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西汉与东汉的关系不大,但是为什么刘秀要继续使用“汉”来定国?

刘秀的天下,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然而,刘秀建立的政权,却必须要用“汉”,否则,就要出严重的问题!

人心思汉

王莽的改革失败后,人心思汉。

一方面,西汉末年,尽管社会已经出现危机,但尚未崩溃。

王莽上台后,一系列改革,导致秩序崩溃,天下大乱。

因此,人们认为问题出在王莽胡乱改制上,怀念大汉王朝当年的制度。

另一方面,当初,王莽是在“易姓改命”的思潮中代汉自立的。

如今,血淋淋地事实表明,“易姓”并不能“改命”。

因此,人们认为大汉应当“再受命”。

咱们知道,西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就是主流思想。

知识分子主流思想认为大汉应该“再受命”,原本只是单纯怀念大汉且缺乏理论基础的农民武装也接受大汉“再受命”的思想,因此,上上下下,“汉家当复兴”成为了社会共识。

当时,各地武装,“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即便是一些实在和刘氏攀不上亲戚的军阀,也“假汉”(自称自己本是刘姓),或“辅汉”(称自己起兵以辅汉)!

刘秀,长沙定王刘发之后,汉室宗亲,又怎么能自己放弃这个有利条件呢?

那么,如果刘秀特别有个性,“不占便宜”,非不以汉自许可以吗?

不可以!

孝道

大汉,以孝治国。

孝道,在两汉之际已经深入人心。

你刘秀是汉室宗亲,高祖后人。

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你刘秀不祭祀自己祖宗的宗庙,亲手倾覆祖宗留下的社稷,那岂不是数典忘祖,禽兽不如?

刘秀要敢这么干,可能比王莽死得还快!

先别说百姓怎么看,领导怎么看,外宾怎么看,就是汉室宗亲都能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你!

强大的宗族力量

西汉末年时,汉室宗亲已经发展到了“十有余万”人,规模庞大。

而且,这些宗亲中,许多都有很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咱们都知道,西汉立国之初,曾大封诸侯。

后来,几代天子削藩,这些宗亲的实力逐渐被分化、瓦解,不再能够威胁皇权了。

是的,不能再威胁皇权了。

但是,比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还是强很多的。200多年里,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在地方成长为根深蒂固的超级豪强了。

刘秀和他哥哥,不就是宗族豪强的代表吗?

而除了他们,乱世中,更有不少“倾家荡产,结交英俊”!他们所追求的,正是“怀复社稷”。

高举“汉”旗,大家都是战友,反之,就是敌人。

可以说,如果不能团结刘姓同宗,刘秀不要说平定天下,就是安定河北也是非常困难的!

汉=刘

而且,就算你刘秀想和“汉”划清界限,也是绝不可能的。

刘玄失败后,出现了一种与“思汉”相反的思潮:既然大汉要“再受命”,那刘玄怎么失败了呢?

所以,就有一种“易姓”思潮出现了。

总之,在古代的思维中,改朝换代,就要“易姓”。

汉室不能复兴,姓刘的也就没有资格做皇帝了。

应谶

两汉之际的谶语,就是当时的“科学定律”,受到推崇。

汉宣帝时,甚至有人拿着谶语,直接要求堂堂汉宣帝退位,王莽时期,也有人借谶语要求王莽“取之于天,还之于天”,而其他大臣也只是与之理论,并没有直接认为其“大逆不道”。

王莽篡汉,就是以“谶语”为舆论工具的。

当时,“舜后火德”、“汉必再受命”等思想,是主流思想。

所谓“舜后火德”,就是指应该由火德的汉继续统治天下。

所谓“必再受命”,就是指天命要重新回到大汉。

因此,借助“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语,将自己与“火德”的汉绑定在一起,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其实,咱们看到:后来有季汉、成汉、后汉、北汉等以汉为名的政权,甚至连匈奴人刘渊、大魔王侯景等人建立的政权也叫“汉”。

可以说,但凡和“刘”扯得上关系的,一般都要称“汉”,即便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也要想方设法扯出关系来···

一个曾经强大、稳定的朝代,总是令人怀念,以之为名,总是显得特别有“合法性”。




刘邦建立的朝代国号是“汉”,史称“前汉”,俗称“西汉”;刘秀建立的朝代国号同样是“汉”,史称“后汉”,俗称“东汉”。刘邦与刘秀的国号是一样的,都是“汉”,可以说刘秀算是继承了刘邦的国号。

西汉末年,国势衰弱,皇族没落,以王莽为首的外戚集团崛起,王莽成功篡位建立了新朝,仅仅15年之后,天下大乱,绿林军、赤眉军相继起义,直到刘秀统一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总有人说新朝末年的天下大乱是由人心思汉引起的,毕竟西汉存在了210年,历史上也曾极其辉煌,如果人心真的思汉的话,新朝也不可能建立,王莽建立新朝那同样是人心所向的,要知道王莽当年可是被视为“周公再世”的人物。

王莽篡汉

新朝末年的天下大乱实际上是王莽改革失败引发的,王莽的改革触动了平民百姓、地方豪强的利益,引发了天下大乱,起义不断,才有了后来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莽成就了刘秀。

刘秀是刘邦的后世子孙,刘秀的七世祖是汉景帝刘启,刘启是刘邦的孙子,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但是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拥有皇族血脉的人没有十万人也有几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刘秀所生活的南阳郡就有数千刘氏子孙。

刘秀的世系: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县令刘钦→东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

刘秀定国号为汉,并非是因为其刘氏血脉的原因,背后更为深层的理由是:王莽失败后,拥护王莽的民心又开始转向汉朝,因为在当时来说,没有第三个选择

《后汉书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王莽末年,很多百姓因为活不下去而做了盗贼,尤其是南方,刘秀的大哥刘縯(字伯升)召集了地方豪杰说道:如今王莽暴虐,百姓分崩离析。现在枯旱连年,兵革并起。这也是天亡王莽之时,现在我们要恢复高祖之帝业,定万世之良机。

尤其是这句“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就是刘縯起兵的旗号,他是打着汉高祖刘邦的旗号起兵,刘邦可是西汉的建立者,也可以说刘縯就是打着西汉的旗号来起兵。

刘縯

为什么刘縯要打着西汉的旗号来起兵呢?

任何起义都要有一个旗号或者口号,来代表自己的政治正确,陈胜、吴广当年起兵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打着扶苏与项燕的旗号起兵,打着扶苏的旗号是因为扶苏是被胡亥冤杀的,这是争取秦人的民心,打着项燕的旗号是因为项燕是楚国最后的支柱,这是想扶楚反秦。

刘縯很明显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打出了汉高祖刘邦的旗号,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当时是新朝末年,新朝取代了汉朝才十几年而已,很多新朝的百姓其实也是汉朝人,刘縯扶汉反新的政治立场就非常正确。

不仅仅刘縯一个人这么想,几乎所有新朝末年的有识之士都这么想,与刘秀一起起兵的李通,其父亲李守曾对李通说"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话的意思是说刘氏将要复兴了,而李氏则是辅佐刘氏的人,刘氏是特指西汉的皇族后裔,也就是刘邦的子孙。

更始帝刘玄

李守还是王莽的宗卿师,是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连新朝的官员都认为西汉皇族刘氏会兴起,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

绿林军是新朝末年最著名的一支起义军,公元23年,绿林军为了统一指挥,共同拥立刘玄为更始帝,恢复了汉的国号,年号更始,刘玄就是汉更始帝,他还是刘秀的族兄,也是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西汉皇族后裔。

这应该是新朝末年起义军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其国号就是汉,这说明在当时,汉是唯一能取代新的国号,这是唯一的,恢复汉的国号不仅仅是绿林军这么做,几乎后来其他的所有起义军都是汉为国号的。

刘縯与刘玄

比如说另一支著名的起义军赤眉军,他们也在进入关中之后,拥立西汉皇族后裔刘盆子为皇帝。

《后汉书 刘玄刘盆子列传》:时方望弟阳怨更始杀其兄,乃逆说崇等曰:更始荒乱,政令不行,故使将军得至于此。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以此号令,谁敢不服?

赤眉军中有个叫方阳的人对赤眉军首领樊崇说道:更始政权荒乱,政令不行,故使将军到达这种地步。现在将军拥有百万之众,西向帝京长安,而无称号,叫做群贼,这是不能持久的。不如立刘氏宗室,打着正义的旗号以进行诛杀讨伐。以此号令,谁敢不服?

方阳认为立刘氏宗亲为帝就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赤眉军首领樊崇也同意,然后他们通过抓阄立了刘盆子为帝,刘盆子就是汉建世帝,这同样说明了汉朝的号召力与认同感,除了新朝之外,天下百姓及地主豪强也就知道汉朝了,几乎所有人一致认为只有扶汉才是政治正确,即使是赤眉军和绿林军这样底层农民出身的起义军。

汉朝皇帝

刘盆子称帝四个月后,刘秀在洛阳称帝,国号还是汉,也就是说新朝末年的反新农民大起义在推翻王莽的统治之后,就变成了一场汉朝内部的战争,刘玄是汉更始帝,刘盆子是汉建世帝,刘秀是汉光武帝

有个叫王昌的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并被西汉宗室刘林和赵郡豪强拥立为皇帝,国号仍然是汉,定都邯郸,史称“赵汉”。

西汉宗室刘望在汝南称帝,国号也是汉,还收降了王莽手下的大将严尤和陈茂,不过这个汉政权只存在了2个月就被更始政权灭亡。

西汉文帝刘恒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刘永在更始帝刘玄被杀后,在梁郡睢阳县称帝,并与刘秀争夺天下,失败被杀。

看到了吧,几乎所有的起义军要么拥立汉朝皇族后裔称帝,要么假冒汉朝皇族后裔称帝,千方百计地跟汉朝扯上关系,因为汉在当时是唯一的政治正确,即使是刘秀,也是如此,他想统一整个天下,就必须以汉为国号,然后再设法消灭其他的汉政权。

汉光武帝刘秀

赤眉军灭亡了更始政权,刘秀又消灭了赤眉军,还灭亡了赵汉王昌与汉帝刘永,统一了天下,刘秀既然依靠汉的国号来统一了天下,他成功之后,自然只能继续以汉为国号,如果贸然更改国号,又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否则会有其他的汉朝皇族后裔继续以汉为国号起兵反抗

刘秀选择汉为国号其实是没有选择的,这是新朝末年的天下共识,除此之后,汉朝皇族后裔在当时的力量也是较为强大的,比如舂陵军,这是刘縯组建的一支起义军,其人员组成是汉朝的宗室子弟和宾客,人数有七八千人。

刘氏在两汉是第一大家族,当时的家族又是聚集在一起居住,比如刘縯、刘秀生活在南阳郡,刘玄生活在南郡,这一带有很多的宗室子弟,很容易就聚集了数千人,为了对抗新朝,这些宗室子弟自然就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政治与军事力量,这也是刘秀创业的班底之一。

刘秀与阴丽华

刘秀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要知道刘秀最喜欢的可是阴丽华,但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刘秀违心娶了郭圣通,他是看中了真定王刘杨背后的势力,刘秀平定河北,刘杨有很大的功劳,刘杨是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标准的皇族后裔。

刘秀在统一天下之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汉为国号,其实他没有选择,只能以汉为国号。




同样是争抢皇位,王莽不仅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还背负了千古骂名,而刘秀则成了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除了实力和运气的因素外,还有两点十分重要的原因:光武大帝姓刘并且以“汉”为国号。

从血缘关系来讲,刘秀跟刘邦只能勉强算是远亲了。在重视名分的两汉时期,如果强行攀论,刘秀大概能拿得出手的“族谱”大概可以追溯到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份荣誉,大体和刘备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一样,都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按照《后汉书》的说法,刘秀的出身是比较清晰的: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刘邦分封了不少子孙,使得汉初出现了郡国并行的局面。刘氏祖孙成为诸侯王,原本是为了屏捍中央王朝,但最终却尾大不掉。后来,汉武帝用推恩令的法子,让他们割让土地给子孙,通过恩荫的形式逐渐削弱了诸侯势力。

而刘秀先祖长沙定王及其后裔,也是慢慢经过这个法子被削弱的。刘秀这一支虽然还是姓刘,但实则已经慢慢衰败了。刘秀九岁丧父,跟随叔父长大。正因如此,有人称刘秀其实跟汉朝的关系很疏远。

不过,即便如此,刘秀在起兵时,还是打着刘氏子孙的名号。当然,即便疏远,也改变不了他姓刘的事实。相对于篡汉的王莽,刘秀自然是占据了优势。

古人讲究名正言顺。王莽建立新朝,原本就是不得人心的,加之其天马行空般的改革措施,将国家搅得乌烟瘴气,故而更是遭到了世人的反对。如此一来,刘氏子孙再次重振汉王朝,可以说是顺应人心了。

当时,天灾人祸并起,以至于民不聊生。所以,李通等人便用图谶的方式劝谏刘秀起事:

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 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汉书·光武帝纪上》

可以看出,自刘秀等人从一开始便看中了“刘氏”这个头衔。毫不夸张的说,刘秀的出身,就是他建立功业的政治资本。所以,尽管他与高祖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疏远,但还是会定国号为汉。


参考资料:《后汉书》




说东汉和西汉的关系不大,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刘秀的传承

刘秀的祖上是长沙定王刘发,刘发是汉景帝的六儿子,而汉景帝的十儿子正是汉武帝刘彻。也就是说刘秀的祖上与西汉皇族传承开始有别就是从长沙王刘发这里开始的,中国人古代讲五伏,也就是五个辈份,应该说刘秀与西汉末年的皇族传承已经出了五伏了,所以说刘秀与西汉关系不大也未尝不可。

二、刘秀的出身

正是由于汉武大帝推行的“推恩令”,使得各诸侯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等传到刘秀的父亲刘钦的时候,只能做县令这样的小官了。可是不幸的是,在刘秀九岁这一年,他的父亲死了,小小年纪的刘秀就成了孤儿,最后和几个兄妹一起,由他的叔父刘良扶养长大的,这个时候的刘秀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平民了。

如果不是后来天下大乱,王莽篡位,新朝代汉,刘秀和哥哥刘縯一起参加了反莽大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要说刘秀自己不会觉得自己与西汉有什么关系,连西汉皇族也不会觉得刘秀这个远亲跟他们有多大关系吧?

为什么刘秀要继续使用“汉”来定国?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时期秦朝,一共只存在了十几年,而第二个统一的大帝国时期汉朝却延续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已经形成了思维的定式了,大汉的统一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当王莽改制与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帝国反差太大的时候,自然四处都是揭竿而起的起义军了。

而起义军之中自然首推绿林军和赤眉军,而这两支部队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西汉皇族的后裔来做自己的皇帝,绿林军选择的是跟刘秀一样,长沙王刘发的另一位后人——更始帝刘玄,而赤眉军选择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刘肥的后人——建世帝刘盆子。

可见,汉朝的统治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所以刘秀最后选择“汉”来定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西汉和东汉的关系不是不大,而是很大。刘秀之所以继续使用汉的名号来定国,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王莽乱政,人心思汉,西汉王朝仍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刘秀当然要借用。

西汉末年,尽管国家内政紊乱,但基本形势安定,百姓仍然享有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物阜民丰,仓廪丰足。

王莽篡政,推行了一套穿越式的改革,玩死了自己,也玩乱了国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饿殍遍地,战事不断。

两相对比,人民大众当然渴望西汉当年安定的生活,这是人心所向。

只要刘姓在,汉就在。

所以,绿林军推出了刘玄来当皇帝。而赤眉军推出了刘盆子来当皇帝。

(更始帝刘玄)

而刘秀是皇家的纯正血脉,是汉景帝刘启的子孙,他当然要借用民心之向。

第二,封建迷信大兴其道,“刘秀当为天子”的流行谶语,反映人心思汉,刘秀自然当仁不让。

在王莽篡政、天下大乱之后,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谶语“刘秀当为天子”。

这种谶语的出现,充分说明人心希望恢复大汉王朝的安宁盛世。

刘秀是南阳人,到他这一代,家庭已经中落,他就是一个种田的读书人。

一次大家聚会,说起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谶语,纷纷猜测哪个姓刘的能夺天下。

大家不会想到眼面前的泥腿子刘秀,因为他的哥哥刘縯颇有刘邦的气度。当时的国师也叫刘秀,大家首先想到了官大的。

刘秀当时在场,就讲,这谶语说的为什么就不是我刘秀呢?

举坐听罢大笑,笑声里充满了对刘秀的轻蔑,认为他的话不过是一句戏言。

不但刘秀牢记在心,同乡的一位善相术的李守也对儿子李通说,“刘氏当兴,李氏为辅。”!

这李通成了鼓动刘秀和他哥哥造反的始作俑者。

第三,王莽篡汉,人心思汉,刘秀当然要高举拨乱反正的大汉旗帜。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天下大势是兴复汉室,

谁用大汉名号谁就代表着正义。所以各路豪强都在打大汉旗号,推出刘姓傀儡。刘秀当然要顺势而为。

第四,只有用大汉旗号,利用自己刘氏纯正血脉的正统身份,才能有利于击败绿林、赤眉起义军。

绿林军和赤眉军,他们既不能背逆人心自己称帝,又不心甘情愿让一个娃刘的成为自己的真正主子,便各自找个孱弱不堪的刘家人来当傀儡。绿林军推出了刘玄,赤眉军拥戴了刘盆子。

(刘盆子)

这二人都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终日受人摆布。起义军也只是借他们号令天下。随着王莽被推翻,这两路起义军也发生了极大的分化蜕变,与人民希望安宁的愿望越来越远,与剥削者、盗匪越来越近。他们入城之后,大肆盘剥百姓,烧杀抢掠,盗坟掘墓,甚至几百年前的吕后挖出来,也被有人奸尸!

所以百姓指责他们恢复的是假汉朝,欺世盗名。

这对此时割据中国北方的刘秀十分利好。面对两支起义军,他打出正宗的大汉旗帜,反起义军其道而行之,保境安民,减轻民负,使百姓得出刘秀代表了真汉朝,“唯刘秀能安天下”的结论。

人心是基实,是万里长城的一块块砖。

赤眉、绿林脚下的砖纷纷坍塌,而刘秀脚下的砖却越垫越高,天下是谁的,不亦十分清楚了吗?

所以,西汉与东汉的兴起,不是关系不大,而是事关重大。

汉为人心所向,刘秀当然要用大汉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西汉   王莽   后汉书   谶语   起义军   宗室   国号   盆子   人心   皇族   汉朝   刘邦   东汉   旗号   大汉   关系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