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重该怎么办?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人类很多疾病都是由受寒引起的,尤其是女性,故有“寒为百病之源”之说。那么,寒气重该怎么办呢?下面针对常见的受寒部位讲一下。

膀胱经寒

成因:膀胱经主表,是身体抵御寒邪的第一道屏障,最易受寒、着凉、久坐、风寒未清累积

症状:头痛,主要以后脑勺为主,颈肩酸痛、、腰酸背痛等

排寒方法:艾灸、刮痧、晒背、

脾胃寒

成因:过食寒凉之物、腹部受凉、肠胃疾病长期失于治疗等

症状:胃部冷痛、四肢畏寒、食欲不振、胃胀腹泻、面色萎黄、口水清稀、小便清长。

排寒方法:桂圆红枣茶、理中汤、腹部保暖等

肺寒

成因:可能是呼吸进了寒气或者一次较严重的受寒,或者在经络里的寒气存在了太久,逐渐往深层移动所留下来的。

症状:鼻尖温度变低、眼白变淡蓝色、咳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恶寒重而发热轻,咳嗽胸痛,喘促,面色青白,亦可见面后黧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舌淡白或紫暗,苔白滑,脉沉弦或紧。

排寒方法:姜汤+按摩手部肺经

泡脚排寒很重要

中医认为“百病从寒始,寒从脚下生”,让脚暖起来体内就不容易生寒了,可以加一些温阳散寒的中药足浴包,比如花椒、艾草、生姜等。

本回答整理自上医仁家认证医生,上医仁家是专业的中医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如有更多疑问请关注上医仁家,后台留言咨询。




寒气重的时候吃什么可以最容易排出来?

寒气分两种,一种是内寒,一种是外寒。

内寒多为在里的寒气,是寒气凝结脏腑;外寒多为在表的寒气,是寒气困阻肌腠。

内寒一般是身体阴阳失去平衡,阳气相对减少,导致阳虚生内寒,长期未得到纠正,导致整个脏腑虚寒,出现形寒肢冷。

外寒一般是外来寒气,困厄肌表,导致肌肉腠理寒气凝结,多伴有怕冷、怕风等表现。

外寒与内寒不是绝对的,身体比较虚,外来寒气可以直接侵袭脏腑,成为内寒;内寒日久,由内而外,导致肌腠关节出现寒气凝结,也会出现外寒。

那寒气要怎么去除呢?

外寒与内寒的去除方法是不一样的,需要按在表、在里来论治。

首先是在表的寒气。

在表的寒气,要通过毛孔来散寒,可以用辛温发汗解表的药物来驱寒。比如麻黄、桂枝、羌活、荆芥等。常用的方子有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达表汤、羌活胜湿汤等。

根据寒气夹杂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子,比如寒邪困表的情况,可以用麻黄汤;如果体虚,肌表感受寒邪,毛孔不闭,容易出汗,就需要桂枝汤调和营卫;如果是夹杂有湿邪,就需要羌活胜湿汤、麻黄加术汤等散寒兼有祛湿。

但总的治疗原则就是通过发汗解表,把在表的寒气还直接排在身体之外。

第二是在里面的寒气。

这里的寒气,你就没办法通过发汗解表来排了。

如果通过发汗,那这个寒气要从里到半表半里,再到表,经过的肌肉脏腑就多了,得发多少汗,才能把这寒气带出来啊,等寒气出来都出汗出虚脱了。

那在里的寒气怎么去呢?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在里的寒气本是阳气不足,生的内寒,所以重在补充阳气,而不是驱寒,阳气旺了,寒气自然就没了。

这就是表与里的区别,有本质的不同。

在里的寒气常见有两个脏腑,一个是脾,一个是肾。

脾阳虚会导致中焦的虚寒。

中焦虚寒就会导致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出现失常,到时大便稀溏,甚至吃啥拉啥的完谷不化表现。

这种情况需要的是温中健脾,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干姜等,常用的方剂有理中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

肾阳虚的表现主要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下肢水肿等。

这种情况下,要排寒气,就需要温肾散寒了,常用的中药有附子、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等,常用的方子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脾与肾经常是相互影响的,脾阳虚累及肾阳虚,肾阳虚累及脾阳虚,脾肾阳虚时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五更泻,也就是五更天,天刚亮的时候拉肚子。

对于两脏都阳虚的情况,就需要脾肾双补了。

这是我对“寒气重的时候吃什么可以最容易排出来?”的一些理解,具体疾病,复杂多变,谨遵医嘱,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点赞、关注、转发,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寒气重要看什么情况,受外界的寒凉之气可以采取散寒的方法,也就是排寒散寒,如果是脏腑本身阳气的不足需要扶阳温阳的治法,阳气充足后阴寒的症状自然消失。


排寒散寒适用于感受自然界的寒邪

在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如果穿衣单薄容易受凉,表现出风寒感冒的症状,如周身酸痛,鼻塞流清涕,轻度的风寒感冒煮点姜汤喝下去,通体出汗起到了排寒散寒的作用,这种情况就是中医理论“寒者热之”的治法体现。

姜的性质偏热,气味辛辣,辛辣味入肺,肺主人体皮肤毛孔,辛辣升散的特性属阳,有一定的热量,可以宣发毛孔,排出风寒。这样的寒属于寒邪在表,也叫实寒证,吃一些气味辛辣发散的中药就可达到排出的目的。


排寒散寒的情况还适用于寒邪客胃,我曾经的一位男性青年患者,平时身体不错,一次打篮球后口渴的厉害,连续吃了五个冰激凌,大量的寒气带入胃内,冰伏了脾胃的阳气,出现胃部痉挛性疼痛,胃脘冰冷,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胃炎,胃痉挛证,吃了缓解痉挛的药物后,症状有所缓解,后来想寻求中医治疗,我给他这样的建议,除了规律服药,还要注意不吃冷饮,平时可用暖宝平敷腹部五到十分钟,结合理疗科指导专业的灸法,后来,经过综合的调治他胃寒的问题得以散去解决。


脏腑阳气不足是常见的虚寒性病因

中医将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概括为“阳气”,心有心阳,脾有脾阳,阳气是脏腑功能的体现,也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例如脾阳温煦肌肉,肾阳温煦脏腑周身,心阳温通血脉,肺阳温养皮肤,脏腑本身阳气不足就容易出现虚寒性的症状,需要采取扶阳的方法,而不是排寒散寒。


脏腑阳虚有慢性反复性的特点,很多女孩子手脚冰凉,反复痛经,月经推后,这种寒凉虽然吃一点辛辣食物或药物可以缓解,但无法根本消散,因为辛辣味道只适用于外寒侵袭,具有短暂性和瞬间性的特点,无法从根本调整提升脏腑的阳气。反复的痛经,腹部怕冷,手脚冰凉多与肾阳虚有关,辅助肾阳要采取补益肾气,辛甘化阳的方法,需要经过专业的中医师给予调治。


总结

吃什么能排出寒气呢?根据上文可以理解为,寒从外来侵入人体,具有短暂性的特点,可以吃一些味辛性热的中药或助热散寒的方法,如姜,桂等以及灸法,用辛热散出寒邪,脏腑本身阳气不足需要综合调整,尤其是反复发作存在的寒凉症状,不要自己采取散寒的方法,以免延误病情。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一个人体内寒邪过重的时候,可以用食疗方法,亦可以用内服中药方法,祛除体内的寒邪。

食疗方法:

1,胡椒猪肚汤。

2,当归羊肉汤。

3,猪脚姜醋。

4,干姜红枣茶。

5,肉桂茶。

内服中药方法:

1,四逆汤。

2,当归四逆汤。

3,附桂理中汤。

注意事项:

上述的饮食方法和药用方法,若有寒热错杂体质的人,要在中医师诊断指导下着情加减服用。

寒邪发展变化的病机:

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寒性收引、凝滞、易出现筋脉拘挛和气血阻滞而疼痛等症状。寒邪为病,可分为外寒和内寒。外寒由外而入,寒邪伤于肌表者,为伤寒;寒直中脏腑者,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阳虚之人,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入机体,久而不散,又常损伤人体的阳气。

若有其它问题,可“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会为你们详细解答。




寒气重该怎么办?


我曾经也是一个寒气重的患者,饱受摧残,也吃过很多药物,也吃过饮食上的食物,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最终还是通过跑步来克服的,就是一直跑,跑出汗,最终会有一个好结果。这只是我的个人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下面着重强调一下寒气的概念。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中医认为:寒气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是万病之源。一分寒气一分毒,身体里寒气重的人一般有这样一些表现:

怕冷,四肢、关节等部位常冰凉甚至肿胀;腹部、腰部、颈部冷痛酸胀;受凉或用过冷食后易腹泻;爱上火,口舌生疮、目赤、咽喉肿痛;倦怠无力,精神不振、眩晕等。

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寒气侵袭,可以试试以下办法。

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在饮食方面,古人主张夏天饮食应偏向酸辛。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表示,夏天饮食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三伏天不宜多食太冷之物。孙思邈在《摄生枕中方》里解释,有人一到秋天就容易生病,“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这也是强调夏食不能贪凉。


夏不露宿,坐不当风

古人主张,“夏不露宿,坐不当风”。东晋陶渊明在夏天就很会睡觉,《四时幽赏录》记载:“陶潜于夏日,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养余月令》称,夏天“勿极热,勿大汗,勿暴露星宿”,否则“皆成恶疾”。

贪凉受风

人的头部、腹部、脚底,是寒气入侵的最佳通道。在让人大汗淋漓的三伏天,阳气会随汗而外泄,寒气可能乘虚而入。这时,最忌受凉着风。腹部尤其是肚脐、脚底的涌泉穴也是寒气容易侵入的一个通道。

淋雨受潮

淋雨是寒气侵入人体的常见方式。不小心淋到雨,寒邪就更容易侵入。轻者感冒、头痛、头昏,重者会形成顽固性头痛、偏头痛等疾病。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寒气   羌活   麻黄   寒凉   桂枝   脏腑   阳气   风寒   辛辣   腹部   症状   中药   身体   饮食   方法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