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电影里,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这是真的吗?

一点不夸张的说,抱着冲锋枪(AK47自动步枪和五六式冲锋枪)傻乎乎的向前冲,面对美军的机枪扫射和各种火力封锁却拒不还击,而是莫名其妙的继续迎着子弹冲,然后如同割麦子一般的成片倒下,这样的画面在美国的越战题材电影里只有一部——《我们曾是战士》。

如果说多年后的《狂怒》是抗德神剧,这部电影完全就是抗越神剧。

至少大家都知道,当年的越南战争,北越虽然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针对大老美和南越频繁的玩起了运动战和游击战。但这一时期的越南战场可不存在缺枪少弹的情况,也不存在“敌人给我们造”的窘境。光靠我们超过200亿美元的援助,当时的北越军队几乎已经实现了人手一支冲锋枪,火力配系甚至比我们还猛(我们当时也只有班长和班副才有资格配备冲锋枪)。

而我们也不可能只提供冲锋枪而不提供子弹,早在越南抗法战役期间,我们就援助越南高达两亿发子弹,到了越南战争时期,我们援助的子弹甚至整整翻了五倍之多——10亿多发大小口径的子弹被送往越南!

参考当时的越南军队号称百万,如此一算,他们的人均可支配子弹高达1000发以上,别说是抗日战争,这样的弹药供给的宽裕程度甚至超过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面对美军的扫射一枪不发,这种画面你信吗?

电影中的这场战役,其实取自于越南战争中的一场真实战役——1965年11月14日至17日的德浪河谷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美军自称阵亡234人,另有250人受伤,合计伤亡484人。由于美军不可能夸大自己的损失,所以他们的实际伤亡数字只会比这个大,而不会比这个小。

而越军在这场战役中共计伤亡多少?按照美军的说法和统计,他们在此次战役中应该击杀了1037名北越官兵,另有约500多人受伤,合计伤亡1500多人。如果双方进行对比的话,双方的伤亡比是1:3,美军虽然占到了便宜,但考虑到美军花费在一个士兵身上的成本,这样的交换比完全是失败的。

也不说即便对比数字,双方在1比3的情况下,面对美军的火力扫射,北越官兵一片又一片的倒下,对面阵地上的美军却啥事没有,这样的画面符合量的交换比吗?且不说越军伤亡1500多人,还只是美军自己估算,他们只会高估而不会低估,所以北越的实际伤亡恐怕要比这个数字要低的多。

至少根据北面的说法,此次战役北越共有两个团参战,其中某个团伤亡不详,另一个团伤亡396人。从这一数字来推断,美军公布的数字的确存在夸大的可能。

事实上,在历时八年之久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死亡总人数也才五万多人,平均一天的阵亡不到20人。但在德浪河谷战役中,美军的日平均阵亡人数已经达到了接近60人,已经完全超过了常规时段。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日阵亡率甚至已经达到了惨烈状态。毕竟在这场战役中,美军投入到一线的主力也只是两个空骑营,两个营死伤400多人,这两个营实际上已经被打残了。

参战部队被打断了筋骨,事后却把对手拍成了大屠杀一般状态,这样的画面合适吗?




美国越战电影里又有名又奇葩的是《我们曾是战士》,片中越军宛如弱智,迫击炮和各种机枪基本不用,AK-47系列的弹匣容量明明高于美军的XM177(M16),要么胡乱开火,要么上刺刀胡乱冲锋。

美国拍摄的其它著名越战电影并不是如此:

《野战排》里的越军基本遵守了游击战的原则。

《现代启示录》重点是表现美军自己,越军地方游击队一闪而过,但是好歹知道用高射机枪对付直升机。

《全金属外壳》里的越军狙击手在巷战里使得美军大吃苦头。

如此巨大的差别可能和电影的拍摄年代有关,那些著名越战电影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我们曾是战士》是2002年的电影,恰逢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一次是美国本土遇袭,让人回想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而且遭到袭击的地点比珍珠港的规格高得多,是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

美国舆论需要营造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我们曾是战士》迎合了这一需求,这部电影号称改编自亲历者撰写的畅销书《我们曾是战士,而且年轻》,实际电影情节恐怕只是用了参战美军的姓名和德浪河谷这个地名而已,努力营造美军高大全伟光正的形象。

越战时期美国巨大的反战浪潮,对不起,这电影里没有,反而人人都想去越南打仗。

家属受到种族歧视困扰,反对军人去越南,对不起不存在,黑太太白太太亲如姐妹,生活富足,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越军机动灵活,对不起不存在,就会挤在一起傻冲,用生命把美军的弹药消耗光。

美军凭借火力优势杀伤越军,对不起不存在,头发斑白的老军士长站直了,一把M1911老式手枪轻松一枪一个端着AK-47的越军。

某个知识分子模样的越军,拿着AK-47不开火,上刺刀一个人穿过美军战线没有被发现,一直冲到美军营长哈尔·摩尔背后,被后脑勺长眼睛的后者一枪打死。

到了电影最后,意犹未尽的导演还编造了雷人的情节,明明当时美军以优势炮兵和航空兵掩护,全员乘坐直升机撤退,非要安排美军全体上刺刀,从正面向越军机枪阵地发起大冲锋,还打赢了。

所以,电影里营造的气氛就是,越战没有那么不堪,美军英明神武,那么下一步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家没意见吧。

2002年的美国年轻人,出生的时候美军已经撤出越南,他们是感受不到当时压抑的舆论氛围的,那么以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为第一印象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实美军对于那些表达反越战思想的电影也有办法,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军把《现代启示录》里美军游骑兵乘坐直升机空袭越南村庄的片段单独剪辑出来,然后在部队里放映。很多年轻士兵对于这段《飞行的女武神》伴奏下一边倒的胜利大声喝彩,士气为之一振。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不用怀疑,就是假的!


“越军抱着枪冲锋,却不射击”的最典型场面,是《我们曾是战士》的情节。在电影里,越共士兵像海浪一样,顶着美军步兵的枪弹冲锋,把美军步兵像打靶子一样,一个接一个打倒。因此给人这么个印象:越军士兵像傻子一样,不会开枪,只会胡乱冲锋。



实际上,这个电影情节与真实历史完全是相反的。越共战士虽然经常在战斗中伤亡巨大,但并不是傻子。


《我们曾是战士》的战斗原型是“德浪河谷战役”,在这场战斗持续了四天。交战双方,分别是美军第一空中骑兵师的两个骑兵营和一个炮兵营,对越军两个团(第33团、第66团)。



美军自称战死234人,宣称打死越军1000多人(肯定严重夸大),但是越南自称只战死了208人。也就是说,这场四天(约90小时)的战斗中,越军平均每小时仅战死2-3人,即使按照美军夸大的战绩,也不过是每小时10多人,大约五分钟才能打死一名越军。



事实上,美军步兵在此战中完全被越军压着打,尤其是开始双方兵力差距并不大(美军1个营700多人,对越军2个营约1000人)。由此可见,参战越军的作战能力非常强悍。所谓“越军只会冲锋”,完全是美军为遮羞而撒谎。



在四天的战斗里,美军不断投入援军,而且动员了几乎东南亚所有的作战飞机进行支援,从A-1、OV-10到F-100、F-105甚至出动大批B-52进行地毯式轰炸,才勉强克制住越军的围攻。


在铺天盖地的轰炸支援下,美军伤亡才勉强和越军达到1比1,甚至美军死得比越军还多几个。可见,《我们曾是战士》剧情里对美军步兵作战能力是严重涂脂抹粉的。


真正“站着不会开枪”的,很可能反而是美军。




这个东西看起来很假,但事实上确实发生过,而那一次进攻也被美国人成为了一场噩梦。

整个越南战争期间基本上的画风,那就是美国人天天在丛林里面找着越南人,而越南人时不时的给每个人打下冷枪,然后美国人天天就喊着空中支援,空中支援,就这么一种画风。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越南战争的电影里面,我会发现美国人怎么一天到晚全在丛林里面,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又在做什么?

根据现如今越南方面的披露以及各处景点的开放以后,大家对于越南战场的发掘研究证明越男人其实是土工作业玩儿的比较好的几个国家。

在越南的丛林里面,我会看见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方形的圆形的洞,这些实际上是地道的入口,越南人在丛林里面挖掘出了各种各样的地道,用来防备美国人的偷袭和掩藏自己的力量。美国人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进入丛林,也正是为了找到这些越南人的藏身之处,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在纪录片里面,在美国人的抱怨里面,在各种各样的记录里面,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大兵一直都待在丛林里面,不停地找着回家的路,不停地找着自家的直升机。

但是也有人就会问了,美国人这么一直在从里面找着那所谓的越南电影里面拍出来越男人不顾一切的冲,这是不是假的?根本就没有发生这种事情了,确实发生过,这件事情或者说那一天晚上几乎成了所有美国人的噩梦。

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当时为了增加美国人的压力,所以选择在复活节那一天针对美国人进行一次进攻,也正是那一天晚上造成了美国人的巨大损失以及美国士兵的一场噩梦。

但是在这一场进攻结束之后,越南人本身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导致越南短期以内不能对每个人造成太大的军事行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这一次进攻的得失与否并不是有人能说的清的,好处便是,任何一个在越南战场上面经历过这一次越南人攻击的美国人,都已经被吓破了胆,都产生了巨大的战争阴影,坏处便是越南人自身承受的巨大损失,致使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里面,越南人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从道理上来讲,也正是这一次反击作战,让很多越南电影里面可以出现越南人拼命的朝着美国人充分这样一个画面,这也正是那天晚上的真实写照,说这些电影都是神剧的,其实也都没认真看这段历史,当然越南战争嘛,这些人连中国历史都懒得去看,更何况去看这个东西。

不过真的来说的话,其实越南人的作战方式更加接近于中国的游击战战略,这种战略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都证明它的可行性,不愧是我们的徒弟,这一手玩儿的是真漂亮。




美国越战电影里又有名又奇葩的是《我们曾是战士》,片中越军宛如弱智,迫击炮和各种机枪基本不用,AK-47系列的弹匣容量明明高于美军的XM177(M16),要么胡乱开火,要么上刺刀胡乱冲锋。

美国拍摄的其它著名越战电影并不是如此:

《野战排》里的越军基本遵守了游击战的原则。

《现代启示录》重点是表现美军自己,越军地方游击队一闪而过,但是好歹知道用高射机枪对付直升机。

《全金属外壳》里的越军狙击手在巷战里使得美军大吃苦头。

如此巨大的差别可能和电影的拍摄年代有关,那些著名越战电影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我们曾是战士》是2002年的电影,恰逢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一次是美国本土遇袭,让人回想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而且遭到袭击的地点比珍珠港的规格高得多,是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

美国舆论需要营造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我们曾是战士》迎合了这一需求,这部电影号称改编自亲历者撰写的畅销书《我们曾是战士,而且年轻》,实际电影情节恐怕只是用了参战美军的姓名和德浪河谷这个地名而已,努力营造美军高大全伟光正的形象。

越战时期美国巨大的反战浪潮,对不起,这电影里没有,反而人人都想去越南打仗。

家属受到种族歧视困扰,反对军人去越南,对不起不存在,黑太太白太太亲如姐妹,生活富足,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越军机动灵活,对不起不存在,就会挤在一起傻冲,用生命把美军的弹药消耗光。

美军凭借火力优势杀伤越军,对不起不存在,头发斑白的老军士长站直了,一把M1911老式手枪轻松一枪一个端着AK-47的越军。

某个知识分子模样的越军,拿着AK-47不开火,上刺刀一个人穿过美军战线没有被发现,一直冲到美军营长哈尔·摩尔背后,被后脑勺长眼睛的后者一枪打死。

到了电影最后,意犹未尽的导演还编造了雷人的情节,明明当时美军以优势炮兵和航空兵掩护,全员乘坐直升机撤退,非要安排美军全体上刺刀,从正面向越军机枪阵地发起大冲锋,还打赢了。

所以,电影里营造的气氛就是,越战没有那么不堪,美军英明神武,那么下一步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家没意见吧。

2002年的美国年轻人,出生的时候美军已经撤出越南,他们是感受不到当时压抑的舆论氛围的,那么以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为第一印象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实美军对于那些表达反越战思想的电影也有办法,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军把《现代启示录》里美军游骑兵乘坐直升机空袭越南村庄的片段单独剪辑出来,然后在部队里放映。很多年轻士兵对于这段《飞行的女武神》伴奏下一边倒的胜利大声喝彩,士气为之一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越南   越战   珍珠港   北越   越军   越南人   电影   刺刀   靶子   机枪   美国人   美国   伤亡   战役   美军   士兵   战士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