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如不死,是否会成为唐继尧那样的大军阀?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军事将领,他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蔡锷没有去世,他可能会继续参与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但是是否会成为像唐继尧那样的大军阀,这个问题很难确定。因为蔡锷和唐继尧在政治观念、个人特点、地域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蔡锷一直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理念,寄望于通过民主革命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唐继尧则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军事地盘扩张。此外,蔡锷在个人特点上也与唐继尧有所不同,他以谦逊、正直、勇敢和决断著称,具备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领导者的潜质。因此,如果蔡锷没有去世,他可能会在中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否会成为像唐继尧那样的大军阀,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蔡锷如不死,他已经是一个军阀了,四川也没有熊克武、刘湘什么事了。

蔡锷这一代人,他们站在时代变迁的一个风口上,在心藏壮志的同时,在试图去践行心中理想的同时,在意气风发的同时,也是胆颤心惊的,因为在他们的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他们要自己披荆斩棘地走出一条路来。

如果哪一天他们走不下去了,那么等待他们的只会是万丈深渊。

蔡锷的一生,也是如此,他也是在小心翼翼地在黑暗里探索者前路。

他心里想着中国,这一点也不用怀疑,可是这却不是说他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他也不可能没有私心。

我们说蔡锷是“英雄”,这也没错,因为他确实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他自己的努力。

我们很多人说,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在1911年的时候,在云南领导新军响应了辛亥革命,让云南走了一条应该走的路,也是他自己应该走的路,所以云南成立了军政府,他成了督军;一件是在1915年的时候,他从北京跑回云南,然后率先发动了护国运动,他也因此成了一面旗帜,后来其他省份纷纷响应,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蔡锷也取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

可是,蔡锷在1911年当上云南都督以后,为什么会离开云南去北京?

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政府,中华民国得以成立,孙中山不得不如约此去总统一职,让袁世凯这个当时手里枪杆子最多的人接手中华民国。蔡锷、阎锡山他们是打着响应革命的旗号去推翻原来的地方政府,成立所谓的军政府的吧?现在中华民国成立了,他们是不是得听中华民国政府的?

可是,云南当时似乎不是很听话,所以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为了消除隐患,袁世凯将蔡锷调到了北京。

所以,有人说袁世凯是为了监控蔡锷,所以才调他去北京的。

不过,为什么这么多督军,袁世凯不调,却要去调一个远在云南的蔡锷?

一个原因是袁世凯想看看能不能让蔡锷位自己所用,实际上,袁世凯一直挺欣赏蔡锷。

一个原因则是袁世凯想要确实趁此机会监控蔡锷,因为云南确实不够听话。

这时候的蔡锷就是一个军阀,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因为袁世凯的强势,所以他不得不去北京。到了北京后,他想要得到袁世凯的重用,组织了军事研究会给袁世凯献计献策,巴结袁世凯的亲信和心腹,俨然一个政治投机者。

所以,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嗑瓜子、吃西瓜,对“二次革命”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等到袁世凯收拾完孙中山,对着他喊了一声,来北京!

他便只能乖乖地去了。

1915年的时候,袁世凯说要称帝,各方势力为了讨好袁世凯,纷纷点头说好,然后又一起联名“劝进”,话也说得很肉麻,让袁世凯看了都觉得好像自己不称帝就是对不起中国老百姓了似的。

吹捧袁世凯的人里,也有蔡锷。

后来,眼看着袁世凯因为称帝成为众矢之的,又有墙倒众人推之势的时候,曾经拥护袁称帝的人又抛弃了袁,跳着脚说自己是反对袁称帝的,让袁世凯赶紧取消帝制。

蔡锷也在这时候喊出了一句:“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这一句话,让他名扬四海。

没人想给袁世凯陪葬,被袁一手提拔起来的段祺瑞也不想,老段当时也站到了袁的对立面,所以更不用说蔡锷了。

蔡锷在1915年12月回到了云南,这时候离他离开云南去北京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唐继尧已经坐稳了云南都督的位置,所以他在回到云南后只能仗着一点余威和唐继尧联合起来宣布护国讨袁。

如果唐继尧不给他面子,不答应他的话,他是没辙的。

蔡锷拿不回云南,所以只能去打下一块地盘,否则他辛辛苦苦冒着生命危险逃离北京便没了意义。

蔡锷率领滇军一路打到了四川,后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四川督军,这时候的蔡锷又成为了一方军阀。

可是,蔡锷最后为什么又会辞职呢?

因为他的病越来越重要了,他已经到了快要撑不住的时候了。

此外,唐继尧一直在打四川的主意,在蔡锷和陈宦讲和停战的时候,老唐不仅没给老蔡补给,更是想趁着蔡、陈停战的时机出兵攻占成都。

唐继尧已经够蔡锷伤脑筋了,更伤脑筋的是蔡锷手底下的人在他拿下四川后一直在吵着向他要好处,让他头疼不已。

如果他的健康状况没有问题的话,他当然有时间和精力去收拾这个烂摊子,让四川彻底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坐稳坐实四川督军的位置,在北洋各系分裂、各省各自为政的乱世里成为一个实权军阀。

蔡锷又和孙中山不和,所以他即便不死,估计也不会投入孙的阵营,或许在蒋介石北伐成功后,他会选择像刘湘、龙云那样挂上国民政府的旗帜,可是说到底也还是一个军阀。

只是,命运不肯再多给他一点时间。




说蔡锷这事儿,不能不扯到另一个人——梁启超,蔡锷实际上是梁启超在西南布下的一颗棋子,梁启超在政坛上要有发言权,必须以蔡锷为外援。要知道,蔡锷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与梁启超建立了联系,曾投稿给梁启超办的《清议报》。

蔡锷的第一个“军阀”身份是云南都督。武昌起义后,星星之火烧向全国,蔡锷以协统身份在云南响应,起义成功。两年后,蔡锷加入进步党——他老师梁启超领导的政党,成为名誉领事。

蔡锷的第二个“军阀”身份是四川都督兼四川省长。蔡锷被袁世凯骗到北京软禁一段时间后,设计潜回云南,发起护国运动。其实,以云南(甚至西南)区区一省(一域)之力,怎么可能护国成功(这也是袁世凯得知蔡锷逃出北京也不紧张的重要原因)?

因此,有人认为所谓护国运动,不过云南军阀势力向外扩张的“政治借口”。一个方向是四川,由护国军第1军司令蔡锷亲自率领;一个方向是广东,由护国军第2军司令李烈钧领导,护国军第3军司令唐继尧则留镇云南大本营“看家”。没想到,护国运动像辛亥革命那样引起连锁反应,军事北伐远未成功,政治胜利就来到了——袁世凯取消帝制,随后气急而死。随后,蔡锷被新政府任命为四川都督兼四川省长。

蔡锷本是云南都督,因进京交给唐继尧。再后来,蔡锷回到云南就尴尬了,幸而拿下四川,成为川督。这样下去,蔡锷会不会成为四川军阀?可惜,蔡锷随后因病辞职,出川治病,他的选择和表现不得而知,现在大家也就顺势认为蔡锷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公心。

不管蔡锷是否愿意做军阀,他老师梁启超会提这样的要求。蔡锷走前,把四川交给两个人——督军交给罗佩金(曾变卖家产支持护国运动),省长交给戴戡,其实蔡锷更看重戴戡的军事才能。罗佩金回云南后,戴戡成为四川的军政一把手,可惜后来死于川军之手。梁启超在北京听到消息,悲痛欲绝——蔡锷和戴戡都死了,他在西南的棋子没了。在国务会议上,梁启超强烈要求重新调查戴戡之死(四川上来的报告说戴是自杀),严惩凶手。可惜,段祺瑞根本不搭理。梁启超遭受重大打击,随后淡出政坛,专心学问。

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蔡锷活着,他会继续做四川督军兼省长,不管他是否愿意和承认,都会成为事实上的“军阀”。梁启超给蔡锷的祭文可以有丰富的解读:“血随泪尽,魂共岁徂,吾松坡乎!吾松坡乎!汝何忍自洁而不我俱。”您看,梁启超几乎把蔡锷当成“私有财产”,还说蔡锷“自洁”,看来两人还有商量好的事儿(似乎不干净?)没有完成……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好点评。

蔡锷,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生于1882年。伟大的近代民主先驱和爱国者,军事家、中华民国北洋初期的风云人物,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在辛亥革命时领导云南起义。成为民国第一人任云南督军;另一件是四年后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称帝。

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深受梁启超影响,从而产生了革命思想。曾经在日本留学,在1900年多次参加了同盟国会的革命运动。在1911年(宣统三年)被云贵总督李经羲举荐。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李经羲是李鸿章的儿子),李经羲非常重用蔡锷,但蔡锷借用李经羲重用,将大量的革命党安插到了部队里,1911年10月30日,在蔡锷主导下,云南起义光复成功,11月1日日,蔡锷就任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素来忠义的蔡锷暗中将李经羲全家安全送往荷兰使馆,确保其个人安全。但李经羲从此拒绝和蔡锷见面,即便是李经羲当上了北洋政府总理依旧如此。

蔡锷做的第二件是就是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小凤仙一事更是传送一时,但必须指出的是,蔡锷还在北京的时候,云南已经起义反对袁世凯,但必须指出的是,蔡锷回到云南以后,加速了云南的反抗力量。后来因为喉癌于1916年病逝于日本,终年34岁。

蔡锷如果不死肯定不会成为大军阀,首先就是他没有地方根基,云南已经让唐继尧彻底控制,蔡锷未必能够夺回云南,这是从现实角度来的,从蔡锷的性格来说,他也不愿意当军阀,在孙中山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当总统的时候,反对最激烈,全力支持袁世凯的就是蔡锷。可见,蔡锷不是一个枭雄似的人物, 他更看重的是国家的领土完整和革命胜利果实,所以他反对孙中山推翻袁世凯,当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他也反对袁世凯,蔡锷是一个军人,但不是一个政治人物,也没有野心。

如果蔡锷不死的话,很有可能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蔡锷不会。蔡锷和唐继尧完全是两类人。

蔡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和全局观念,至于他自身的利益,反而考虑的很少。



云南重九起义,1913年蔡锷进京,1915年蔡锷离京讨袁。上面三个事件都反应了蔡锷的品格。

而唐继尧则不同。唐继尧在日本留学时,自号东大陆主人,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唐继尧打起护法旗帜,援助四川。而实际上是为了占有四川。他只要两样东西,一是自贡井盐税收,二是成都兵工厂。激怒了川军,最后被驱赶。

孙中山任命唐继尧为元帅,唐继尧不接受。而孙中山去世后,唐继尧欲领兵进广东,继任大元帅。激怒了两广,被打了回去。



唐继尧属于野心勃勃,而格局器量不大的人。私人品德也不好,占有部下的老婆。他被列为护国三杰之一。分别是蔡锷、李烈钧、唐继尧。而实际上唐继尧起兵反袁是被迫的。

云南是蔡锷的大本营。云南讲武堂出身的军人都是反袁的。唐继尧不反袁是没有出路的。

蔡锷则不同,他没有地盘意识。护国运动胜利后,蔡锷当了四川督军。以蔡锷的威望和能力,安定四川是有把握的。然而天有不测,蔡锷病死了,代理督军罗佩金控制不住四川的局面,造成混战。

罗佩金失败又求救于唐继尧,滇军入川,更加混乱了。

而川人在驱逐云南军后,也没有一个强力人物来收拾局面,于是一直混战下去。

蔡锷是湖南人,蔡锷的过早死去,却是四川人民的大损失。唐继尧这种格局的人和蔡锷不在一个层面上。

唐继尧后来被部下龙云等人软禁,气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军阀   辛亥革命   北洋   护国运动   护国军   川军   督军   帝制   都督   云南   中华民国   北京   中国   政治   财经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