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已到乌江边为何宁死也不渡?

乌江是一条深而急流的河流,项羽面对刘邦的军队,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他的军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与刘邦的军队相比实力不敌,而且自己的盟友韩信也与他翻脸,加入了刘邦的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选择了在乌江边宁死不渡的决策。这个决策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忠义观念:项羽崇尚忠义和武士道精神,他坚信一个真正的将领应该宁死不辱,绝不投降。对他来说,死在战场上比在敌人手上受辱更加光荣。

2. 军队士气:项羽意识到自己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他担心如果渡过乌江,可能会导致军队的崩溃和大规模的溃败,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因此,他宁愿选择决一死战,以保持士气和尊严。

3. 个人情绪和压力:长期以来,项羽一直是一个自信而骄傲的人物。他在之前的战争中取得了许多胜利,成为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角色。当他面对刘邦的军队的威胁时,他可能感到自己的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也许觉得不能接受失败和屈辱,因此选择了宁死不渡。

大可能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项羽在乌江边宁死不渡的决策。然而,这个决策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项羽的军队在乌江边遭遇了失败,他自己也被迫自尽。这一事件标志着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最终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李清照对宋朝屈膝投降深痛恶绝,她自已抱受亡国战乱之苦,方对项羽的刚強不屈进行热烈的歌颂。李清照有伟大的爱国情怀。
项羽带领三千子弟兵击败秦军主力,在反秦的斗争中他的供献是巨大的。但项羽没有政治远见,推行落后的分封制度,造成天下无治。最后败于垓下,战死乌江。他为什么不过乌江呢?史記说项羽无颜見江东父老,我说是项羽输红了眼了。他输的不服,输的不甘,输的失去了理智。知耻而后勇,他过江不是能获得休养生息,卷土重来的机会吗?反而他是知耻而轻生!他是输不起。




大英雄岂肯受辱?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春秋战国以来英雄侠士们奉行的一条准则。项羽出身名门,其家世代为楚国大将,身为贵族,是很要面子的。项羽自己尚武而轻文,想凭绝世武功而降伏天下,有其认识的局限。项羽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少年时,同辈小伙伴便无人能敌。父亲死得早,由叔父项梁抚养成人。从小,叔父便教他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项羽并不满足,他要学“万人敌”,令叔父高兴得手舞足蹈,亲自教他研习兵书。遗憾的是,天赋高的人,往往狂傲,项羽并没有学到兵法的精髓。由于狂傲,项羽一贯目中无人。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端坐于浩浩荡荡的车队中最豪华的马车上,项羽见了,竟说三岁小孩即可取而代之。这与他未来的老对手刘邦“大丈夫理当如此”完全两样。由于狂傲,虚荣是难免的,项羽认为,大丈夫功成名就,如果不能回故乡扬名立万,无异于穿着华丽的衣服却在夜间行走。性格决定命运!项羽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败在哪里,他始终认为是“天将灭我”。被围垓下,率二十八骑兵,斩将夺旗,来回厮杀,冲出重围。破敌阵,于万马从中如入无人之境,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啊,项羽临死展示给后人的也还是匹夫之勇,仅此而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项羽不善谋略,倒也少了许多弯弯肠子。直来直去的性格,比他那流氓无赖的对手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其实,项羽只能做先锋官,不能当元帅,更不是做政客的料。乌江突围以后,他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不愿“忍辱包羞”,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也不可能放下“自身的高贵”和虚荣,他一门心思的是虎死不倒威,可杀不可辱!

李清照欣赏“不肯过江东”的大英雄项羽,是希望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能有一点骨气,能出几个铁血铮铮的汉子。杜牧从政治家的立场认为项羽还有“重振旗鼓”“卷土重来”的可能,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两位文学家的观点也都是各有道理的。是是非非,任凭后人评说。西风烈烈,江水悠悠,斯人已去,江山依在,夕阳仍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自然对项羽会有万种评说,不足为奇!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能从项羽身上读出点教训,读出点智慧,也就不错了。

(图片来自网络)




项羽到乌江边宁死不渡江,主要是他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自己曾经如此强大,但已经失败了,自觉颜面扫地,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了;

二是即便到了江东,如果再组织兵力和刘邦作战,恐怕也力量薄弱,难以取胜;

三是连续多年的战争,劳民伤财,现在天下大势已定,如果不认输,继续组织兵力抗争下去,只会让百姓更加疲惫,不利于民生改善。反倒会让后人耻笑。不如干脆认输算了。

所以项羽虽然已到江边,但想到了这三点心里就很矛盾,反复衡量之后,宁死也渡江,于是战死乃至于自裁即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原因也不复杂:

第一,到江东也是死。

当时刘邦已经掌握绝对的军事优势。

仅仅垓下之战,刘邦就出动40万大军,项羽只有10万。

此时项羽主力已经覆灭,面对刘邦40万大军其实已经必败无疑。

当时中国人口是有限的,后来西汉初期人口只有1000多万。

大家算算,1000多万人,也就是最多可以出兵八九十万。

而刘邦就有至少五六十万,还有其他军阀还有部队,项羽可以使用的兵力基本没有了。

即便项羽逃走也无法东山再起,反而要四处逃亡,最后可能被捉住后羞辱的处死。

既然这样,还不如自杀好了。



第二,去江东无法东山再起。

此时江东经过多次战争和征兵,已经残破不堪,人力枯竭了。

当年项羽拉起8000子弟兵走了以后,并没有对江东的老百姓有过什么特殊的优待。

江东老百姓,对项羽并没有特殊的好感。

在江东残破的现状下,这里老百姓不可能支持已经一败涂地的项羽。

退一步说,就算江东老百姓支持项羽,仓促拉起一二万人,还不够刘邦60万大军一口吃掉的。



第三,身边也没有人,项羽玩不转了。

到此时,项羽的班子已经全垮了。

有过工作团队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哪怕团队领导人再牛,也需要靠一堆副手协助。

项羽其实只是作战的战将,并不是多面手天才,他也需要一套班子来协助才能发挥军事天才。


然而,此时项羽身边仅仅剩下二十几个骑兵,班子彻底被消灭。

项羽退到江东区,自己一个人也孤掌难鸣,无法维持局面。

看看刘邦集团,猛将和谋士如云,才能保持连续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乌江   项羽   忠义   武功   匹夫之勇   江东父老   叔父   人杰   狂傲   作战   刘邦   兵力   士气   班子   老百姓   军队   财经   何宁   江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