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湿气到底是什么?

湿气重是中医领域一个常见的问题,具有多种表现。如果身体出现三个或以上的地方发黏、黏腻的感觉,就意味着湿气较为严重。


首先,口中黏腻是湿气重的主要表现之一。清代中医学把它归结为口粘、口舌粘腻。口中黏腻往往伴随其他的问题,比如口苦、口甘、口酸等,但主要的感觉还是嘴巴里黏糊糊的。脾胃上直通于口,脾胃运化失常会使湿邪困于中焦,直接上泛于口。口中黏腻的成因可能包括寒湿、湿热以及痰热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各自表现上虽有所不同,但总的特点还是口中黏腻。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调整饮食习惯之外,建议揉按丰隆穴以改善痰湿蕴积的局面,对改善口中黏腻很有帮助。


其次,头发黏糊糊、油乎乎并容易脱落也是湿气重的表现。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认为引发脱发的原因无外乎肝肾不足、血虚风燥等等。但近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饮食肥厚油腻的增加,导致脱发患者中,证属痰湿上蒸的越来越多,这类人头皮脂溢过多,头发显得油腻。痰湿内积久而化热,湿热熏蒸于上影响了气血对发根的濡养,于是脱发。这类现象在不少肥胖人士身上是常见的。建议适当多用一些茯苓,它能健脾,可以化散湿气之源,同时还能利湿,将有型之湿邪排散掉。每天清晨空腹服茯苓加粳米煮粥即可。


最后,经血质地的黏稠是专属于女性的表现。古人早就注意到经血黏稠这个问题,这种现象的形成和湿热蕴藉、痰湿下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饮食不节,过嗜肥甘厚味,则湿热郁结于体内就容易下注成经血的黏稠。湿热状态的女性月经量较大,经血黏稠而臭秽,色暗红,舌苔黄腻。除经血黏稠之外,白带也可能黏稠。如果女性长期肝郁气滞,令郁而化火导致湿热蕴藉宫胞,也可以形成这种局面。建议利用利水化湿来缓解。总而言之,嘴巴、头发、经血,这三处发黏是中医医学中比较重视的湿气重的表现,并在病因病机方面比较明确、经得起实践推敲的表现。


除了这三处之外,湿气重还可能导致其他的一些症状,比如疲劳、腹胀、厌食等等。湿气是来自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过量的湿气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或环境中,要特别注意加强保健。


那么我们如何来预防和调理湿气重呢?

首先,要改变饮食习惯。对于容易积湿的人来说,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建议多食用一些山药、苦瓜、荸荠、芹菜等具有消湿功效的食物。


其次,要注重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让身体排汗,促进湿气的排出,可以选择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方式。


最后,使用中药调理。中药中有不少具有排湿功效的草药,就比如说,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健脾祛湿验方——脐疗法,就能达到健脾祛湿、升举体内阳气的目的。

选用脐疗法,是因为肚脐处的神阙穴,历来就受医家的重视。而脐疗法中所用配伍,又是以温经活络的艾绒。以及祛湿,祛寒,补右肾命门的花椒。和养心安神的桂圆肉,再加入养血安神的酸枣仁。和补益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将之作用于肚脐的神阙穴处。这就好比,在中焦脾胃的阴寒之下,燃起了一簇火苗,慢慢地,炙烤着中焦的痰湿浊邪,从而达到升发阳气,健脾祛湿,温补阳气的目的。

总之,湿气重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饮食习惯以及运动方式,同时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调理。希望大家都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中医所说的湿气是什么呢?

湿气,是中医的一个名词。

中医的东西都很抽象,所以不好学,因为中医很多都是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名确作用,和特点的。

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春季多风,夏季多火热,秋季多燥,冬季多寒,长夏多湿。

这风寒暑湿燥火是正常的天气,叫六气。可是当这六气太过或不及造成人体因此而患上疾病后,叫六淫。

中国的先人们就是观察自然界中这六气,然后用取类比象方法,而总结出六淫的特点。

比如风,为春季主气,四季都有,而且什么风都有,你看有东南西北风。风还有速度,人们观察到这些,所以就总结出风的特点,因为风四季都可以有,而寒热暑湿都是有固定的季节,风邪伤人常挟杂寒热暑湿,因此就说风为百病之长,因为风可以跑,而且什么风都有,就说风性善行,而数变,因为风不可能静止,就说风性善动。

因此当人们发现,有的人起的疹子,这一片,那一片,一会又没有了,如同风一样神出鬼没一样,这正符合了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现象,就认为是受风引起的。

也就是当人体出现了什么症状,看症状的特性是什么,就归属于谁。

三伏天,就是桑拿天,三伏天是长夏,中医认为是湿为长夏主气,三伏天,身上粘粘的,热热的,如同在大蒸笼里一样。

空气中湿度很大,一不注意通风,很多东西都容易发霉。

其实就是因为夏天雨水多,而天气太热,日光暴晒水,使空气中含水量增多造成的湿气过多。因为热所以是粘的。

湿源于水,所以湿就有水的一部分特性。

水往低处流,水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性重浊趋下,湿源于水,水性本寒,所以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为三伏天的粘,所以说湿性粘腻。因为这个粘,易阻气的循环,就说湿易阻碍气机。

中国先人们总结湿的特性就是,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粘腻,阻碍气机。

所以当人体出现了这些特性的症状或东西时就认为湿气过多造成的。

比如粘痰,是不是粘稠的水啊。

比如大便有的粘在马桶上就是冲不掉。

比如有的人腿酸重的抬都很费力。

比如有的人脑袋同样重的像有什么东西裹在头上一样。

这些就是湿的特性。但湿又分寒湿,湿热。

三伏天是湿热。还有一种天气,当下雾的时候,初在雾气中行走什么事也没有,可当过一段时间,身上就湿了,这就湿的另一种,寒湿。

所以人体内的湿也分湿热和寒湿。

这就是中医的取类比象,不好学,不好理解,因为人体内不可能出现风,不可能出现火,真出了火那不就火化了吗?

但是中国的先人们总结出的是这些东西的特点,火的热,寒的冷,燥的干。

所以学中医要善于观察大自然,不要在书本上死学,那样也不好理解。

好了不白话了,欢迎大家点赞加关注。




总的来讲,中医说的湿气,是人体受某些致病因素影响后,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反应。你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是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机制失常的因素之一。

湿气又称湿邪,为中医理论“六淫”之一。

很多人都在问,你说湿气,湿气用现代医学来说到底是什么物质?

这个问法,其实很蠢。湿气不是什么物质,而是一类概念。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指导理论不同,包括湿气在内的六淫,它们不是病因,而是病理性质。

或者说,湿气的定义,并不是直接的,它指的是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发生的反应。湿气并不属于“症状学”,而属于“发病学”范畴。

就好像说“上火”,你看得见“火”这种物质了吗?湿也一样,指的是人体产生的反应,而不是具体的物质。

相对来说,包括湿气在内的六淫,主要反应的是脏腑组织结构上的变化特征。

不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病变的性质,一直随着病情程度的发展而变化,各种致病因子在不同的机制里,会表现不同病理性质的特征。

比如现代医学所说的“感染”,细菌、病毒,都可以造成感染。感染是用什么来界定的呢?就是以人体受这些致病因子损害后,表现出的症状来作为划分的依据。

感染不是也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吗?六淫也一样,只不过六淫是分成六类,湿气是其中一类。

综上,所谓“湿气”,其实并不是实质性的物质,它只是一种概念。可以用现代医学“发病学”来解释,是人体受某些致病因素影响后,产生的一类带有某些独特特征的机体反应。

也就是说,凡是发病符合中医湿气理论的情况,全部都叫湿气。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容易伤阳气,所以可以通过饮食,起居等方式调节湿气。




是中医四大病理产物之一,气滞、痰饮、食积、血瘀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湿气只是其中之一,他是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可以导致许多症状,比如腹泻、水肿、咳嗽、呕吐、眩晕等等,同样其它三大病理产物也会引起水液的代谢失常,临床上要分清主次矛盾。以上是本人临床经验,跟教科书上的有所出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湿气   中焦   长夏   中医   经血   黏稠   伏天   阳气   湿热   病理   失常   症状   口中   所说   因素   人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