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欧洲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亚欧的文化有很多不同,待久了你就会有所发觉,这里只是举几个最明显的例子:

1)没有午睡

刚来欧洲的时候,对‬这种没有午休的文化很不“习惯”。午饭之后连轴转!让我适应了很长时间!现在居然被同化了!


2)平等、尊重个性发展

平等自由是欧洲的核心理念,待久了你也会发现。教育、医疗、社会其它各种资源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欧洲的社会十分尊重个性的发展,这也是他们文化的一大特点。


3)饮食

说到文化,饮食肯定是离不开了,西餐、中餐的差距一目了然,一个是煎炒烹炸、一个生煮烤拌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一个崇尚咖啡、一个崇尚茶,也是风马牛不相及!


4)宗教

到了欧洲感觉比较深的地方还有宗教。教堂多、教派多,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而教堂更是多如牛毛,一个小镇都会有好几个!人们把教堂视为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些重大的事情(洗礼,坚信礼、结婚)都要去教堂举办,让上帝见证!


5)公墓是公园

无论是在市中心,还是郊区、公墓都是公园!可以跑步、遛狗,也算是一种奇葩行为!






我曾经在荷兰呆过,在过去一年半里我去了很多其他的西方国家,对于文化冲击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然而,下面这个经历是我遭受过最大的文化冲击,至今我都还没搞明白到底是什么回事。夏天白天长,冬天白天短。作为一个海南人,我的家住在离赤道很近的地方,夏天的时候太阳基本在18:30-19:00就下山了,冬天则是17:30-18:00,所以我几乎感受不到日长的变化。在欧洲就不一样了,欧洲比中国往北的多,在夏天,有时候22:00甚至23:00天才黑!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就更晚了。这意味着日出也早,大概早上4:00就出太阳了。而冬天则是另一个极端,8:15左右日出,17:15左右日落。在那段从早上课上到傍晚的日子里,实在是不适应,因为有时候根本看不到太阳。现在我依然不太适应,在夏天的晚上,和朋友从超市出来,或者吃完晚饭,看到天空还是亮着的,真是不舒服。

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化冲击:

  • 晚饭吃的非常早。我想这在西欧国家很普遍。我注意到在荷兰以及德国,一些人在17:00或者18:00就吃晚饭。

  • 很多荷兰人在午饭的时候爱喝奶,吃午饭喝奶啊!我不知道这个习惯在其他文化或其他国家常见不常见,但是在中国是绝对没有的。可能荷兰人就是因为这个长得高吧。荷兰人的一顿午饭可能就是一个三明治就牛奶或酸奶酪了。

  • 还有跟陌生人打招呼,尤其是和异性,这我现在都没习惯过来,因为这一点欧洲各个国家居然都有不一样的习俗!我去瑞士的时候,只要我见到我瑞士朋友的女朋友or老妈or其他女性朋友,就得和她们用新的方式打招呼——亲三下脸颊(左右左或者右左右)。一开始我真接受不了。我以为在荷兰也是这样和陌生女孩打招呼,并且我根本不知道其他国家还有啥规定!对于一个老外来说真的太难懂了!

  • 语言水平——荷兰人的英语是出了名的好,这是真的。我之前听说过,但不知道这一现象是那么普及。迄今为止我还没见过不会说英语的荷兰人。不仅是英语,荷兰人对其他欧洲语言也很熟练,像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因此我相当佩服荷兰的教育。不过对外国人来说学当地的语言就很难了,因为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大家都会用英语交流。

  • 有些居民提到过,在荷兰的超市没有所谓的最高零售价。同样一件商品,可能在另一家超市会便宜个20到50欧分。

  • 自行车!自行车!自行车!荷兰是非常照顾骑行者的,几乎每一条城市的主道上都有自行车道,并标有自行车道的交通标志。就长这个样子↓↓↓

骑车在荷兰相当受尊重,在没有自行车道标志的路上,汽车也会礼让自行车过马路。事实上,关于有轨电车还发生过一件趣事——电车居然停下来让我和朋友骑车过马路!我们真的受到了惊吓!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事情,等我记起来后慢慢补充。




在南欧待过一年,因为自己从前信奉的是效率第一,所有与“”正事”无关的都是浪费时间的心跳,因此碰到的最大文化冲击,当属南欧人对生活悠闲自在的态度了。

刚刚到达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周五的下午去学院找教学秘书办理相关事宜,教秘小哥儿通常都会微笑地向我表示“这是周五下午啦,要休息啦,下周再办吧”“上完课要好好享受生活哦”等等等等,徒留我一个人在风中哀伤。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初期还有抱怨,居民区的商店晚上7点、至多8点就关门了,要买东西只能去购物shopping mall里的大超市,无比思念711。后来也就适应了如此的生活节奏,到了晚上不再像国内动不动就出去逛街吃饭看电影,像战斗一样见面然后各自刷手机无语凝坐。也是因为我所在的地区网络通讯没有国内4G这么发达,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窝在住的小公寓里,慢慢地做着饭,邀请一栋楼的同学们过来饱餐一顿,几个人挤在小沙发里天南海北地聊一聊,偶尔开一瓶小酒几个人分喝到微醺,享受一下他们对中华料理的称颂和惊叹,最后都成了很好的朋友。

(典型的南欧日常)

待得久了,发现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做了很多在国内时看不上、认为是在拖沓耽误时间的事情。也学会欣赏沿路的田野风光,不再是走起来带风闷头往前赶路,和公寓旁边那位永远在修整自家车库的大叔打招呼,到教室和同学们在门口一起喝杯咖啡瞎聊,都是以前的自己不会做的。也因为相对闲散自由的缘故,老师也很随和,我也养成了在课堂上有疑问就直接举手直接说的习惯。

总之,文化冲击人人都会有,尤其到了和国内相差比较大的欧洲。但只要去尝试和适应,也会发现从前体会不到的美妙之处。




从2013年开始,我每年有一个月左右会去荷兰居住,欧洲的好几个国家也都去旅游过,比如德国比利时瑞士法国意大利...要说到文化冲击,可真是天翻地覆,因为从小就被灌输欧洲多么好多么富裕,尤其是福利,人民生活得像天堂一样,但是等我真的到了欧洲,才发现天堂并不存在。就拿荷兰来说吧,本土人素质确实不错,友善有礼,过马路永远是车让人,但是除了本土人,荷兰还有很多穷欧洲国家的人(包括难民),这些人素质就很差了,偷抢吐痰很常见。荷兰的中小城市非常干净(因为人特别少),但是首都阿姆斯特丹就很一般了(人口最多),尤其市中心唐人街红灯区一带,各种脏乱差,我尤其讨厌他们吸毒合法的制度,大麻的味道非常非常臭,简直令人作呕!这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文化冲击。再说说福利,所谓的医疗免费其实是医疗保险,分了好多等级的保费,保障的范围也不同,并不完全是百分百赔付,而且还一年不如一年(就是越来越抠门),就拿生育来说吧,以前只要怀孕国家就有各种补贴,但是现在已经退化到要生下来才有补贴,当然一点比起中国还是优越点。孩子读大学可以有补贴和贷款,不过补贴不包括交通费和学杂费,贷款在工作后要清还,有人还一辈子,当然如果你找不到工作是可以暂时不还的(所以懒人就申请失业了)。总之所谓欧洲国家的福利,只是听上去很美,实际是疯狂剥削中产阶级(这个范围非常之广,高管白领教室医生老板都是),用他们交的重税来支撑整个福利体系,比如一个教授是跟一个环卫工人的到手月收入一样的。做生意的话千万不要当老板,不然各种巧立名目的税收能让你吐血,我感觉这点是高福利国家的隐患,严重阻碍了民众创业的积极性,也养了不少懒人,经济衰退成为必然。以上是我所知道的欧洲制度一部分,当然如果有补充或反对的欢迎提意见。




1.我在意大利的一家手表店买了一块手表。然后国内的亲戚看到了,叫我给他买一块一样的。我回到那家店,我想作为回头客,应该多给一点优惠。然而他们却要加价20欧元。。。。我想他们认为既然我回头了,说明之前的价格卖低了。

2.项目上有一对西班牙的同事,两个人恋爱多年,三十多岁了。我很好奇,你们怎么还不结婚?女的一脸懵逼问我,我为什么要跟他结婚?!男的也懵逼的补一刀,对呀,我为什么要跟她结婚??!! 欧洲人的结婚率真的很低。。。。

3.下班后别想逛街,因为你下班,开店的也下班。挣不挣钱无所谓,该老子下班休息,老子就要休息。中国人巴不得24小时都有客人光顾店面。逛街,只能等周末。除了超市营业久点儿。

4.在公交上给老年人让座??当心被老人骂。不像有的中国老人倚老卖老,欧洲老人不服老,除非身体真的很弱了,不然真的不会接受你给他让座。

5.地铁票不按照总站数卖,而按照环来卖,巴黎就是这样。好比在北京,二环以内的票价是三元,三环以内票价五元,四环五环可能要上十元。(妈逼舍不得地铁费还真不敢住郊区)

6.厕所是我开,要拉就付钱。欧洲的公厕很少,免费公厕更是少之又少。收费的话,一般不管大小,都是1欧元甚至2欧元。火车站的厕所居然都要收费。有的人流量大的麦当劳,会安排专人把守他们的卫生间,凭消费小票可免费拉一次,盖章作废,再拉无效,没有小票的话就要收费一欧元。我在一个电影院发现了免费公厕,我恨不得拉一年!

7.在法国一个人满为患的餐厅,我点了一杯奶制品。半天没服务员给我上,我就自己打开了冰柜去取。没想到老板看到了,非常生气,叫我放回去,他会给我送来。我是看他们太忙了才自己去拿的,很委屈。在中国,你自己去餐厅冰柜拿东西不是正常得很么?又不是不给钱。法国人可能考虑的是冰柜的卫生和记账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欧洲   南欧   文化   瑞士   荷兰   荷兰人   冰柜   公厕   英语   欧元   中国   教堂   午饭   习惯   超市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