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虚多汗怎么调理?

体虚多汗,其实说白了就是气不足。

因为气乃我们人体的基本,人体想要正常活动,根本离不开气的推动与运行。

体虚的患者会浑身倦怠、疲乏无力、容易出汗、没精神等情况,这些都足以说明此时体内是气虚的状态。因为气虚,人体得不到能量补充,所以才会乏力、倦怠等等。

而气虚,自然也会导致卫气不足。卫气是我们体表的防御层,卫气不足,无法固摄体表,也会导致体表汗孔大开,汗液外流,形成了多汗。

所以想要解决体虚多汗的问题,就要补气、补足体表卫气。而体表卫气,也来源于脾的生成。

所以方:炙黄芪、炒防风、生白术、麦冬、五味子、北沙参。

黄芪、白术——补一身之气,健脾益气

防风——固护体表

麦冬、北沙参、五味子——养阴、敛汗

当然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方子,加减药材。

我记得有一位患者,也是体虚爱出汗,但同时她还爱感冒、经常有咳嗽、喉咙里有痰、胸闷气短的情况。

辨证后,我在上面的方子里加了炙紫菀、炙款冬花、炒苏子三味药,开给了患者。

炙紫菀、炙款冬花——止咳

炒苏子——下气行气、化痰

最终,患者服用此方20多剂后,不仅爱出汗的毛病没有了,身体也改善了很多,不那么虚了,诸证悉平。




多汗,属于体虚的,有两种。

1,表虚自汗。自汗的意思,就是汗自动出来。大白天,上身和头上,微微汗出,无法控制。没有其它的不舒服。其原因有两种,一是本来就脾虚,中气不足。二是曾今多次发汗,吃过很多的感冒药。致使人的“卫气”受损,也就是皮肤外面的防御功能受损。治法是健脾,补养充实卫气。健脾以白术为主,补卫气只有黄芪,别无其它的中药。

2,阴虚盗汗。盗汗的意思,就是汗乘人放松时出来,象是偷盗一样。阴虚内热的人,体内的热,逼迫体液外出。但其人阴虚而阳气不虚,具有控制力,平时,汗虽然欲出而被控制。睡觉时,人处于放松状态,汗就会出来。如果醒来,人又恢复控制,汗又不出。治疗方法,是滋阴清热。还有一种好方法,就是用贝母之类,清肺。肺为金,金生水。间接滋肾水。此法,可以减少用滋腻的药物补肾,减轻脾胃负担。

另有两种出汗,但不属于体虚范畴。胃热可导致上身,头部出汗,特别是吃饭时头部出汗。肝经湿热下注,可导致下半身,特别是阴器周围,大腿内侧出汗,所谓“阴汗”。麻城大爷(头条网友),对此很有经验,我不敢多说。




中医认为多汗是,人体营气与卫气失衡,腠理开合失常,津液外泄所引起的非生理性出汗。经常出汗,在没有经过剧烈运动,或是天气非常炎热的情况下汗出不止,称为自汗。晚上睡着以后身上出汗厉害,醒来以后出汗现象缓解,称为盗汗。过度出汗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找好的中医辨证论治,才能更好对症治疗!在中医调理的基础上,还可以辅助按摩这三个穴位,有助于止汗!

合谷穴

合谷穴的位置在手的背侧,就是在第二掌骨的中点下缘的位置。据研究表明,按揉合谷穴可以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按揉合谷穴时,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按摩足三里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按揉足三里对长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人非常适合。按揉足三里时,以产生酸胀感时停留几秒钟,然后慢慢松开,每次五分钟,一天三到四次!

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复溜穴有滋阴的作用,常按揉复溜穴可以水液代谢正常,复溜穴和合谷穴是止汗的最佳组合。按揉时先重按合谷穴清按复溜穴各三分钟。




体虚多汗如何调理?

体虚多汗的患者需要辨证论治,可从饮食、运动、药物等多方面综合调理。

从中医角度讲,体虚多汗主要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类。自汗指白天汗出明显,动辄尤甚。自汗多为气虚,患者多因身体虚弱、气阴两亏,津液外泄所致。因此,自汗的患者常伴有疲乏、无力、气短等症状。建议气虚的患者应该选择营养丰富但又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油腻、辛辣之品。可以适度增加运动,劳逸结合,提高免疫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对症方剂进行治疗。

盗汗指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出即止。盗汗多属于阴虚,患者多伴有低热,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等症状。建议阴虚的患者饮食应该注意清淡,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同时还要注意增加可以滋阴降火的食物。患者还要注意起居有节,不要过度劳倦、不要熬夜、避免情绪抑郁或剧烈刺激。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选择滋阴补津的药物进行治疗。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内二科 副主任医师 郭楠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经常出虚汗的人,多为气虚体质。

所谓的气虚体质,是指因为身体虚弱、气短乏力等原因,导致体内的气不足,无法将汗液蒸发出去。出汗过多,是常见的症状,也是气血虚弱、气阴两虚的表现之一。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在饮食上有两个要点,一是益气固表、补气养阴,二是补血。


大枣

大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等营养成分,能起到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改善体质虚弱的人,出汗过多导致气血亏虚的情况,经常吃大枣,能使脸色红润。


牛肉

牛肉是常见的肉类食物,很多人都喜欢吃牛肉。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高蛋白低脂肪,二是补气养血。

牛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但脂肪含量较低,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食物。

中医认为,牛肉属于温补类的食物。经常出虚汗的人,可以吃点牛肉,来达到补气养血的目的。

但要注意的是,牛肉不能与鸡蛋一起食用。因为鸡蛋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A。如果一起吃就会产生相克反应,不但起不到补气养血的效果,反而会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情况。


山药

山药是一种常见的食材,被誉为“土人参”。中医认为,山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虚的人食用。

《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山药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等功效。可以用山药炖鸡汤、排骨汤等。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的人不能多吃山药。


枸杞红枣茶

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养血安神等功效。可以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可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壮筋骨的功效;可以治疗气血虚弱所导致的面色不华,头晕眼花等症状。

用这三种食材一起泡茶饮用,不仅能补气养血,还可以调节身体不适,增强抵抗力。


黄芪生姜茶

黄芪有补气固表、益气生津的作用,与生姜搭配可以温胃散寒、化痰止咳。

这道茶饮,用黄芪,生姜,开水冲泡代茶饮。黄芪健脾益气、祛湿止泻,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脾二经,可以起到发散风寒、止咳止呕的作用。


外用之法——脐疗法

选用脐疗法,是因为肚脐处的神阙穴,历来就备受医家的重视。给大家推荐一个同款好物,同仁堂肚脐贴。选用同仁堂肚脐贴,是因为组方为:温经活络的艾绒。以及祛湿,祛寒,补右肾命门的花椒。和养心安神的桂圆肉,再加入养血安神的酸枣仁。和补益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将之作用于肚脐的神阙穴处。这就好比,在中焦脾胃的阴寒之下,燃起了一簇火苗,慢慢地,炙烤着中焦的痰湿浊邪,从而达到升发阳气,健脾祛湿,培补后天之本的目的。


出汗多的人,在平时饮食上也要注意这几点:

1.饮食均衡,多样化,避免偏食。不能长期吃单一的食物,可以在饮食中加入不同的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比如山药、莲子、薏苡仁等。

2.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和饮料。生冷食物和饮料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容易加重人体的湿气。

3.注意锻炼身体,加强体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补气   体表   黄芪   滋阴   大枣   脾胃   山药   肚脐   虚弱   牛肉   养血   患者   中医   食物   饮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