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怕侄子复仇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除掉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又将十个侄子全部诛杀,但他却放过了所有侄女,他这么做并非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留着这些侄女还大有用处。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长安城玄武门爆发了一场宫廷之变,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部下提前埋伏在此,将前来上朝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世民当场诛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后,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向唐高祖李渊禀报,而看到李世民已经掌握局势,无奈之下的李渊只得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一方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杀戮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在此之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均被李世民派人杀掉,并且,李世民还下令,将他们十人的名字从宗室的名册上删除。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举动,后世多批评他为残暴冷血,并说他是由于担心留着这十个侄子的话,将来他们长大成人后悔对其进行报复,所以才会心狠手辣的下令将他们全部诛杀。

正所谓“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李世民这么做的动机。

表面上看,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毕竟李世民杀了侄子们的父亲,称得上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了,双方的仇恨也就此埋下,因此,他这么做也有情可原。

但是,真相却并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李世民的几个侄女就保住了性命。

如果仅仅是为了斩草除根的话,那么李世民大可将他的几个侄女也一道杀死,反正手上都已经沾满了血,再多沾点也无所谓。

但是,偏偏李世民却只杀侄子没有杀侄女,这又是为什么呢?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真相呢?其实也很简单,李世民杀侄子是为了给手下人铺路,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担心他的这些侄子将来会对他进行报复,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担心这一点。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成为太子,并且马上就是皇帝,而此时他的几个侄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也就是说,此时的他们是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的。

真要是想报复,那最起码得长到十几岁或者二十岁左右才行,而在这期间,李世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将侄子们幽禁起来,除了提供吃喝之外,其他任何也不提供,这样如果养上十几二十年,那么即便是将来把他们放出来,也差不多成了一个傻子。

明朝的太子朱标死后,留下了几个儿子,而在朱棣赶走朱允炆后,对待大哥朱标的儿子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根据记载,朱标的三子朱允熥前后一直被囚禁了十五年之久,等到永乐年间时,他几乎与废人没什么两样。

别以为李世民想不到这种方式,况且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即便是他的几个侄子体质和才能异于常人,但毕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生活在李世民的严密监视之下,要是他们胆敢有一点非分之心,那么李世民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更何况,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身边的护卫力量肯定要大大增强,作为他的几个侄子而言,无权又无势,又拿什么去暗害李世民。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世民杀这十个侄子,还真不是担心他们将来会报复。

既然不怕这些侄子们将来报复,李世民为何还要残忍地杀掉他们呢?难道他就不怕担上“暴君”的恶名吗?

其实他这样做,首先是利大于弊,其次是不得不这样做。


前文说到,李世民确实不担心侄子们将来会报复他,并且,即便是他们留住了性命,也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报复不了李世民,但是会报复李世民的手下。

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居首功的尉迟恭,他可是结束李元吉性命的“直接凶手”。

虽说这些孩子现在年龄小,但假如留住他们的性命,未来他们长大了,哪怕手里没有什么权力,但是皇室宗亲这个身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有了这一层身份,杀尉迟恭或者尉迟恭的后人还是很容易的。

哪怕是他们来阴的,作为臣子的尉迟恭和他的家人,又该怎么反抗?总不能还像杀李元吉一样再次杀掉他们吧?

况且,即便是李世民能护得了尉迟恭一时,他能护得了一世吗?肯定不能。

除了尉迟恭之外,还有众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其他大臣,比如长孙无忌。比如侯君集等等,这些人可都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大功臣。

因此,为了手底下人将来的安危,李世民才不得不痛下杀手,将侄子们全部诛杀,以免留下祸患。

为什么李世民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趸?其实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把这些问题考虑到了,并且为手底下的人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豁出命跟着他干。

不然,明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一件诛九族的大罪,但为何像尉迟恭、侯君集等人还毫不犹豫地愿意去?

难道就是因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大?肯定不是,真相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跟着李世民,不仅没有后顾之忧,并且也不用担骂名,李世民把所有一切都扛在了自己身上。

玄武门之变中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就是李建成被李世民射落马下后,当时并没有马上断气,紧接着李世民前去追赶李元吉,却不慎掉落马下,而李元吉则趁势过来准备干掉李世民。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匆匆赶到,这才帮李世民解除了困境。


那么,在尉迟恭赶过来之前他在干什么?根据当时的局势分析,他是补刀去了,而补刀的对象,正是李建成。

也就是说,在李建成被射落马下后,尉迟恭看到李世民追赶李元吉,为了免除后患,策马来到了李建成身旁,并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而是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是尉迟恭杀了李建成,所有的责任,全部都被李世民担了下来。

这和李世民诛杀自己的十个侄子性质基本一样,从内心将他并不是很想杀自己的侄子,但是为了自己的手下,更为了自己将来的统治,没有办法,只能残忍一次了。

而他之所以不杀侄女,原因则有两点。

首先,这些侄女不具备像侄子一样的威胁。

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也没有什么势力可言,因此,这就让她们不可能成为李世民或者其部下的威胁。

况且,李世民不管是杀李建成、李元吉,还是杀侄子,总之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威胁和障碍,并不是为了杀而杀,在这些侄女不具备威胁的情况下,自然就会留她们的性命。

另外,留她们性命,也算是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一点在当时很重要,毕竟李世民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为了朝局稳定和自身形象,肯定要有所考虑。

这种既能彰显自己仁爱,又利于统治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会去干。

其次,留着侄女,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什么作用呢?很简单,就是用她们来联姻,也就是把她们当做一种交换投机手段,嫁给需要嫁给的人。

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在唐朝存在,包括在历史上,皇室用公主来进行联姻这种事情,就屡见不鲜。

比如在汉朝时,就将汉家公主嫁给匈奴,只不过,当时所谓的汉家公主,要么是宫女选拔出来的,要么是一些不受宠的妃子所生的女儿。

但不管原先是什么身份,经过朝廷一包装,就成了尊贵的皇家千金,而匈奴人也不辨真假,十分乐意娶一个汉家公主回来。

除了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之外,历代皇室还经常会与大臣进行联姻,比如某个重臣的儿子娶了皇帝的某个女儿,或者是某个大臣的女儿嫁给了某个皇子。

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皇帝在拉进双方关系,并稳定人心的一种策略,毕竟都成了亲家,那理所当然就该好好效忠皇帝了。

因此,李世民留下了几个侄女的性命,目的也是如此。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她就是李世民作为联姻手段,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林甫出身广平刘氏,隋朝时就是一名能吏,李渊建唐后,他又担任中书侍郎,因其颇有才干,被封为乐平县男,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臣。

而李世民登基之后,自然要对这种能臣干吏多加笼络,因此,就将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许配给了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除此之外,还有李元吉的几个女儿,情况大多也是如此。

比如,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就嫁给了纪国公段纶的儿子段俨,李元吉的另一个女儿寿春县主,则嫁给了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

尤其是寿春县主嫁入杨家,更能体现皇家与重臣之间的联姻性质。

而这无一例外的,均是出自李世民之手,他几个侄女的婚姻,差不多都是他安排的,这便是李世民留着侄女们性命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她们还有利用的价值。


总而言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杀掉侄子,并非是担心报复,而是因为这些侄子们未来会对李世民的部下产生直接威胁,因此为了部下考虑,这才痛下杀手,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可以作为联姻的人选,继续发挥她们的作用。




真相就是这件事是真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展现出了人性最残酷的一面,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算了,连他们的儿子都诛杀了,所谓斩草除根,自此以后,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没有了拥有“姓名”的后代,只剩下只可以称“姓”的女儿。

那后人又说了,李世民乃是好色之徒,仇人的女儿,弟弟的老婆,堂兄的小妾统统都收到了自己的后宫中,那么李世民会不会打破人常的禁忌,跟侄女们有一腿?

站在男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李世民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留下这些侄女们究竟要干什么,那就要结合历史来看了。

解读关陇世族,一定要看他们的联姻。

自宇文泰创造出“关陇贵族”这个存在时,胡汉在政治上,实现了政治的第一次平等,汉人不再藐视胡人的政治思维,胡人不再小看汉人的军事能力,而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为“联姻”。

自古以来,联姻这种事情并不罕见,越是贵族越要联姻,但是关陇贵族却是联姻最为彻底的一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关陇贵族的新鲜血液,全部都要以“联姻”的形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实现利益的绑定。

李家是这样,杨家是这样,所以从隋朝到唐朝的变迁,也被人视为几乎没有改变,来来去去,都是这一家子人。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李元吉的齐王妃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于是杨氏也成为了妃子之一,先不说李世民是不是怪癖作崇,但是他娶了齐王妃,大大缓和了在玄武门之变后,跟杨家造成的关系紧张。

所以,在大唐,贵族女眷是有很大作用的。

当年**干布不断侵扰唐朝,以示自己的武力强大,非要唐朝派出一个公主嫁给他,不然他就杀进中原,谁知道转头就被大唐神将揍得连连乞求,后来放低了姿态,却还是没有放弃要“和亲”的想法。

李世民一看,既然这么坚持,也为了西边的他们不要搞事情,那就安排一个公主跟他和亲吧,但是安排自己的女儿,李世民是不愿意的,于是就安排了“**公主”,**公主据记载很有可能是李道宗的女儿,一开始,他不属于公主。

李道宗乃是李唐宗室,江夏王,这属于是一个“三字王”,在后世叫做“郡王”,而郡王的女儿,严格来讲不是公主,顶多是个“县主”,可是为了联姻,出于这个需要,**公主被抬高为了“公主”,远嫁吐蕃。

因此,李唐宗室女延续了关陇的一个习惯,喜欢联姻。

那既然女性能联姻,男性不能吗?为什么李世民要杀掉这些侄子们呢?

男性虽然能联姻,但是男性一样有资格“传承”,在唐代,女子地位虽然不低,但是还不至于高到可以入自己的族谱,接受传承,简而言之,那就是李世民杀了她们的父亲,她们是没有道理去报仇的,报了也没用。

但是男性却是可以,且看李渊的女儿,一个唐初功劳很高的女子,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在确定李渊起事后,也立马响应,拉拢商人和流民,组成大军,在后来李渊拿下长安的时候,帮了很大的忙,但是即便是如此的功绩,平阳昭公主都没有留下名字,还是被称为“李氏”。

由此可见,当时的男女观念还是很刻板的。

李世民这些个侄女里面,最有名的是“李婉顺”。

李婉顺是李建成的第二个女儿,但是生活未必过得潇洒,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全家被“剔除”宗籍,不论男女,所以李世民的人这些侄女们,曾经是“失去”了皇族地位的。

不过因为李世民对女眷的放过,又或者说是刻意的培养,李婉顺自小就博览群书,文化水平很高,更是写得了一手好字,李世民也很关心她,虽然不可能给她多好的待遇,但在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封她为“县主”,让她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家当时可是政治新贵,除了刘林甫和刘应道以外,刘林甫的另一个儿子刘祥道,在后来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当年十四岁的王勃写信自荐,就是写给了刘祥道。

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李家的女眷,作用是很大的。

跟国家君主、太子这一层级的人联姻,这些“被除去”宗籍的宗室女子尚且不够格,但是国家内部也有大臣,也有需要被投资的政治新贵,这个时候,宗室女就要发挥她们的人生价值,听从安排分别去成婚,稳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关系。

这个模式,乃是关陇贵族一贯以来的发展模式。

不过该说的是,李建成的女儿并不多,而且在历史上,也就是李婉顺出名一点,其他的女儿都是“野史”记载,具体过得真的好还是假的好,都是不知道的。

真正过得好的,乃是李元吉的女儿。

李元吉有五个女儿,在贞观初年时候,被李世民一下子都恢复了“宗籍”,并且册封县主,比李婉顺都要早,或许因为她们的年龄会大一些,所以她们可能早嫁人了,比如“和静县主”,就嫁给了“薛元超”。

薛元超乃是隋唐薛家的新一代人物,后来因为也依靠着关系当上了宰相,所以和静县主嫁得不差,这算是对得起她的身份,对于李唐而言,能用这样的县主联姻,成本更是小了。

另一个“文安县主”,也是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嫁给了段家人段俨,段俨乃是纪国公段纶的儿子,这也就意味着以后文安县主也是一个“段国公”夫人,地位不低,反正生活肯定不会差。

而如此一来,也能拉近跟段家的关系。

第三个县主乃是“归仁县主”,她嫁给了隋唐时期大臣姜谟的儿子,虽然姜谟在贞观初年就去世了,但是他也是有功绩的,如此安排一个县主跟他们家族联姻,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第四个县主乃是“寿春县主”,在李元吉被李世民诛杀后,充入了掖庭,但她后来嫁得不差,跟杨氏政治联姻,嫁给了唐朝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这属于是非常经典的政治联姻了,乃是弘农杨氏和李家人的再次结合。

最后一个乃是“新野县主”,新野县主的联姻对象乃是唐朝的政治贵族裴氏,嫁给了裴重晖,但是因为裴重晖这一脉混得不是很好,新野县主反而不是地位很高,只能说是发挥了她作为李家女儿的一个作用。

总体而言,李唐的宗室女都是有着自己的政治价值的,家族内部人的疼爱是一回事,但是她们也必须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即便是李世民的女儿,都要拿来联姻,只是真公主的地位更高,联姻的对象更高级罢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李世民不杀侄女们的意义就特别明显了,因为有她们的联姻,李唐皇族跟这些政治贵族才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所以李唐也能持续长久地坐拥江山,最起码的,几代人以内,皇族和这些贵族都有“亲戚关系”。

这便是关陇贵族“联姻”逻辑背后的实际力量,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所以“唐朝”的和亲文化,不仅仅只能看成胡汉联姻,还更应该从内部的皇族和政治贵族联姻结合来看。

当然啦,这些逻辑的背后还有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自古以来,战败后被俘虏的女子,一般都是充入掖庭,这种对她们类似于“保护”的原则,才让她们度过了生死的关卡。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下令:杀掉哥哥和弟弟的10个儿子,一个不留!

支持李世民下了如此决定的只有八个大字: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太残暴了!

哥哥李建成,那是和他争夺皇位的人,杀了能理解;

弟弟李元吉,那是帮李建成的人,杀了也能理解;

两人的十个儿子,也杀了,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呜呼!

孩子们有多大的错,为何不肯放过?

不过,孩子们的母亲,以及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女儿们,都被放过。

为什么侄子、侄女有着不同的待遇,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诛杀侄子们,是为了李家江山的稳定


10个男孩无法想到,是他们的亲叔叔(亲伯父)向他们举起了屠刀,那一刻,孩子们是如此无奈又恐惧,和一只只待宰的羔羊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这些少年儿童来说,只要能活着,一切都好,但因为父辈的恩怨,他们没有任何一丝活着的权利!

哭泣,不断的哭泣,毫无作用,刽子手们的心和手中的刀一样无情。

孩子们是无辜的,但大人们是功利的!

李世民根本没怎么犹豫,在把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送到阎王殿后,把他们的孩子也送上了黄泉路,仿佛,杀了孩子的举动,就是为了送孩子们去和父亲团聚。

李世民带兵多年,杀伐果断自然了得,但如此的诛杀,也确实显示了他的残酷和无情。

那么,如果这些孩子没有被杀,会对李世民造成怎样的冲击?

孩子们如果都活着,主观上,他们长大后,多多少少都会有复仇的想法,哪怕不会是全部,至少出来一两个的概率非常大,那个年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如果孩子们没有想法,总有好事之人,会跑来辅佐的,可能是曾经的太子党,可能是以前的齐王李元吉的故人,总之,会有人推着孩子们去复仇。

一旦出现复仇者,李世民就该担心江山的稳固了,或许他在的时候,还能稳住,如果他不在了,江山还能完好如初吗?孩子们一定会比李世民活得久,这基本可以确定。

于是乎,李世民虽然看似无情,孩子们看似无辜,但屠刀高高举起,再不怜惜一分,孩子们的哭声只留在了刽子手的耳朵里。

孩子们被杀的潜台词只有一句:你生错家庭了,你生错性别了!

李世民对侄女们的对待方式


一边对侄子们非常无情,另一边,在后期,对侄女们还算是客气。

李建成和李元吉,青春鼎盛时,生了不少子女,李建成生了6个儿子,5个女儿;李元吉生了五个儿子、5个女儿。

1、李建成女儿的结局

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透露了一些信息,太子李建成共有五个女儿,其中二女儿的信息量最大,其她信息都不太足。

李建成的五个女儿中,大女儿李氏,没有明显的资料证明封了什么。

二女儿李婉顺,贞观13年,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这是亲王女儿的待遇,还不错。后来,嫁给了刘应道。这刘公子,是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后来也是从四品的官员,位置是秘书少监。

李婉顺是个才女,性格温柔,才华过人,夫妻两琴瑟和谐,举案齐眉。在40岁时病逝。

刘应道去世后,和李婉顺合葬。

五女儿被李世民封了归德县主后来给母亲郑观音养老,并安排了后事。

而三女儿和四女儿,没有留存于世的具体信息,仿佛从来没来过一样。


(剧照:李建成)

2、李元吉的五个女儿

比起李建成的五个女儿,李元吉的五个女儿,相对信息量足一些,她们几乎都被放入了掖庭,开始了幽禁的生活,懂事的都知道,这意味着要受段时间的苦了。

不过,后来,李世民还是一一把他们从夜庭放了出来,而且都被封了县主。

一个是和静县主,嫁给了太子舍人薛元超(薛收之子,薛道衡之孙),这薛公子后来当了宰相。

看来,人是嫁对了,和静县主给薛元超生了三个儿子。善终。

一个被封为寿春县主,这位嫁给了杨豫之(长广公主与杨师道之子),只是表妹嫁给了表哥。

这个杨公子,啥都好,就是好色,最后竟然色到了自己姨母永嘉公主头上了,两人的淫秽事件纷纷扬扬,那时,李世民还没死,直接给法办了。

这让寿春县主的心理阴影很大,毕竟,父亲早死,丈夫淫乱被杀,都是丢脸且让人痛苦的事情。

一个被封文安县主,嫁给了段俨(高密公主与段纶之子,段文振之孙)。

这段家的公子,早些时候,娶了最强老丈人独孤信的玄孙女。

但是,这独孤家的女子不长寿,公元637年挂了,于是在641年,段公子娶了小表妹文安县主,那时,文安县主才17岁,花一样的年龄,大表哥占了小表妹的便宜。

不过,日子还是不错,段公子可是世袭了国公之位的。

一个被封为归仁县主,嫁到天水姜氏,长道郡公的第二子。

从这个姓,以及地理位置来看,这应该是三国姜维后人一族的。虽然不像几个姐姐般显赫,但日子应该不赖。

最后一个是新野县主李令,字淑绚,嫁给了河东裴重晖。

河东裴家,名气很大,那也是大家族,有名的士族。

新野县主出生在623年,父亲死的时候,她还在懵懵懂懂之中呢,在夜庭中长大,受了不少苦的。

贞观十一年,受封新野县主,嫁给了河东裴重晖。

3、对侄女们的对待相对温柔,有三个原因



相比侄子们,李世民对侄女们算是温柔多了。

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看到,在玄武门之变后,侄女们要么被放到了掖庭生活,要么和母亲一起被软禁,这也算是一种惩罚,因为,只有罪人的后代,才会有此待遇。

那么,为什么侄女们受到的处罚较轻,而且后来都被封了县主呢?

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是李世民的侄女们是女流之辈

过去那个年代,女子们嫁了人就成了别家的人了,他们就此相夫教子,大多不会去为父亲报仇,一般也报不了仇,而且无人支持他们报仇,因为得不到更多利益。

所以,这是她们逃过一劫的重要原因,也是李世民带她们温柔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李世民为了名声

放过这十个侄女,对于李世民的声誉是有帮助的,让大家感觉李世民前嫌尽释,不再鼠肚鸡肠,这对治国有利。

三是李世民良心发现。

在李世民的生涯里,对他冲击最大的绝不是各种战争,而是哥哥、弟弟、侄子们的死。

从亲情讲,他不愿意杀,一个是曾经关照自己的大哥,一个是一起玩大的弟弟,举起屠刀后,噩梦估计要做一辈子。最会让他心痛的,还是对孩子们的屠杀,那会让良心上过不去,毕竟孩子们无罪。

但从政治来讲,他还是做了最残酷、对自己方最有利的事情。

很多年后,把侄女们放开,且各个封了县主,一定是有良心发现的作用,这是一种补偿心理,是一种转移补偿。

李世民对嫂子和弟媳的对待


1、李世民的嫂子郑观音

郑观音嫁给李建成时仅仅16岁,此时,李建成已经26岁了,两人年龄差距不小。

嫁给李建成后,生了几个孩子,享受了无上的荣光,太子妃的名头,亮闪闪的,谁人不羡慕?

但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让郑观音失去了儿子和丈夫,她和一众女眷、女儿们不是到了掖庭,就是被软禁在长乐门,那种悲痛,让郑观音伤心到了极点。

如果不是要抚养女儿们,郑观音可能早就寻了短见,还好,把女儿们一个个抚养长大了,而且各个做了县主,算是完成了抚养的大任。

郑观音活了很多年,在78岁时去世,比唐太宗整整多活了27年。算是看到了杀夫、杀子人的早逝,多少有点心理上的平衡。

有人说了,李世民为什么不娶了嫂子?难道郑观音不漂亮?

郑观音算漂亮的,但对嫂子下手,李世民还是多有不敢,这是为了色而欺凌长辈,何况,郑观音本人对李建成情深,因此也就没有结果了。

2、李世民纳了弟媳齐王妃


齐王妃杨氏(也称巣王妃),这个大家都知道,后来成了李世民后宫里的妃子。

其实,不是李世民一当皇帝,就把杨氏纳了,而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让杨氏和齐王府的女眷们过了一段辛苦日子。在贞观早期,杨氏的日子过得一般。

后来,李世民把杨氏纳了,此时无非三个原因,一是姿色确实出众,打动李世民了;二是有意增加杨氏家族的支持,达到政治目的;三是杨氏并不强烈的反对。

在纳了杨氏后,一度很受宠,而且还生了个儿子,就是曹王李明。

李世民把李明过继给了去世的李元吉,算是给李元吉留了个后。

不过,这有点搞笑,和弟媳妇合作,给死去的弟弟生了个孩子,人家死了,还不忘给带顶绿帽子,这李元吉真的的是太悲催了。


回到开头,什么是真相?

真相就是:

为了担心抱复,李世民第一时间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所有的儿子们。同时,把两人的老婆、女眷、女儿们送到了掖庭或软禁在长乐门。

贞观后期,为了声誉,也为了给良心一个交待,这些侄女们被李世民授予县主,算是获得了新生。

而贞观中后期,李世民为了美色,也为了拉拢杨氏家族,娶了弟媳妇杨氏。至于嫂子郑观音,李世民没有过分对待,也没有过分的重视。




这天,李世民来到齐王妃杨氏的寝宫,拉着她的手说:“弟妹你放心,齐王去世我也很伤心,如今你才20岁,我会好好照顾你的。”杨氏听闻此话,心中窃喜,披在身上的衣裳霎时飘落。


打完扑克之后,杨氏问李世民:“陛下,您打算怎么对待您的侄女们?”


李世民眉头微皱,想了一会,然后回答道:“放心吧,她们都是朕的亲人,朕会把她们接进宫,专门安排先生教他们练书写字,以后长大了再赐婚。”



01,“玄武门”暗藏玄机,李元吉弯弓搭箭,李世民被射落马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前,李世民一行人等将李建成、李元吉团团包围,弓箭手将弓箭拉满,齐刷刷地对准路中间的二人,此刻氛围极其紧张,李建成暗想:不妙!


但是他依旧假装镇定:“世民啊,你等这是打算做什么?今日父皇并没有交给我们训练骑射的任务吧,赶紧把弓箭收起来,小心伤到人。”李建成依旧一副慈祥大哥的样子,耐下地说着话,生怕哪一句惹怒李世民,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李元吉这个莽夫,哪里有那么多心眼,他只想着:这李世民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哥还跟他好言好语,真是没骨气!


于是,他右手搭在李建成左肩上,把李建成直接拽了过来:“大哥,你还跟他费什么话,他这是要取我俩性命啊!”


李建成此刻真想缝上他的嘴,这个时候,还要逞口舌之快,当真是没长眼睛吗?


但是他不能有任何异动,自己寡不敌众,不能冒这个险。


李元吉看到大哥面对如此嚣张的李世民,居然一句话都不敢说,越发的气愤了。只见李元吉直接拉弓搭箭,朝李世民的方向射了出去。


“老四,不要!”


待李建成反应过来已经晚了,这支箭直奔李世民而去。但因为李元吉比较慌忙,射歪了,没有射中李世民。


李元吉急忙拉起第二支,李建成心想:完了!直接冲过来想要拉住李元吉。


但是他的力气比李元吉差太多,被李元吉一把甩到一边。



也许是命不该绝,李元吉三次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此刻李世民看中时机,一箭射中了瘫坐在地上的李建成。


李建成满脸的不可置信:“你……你居然真的要杀我!”


看着中箭的李建成,李世民嗤笑了一声:“我不杀你,难道等着被你杀掉吗?大哥,我们到了今日这个地步,谁都不要再装了。”


中箭的李建成大口的鲜血从口中流出。


李元吉慌忙蹲下,扶着李建成:“大哥!你挺住啊,三弟带你找太医……”李建成又一口鲜血直接喷了出来。


“大哥!”


……


“大哥,三弟,你们放心,你们妻女我都会好生照应的,把她们都接入后宫。至于儿子嘛,我本来跟这些侄子也没什么感情,就让他们下去陪你们吧。”


李建成满脸的眼泪,和血融合在一起,他的手指向李世民,仿佛是想要把他掐死一般。


“你们不用担心,女孩我都会好好把她们养大的,都是水灵灵的姑娘,我舍不得。”


没等他把话说完,李元吉直接冲上来:“我要杀了你!”


一箭便射了过来,可惜只是射中了李世民的战马,李世民掉了下来。李元吉想要趁机杀了李世民,却被及时赶到的尉迟恭射杀了。


事后,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全部杀掉,就连幼子也没有放过。至于二人的妻妾和女儿们,都被李世民带进宫中,真的没有杀掉他俩的女儿们,反倒是好好地把这些孩子养大。


那么,李世民这么做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背后又暗藏了李世民的什么心思呢?



02,“功高震太子”,李世民被迫反击,上位后斩男留女


公元620年,随着李世民打了一系列胜仗,他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矛盾更激烈了。李世民这个人虽说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处理兄弟矛盾,就显得非常笨拙了。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打败了盘踞在洛邑的王世充,而后第二年,用计活捉窦建德。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到达了军事权力的顶峰。


李世民为初期的大唐扫除了很多障碍,这也使得父亲李渊对二儿子更为看重。


可是,李渊只知道要封赏这个能打胜仗的二儿子,却忘记自己已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然而,朝臣们也跟风,纷纷倒向秦王,这使得太子和齐王更加嫉恨李世民。


太子中允王圭劝说太子: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意思就是提醒李建成:虽然你是陛下亲封的太子,但是你没有军功,大家也不服你。反倒目前秦王功劳天下知,恐怕有一日将取代你。


这件事给李建成敲响了最后的警钟,他开始和齐王商议如何除掉李世民。


虽然李世民那时候不善于权谋,但好在手底下有着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谋士。


为了抢占先机,李世民手下给他出主意,揭发太子、齐王与皇帝后宫嫔妃互通之事,这样皇帝就会审查这二人,自己在陛下心里也会获得一丝好感。


同时,皇帝自然会对这两个儿子心存芥蒂。


但是因为嫔妃告密,李建成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探听虚实,就与李元吉商议第二天亲自入宫。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宫内禁军早已被李世民手下收买。


第二天,李世民带领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埋伏,守株待兔。


李世民和手下门客商议很久的谋划成功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当场斩杀。从此,李世民走向皇位的路上再也没有了绊脚石,不久后,李渊也禅位于他。


这场皇权争斗,算是落下了帷幕。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留在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家眷了。


此时,太子府内有安陆王、河东王、武安王、汝南王、钜鹿王五个儿子。而齐王府也有梁郡王、渔阳王、普安王、江夏王、义阳王五个儿子,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些侄子全杀掉了。


李建成死的时候才37岁,所以他的儿子大的也不到20岁。至于李元吉的儿子们,年纪更小。


李世民不仅把这些孩子都杀害了,还下令将他们的信息从宗室族谱上去除。很多人认为李世民这是为了永绝后患,毕竟儿子长大了如果来寻仇,确实也够李世民喝一壶的。


那么,李世民为何留下所有侄女们呢?



03,李世民之所以杀掉所有侄子,没有杀掉侄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考量


(1),他不想杀戮,但是为了稳固江山社稷,侄子们不得不死


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大的已经10岁左右了,早就记事了。就算是李世民没有杀掉他们,可是等到他们长大,难免不会有报仇之心。就算是实力悬殊,不会对李世民怎么样,可是他们毕竟年轻、有身份,留下迟早是祸害。


所以,李世民不可能让这种危险发展壮大,为自己留下一颗定时炸弹。


为了巩固江山社稷,稳定社会和谐,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的侄子们全部杀掉,即使是婴幼儿也不放过。


因为这件事,他被后人称作是“魔鬼”。可是,作为一个君主,李世民的这种做法,也是无奈之举。


除此之外,虽然在玄武门李世民成功地除去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大部分党羽,但当时还是有人趁乱逃走了。比如翊卫车骑副护军薛万彻,战败的时候带着几十人逃入终南山。


太子旧部在当时没剩下多少人,但是谁能确定,等小世子们长大了,他们不会卷土重来?如果到那个时候,再想着反击,付出的代价和时间,可就太大了。


况且,就算是这些侄子长大后不想报仇,可是在旧部的威逼利诱下,那就不好说了。


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19年,在心腹的帮助下,还能在62岁的高龄当上君主。相对比,太子和齐王的旧部,人数上更有优势。


所以,李世民不得不防。


李世民斩杀所有侄子,就是为了防止皇室互斗。可说来也是命数,李世民一辈子有14个儿子,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只有两个孩子好好地活着。


其中他最看重的皇长子李承乾,竟然意图谋反推翻李世民的政权。很多人说,这是李世民的报应。他阻止了兄弟之子的叛乱,却无力阻挡自己的儿子们。



(2),本就不想杀戮,侄女们无威胁,还有“联姻功能”


在古代,女子不享受上一辈的继承权利,真正算得上“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由于侄子们都已经被杀,那么剩下的女孩没有权力,没有能力,能翻起什么大浪呢?


索性全部接进宫,按照公主礼仪培养长大。而涉及到他们父母死因方面的知识,也有专人教导,这样长大之后自然也不会有其他心思。


除此之外,古代公主也有亲近和疏远之分。


那些不受宠的公主们多数都被皇帝所谓的“联姻派遣”,被嫁到外邦等地,用以维护皇权的稳定与国家的太平,所以那时候女孩的命运非常可怜。


比如李世民留下齐王妃,却没有强占太子妃,就是因为杨氏的家族对皇权起不到威胁;而郑氏的家族,非常传统,朝廷势力不容小觑。所以,李世民没有招惹郑家,给彼此留一个体面。


李世民既可以享受杨氏的美貌,杨家也可以借助李世民的庇护,可以保证子孙后代享受爵位带来的美好生活。


同时,李世民也需要与所有重臣、贵族们保持友好的关系。


所以,她的侄女们就有了用处。


这些孩子都是美人所生,样貌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侄女们名义上都是公主,李世民可以尽情使用她们的人生价值,进行嫁娶联姻,巩固皇权的统治。并且百姓也会觉得这个皇帝仁慈,认为他为侄女们找了好的归宿。


其中李元吉的6个女儿,都被嫁给了大户人家,跟我们想到的大户可不一样。这些家族都是初唐时期的名门望族。


虽说是有可取的婚姻,双方的身份上也是匹配的。


估计李世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就曾经是自己的妃子。如果他能预测到古代女性也有那么大的能量,估计侄女们的性命就比较堪忧了。



写在最后:


历史上,许多皇帝的上位都伴随着杀戮,这是封建社会的弊病。所以,当年兵变,李建成失败失去性命,太子党羽被遣散是时代的必然结果。


换位想一想,如果李建成成功了,李世民的孩子们下场会怎样?


就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大唐江山的治理来说,他是优秀的。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算是对国家和百姓最好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新野县   侄子   侄女   文安县   婉顺   贞观   太子   性命   观音   贵族   尉迟   皇帝   真相   儿子   女儿   公主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