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诸葛亮虽然被人称为“卧龙”,但是是否真的有取代刘禅的野心,其实有很多争议和不同的说法。从历史记载上来看,诸葛亮一生忠诚于刘备,十分推崇刘备治国的能力。在刘备称帝后,他被封为丞相,主持朝政,《后汉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见他在重大政治决策上的影响力。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涯中,他多次提议立刘禅为皇帝,加强刘氏宗族在川中的政治稳定。而他主张刘禅继位的理由是,他认为刘禅成年以后可以运用诸多政治资源,培养骨干,进一步巩固蜀汉政权。因此,从历史资料来看,可以初步得出诸葛亮并没有夺取刘禅的权力和地位的野心。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诸葛亮并不是那么无私无欲的人。有学者提出,从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特别是逐渐扩大自己的权力,越来越独揽大权,当时颇受争议的“空城计”等说法来看,诸葛亮是有野心的,其目的是要代替刘备,成为蜀汉的真正统治者。他之所以一直推荐刘禅即位,只是一个政治策略,以便保持稳定。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不仅具备了很高的智慧,还有强大的实力,能力十分出众,所以他是有能力夺取皇位的。而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历史上的评价并不能完全确定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因为历史记录是由生者所写,主观因素很大,所以有时会存在争议。另外诸葛亮身处乱世,治理国家的压力巨大,他的一些做法也可能是出于情势所迫,而不是他本人的野心。

综合来看,对于诸葛亮是否有取代刘禅的实力和野心,其实并没有一定正确的结论。历史是客观的,但是不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干预。无论如何,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其智慧功绩尤为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有句话说,“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他智慧超群,《隆中对》是天才的战略家出山的宣言。赤壁之战、借东风、木牛流马……都是他超凡智慧的显现。初出茅庐,隆中对策,诸葛亮率军南征,平息变乱,所到之处,连战连胜。

而他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更是被称之为是“如鱼得水”,大家也都知道,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而在托孤之时,刘备更是说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众人也都知晓,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庸主的典型。因为其的小名叫“阿斗”,更是被称之为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托孤时的嘱咐,取而代之呢。并且深知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的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可谓是操碎了心。

那么这又是为何呢?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他和曹操的对比,就知道我们被骗了。曹操的头衔是什么呢?封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是,封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武平侯和武乡侯都是县侯,他们两个担任的丞相都是开府的丞相,冀州和益州都是当时的大州。

了解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刘备在自己即将逝世之前把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并且给诸葛亮留下了一道旨意,大意是“如果他是一个可造之材那你就忠心辅佐,如果他并非什么人才,你就可以取而代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得出来,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才能以及智慧是非常信任的,这才把国家与未来的国主都托付于他。后来果然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当时对于刘备的承诺,不仅亲自担起国家大事,更是对于主君之位没有任何觊觎之心。

甚至在出师表当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虽然刘备给他的旨意是如果刘禅并非人才,你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却从未想过真正的对于刘禅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可见其中确实有他对于刘备当年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的想法;但是难道真的只是因此,才导致他从来不曾想要真正的取刘禅而代之得原因吗?如果说诸葛亮能够取代刘禅成为蜀汉真正的掌权人,可以随意调配朝政,也能自主决定是北伐还是休养生息,他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匡复汉室的大业呢?

我们知道蜀汉有刘禅位置最高,虽然看似他并没有什么能力,做决定的也都是诸葛亮,即使是这样他的一些决定也需要刘禅同意才行。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有些决定是否能够真的施行,还是要问过刘禅才可以,毕竟人与人的信任,即使再亲近也不可能达到100%。所以事实上在我们并不曾了解过的时候,刘禅对于诸葛亮也有过一些约束的行为,就怕他真的有了想要取而代之的想法,因此很可能诸葛亮总是在四处奔波的不听打仗,就是得益于刘禅的命令,才导致他最终因为身体拖垮而死。

相信当时刚刚接到刘备托孤之后的诸葛亮也有分析过,自己掌控朝政,是否真的能够打败当时的曹魏大国以及与他不分上下的司马懿,经过多重分析,结合当时蜀汉的弱势,诸葛亮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只为了在两弊取轻当中搏一个好的名声,让自己不至于因一时冲动而遗臭万年。毕竟诸葛亮的谋略以及聪明才智虽然众所周知,被人称赞,但是司马懿能够以一个让人忽略之势,陡然夺下曹魏掌权地位,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之人。

再加上诸葛亮当时所处的蜀汉之地,特别的贫瘠、弱小,再加上多年经历打造,这个地区早已千疮百孔,再也不能承受更大的负担了。因此事实上摆在他面前的只有唯一可行的一条路,那就是好好的经营蜀汉,使蜀汉国内经济以及物质都富饶起来,但这样一来相信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想要恢复汉室的荣耀基本上就不可能了。即使他想要一边恢复蜀汉的经济,一边挥师北伐,想要成功也根本就不可能。

司马懿这个人非常有能力,也很聪明,能够不战而胜之这是他最想看到的。蜀汉国内经济落后已经贫瘠到连正常的军粮、军费都筹集不出来,司马懿在受到攻打的时候只需要坚守不出拖个几日,自然诸葛亮也就没办法只能退兵了。所以说优势一面依然在司马懿一方,可能正是因为分析了这种利弊的原因,诸葛亮才做了与自己最为有利的一种选择,最终也没有对于刘禅取二代之。从外在的因素讲,诸葛亮与曹操做的都是大汉的丞相,两人都有强烈的意愿要实现统一,并都切实付出了努力和行动。两人都切实控制着其所在的朝廷的大权,都具备废掉皇帝自立为帝的条件,却都没有去做这一步,而是执臣节以终。

从内在的因素讲,两人施政的主导思想都是法家思想,及峻法督责臣下。可谓是职务身份等大为相同,但是自古以来,把两人放在一起对比,一般人心中都会认为一个是大忠,一个是大奸,是对立的两极。那主要是因为对曹操而言,他不废汉献帝以自立。

那是因为这样(以丞相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对自己最有利,本势力内部有很多人是因为忠于汉而才为他曹操作战的,如果曹操称帝,内部肯定会发生叛乱等。只要汉献帝还在,他出兵讨伐就师出有名,还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分封对方令其听命。

然而对诸葛亮而言,他也不是忠诚于汉王朝,而是忠诚于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是忠诚于刘备的王朝。他的后主刘禅犹如父亲般设身处地的着想,处处考虑。所以在众人的心中,曹操是以下犯上,傀儡皇帝的奸臣。而诸葛亮是辅佐皇帝的忠臣。其中寓意再明显不过,而其也留下了英明等的声誉。

在诸葛亮死后,季国的军士和百姓都异常悲痛,纷纷在路边祭奠他。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但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而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千年以来就出了刘禅对诸葛亮这么一回。蜀汉灭亡之后,蜀中百姓便在成都为诸葛亮修建了武侯祠。

时至今日的诸葛亮,在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代名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少的人名事迹,淹没在涛涛的江水之中,但是总是有些人让我们不能忘怀,总有些事让我们不能忘却。




谢谢邀请。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即使有,也不会实施。至于实力,有,但也不充分。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先说诸葛亮的野心。

诸葛亮是山东人,父母早亡,后随叔父移居河南南阳。按他自己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这是一种谦辞,说他虚伪也不无道理。如果他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先帝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就会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崔州平一样,躲起来不露面了。但是,诸葛亮后来还是答应了刘备,出山了。可见,“闻达于诸侯”的野心还是有的。

由此可见,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诸葛亮也不一定就没有,但是他不敢,或者说他知道这是身败名裂的事情,做不得。



凡是熟读《三国演义》或者通晓三国历史、《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刘备起家的根本依据,就是“汉室宗亲”。蜀国之所以能够立国,那是因为它代表了延续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汉王朝的正统,这是有金口玉言的汉献帝亲口称刘备为“皇叔”决定了的事。这就是蜀国的立国根本和依据。因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有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都相信“皇权神授”。

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这么聪明绝顶的一个人,这些道理他不会不懂。更何况,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势、威望、地位,尽管有个人能力和魅力因素在内,但更大程度上说,那都是先主刘备赋予他的。假如诸葛亮学曹操故事,行篡权之实,那么,很可能诸葛亮先前在为蜀国服务的一切努力顿时会被否定殆尽。因此,诸葛亮即使有这种野心,也不会真的篡权。




二,再说说诸葛亮的实力

前面已经说过,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个人魅力、能力、实力还是有的。但是他不会取刘禅而代之。如果他真那么做了,蜀国必然马上大乱。你别看当初刘备夺刘璋的蜀地,蜀地人民会接受,人家刘璋和刘备毕竟是兄弟,又都是汉室宗亲,谁当皇帝,老百姓都没有意见。但是,假如诸葛亮篡权,取刘禅而代之,不要说全蜀地老百姓不干,就是刘备手下这些所有大大小小的文官、武将都不会认可。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综上所述,诸葛亮就是真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也不会这么干,更没有那个客观因素。假如真那么干了,他的实力也会立刻大打折扣,遭人唾弃。

另外,历史上的刘禅也并不像我们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傻,尽管每天尊敬地称呼诸葛亮为“亚父”,但对先父给自己留下的这位托孤老臣,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防范措施。




诸葛亮不可能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他有治国安邦的实为。

从《隆中对》中,可看出他的远见卓识,韬略权谋;读《出师表》,可了解他的忠肝义胆和良苦用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座右铭,一生中始终如一,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不然,不可能被后人奉若神明。

评论历史人物,不可能作过多的假设,不然,什么都可以否定。





儒家的道德观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想法,诸葛亮有着崇高的儒家道德理想,在江山皇位跟名节上,诸葛亮更看重后者,留下骂名是诸葛亮最忌讳的,要不然以当时的形势,投靠曹操可能更有发展前途,毕竟官渡之战后,曹操当时是实力最强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魏集团的发展前景明显要好于刘备,虽然曹操那里人才很多,诸葛亮未必能身为国相,但毕竟最有希望统一中国,做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功臣封妻荫子当然好于割据政权的短暂武乡侯,可是诸葛亮没那么做,因为他早就看出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必将取汉而代之,跟着曹操迟早会落下二臣贼子的骂名,这足以说明诸葛亮更看重名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诸葛亮有没有实力取刘禅而代之的实力,毋庸置疑他肯定有。刘备在世,诸葛亮基本上就是二把手,威信上足以服众,同时军政大权独揽,武能打仗,文能治国,刘禅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蜀中大臣也没有人能够制衡诸葛亮,他若有野心,即使有人反对,他完全有能力铲除异己,可他就是没有这个野心,这也是刘备敢于托孤与他的底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下一统之后,刘禅跟诸葛亮一山不容二虎,刘禅肯定会除掉诸葛亮的,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诸葛亮不忍心背叛蜀汉,必将因为自己的忠心妥协退让而不得善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野心,就会培植实力,诸葛亮是具备培植自己个人势力这个能力的。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没有野心的诸葛亮就不会去刻意培植自己的实力。


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刘备也知道自己儿子的斤两,所以又嘱咐自己这位可以信赖的军师说:君可自取!也就是说,刘备考虑到若自己的儿子实在不堪坐龙椅,甚至危及蜀汉政治延续时,为了自己及一班老臣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被虎视眈眈的曹操孙权们掠走,交待诸葛亮可以自己为主,撑起蜀汉集团的旗帜。如此,自己的儿子总可以在乱世中有口饱饭吃。

刘备的遗嘱中的:君可自取!虽仅四字,却事关重大字字千钧。它意味着从法理上诸葛亮若成为掌门人,是皇帝的遗嘱,蜀汉一干人马是理该服从于诸葛亮的。

但诸葛亮当即表明心迹: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已表明绝对不干“自取”这种事,愿意象辅助刘备一样帮助小皇帝刘禅守住蜀汉江山,忠心耿耿,一直到死。

刘备死时,蜀汉集团中的关张马黄四大将军,也已过世。诸葛亮在蜀汉集团中,已是老资格(老一代革命家)了。

诸葛亮是一个读书人,讲究的是儒家思想,信守君君臣臣这一套。既然在刘备面前已信誓旦旦,就不会去干野心家的勾当。

更何况,诸葛亮一生都十分地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对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深深感受到临死时的刘备,那份心中沉甸甸的忧虑的。


刘备死前还要求自己的儿子刘禅,要把诸葛亮当父亲看待。

知恩图报聪明如诸葛亮,所以他巳下決心信守承诺,甘愿为刘氏两代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真还没有抢夺刘禅“龙椅”这个野心的。

至于说到实力,后期的诸葛亮已是军政权利在手,在蜀汉集团中已是威望极高的人物。

也许诸葛亮很有知足感:蜀汉中已是位极人臣,掌握着蜀汉国的实权,没有理由再去干些破坏自己名声的烂事!

历史如一盏不灭的灯,闪亮在远方。它给后人以启迪:一个讲忠诚的诸葛亮,千年来备受后人推崇。

忠诚,是立身为人的一种规范。

你同意这观点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武乡   白帝城   蜀汉   野心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实力   汉室   蜀国   丞相   取而代之   忠诚   皇帝   因素   智慧   财经   历史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