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中八路军子弹打完了就和鬼子拼刺刀,但是鬼子子弹没有打完,为什么要和八路军拼刺刀?

日军为什么不跟美苏军队拼刺刀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经常发生肉搏战,也成就了中国大刀的威名。但有一点让人不解,为什么单单就是中日军队之间产生频繁的白刃战,而日军却不敢和美军、苏军拼刺刀呢?

图为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在美军教官的指导下进行白刃战,其实,美军的白刃战战术远不及日军刺刀术有效,所以这种白刃战格斗更注重的是培养军人血性

日军视白刃战为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

日军在二战中制造出的冲锋枪和刺刀数量是多少?答案分别是2万多支和680万把!

殊不知,近战中最实用的兵器非冲锋枪莫属。二战时,苏军使用的PPS冲锋枪每分钟可射出700-900发子弹,在百米内的近战中对付人海战术,堪称“大杀器”。日军研制冲锋枪的水平尽管不如苏、美、德等国,但还是能够生产出来。但日本于194 0年才开始给部队装备冲锋枪,而且主要配备给海军空降部队和坦克兵,没陆军的份。

日军为什么弃冲锋枪而就刺刀?是因为日军有两大作战信条:其一,精准射击。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兴奋莫名,总结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的经验,当宝一样供着,并以之指导枪支设计,于1905年研制出射击精度极高的步枪,这就是中国人熟悉的“三八大盖”。其二,近身肉搏。日军视白刃战为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中国战场上,刺刀往往在打完子弹后才派上用场。日军甚至在重达20斤的机枪上也加装了刺刀,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可见其对白刃战的喜好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

日军不爱冲锋枪却垂青刺刀,还有一个重要考虑--省钱。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做什么事都崇尚节俭,连子弹也是。冲锋枪的适用对象是一群敌人而非单个敌人,基本乱打一气,难免浪费不少子弹,这是提倡节约的日军难以接受的。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之所以采取活埋、烧杀、溺毙、刺杀,甚至车轧等手段,除了残忍,就有节约弹药的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在其他战场很少与美军、英军等打白刃战。刚开始,美军被其气势吓倒,伤亡较

重,美军也非常头痛日军的这种战法。后来,美军研究发现,手枪是近距离作战的理想武器。。虽然说一次只能装弹七发,但美国人将三个人编为一组,如果出现其中一个人子弹打空的情况,其他两人可以掩护装子弹。美军短枪对刺刀的战法一出,日本人再也不敢随便找美军拼刺刀送死了。

与苏军在1939年5月至9月间进行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也采用近距白刃战的战法,但苏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明显比日军高一个档次,苏军步坦协同作战的运用,再加上普遍配备冲锋枪的苏军士兵给了日军当头一棒,这一战把日军打出了心理阴影,后来苏军进军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精锐时,日军很少采用白刃战法与苏军作战。

这样一来,日军只有在武器水平比较低的中国战场,才有可能继续采用白刃战法,实乃藐视中国军人武器不行。

中国军人往往迎刃而上,刺中对方同归于尽

必须承认,抗战初期,白刃战中单挑,中国军人一般不是日寇的对手。以百团大战为例,在白刃战中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个八路军战士。


近距离白刃战,讲究“一寸长一寸强”。冈村宁次曾认为敢与日军拼刺刀的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而中央军装备的拼刺步枪是中正式步枪,日军的拼刺步枪则是三八大盖,不妨将两者比较一下。加装刺刀后,中正式步枪长1.685米,三八式步枪长1.801米,相差超过10厘米。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用的是中正式步枪,刀尖还没碰到对方,鬼子已经刺中你。

日军训练非常重视刺杀技术。侵华老兵金子安次回忆,日军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时,刀刃能准确避开胸腔肋骨的阻挡,直入心脏。中国军队呢?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例,抗战前以德为师,而德军在近战中信奉“冲锋枪加手榴弹”,对白刃战不屑一顾。中央军受此影响,对刺杀也不重视,训练不多。仅讲这两条,已经可以看到中日两军在白刃战上的理论差距,而实战结果只是印证了这一点。




抗战剧中刺刀战中,总是八路军手撕鬼子,但是现实中,日本鬼子的拼刺技术可不是那么不堪,而是相当厉害,尤其是抗战初期,到了抗战中后期,由于八路军在拼刺上下了苦功夫,同时日军战争初期那些精锐老兵已经被消耗殆尽,新上来的补充兵军事素质已经不如老八路了,在拼刺中,已经不是两个日军背靠背,八路十几个人也无法近身了,已经有一些拼刺高手可以和日军一较长短了,到了抗战后期,八路的白刃战水平已经和日军的普遍水平差不多了。

应该说,二战中日军无论从装备,训练,还有编制都是最适应中国战场的。而对于白刃战的重视也是源于对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中国和日本的步兵主要都是装备手动步枪,打一下拉一下,还要再推一下,手动步枪的战斗射速一般是10到20发每分钟,而在近战中,谁能在短时间内向对方喷射更多的弹头,谁的胜利机会就大,欧洲人是用冲锋枪,美国人是用霰弹枪,都是可以在近距离向对面喷出大量的弹丸。但是这两种办法到了东方就不行了,日军本身认为白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一发一中的三八步枪,同时认为日本资源匮乏,生产冲锋枪以及弹药花费太大。而中国这边是冲锋枪比日军多,但是中国的确是子弹是一个问题,尤其是敌后的八路,子弹太不好搞了,虽然有枪但是没有弹,冲锋枪也就是和烧火棍。

而霰弹枪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奢侈品,中国的猎枪当时还是用铁砂呢,不是那种定装的猎枪弹,基本上就是排队枪毙那种装填速度,手动步枪比它还快点。

既然用子弹解决不了问题就用别的方式,就只好用老办法,刺刀了。同时,中日战场上,很少进行一战时欧洲那种堑壕战,步枪的长短不是那么碍事,中国战场的步兵作战相对比较自由,而且战斗发生的地点多样,就敌后的八路来说,据日本老兵回忆,八路是距离不到150米不开枪,过一会八路端着刺刀就上来了。由于距离近,在二三百米的距离上,手动步枪打一枪,八路就到面前了,这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能用刺刀招呼吧。所以不是日军子弹没打完也要拼刺刀,而是必须面对八路的刺刀。

在抗战剧中,无论谁都是端着枪前进,遇到敌人都是马上给一枪,这种傻乎乎的行为都是这几年只看美国片子看得,美军二战时已经用的是半自动步枪,只要扣扳机就可以打子弹了,但是别的国家都是手动步枪,在打完一枪以后,要手动退壳上膛等一系列动作,在你傻乎乎的站在那里上膛的时候,对面的子弹就已经打过来了,一个直立目标有多大,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当然如果有主角光环可以忽略不计对面的子弹,反正主角不能死。




抗战剧中,八路军和鬼子拼刺刀,鬼子没少吃大亏,具有宣传作用,振奋我军威。

在实际抗战中,八路军和鬼子拚刺刀,鬼子也没有占到便宜,原因是,一般拚刺刀前,我军人多,勇猛冲锋,喊杀声震天,先把鬼子胆吓破了。

鬼子的三八大盖,一次只能发射一发子弹,仓促短兵相接,拉枪栓的时间也没有了。

我军拼刺刀前,战士把弹匣和枪栓,都卸掉了,长枪轻便,利于拼杀,鬼子们笨蛋,不知道这窍门,等明白过来了,已成刀下之鬼。

拚刺刀狭路相逢,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八路军勇敢,是战斗胜利的保证。

有人说,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厉害?鬼子的武士道精神,用在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管用,在我英勇的八路军面前,算个狗屁!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很多人没看清题目,就开始喷抗日神剧。实际上,关于八路军和日军拼刺刀的情节,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白刃战”。

题目中写的很清楚,“八路军子弹打完了就和鬼子拼刺刀,但是鬼子子弹没有打完,为什么要和八路军拼刺刀?”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八路军子弹打完了和鬼子拼刺刀”,只要符合这一前提,日军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拼刺刀。

古代有个成语叫“短兵相接”,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的近距离厮杀。所谓短兵指的就是刀、剑这类比较短、适合近距离作战的兵器,因为双方距离近了,箭、矛之类的武器就不好使了,反倒是比较短的兵器更适合贴身厮杀,正所谓“一寸短一寸险”。

在使用热兵器为主的现代战争,这一规律依然适用。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步兵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就是三八大盖(38式步枪)。三八大盖属于属于栓动式步枪,即每扣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发射完成后,退弹壳和把新的子弹推进膛,都需要手工拉枪栓来完成。这样,士兵每扣一次扳机发射后,都需要拉动一次枪栓,因此射击速度很慢,而且弹仓容量只有5发,5发打完后需要重新换弹弹仓,火力持续性差。

这种步枪在远距离作战、集体发射时还勉强可以形成持续火力,距离越近威力就越差,关键在于手动拉栓,这是设计硬伤,除非更新换代,否则无法改变。

我们的军队充分抓住鬼子三八大盖的这一弱点。如果双方交战,我军的子弹打完了,但不能撤退,仍然要坚守阵地,那么拼刺刀是惟一选择,而且是等鬼子靠近我方阵地,到了短兵相接的距离(10m以内),大家冲刺出去,尽量靠近鬼子,开始拼刺刀。

一旦距离靠近,三八大盖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因为你没有时间瞄准,也没有距离施展,也许你只发射一颗子弹,八路军就已经冲到眼前,大刀就看到你的脖子,刺刀就刺入你的胸膛了。

其实美国人也一样,只不过美军有自动武器冲锋枪,也有手枪,都适合近距离作战,用不着拼刺刀,但当冲锋枪和手枪没子弹时,一样也要“白刃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拼刺刀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说什么武士道精神,只要对方拼刺刀,日军也会拼刺刀,完全是给鬼子涂脂抹粉。试想一下,如果八路军从几百米外冲向日军阵地,日本鬼子会坚持不开枪,一直等跑到身边再拼刺刀?

如果有这种情节的话,这才是真正的抗日神剧。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刺刀   鬼子   子弹   白刃战   枪栓   战法   冲锋枪   作战   步枪   日本   日军   近距离   剧中   中国   美军   距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