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蜀国灭亡后,吴国如何撑住了多年不被灭亡?

在三国后期,蜀国灭亡后,吴国如何撑住了多年不被灭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吴国在孙权的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并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吴国在长江流域控制了丰富的资源,如江南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粮食生产能力,这为吴国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和经济支撑。

2. 灵活的外交策略:吴国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与其他诸侯国家保持着复杂的关系。吴国与曹魏、蜀汉等进行联盟、争夺和妥协,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利益。此外,吴国还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增加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3. 英明的统治者:孙权是一位有远见和政治才能的统治者。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吴国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如实行农田免役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推行文化发展政策,提升了吴国的文化水平和国家形象;同时,孙权也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吴国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自然地理优势:吴国位于长江口附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长江天堑、丘陵地形等自然屏障使吴国在战争中具备较强的防御能力,同时也为吴国提供了丰富的水路交通资源,便于军粮物资的调度和运输。

综上所述,吴国在三国后期能够撑住多年不被灭亡,是因为其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灵活的外交策略、英明的统治者和自然地理优势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使得吴国能够在乱世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为吴国的存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蜀国灭亡后,吴国还撑了那么久,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就是,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建立晋朝,内部有一大堆矛盾需要理顺,主要精力在巩固政权上,一时腾不出手来跟吴国开片。另一方面,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造反,即所谓秦凉之变, 牵扯了晋军的大量精力,晋军在河西屡战屡败,战争资源一度倾向河西,难以发动大规模的灭吴战争。

内因则是,东吴虽然从孙权晚年以来政治就极度腐败,但东吴是封建领主制,皇帝腐败是一回事,江东豪族在国防上肯不肯出力是另外一回事。末代皇帝孙皓因为是以前根正苗红的太子孙和的儿子,加上即位之初多有德政,得到江东大族的鼎立扶持。所以,当晋将羊祜因吴西陵督步阐投降而趁势发动大战,起八万晋军攻吴时,吴将陆抗却率领五万人马,就攻陷了西陵,同时击退了晋军,这就是因为江东豪族肯用命。

到了孙皓晚年,外因内因都发生了转变,所以不得不亡了。

外因方面,晋军已经平定秦凉之变,对吴前线的荆州地区存粮足够支持大规模战争,益州的王濬为了顺流而下,已经大量造船,晋军灭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司马炎也下定了灭吴的决心。

内因方面,因为孙皓常年的倒行逆施,导致江东豪族离心离德,战场上只能依靠中央直属部队,江东豪族的部队要不就战斗力不强被消灭,要不就根本不战斗,导致晋军入荆州以后势如破竹,一路沿江东下打到都城建业,消灭了吴国。




司马昭灭蜀前,就计划在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灭吴。

然而,吴国还是支撑了27年才灭亡。

吴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足以自守的实力

吴本就弱于魏,魏灭蜀后,彼此的实力更加悬殊了。

然而,即便如此,吴国自保的实力还是足够的。

吴国在册的兵力为23万。实际上在危急时刻,仍然能动员更多的兵力。

魏国后期,兵力估计在50万以上。看起来魏(晋)的实力足够明显。

然而,南北地理、气候等环境差异极大,魏晋兵力虽多,但适合南下到水网地带作战的兵力却是有限的。

比如,关陇、幽并等地的兵马,显然不适合到水网地带作战。

因此,魏晋伐吴时,兵力并不占据明显优势。

最后的晋灭吴之战中,晋六路大军,但总数也就是20余万,与东吴的兵力基本相当。

兵力差距既不悬殊,凭借长江天险,东吴当然有自保的实力。

依然稳固的防御体系

魏灭蜀后,东吴在西面、北面均受到威胁,形势危险。

然而,陆逊、陆抗等人建立的防御体系,依然能够完整的同时应付两个方向的威胁。

陆逊在建立长江防御体系时,以西陵为“国之藩表”。

西陵地出三峡之口,在此,可以凭借三峡之险,阻击西面之敌。

正如夷陵之战时一样,只要守住三峡之口,晋军兵马再多,也如长蛇之势,在狭窄的三峡地区施展不开。如此,只要吴人组织得当,晋人自益州顺流而下并不容易。

同时,西陵在江陵等地上游,一旦有事,顺流而下,朝发夕至。

正如后来陆抗所说,只要西陵在手,即便江陵有失,也不难夺回来。

因此,以西陵为国之藩表,吴军可以以一隅之兵,同时制衡西川、荆州两路晋军,至于东线的濡须等地,当年曹操曹丕搞了几十年都没效果,如今依然不怕。

陆逊之后,陆抗在其父的经营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如在江陵附近筑堰,以水代兵,如在西陵、建平等地加筑工事等,都可以有效阻击敌人。

因此,尽管形势变得严峻了,但只要东吴的防御体系继续良好运转,晋人也不容易取得突破。

将才优势

灭蜀前后,魏国的良将出现了一次集体陨落。

先是淮南三叛。

三叛中,文钦、毋丘俭、诸葛诞等名将陨落于内讧。

随后是灭蜀后的“二士争功”。

邓艾父子、钟会等一流将领集体死于内讧之中。

即便是司马家一手提拔的亲信名将石苞,也因谗言险些遇害,最后虽保全性命但难再领兵。

因此,灭蜀后一段时间内,魏晋缺乏一流良将。

相比之下,吴国虽内乱不断,但以陆抗为代表的一流良将仍在,足以镇守。

272年,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投晋,羊祜等人趁势进攻。

然而,陆抗指挥若定,不但击败了晋援军,还收复了西陵。

由此可见,在陆抗的领导下,东吴成熟的国防体系依然发挥作用,牢不可破。

忙碌的对手

同时,灭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司马家都很忙,难以组织灭吴战争。

原本,司马昭计划在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伐吴。

然而,灭蜀不到2年,司马昭就去世了。

司马炎的威望、能力,不及祖父、父亲,这个时候,要想代魏,当然不愿节外生枝。

毕竟,当初灭蜀之后,就发生了钟会谋反一事。

如今,再攻吴,一旦功成,则反过来威胁司马炎,一旦失利,又折损司马家的威望。

因此,篡位之后,司马炎十分客气,交好东吴,不愿节外生枝。

随后,北方又爆发了秃发树机能之变。

晋军折损了3位凉州刺史,4位封疆大吏,才勉强平定!

可以说,新生的晋王朝焦头烂额,很长时间都抽不开身来攻吴!

失衡

正因如此,在东吴灭亡的几年前,东吴还取得了一些胜利。

西陵之战、交趾之战,吴军都取得胜利。

然而,形势很快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首先是防御体系的松懈。

由于孙皓大兴土木,统治暴虐,许多人家破人亡,许多豪族、将领率军投晋,导致东吴江防兵力严重不足。

陆抗数次表示:兵力不足,应该再增数万兵到西陵,才可保无虞。

吾彦也上书:有木屑流来,晋人正在益州造船,必须加强三峡地区的防御。

其实,不仅是西线,在整个长江沿线,都出现了兵力不足的现象,需要补充。

然而,孙皓都没有理会。

更严重的是:陆抗去世后,东吴再无良将可辅。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陆抗之后,再无镇国良将了。

兵力不足,又无良将,东吴的防御体系坏了。

相反,晋人则渡过了短暂的焦头烂额期,开始着手灭吴之事了。

益州大船早已造好,而羊祜、杜预的伐吴之谋早已成熟,准备工作业已完成。

如此,微妙的平衡,已经被破坏了。


280年,晋军兵分六路伐吴。

势如破竹!




谢谢邀请!蜀国灭亡后,东吴又比蜀国多支撑了17年,原因是东吴有一员好将陆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荆州要地,想灭掉东吴是不容易的。

西晋的司马炎也想尽快灭掉东吴,就是因为有陆抗把守长江,才不敢轻举妄动。为了灭掉东吴,司马炎派羊祜据守襄阳,寻找灭吴的途径。

羊祜到了襄阳以后,就知道陆抗是一个强硬的对手,想攻下东吴,确实困难,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这样两军相持了两年。因为有司马炎的命令,羊祜也不能长久相持下去。为了寻找战机,羊祜和众将商议,采取了攻心战术,麻痹陆抗。

陆抗的士兵打猎,猎物受伤跑到羊祜那边,羊祜派人送去;羊祜给陆抗送礼物,陆抗也回敬羊祜一些礼物;陆抗生病了,羊祜派人把药送去,陆抗明知不是毒药,当着来使的面就服用;双方的士兵、百姓的买卖来往,那是经常的事。

对于陆抗来说,当然知道这是攻心战术,表面上给羊祜一种没有察觉的样子,而暗地里教嘱告将士们,时时做好战斗准备,提防羊祜的进攻。

对于羊祜和陆抗在边境上握手言和,和平相处的做法,司马炎是心里明白的,可是,东吴的孙皓可不是这样想了。由于孙皓是个残暴的君主,对陆抗的这种做法,认为是私通敌国,多次对陆抗进行打压,对陆抗的建议,一概不理,使陆抗有苦无法说,竟然生病气死了。

不久,羊祜因为忙于军事,积劳成疾,也病死了。

陆抗死后,西晋就可以放心进攻东吴了。公元280年,司马炎根据羊祜提供的线索,利用羊祜生前的建议,派遣大将杜预和王濬,水陆并进,一举灭掉东吴。

东吴能比蜀汉支撑多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蜀国灭亡后,魏国的司马氏族忙于取代曹氏政权;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为了巩固政权,有许多事情要做,既腾不出手来,也没有一举灭掉东吴的实力,所以使东吴能偏安十来年。

综上所述,可以说东吴比蜀汉多支撑17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陆抗凭借长江天险把守荆州。二是魏晋消灭东吴的时机没有到来。




三国后期,维持了数十年的三足鼎立局面以蜀国的最先灭亡而瓦解。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出兵5路,大举伐蜀。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蜀后主刘禅竟然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没有采取任何抵御措施。(《三国志·魏书》云:蜀汉连年征战,师老兵疲,我今伐之,易如反掌

魏国的名将邓艾绕过姜维的主力,率3万步卒从阴平小路,长途奔袭,直取要塞绵竹,斩杀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川中的蜀汉军队望风而降。远在成都的后主刘禅眼见大势已去,不顾仍在前线抵抗的姜维,率领文武百官向邓艾投降。公元263年,建国不到42年的蜀汉灭亡。

蜀国的灭亡使得吴、蜀联盟抗魏的格局旋即瓦解,只剩下东南半壁江山的吴国苟延残喘。魏国灭蜀以后,占据了原先被蜀国控制的益州和南中地区,从而在川蜀与江淮两个方向对东吴形成半壁包围。265年,魏国权臣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废除魏元帝曹奂,建立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西晋建立以后,立即大造战船,准备伐吴。

可是,当时的吴国名将丁奉、陆抗等人均还健在,而且东吴拥兵20余万,水师悍战,更兼有险要的长江天堑,建国不久的西晋并不能迅速消灭东吴。司马炎以当年曹操、曹丕父子多次伐吴均无功而返作为教训,对于伐吴十分慎重。尤其是在西陵之战中,三万晋军被东吴名将陆抗击溃。因此,司马炎认为东吴气数未尽,暂时不愿意贸然大规模出兵。

(西陵之战)

此外,在西晋建国以后不久就发生了北方鲜卑作乱的事件,西晋王朝不愿意两线作战,使得东吴又延续了一段时间。鲜卑人攻陷凉州,击杀了多名晋朝的封疆大吏,造成朝野震动。司马炎征询群臣的意见,得到的答复多是不赞同伐吴,就连司马炎的亲信贾充也阻止他伐吴,只有前线的名将羊祜、杜预等人支持伐吴。278年,长期身处前线、了解东吴虚实的羊祜去世,司马炎只能将伐吴的计划又搁置了下去。

直到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才决定出兵进攻吴国。吴国的名将陆抗等人已经相继去世,而吴后主孙皓的统治残暴无道,东吴国内已经陷入天怒人怨的地步,不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有利于西晋灭吴。西晋20万大军分六路南下,焚烧了江面的铁索,迅速攻克建业城,将孙皓俘虏。此时,距离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不过仅过去了51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蜀国   吴国   益州   魏国   蜀汉   江陵   东吴   荆州   豪族   司马   良将   西晋   长江   兵力   名将   后期   多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