟随刘邦,愿意被刘邦所驾驭。

刘邦与萧何

还有叔孙通,秦朝的旧官吏,因为擅长礼法,在刘邦这里得到了应用,所以愿意跟随刘邦,郦食其,七十多岁的人了,作为儒生来见刘邦,郦食其想要的无非就是青史留名,刘邦给了,所以郦食其愿意被刘邦所驾驭。

要驾驭人才的第二个手段就是恩威并济、赏罚分明。

这也是常说的胡萝卜加大棒,刘邦作为集团的领导,并不仅仅是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而且还会让手下人产生畏惧与尊重,并能有效控制手下人才。另看刘邦平常像个混混一样,但是他能控制住人才,而不是像陈胜那样没有掌控力的领导。

刘邦与卢绾

陈胜作为第一个起兵反秦的人,成为当时最有名的人,并且第一个称王,在反秦义军中有很高威望,但是陈胜管不住人,他派出武臣攻打赵地,结果武臣自立为王,这就是管不住人的下场,武臣是陈胜的手下,陈胜对武臣却毫无办法,只能让他自立,还不能攻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乏管人的手段。

田臧杀了吴广,陈胜毫不追究,吴广可是陈胜起兵的搭档,田臧犯了死罪,陈胜居然不追究,那将来还发生这种事,陈胜怎么管?管不了,这叫赏罚不分明,但刘邦完全不是这样,刘邦给韩信独立的兵权,但是刘邦时时控制着韩信的军队,让韩信产生敬畏,不敢反对刘邦。

因为韩信手下军队的主要将官都是刘邦的亲信,已知的有曹参和灌婴,还有孔将军与费将军,这些人是听韩信的还是听刘邦的,当然是刘邦,而且刘邦与夏侯婴两个人可以闯入韩信的军营进入韩信的卧室,居然畅通无阻,这明明就是刘邦掌控了韩信的军队,如果这个时候刘邦要杀韩信,那是易如反掌的简单,这也让韩信甘愿被驾驭,而不敢反。

刘邦与郦食其


要驾驭人才的第三个手段就是舍得封赏。

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吃草。要想人才甘愿被驾驭,就得对手下人才舍得封赏。韩信说项羽不舍得封赏手下,所以项羽手下人才都跑光了,比如韩信、陈平、范增,刘邦舍得封赏,所以人才全跑到刘邦这里来了。

封赏有官职、爵位、土地等方式,对于官职封赏刘邦一向大方,韩信被萧何一推荐就是大将军,陈平投靠刘邦,在项羽那里是什么职务,过来就是什么职务,值得封,至于土地封赏,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更是大手一挥说:我愿意把整个函谷关以东都拿来封赏,只要能打败项羽。这可是多么豪气的封赏,这种情况下整个天下的人才不都来了,让你刘邦心甘情愿的驾驭了。

刘邦主要就是依靠这三大手段来驾驭人才,尽管刘邦出身低微,但他的手段厉害啊,很多厉害的人才到了刘邦这边经过这三个手段都心甘情愿被刘邦所驾驭,这也是刘邦能够成功的原因所在。




按《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来看,刘邦是卷帙浩繁的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没有文化的开基帝王,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的“流氓皇帝”。刘邦带领他那帮起自蓬蒿的兄弟们打天下,化腐朽为神奇,击灭暴秦,扫平群雄,首开“布衣将相之局”,也算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呢。

司马迁用他那枝如椽之笔在《史记》中把刘邦描写成一个一身痞气的“流氓皇帝” ,但他还是能够实事求是,在对刘邦贬责揶揄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他的过人之处,那么,刘邦究竟有什么长处呢?

一个乡下无赖,却天生具有领袖潜质

刘邦小时候也读过几天书,颇认得几个字,并非全文盲,但他绝非本本分分的念书人。他不喜务农,不事产业,整日价吊儿郎当,和一帮狐朋狗友厮混在一起,其父刘老太公为此曾多次唾骂他是个“无赖”。

刘邦成人后,秦始皇已经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刘邦通过考试当上了秦的泗水亭长,主抓乡里治安,也时常押送刑徒到咸阳骊山为秦始皇修陵, 算是秦朝最基层的“小公务员”吧 。这段时间,他和萧何、曹参等郡县小吏往来密切。他虽是一介酒色之徒,在私生活上有欠检点,但为人仗义,豪爽大度,待人宽厚,胸怀大志,这些性格特点使他能孚众望。

秦末,秦始皇修骊山大墓需要大批夫役,刘邦常受命押送刑徒到咸阳骊山服苦役。

某次,他押送一批刑徒赴关中,一路上,刑徒们纷纷逃亡。到丰邑西边的一处大湖边时,晚上歇息,刘邦多喝了几杯,他暗自思忖:“秦法严酷,刑徒们已逃去大半,即使到了也要被治罪,我还不如做个好人,干脆将大家都放了”。仗着酒劲就把刑徒们身上的绳子都割开,说:“你们都各自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逃走了”。有十几个刑徒很感动,表示愿意跟他走,刘邦连夜带着这十几条汉子从大泽里遁去。

他带着那十几个刑徒逃到了芒砀山区(今河南永城附近),落草为寇。

据说在逃亡的路上,刘邦曾拔剑将一条挡路的巨蛇一挥两断。早先,秦始皇听人说:“东南有王气”。于是他多次东巡,企图镇住这股五彩云气。刘邦斩白蛇的故事愈传愈神,甚至连彭城(今徐州)沛县一带的人都听说了,一批性格强悍的年青人听到传闻后,都愿意到芒砀山来跟从他。如此一来,刘邦利用迷信以及自己的为人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 是彼时人们公认的英雄豪杰。

刘邦取天下,不靠“德”而靠“能”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刘邦趁机带领大家走出芒砀山,回到沛县,在萧何、曹参等人的配合下,诛杀了沛县令,被众人推为“沛公”,宣布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刘邦、萧何、曹参、樊哙、雍齿等人聚合沛县豪杰两、三千人,活动在今天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在转战中遇到了韩国旧贵族张良。在张良、陈平等人的运筹帷幄下,已近年近五十的刘邦由弱变强,也逐渐开始有了问鼎天下的志向。

刘邦这人确实有无赖气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很有些“六亲不认”的泼皮本性,且其人颇有权谋,能服众。而且他度量宽宏,知人善任,所以能在身边聚拢一大批英才,且这些能力很强的人都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命。这就是他能扫平群雄,击灭项羽,全取天下的关键所在。

刘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建汉称帝,不在其德,而在其能。

能驾驭那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可见刘邦的情商、智商均高人一筹

秦始皇之所以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主要是秦国经过数百年积累、发展,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后又经过六代人不懈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刘邦不同。刘邦出身寒微,以一个文化不高的乡下人,仅用几年时间便再次统一天下。不仅他自己荣登九五之尊,而且追随他建功立业的一大批乡下佬都做了三公九卿。对于商、周、春秋、战国以来极度注重门第出身的门阀祖制来说 ,这不啻于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巨大变化。汉高祖刘邦起自草莽,在当时已经引起极大的轰动,人们不免议论纷纷,啧啧称奇,史家因此将他称作大圣,百姓将他视作真龙天子。刘邦开创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

据记载,西汉的开国功臣,除个别人外,大都出身寒微。唯独张良出身最为尊贵,他是韩国故相之子。 其次为张苍,秦国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其他的人里,萧何是沛县吏掾(县衙书吏),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卒史,傅宽魏(项羽所封诸侯国)骑将,申屠嘉材官(秦役备役部队军官)。其他的陈平、陆贾、王陵、郦食其、郦商、夏侯婴等都是白徒(布衣平民)。樊哙是杀狗卖肉的。周勃则是专门替人承办丧事的。灌婴是布贩子。娄敬是赶车的。一代英才,皆出其中,这些人能文能武,都比刘邦有能耐,却追随刘邦执鞭坠蹬,东征西讨,出谋划策,一个个封侯赐爵,致身将相,此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也。

刘邦以草根身份,缺文少墨的“流氓”禀赋,能团结这么多人才一起打拼事业,在秦末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夺取天下,彻底打破了千百年来世卿世禄的定制,开创了几百年的王朝基业。他的权谋与能力可见一斑。

韩信将兵,刘邦将将 ;知人善任,采人所长

刘邦生性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他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史记》载,刘邦一向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善而从之。譬如: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攻取陈留,以此为基地,积蓄钱粮,招兵买马,徐图发展;他听从萧何举荐,筑坛拜韩信为帅;后来他听张良劝说,封兵强马壮、举足轻重的韩信为齐王;楚、汉鸿沟对峙、划界时,他听张良、陈平之劝,乘势追击大举东进的项羽。称帝后,他本欲定都洛阳,后听娄敬建议,改定都长安。这些能听正确意见,采取正确举措的优点,让刘邦脱胎换骨、 化茧为蝶、一步步走向胜利。

刘邦知人善任,能用人所长。西汉建立后,有一天刘邦和文武大臣们讨论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所在。大臣们各抒己见,刘邦都不满意,觉得没说到点上。最后他和盘托出自己的见解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即所以为吾擒也”。众人听罢,恍如梦醒,对其不凡见解心悦诚服。

即便雄才大略的韩信,对权谋老到的刘邦也无可奈何。刘邦曾同韩信发生过一场争辩,韩信认为刘邦只能将兵五千,他自己却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同时他又补充说:“陛下不能将兵,却能将臣 ”。意思是刘邦虽然不善将兵,却善驭将。韩信心里太明白了,他纵有万般之能,也逃不出刘邦的手掌心。

刘邦胸襟开阔,唯才录用,用人只看才能,不问出身,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天下英雄皆入其毃中,甘为其驱使,义无反顾地助其一统天下,加上后来他自己的进步,遂成为无敌于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时势造英雄。正是时势把一个泗水亭长铸造成了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大英雄,也开创了布衣将相之局的大汉天下。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刘邦   沛县   汉王   项羽   史记   知人善任   封赏   太公   秦朝   政治家   手下   出身   厉害   能力   人才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