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

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正处在农田基本建设高潮时期,农村是个锻炼人的地方,也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

在我们这里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生分两个层次。初期县内只有三所高中,分一中二中三中,学生分片就近上学。末期高中就多了,每个公社的初中都升级为高中。那时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拿我湾来说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

中期湾里有两个高中毕业生,当时有个口号叫“支援三线”,为了推荐人才一个上了武钢,一个上了地区磷矿,都是属于生产队记工分人员。为农业需要后来都辞退回家。可是,一个人上村教了两年民办,因身体原因辞退回队务农。另一个进社办企业,最终因家庭原因回队生产。

末期湾里有3个高中毕业生,(有个女生)其中有个男生的爸爸是党员也是生产队会计,直接子顶父职当会计了。后来又提到大队任青年书记兼会计,最后减员才下来。不过他算是最幸运的人,乡里给他买了社保,自己岀一小部分已退了几年。其余两人一直从事修地球。

赦我说话不厚道,那年代想干好工作得有好关系,要过的第一道关是土皇帝。当然,那时比较落后,农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留住人才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七十年代高中毕业的人,可以说大部分人的现状都是儿孙满堂,按说该享清福了,可是仍在奔波劳碌。




我也是七五年的高中毕业生,所读学校那时候叫农业中学,说学校其实也就是农村中的几间草房子,门口有块空地就是操场的那种,老师是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正规教师就一两个人。

虽说是高中毕业,也就是读了九年半书,小学五年半,初中二年,高中二年。高中毕业没有地方去了,只有回家务农。人家有头绪的家长有将孩子送进工厂的,送进供销社的,做赤脚医生的,民办教师的。

只有我们这些没有头绪的孩子,一头扎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十年。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大的追求,很容易满足,虽然是在农村,小日子过得去就算了。

现在回头看看后悔了,当初人家有工作的,现在都有老保,每个月雷打不动的都有好几千进帐。当初在家老老实实种地的什么都没有,将来还得靠子女来养老。这就是区别,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不可能都是一样,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凡事都要想开点,辛辛苦苦一辈子,轻轻松松也是一辈子。




我是一九七五年七月从农村乡镇高中毕业的,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

我们七五届、七四届和七三届高中近二百多名学生。由于没有高考,毕业时的口号就是“立志绣田园,誓把青春献”,高中毕业就是回农村种田。

这些同学和学兄,回头看大致的出路是:一是进入了乡镇企业;二是逐步成长为农村干部;三是成为民办教师;四是入伍,进入军营;五是后来恢复高考后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现在状况还是普遍看好的。当初进本地乡镇企业的,不少在企业改革发展转机中成了老板,赚了大钱;进入农村干部队伍的,有市长、副市长的,不少转入到了公务员,基本都安全着落,享受良好的退休待遇;去部队的,也有副军级、师级的高官;民办教师也大多转入公办退休,待遇也不薄。

我们这几届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同学、学兄,“根正苗红”,思想纯洁,精神境界好,实干能力强,所以总观结局总体上还是很乐观的。

当然,也有不少人已经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也常常为早逝的同学、学兄而惋惜。

从动荡的年代、艰苦的岁月中走过来的农村高中生,就我而言,心态平淡,心境宽阔,觉得只要生活安定,活着就是幸福。




我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高中毕业生。

当时是在我们公社上的高中,那时候叫社办高中。一个县,平均每三到四个公社办的有一所高中。

我所在的县不大不小,一共有八个社办高中。

那年代没什么交通,两条腿走路,读书也是一样,上学最远的有二三十里路,跑通学就不现实了。所以,我们那时候读高中都是寄宿,一个学期五块钱的寄宿费。

因为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的孩子,每隔一个月要回一趟家,从家里包米和菜到学校里,到了学校,每天清早,就用自己的饭碗盛一两米送到食堂搭到一起蒸,到下早自习就端到寝室里吃自家包来的菜,有时候,还和寝室里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从家里带来的菜。

一日三餐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当年我上高中的生活。

我记得,我们一个大队当年有6个人考上了高中。



那么,高中毕业后,后来的他们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

由于不便公布真实姓名,我就用儿时喊的小名一一介绍吧:

本人,79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复读一年,80年考上省城一所中专,三年后分配到县供销部门上班,后供销社改革,我就自谋职业开始经商,开过公司,当过老板,现存有八七百万块钱,回农村居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钢钵儿,79年高中毕业,当年当兵,后在部队自学考入军校,军校毕业后又留校任教至今,听说现在成了正团级干部。

福宝儿,79年高中毕业,当年没考上大学,复读了三年,于83年考入省城的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城的一所重点中学教书至今。

明子,79年高中毕业,80年至93年到本公社中心联校任民办教师,94年至2015年,任本村村主任、村支部书记。现返聘任乡政府法制辅导员。

强子,79年高中毕业,当年没考上大学,跟上面的明子一样,到本公社别的大队当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96年明子将他召回当村主任,后明子书记届满卸职,由强子接任村支部书记至今。

国子,79年高中毕业,当年考入师专学习,82年至85年在县二中教书,86年至88年考入某重点大学研究生读研,88年93年留校任教,94年至98年任某县副县长,99年调省直工作,现任某省厅厅长。

勇子是我们当年高中毕业以后,走进社会混的最好的。

不难看出,当年读到高中毕业的我们这辈人,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你看看,我们这6个人,哪一个不是农村的佼佼者?

所以,在农村,要想改变命运,只有发奋读书,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当年如此,而今仍然如此,这是我的观点。

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生,可以说七七年之前由于没有考大学的任务,毕业后回原籍自然而然就上了当人民公社的社员,靠出勤争工分吃饭。少数人应征入伍,还有少部分当了乡村民办教师。极少数人地方政府部门有关系的进社办企业当了工人。

这部分农村高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在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年,有不少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甚至还有成办行业中的翘楚或领军人物。

本博是七五年高中毕,两年制高中实际上了一年学,那一年多时间几乎都用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开荒种地上面,根本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后来参加高考也是临时抱佛脚,名曰复习,实际上也是从基础课突击补起,考上者并非就是同龄人中的娇娇者,而落榜生当中也不乏当初学习成绩很不错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招收新生,为了与大学招生政策上保持一致,也是采取推荐的方法。也就是初中毕业不用考试,由校方与大队领导共同参与,按照上级所分配的名额推荐给高中学校。能够上高中的学生并非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而没有上高中的学生也不乏学习成绩好的人。

即使上了高中的人,最终结局仍然是绝大部分回到家乡当一位地球修理工。这部分所谓的回乡知识青年,除了极少数后来参加高考被大中专学校所录取,现在有为数不多的养老金,也算是生活有了保障,还有就是当民办教师后来转正,现在也是如此。而大多数人还是以种地为生。本博上高中时的同学当中当民办教师的人还是不少的,现在都已退休帮助家人仍然奋战在广阔天地里。

城乡二元结构的行政管理办法,人为设置的篱笆墙阻挡了城乡之间人们的自由交流,使得不少受过教育的农村人,尤其是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其命运犹如路遥笔下的高嘉林,务农心有不甘,进城又遭遇坎坷,就是个人的婚恋也是高不成低难就,最终结局也是无可奈何跟着感觉走。

时代发展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在农村务农的这批上世纪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生,尽管付出了艰辛和汗水,毕竟不少人的下一代赶上了时代前进的高速火车,让其父辈这代人也算是小秃长个脸面胡,屈处有补。

总之,就是七十年代末农村毕业的高中生,现在也到了花甲之年,若继续呆在农村也就成为了所谓的空巢老人,这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大的社会背景下无论城乡,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生按照年龄推算,基本上已经退出了社会舞台,到了怡养天年的时候。(原创于:2021/12/1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民办教师   农村   省城   大队   公社   高中毕业生   当初   当年   现状   结局   年代   高中   同学   地方   学校   社会   财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