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早于欧洲航海大发现,为什么没有成为哥伦布,麦哲伦?

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在1405年至1433年间,奉明成祖的命令,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和东非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和文明,促进了中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它发生在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之前,甚至有人认为郑和可能比哥伦布更早到达了美洲。

那么,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成为哥伦布,麦哲伦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地理大发现的目的、动力、结果和意义的对比分析。

首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威严和恩惠,维护海上秩序,恢复四夷朝贡制度,以及传播中国文化。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或者新的殖民地,也不是为了探索未知的地理空间或者科学知识。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政治性质的使命,而不是一种经济性质,或者探险性质的活动。

而西方地理大发现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寻找通往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绕过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对于香料贸易的垄断,以及开拓新的市场和资源。

西方地理大发现,是一种经济性质和探险性质的活动,而

不是一种政治性质的使命。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明成祖个人的意志和决策。

明成祖,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喜欢冒险的皇帝,他在夺取帝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以及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他决定实行开疆拓土、出使外国、修建宫殿等一系列政策。

郑和下西洋,就是其中之一。

明成祖,对于郑和下西洋,非常重视,亲自选定船队人员、赐予封号、赏赐礼物、接见使节等。

但是,在明成祖死后,他的继承者们,对于郑和下西洋,就没有那么热心了。

他们认为,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收获却不明显,甚至有损于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因此,他们逐渐削减了,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次数,直到最后停止了这项活动,并实行了海禁政策。

而西方地理大发现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在15世纪,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商业革命、城市化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也刺激了对于新航路和新市场的需求。

同时,欧洲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冒险精神、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航海家、探险家、科学家等,他们受到了各国王室、商人、教会等的支持和赞助,为了寻求荣誉、财富和信仰,他们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和领土。

因此,西方地理大发现,是一种社会经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个人意志的偶然产物

再次,郑和下西洋的结果主要是为了维持已有的秩序和关系,而不是为了改变或者创造新的秩序和关系。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大多数都是已经与中国有过历史联系,或者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

郑和下西洋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向这些国家或地区展示中国的威严和恩惠,赐予册封和礼物,邀请他们来华朝贡或者通商,并在必要时进行武力干涉或者调解。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建立中国的殖民地或者势力范围,也没有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传播中国的宗教或者思想。

郑和下西洋,所建立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而不是基于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互利或者主权独立。

而西方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则主要是为了改变或者创造新的秩序和关系。

西方地理大发现,所到之处,大多数都是与欧洲没有过历史联系或者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

西方地理大发现,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向这些国家或地区展示欧洲的强大和优越,掠夺他们的资源和财富,建立欧洲的殖民地或者势力范围,并在必要时进行武力征服或者灭绝。

西方地理大发现,也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传播欧洲的宗教或者思想。

西方地理大发现,所建立的关系,主要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而不是基于尊重他国的文化或者人权。

最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主要是体现了中国文明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和开放。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在船舶建造、航海技术、地理知识、外交礼仪等方面的高超水平,也展示了中国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友好态度和包容心态。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也增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而又悲壮的篇章,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困境和转型。

郑和下西洋,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虽然没有西方地理大发现那样深远和剧烈,但也不容忽视和否定。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文明的对话和交流,而不是一种文明的冲突和征服。

郑和下西洋,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去回顾和学习,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全球化视野和价值取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朝贡体系的国际关系模式和合作原则。

结语

总之,郑和下西洋早于西方地理大发现,但没有成为哥伦布,麦哲伦,这是因为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地理大发现,有着不同的目的、动力、结果和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政治性质的使命,而西方地理大发现是一种经济性质和探险性质的活动。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维持已有的秩序和关系,而西方地理大发现是为了改变或者创造新的秩序和关系。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文明的对话和交流,而西方地理大发现是一种文明的冲突和征服。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文明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和开放,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困境和转型。

郑和下西洋,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虽然没有西方地理大发现那样深远和剧烈,但也不容忽视和否定。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能有所帮助和启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航海的目的完全不同。

哥伦布的航海的目的是什么?

当时土耳其控制了欧亚陆地道路,借此垄断了陆地贸易。欧洲从海上贸易,需要绕过整个非洲大陆才能从欧洲到达亚洲,代价太大。

所以,当时哥伦布希望开辟一条更近的海上航线,可以直接到达中国、日本、印度,打破土耳其的贸易垄断。

说来说去,就是为了钱。

在哥伦布第一次到达中美洲以后,发现这里的土著居民武器低劣,人数也不多。虽然他外表比较友好,但在当天日记中写下“只要50个全副武装的人,就可以控制这个岛,让土著居民做一切我们让他做的事情”。

哥伦布第二次到中美洲,就开始建立殖民地了。

说通俗点,哥伦布就算为了找到新航线,一旦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也会选择较弱的民族对其殖民。哥伦布就是来殖民的,建立殖民地。

而西班牙人支持哥伦布,葡萄牙人支持麦哲伦,本质都是试图殖民世界。

所以他们不惜冒着巨大危险,去探知未知世界,走一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航线,因为这里最可能建立殖民地。

郑和就完全不同了。

郑和并没有去什么未知海域,只是代表大明政府大同整个亚洲的贸易航线,为了将来的官方贸易。

郑和压根没考虑过建立什么殖民地。所以在下西洋途中,郑和甚至已经消灭了锡兰国(斯里兰卡),抓捕了该国国王,完全可以在这里建立殖民地,也是断然放弃。

另外,郑和的航线都是已知的。实际上早在汉代,中国的商船就已经达到印度洋。

宋代中国海上航线已经非常丰富,可以说郑和到过的地方,南宋商船早就去过了。

郑和不存在开辟新航路,只能说是巩固以前的航路。

哥伦布和麦哲伦就完全不同,他们压根就是探索未知世界。哥伦布到死都认为自己发现的是印度,麦哲伦的很多同僚认为地球是圆的这种观点,是异端邪说。

这就是中国古人闭关自守的意识。

不要说在东南亚、南亚建立殖民地,就是距离不远的台湾,我们也是长期置之不理。南宋灭亡时尚且没有在台湾建立政权,只是控制了澎湖。

如果中国有这方面的意识,有计划的殖民和移民,至少东南亚会有大部分领土今天是我们的。




郑和下西洋都是无知的人吹出来的,唐朝的时候,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都大规模的通过海洋航行到中国的,所以郑和的航路完全没有任何创新的,都是别人走过千百遍千万遍的。和哥伦布麦哲伦是完全不同的,哥伦布麦哲伦是开拓新航路,完全是创新,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讲,郑和不是航海家,没有留下一片航海日记,就是公费旅游打酱油去的。




非常感谢头条君邀请我来回答这个的问题!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期间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1万余人的大船队七次下西洋。需要重复一下在明朝时候的西洋和现在的西洋不是一个概念。郑和率领船队到达的地方就是现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印度洋沿岸的伊朗,沙特阿拉伯,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一带。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宣传大明国威,而恰恰是明成祖朱棣出于私心,寻找建文帝有关。

明建文四年(1402年),经历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夺得他的侄子建文帝的宝座,建文帝在皇宫里自焚,但是没有找到尸骨,从此下落不明,民间有一种说法是说建文帝逃到了南洋,这可是朱棣的心病。

为了消除隐患,朱棣大肆杀戮建文旧臣,串改史料,同时派出郑和带领船队,一方面宣扬大明国威,让西洋那些小国都像大明进贡,从而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另一方面暗访建文帝的下落,让自己睡得更安稳,顺便带回一些海外的奇珍异宝。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建立正常的中外贸易往来,也没有找到建文帝。

与郑和相比,西方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家达伽玛、哥伦布和麦哲伦他们的航海是商业利益的刺激,他们所到之处插上了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的国旗,宣布为领地,召唤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世界也由此完成的原始资本的积累。

郑和下西洋没有为中国开拓真正的海外势力范围,那些西洋小国虽然表面上臣服明朝,甚至接受明朝的册封,但也仅此而已由于地理因素原因,明朝和他们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宗主关系,无法从他们那里得到纳贡之外的实际利益,也无力为他们提供真正的保护。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海洋观,郑和下西洋比“大航海时代”早了80多年,但是没有民间往来,我们只能为津津乐大而已并没有为大明带来实惠的商业和经济利益,任何时候名堂再没有派人员行,中国重新回到了闭关锁国的保守状态,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被西方用大炮打开国门。

就这样,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国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此后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玛绕过好望角,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的时候,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在海外开拓疆土,谋取暴利的时候,中国依旧在四书五经的道德迷宫里不能自拔,依然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的自得其乐,当我们懂得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














西方科技文明的起步来自古老中国的贡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什么在科技上疯狂“围堵”中国?全世界都应该感谢中国,凭什么西方国家对中国不友好?

郑和雕像

1433年,郑和带领27000多人的队伍最后一次远海航行。

从1405年开始到1433年,郑和七次远海航行,船队横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达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等地,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这是大明王朝与世界的最后一次招手,沿途的鲜花与掌声见证了这个东方国家的繁荣与强盛,给各国带去了“皇恩浩荡”的排场,留下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指南针(罗盘)和火药作为古代中国科技的高峰,经阿拉伯和印度商人的商业活动传到了欧洲,成为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的利器,深刻改变了世界。

可惜的是科技利器被大明王朝执政者当成讲面子、比排场的工具,没有转换成强大的生产力去开疆拓土,造富于民。反而被欧洲冒险家和殖民者玩得风生水起,成为侵略中国、征服世界的工具。

郑和航海图

在郑和远海航行之前,人们生活在相互隔绝、各自独立的陆地上,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每一块大陆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当然,在东方皇帝的心中,王朝依旧是高高在上的,中国之外皆蛮夷。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根据美国埃默里大学欧阳泰教授的《从丹药到枪炮》一书:

西方人对中国传入的火药和指南针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他们对其进行改造,成为制造热兵器——枪炮与远洋航行——指南针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

火药、指南针对西方大航海——地理大发现——殖民掠夺美洲、亚洲等,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罗盘、枪炮成为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开启的重要的装备。

今天人类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全世界都应该感谢中国的发明,至少应该尊重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

如果没有指南针,帆船便无法远航,就不可能有环球航行,更不可能发现美洲等新大陆;如果没有火药制造的枪炮,就不可能有军事殖民占领及掠夺贸易,更不可能发生几百人漂洋过海打败数万人、几十万人乃至几百万人的土著军队。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只能反思。

古代的罗盘(指南针)

只要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经济利益就是最大的动力。只要利益足够大,无论多么危险的事情都会有人去干,这就是我们老祖宗说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

14世纪和15世纪,因为没有冰箱,欧洲人保存食物主要依赖东方产自中国和印度的香料。香料需求十分急迫,需求量很大,价格很高,利润丰厚。

此前,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及茶叶贸易被阿拉伯商人所垄断。

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发起西征,1258年摧毁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

1260年攻占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存在600多年的阿拉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灭亡后奥斯曼帝国崛起。奥斯曼帝国位置极其重要,处在欧洲通往亚洲的关键陆路通道上,属于咽喉要地,除此之外没有可到达欧洲的商路。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却抬高价格,控制商路,“吃独食”,成为东西方商贸往来的最大阻碍,欧洲人经过多次陆地上的军事战争未能打开通往东方的通道。

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焦躁不安的欧洲人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商路,陆地上的商路已无可能打通,欧洲人将东西方贸易的希望投向了海洋。

欧洲人改造的罗盘和热兵器有了用武之地,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

葡萄牙共和国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除了时代和机遇,执政者的战略选择与理想抱负也很关键,能起到引领作用。

葡萄牙亨利王子在12岁时看到了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这本书,在其心中种下了好奇与探索的种子。

当“好奇”与追求经济利益相结合就会迸发巨大的能量。

1415年,亨利王子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航海学校,建立天文台,改进罗盘,生产枪炮并为远洋航行培养人才。

1415年,亨利王子出征紧邻摩洛哥的休达,仅用一天时间,休达就被攻陷。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交通要道。

尝到甜头的葡萄牙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

1443年,亨利王子带领的战队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尔角。

1460年,葡萄牙占领的非洲西海岸海岸线达到4000公里。

1487年7月,葡萄牙的航海战队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1498年5月,葡萄牙的船队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香料。

在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下,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被葡萄牙占领,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

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额从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镑,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第一强国。

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填满了葡萄牙的国库。

西班牙共和国

国家和个人一样,其行为有“共通性”,所做所为会起到影响带动作用。

西班牙紧邻葡萄牙历史上是一对“冤家”。在葡萄牙开疆拓土进行殖民活动壮大实力的同时,作为邻居的西班牙不再淡定,分外眼红,开始向葡萄牙学习、探险及殖民扩张的过程。

西班牙的执政者更会用经济利益调动航海家的积极性,且后来居上,实力跟能力超越了葡萄牙。

1492年1月2日,西班牙女王召见了热那亚人哥伦布。

经过与哥伦布的谈判与讨价还价,双方在1492年4月17日达成协议:

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的一切财富和商品的1/10,并一概免税;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1/8。

《1492:世界的开端》这本书就将哥伦布出发这年定义为全球化的元年。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到达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这是一块欧洲人从来都不知晓的新大陆——美洲,并将其划为西班牙的“属地”

据统计,1502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大陆总共得到大约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

初尝战果的西班牙,也走上了远航——殖民占领——殖民掠夺之路。

1519年9月20日,西班牙的另一名冒险者麦哲伦,带着5艘船和265名船员,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1521年9月,船队到达菲律宾,麦哲伦在殖民占领的战斗中被当地土著居民杀死,但最终是西班牙的几百名船员打败了几百万的土著军队,占领了菲律宾。

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和香料,沿着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开辟的新航线,流进了他们的国库。

如果将葡萄牙和西班牙占领的殖民地连接起来,他们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世界。因此,西班牙也被称作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朱元璋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研究与反思,开放与创新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必由之路。

早在秦汉时期,大批商人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经由丝绸之路远销到了欧洲。

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很繁荣,朝廷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繁荣的对外贸易造就了“秦汉盛世”、“大唐盛世”等一个个繁荣的帝王时代。

自秦汉至清朝几千年时间,古老的东方中国一直是全世界的灯塔和学习的榜样,吸引了“万国朝拜”。

到了大明王朝时期,执政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朝统治,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与交流,直至彻底实行“闭关锁国”。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始颁布一系列诏令,实行海禁政策。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来犯为由“又下令禁止私通海外诸国”,并将“寸板不许下海”定为祖训延续下去。

明穆宗登基后迫于财政压力,下诏:“开市舶,私贩为公贩”,史称“隆庆开关”。不久后又开放福建漳州月港,并在月港设立督饷馆负责贸易管理和征税。

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一年朝廷得到的税收白银几十万两。但贸易需要的手续繁杂,甚至连船只数量和规格都有所限制。“东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只。”

在隆庆开关时,对日本的贸易也是禁止的,如有违反者以“通倭”罪处置。

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海禁令开始至“隆庆开关”(1567年),近200年的时间,明朝实行的是保守型的海禁政策。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彻底关上了对外交流贸易的大门。

此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利用改进后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制造了无数的新地图、航海仪和火炮,开启远洋航行探险。

掠夺财富、抢占殖民地、疯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东方的中国此时逐步关上了国门。

明朝的海禁政策,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东方缺席了这个重大的时代,对外面世界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

这一错就错了500年,当英国、美国等列强先后用坚船利炮冲开中国大门之时,中国才缓慢地清醒过来。

让人唏嘘,让人感叹,也让人反思。

50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反思这段历史,可以看到:西方科技的发展来自古老中国的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如果按照发展逻辑,引领世界进步的不应该是美国,不应该是日本,而应该是中国。

但我们却占尽先机,错失了500年。

但愿这样的教训不再重演,国家的富强需要开放,而不是封闭。

感谢耐心地看完,喜欢就点赞评论一下,非常感谢。

参考资料:

[1]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从丹药到枪炮》。

[2]雷斯塔尔的著作 Seven Myths of the Spanish Conquest 。

[3]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4]达利欧于2020年5月22日发布《过去500年的大周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麦哲伦   哥伦布   欧洲   大明   明朝   阿拉伯   葡萄牙   目的   船队   西班牙   殖民地   中国   发现   国家   财经   贸易   地理大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