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没有传位雍正,雍正和老十三真的敢带兵造反吗?

这个问题其实得分三个小问题来回答,一个是康熙帝心目中的皇帝人选究竟是谁,第二个是他为什么要传位给老四胤禛,第三个是,若不传他,他会不会联合老十三胤祥起兵造反呢?

虽然很多人都说四阿哥胤禛是最合适接替康熙帝的人选,其实我却不这样认为!

也是这些皇子们出生的时机不对,要是他们晚生个一、二百年,当初夺嫡的这九位皇子,随便拎一个出来,其综合实力都不次于末期那几个皇帝,什么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但是,康熙帝的这些儿子中,最适合当皇帝的,我认为,并不是老四胤禛,还是太子胤礽最适合!

大家不要被《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给带偏了,那个傻太子,智商仿佛被驴啃了似的。不仅碌碌无为,还勾搭小妈郑春华,甚至最后还起兵造反。而真实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可不是这个德性,而是比剧中的他要强百倍的。

有人说,他都被康熙帝接连废了两次,烂泥扶不上墙,怎么可能适合当皇帝?

其实,太子胤礽被废并不是因为他能力太差,又不上进,还乱搞男女关系,并不适合当皇帝。而恰恰是因为,太子胤礽太适合当皇帝,挑战到了康熙帝的权威,才被废。

一个文武双全,从小就饱读诗书,七岁能射杀老虎,二十二岁就能监国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庸才。

胤礽打出生那一刻起,其人生就注定了不平常,他的生母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如果皇后没有难产而死,或许胤礽的人生不会那么坎坷,偏偏她死了。正因如此,康熙帝才把对赫舍里氏的爱,以及愧疚,全部倾注到了胤礽身上。

于是在胤礽一周岁的时候,康熙帝破例封他为太子,其也成了满清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太子!当然,后来的乾隆皇帝也立过太子,只不过立了太子没几个月就将皇位传出去,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可以这样说,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前,他跟父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和谐。康熙帝也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且完全是照着一国之君的标准在培养他,而且太子胤礽并没有让其失望。

康熙帝这么多皇子,只有太子胤礽是他手把手亲自教读书识字,等到胤礽长到六岁的时候,康熙帝又让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三位学识渊博的大学士,给他当老师。

外出打猎,康熙帝也常将其带在身边,在其五岁时就射杀了一鹿四兔,到七岁时,甚至射杀了一只老虎。虽说这种狩猎是一群卫士,赶着猎物们进入皇上及皇子的射击范围,有点演戏的成分,但相对于其他皇子而言,太子胤礽确实不弱。

康熙帝不仅对其生活呵护有加,尽力将太子胤礽培养成文武双全之人,对其威信的确定也是倍加关注。比如每年的重大节日时,在群臣向皇上行三叩九拜大礼后,还要向太子行二叩六拜大礼,以显示其为储君。在康熙三十四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准噶尔时,还特意让太子胤礽监国。

太子胤礽也确实没有让康熙帝失望,当时他不过二十出头,但是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十分老成,深受群臣称赞:

太子胤礽的执政能力之强,并不是吹的,而是公认的,即使被废了后,康熙帝也并未否定他的能力:

而且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他跟康熙帝的关系,十分和谐温馨,正所谓父慈子孝,相当融洽。

比如太子胤礽监国时期,不止一次在递给康熙帝的奏疏中提到,自己要去迎接父皇回京。见康熙帝不接这个茬,太子胤礽干脆将详细的迎接圣驾的安排递交给了康熙帝,让康熙帝深感欣慰。而且,两者的信件来往中,聊得很快乐,太子也会向父皇撒娇,父皇也会给太子寄礼物。

或许正是由于康熙帝对太子胤礽过于溺爱,也导致其对待亲情,并没有那么热烈,有时候表现得过于冷漠。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太子胤礽曾经跟着老三胤祉一起去前线看望生病的康熙帝,但是太子胤礽的表现过于冷漠,让康熙帝有点伤心。

这或许是父子俩之间的感情,第一次出现裂缝,但这是小事,大家都不会放在心上,真正让康熙帝决定废掉太子胤礽的原因,出在另外的两件事上。

一是皇十八子胤祄的死,这个皇子深受康熙帝宠爱,可是其在病重期间,太子胤礽竟然是不管不问。康熙帝为此很恼火,还特意训斥他,要他重视兄弟情义,但是太子胤礽并未将康熙帝的话放在心上,甚至还很恼火。

二是,有人汇报,太子胤礽曾经在夜晚的时候,在康熙帝的帐篷外往里面偷看,有试图谋害皇上的嫌疑。

这两件事夹杂在一起,让康熙帝痛下决心,废掉了太子。

当然,这两件事,都不算大事,一件是康熙帝太过敏感,将自己的情感强加到太子头上。另一件就完全是莫须有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太子胤礽想害康熙帝,不然的话,康熙帝也不会在不久后,又再次复立了太子。

但两人之间的隔阂一件存在,即使重新让太子胤礽坐到储君的位置,两人也再回不到从前了。

不出两年,康熙帝就找了个理由,再次废掉了太子胤礽:

刚才我们也分析过,太子胤礽的学问也好,武艺也罢,以及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都没啥问题。不能以其能力不足,无法管理国家,不足以胜任皇上这个职务为由废掉。

而能使用的理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私德,说他道德品质出了问题。甚至,康熙帝还说,就因为胤礽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才克死了其生母。

但其实,太子胤礽真正被废的原因,既不是他管不了国家,无能力当皇上,也不是他这人天生反骨,非要跟父皇对着来,且私德出了问题。当然也不是因为,路过康熙帝的帐篷,往里面瞅了两眼……

而是因为,太子跟皇上,天生就是死对头,无解!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当了始皇帝之后,以后出生的每一位强人,都把大一统当成一生奋斗的目标。等到了满清时期,皇权已经达到了顶峰,一旦皇权无法完全握在皇帝手上,这个朝代安稳不了。

就像“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样,朝廷只能一个人说得算。

太子胤礽小时候还没啥问题,毕竟年龄小嘛,等到成年之后,再加上多次监国,表现出来卓越统治能力。不管是为了工作,还是提前押宝,其实也不存在押宝,他本就是储君,总之他的身边必然就会聚集一群朝臣,并形成太子势力。

但这种状态不能太久,太久了就会出问题,关键是太子胤礽可是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太子椅都坐的长草了。

而且,历史上,凡是当太子时间长的人,大都命运不好!

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明成祖的太子朱高炽,唐德宗的太子李诵,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

这几个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刘据就是因为势力太大,让汉武帝感受到了威胁,最终逼迫太子谋反,最终刘据兵败自尽。李承乾也是差不多一样的情况,当了十七年太子,老爹的身体还是那么健壮,而且是越来越看自己不顺眼,干脆起兵了,也是兵败被禁。

朱高炽和李诵,这俩都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倒是顺利熬死了老爹,当上了皇帝。可是做太子时间太久了,处处被老爹压制,身体和精神都不太正常。一个坚持了十个月,归天了,另一个更短,不到八个月,人就瘫了,将皇位传给儿子没多久,也死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俩当太子的时间太长,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导致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了问题。

同样,当了三十七年太子的胤礽,其精神状态也出了问题,虽然老三胤祉最后找到证据,证明是老大胤褆在魇镇太子。其实这玩意是个玄学,真正在魇镇太子的是康熙帝,是皇权!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太子胤礽也不至于被废,就熬着呗,反正自己当太子的时候才一周岁,就算当了三十七年太子,不是也没过四十岁吗?

但这种状况是康熙帝给打破的,换种角度来讲,太子胤礽并没有做错什么,而是他老爹逼他做错了事。

在之前,为了保护太子,康熙帝并未给其他皇子相应的分封或职务。但是随着这些皇子一个个长大,康熙帝希望他们能够“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从而加强了培养。尤其是征讨准格尔之后,一下子就封了两个郡王,四个贝勒,一共六个阿哥成了上三旗,且享有领民。

名义上讲,未来所有八旗子民都是太子的臣民,但是在八旗子民那里,他们只服从自己的旗主。这就导致,众多阿哥都有了自己的专属旗民,且围绕着这个身份,身边也聚集了一大群人,反而太子成了光棍。

再加上其他皇子们开始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更是形成了对太子势力的冲击,后来太子结党,其实也是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可是,这在皇上看来,却犯了大忌,要了血命了。

这就导致太子胤礽一直处于明处,躲无可躲,控制朝局吧,就会惹来康熙帝的猜忌,不去控制朝局吧,又会被其他人看作无能。当然,朝局的走向,也并非太子一人能控制的,就算是皇上,有时候也无能为力。

再加上太子胤礽并非没心没肺之人,还是想有所作为的,所以,最终导致了被废。若是他像朱高炽和李诵一样,装疯卖傻,没心没肺的,执政能力也别那么强,反而能熬到上位。

综上,太子胤礽才是康熙帝的这些儿子中,最适合当皇帝的皇子,毕竟一开始他就是被当皇上培养的。

当然,也不是说其他阿哥们就差,但凡他们晚投胎个一百年,说不定大清就不会那么早灭亡,也不会有慈禧太后什么事了。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要传位老四,若他不传位给老四胤禛,老四会不会造反呢?

在康熙帝的心目中,最理想的接班人只有一个,就是被废掉的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的两次被废,并非是因为他本身道德或能力出了问题,无法驾驭皇帝这个宝座。而是因为皇权本身就是自私的,太子胤礽表现地越出色,康熙帝就越不安,最终矛盾不可调和,也导致了太子胤礽的被废。

从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的二次被废,一直到康熙帝驾崩,这十年时间内,决口不再提立储一事。不仅自己不提,也不允许其他大臣们提,谁提就办谁。

虽说众位皇子们在私下里也是明争暗斗,但毕竟摆不上台面,倒也相安无事。当然,康熙帝老爷子这些年也没有闲着,毕竟最适合当皇帝的太子胤礽被废了,他还得物色另外的储君,以维系大清基业。

其实,康熙帝的一生是极其精彩,且跌宕起伏的,从他亲政开始,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沙俄、征葛尔丹……奠定了整个大清的基础,其人生简直就像是开挂的人生。

但是到晚年之后,康熙帝其实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在于他年岁已高,很多事做起来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则是整个大清出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历朝历代都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财政没钱了。

《雍正王朝》这部剧就演绎地很到位,整部电视剧也是围绕着一个“钱”字展开。不管是开头的江南赈灾,再到追缴户部欠款,亦或者是刑部冤案,西北战事,甚至后来雍正帝即位以后,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钱的问题。

事实上,晚期的康熙帝就面临这种窘境,也就是国库空虚的问题。

所以,这些年他所要物色的皇位继承人,能否实行改革,能否增加财政收入,挽救大清,才是康熙帝第一考量要素。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康熙帝已经察觉到朝政的弊端了,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最后这几年,大力推行改革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面子问题,不管是历史上的康熙帝,还是《雍正王朝》中的康熙帝,都是一个极其好面子的君主。其实他也不止一次提到,想要刷新吏治,推行改革,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往往遇到一点点阻力,碍于情面的他就推行不下去了。

当然,帝王要是真硬起来,也没有面子不面子的,主要是他的统治基础在这里摆着。真动了这群人,就等于动了自己的基本盘,反而引发朝政动荡,得不偿失。

别的例子也不用举,就举一个人头税的例子,大家就明白康熙帝想要推行的改革有多难了:

人头税,顾名思义,是按照人头来收税的,一个人头就收一个人头的税。其实一个朝代刚确立的时候,每个人的收入都差不多,按照人头收税并没有太大弊端。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人先富了起来,这时候再按照人头收税,就有问题了。

这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被诟病的平均工资问题,因为交不起税,穷人就只能卖孩子,卖土地。导致土地进一步兼并,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没钱人越来越穷。关键是,那些有钱人还因为有着特殊的身份,可以免税,这可要了亲命了。

可是,康熙帝能大刀阔斧的去动这些人吗?

不行啊!

这些人跟着他出生入死,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沙俄、征葛尔丹……哪一项不需要这些人来卖命?你让这些卖命的人,把土地吐出来,还让他们多交税,那以后谁还听你的话,愿意跟着你上阵杀敌?

康熙帝本身就很在乎自己的名声,当初废太子的时候,也是想方设法引太子上钩谋反,就是担心自己担下了“不教而诛”的骂名。在《雍正王朝》中,二废太子的时候,他就跟张廷玉说了,要是逼太子谋反,可就怪不到我了。

也就是说,康熙帝晚期就是在考量剩下的这几位皇子,看看谁有能力去推行改革。去实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整顿旗务等事项。

当然,到了康熙帝执政后期,他所能选择的皇子也没剩下几个,有实力的就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禵。

后面的两个是一个团队的,走的是精英路线,上书房四个辅政大臣,老八胤禩就拉拢了三个。这不是要了康熙帝的命,要知道他穷尽一生,为的就是除掉有实力挑战皇权的因素。那老八胤禩要是当上了皇帝,对于这些有着拥立之功的大臣们,是继续给权呢,还是给钱?

康熙帝想让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可是老八胤禩的执政基础就是掌握特权的这群人,让他去推行改革,就是一句屁话。

所以,康熙帝物色了很多年,基本就确定了皇位继承人会落到老四胤禛头上,那么最后几年,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前面也提到了,太子胤礽被废之后,康熙帝是再没有重新立过太子,这也让众位皇子相安无事了几年时间。可是,等到时间来到康熙五十七年,这一年,准噶尔又不安分了,起兵进攻新疆。

按理说,康熙帝这老爷子酷爱打仗,遇到这种事往往都是御驾亲征的。可惜这时候的他实在是年岁已高,有心无力,迫不得已下,需要物色一名皇子,代朕出征。

他选的谁呢?

选的是有着军事才能得老十四胤禵,而且给予他相当高的规格,让他使用天子旌旗,代天子出征。

此种安排一下,满朝皆惊啊,要知道,自清朝创立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种事情。这也让一直观望多年的文武百官,瞬间仿佛知道了皇位即将落到谁头上,从而纷纷向老十四胤禵靠拢。当然,此时的老十四胤禵属于八爷党成员,老八胤禩自从“毙鹰事件”之后,一蹶不振,转而支持老十四胤禵夺嫡。

就在大家一致认为,皇位即将落到老十四胤禵头上时,康熙帝又干了这么几件事:

先是重任年羹尧,在老十四胤禵出征的时候,让时任四川巡抚年羹尧主管后勤补给事务;其次是将老四胤禛的儿子,弘历叫到宫中,由自己亲自教授功课;三是升隆科多为步军统领,等于是掌管了整个京城的兵权,并将其当做托孤大臣来培养。

不过,这些安排在我们看来,也是事后诸葛亮了,只是这个诸葛亮不是指康熙帝或者雍正帝,而是指我们。

因为历史上是雍正帝即位了,我们可以理解成康熙帝的这一系列安排,就是为了确保皇位能顺利继承。毕竟年羹尧也好,隆科多也罢,两人跟雍正帝的关系匪浅,一外一内,确保了其登基。

但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康熙帝重用年羹尧是理所当然,毕竟人家也是正儿八经进士出身,也是在四川一步步干上来的,只不过正好赶上了准葛尔再次反叛而已。而隆科多,还是康熙帝的小舅子呢,工作业绩也不错,他能当上步军统领也是名正言顺。

康熙帝的这些安排,事实上就是确保老四胤禛能顺利即位,防止老十四胤禵有非分之想的。别看老十四胤禵是大将军王,事实上处处受年羹尧制约,年羹尧可不仅仅控制后勤,后期更是将老十四胤禵都架空了。

就算传位给老十四胤禵,他远在大西北,年羹尧那一关都过不去。他要想回京,不可能将大军都带走,而带着几个亲随回京,又难过隆科多那一关。

也就是说,康熙帝若是传位给了老十四胤禵,老四胤禛确实有实力造反,而且成功率也很高。毕竟话语权控制在隆科多手中,宣读遗诏也是他宣读的,京城也控制在他手中。

当然,除非康熙帝傻掉了,才会让心目中的储君去带兵打仗上前线!

康熙帝若真不想传位给老四胤禛,他就不可能让隆科多掌握大权,隆科多掌控不了京城的军队,老四胤禛就算想造反,也难以成功。

当然,他也不会傻到以卵击石,意图谋反,就算其有幸逃出京城,找到年羹尧起兵,也无济于事,大概率也是身败名裂。毕竟大清就没有王爷造反的先例,况且就算年羹尧愿意反,其手下的将领估计也不敢。

而且,雍正帝是力求改革的,自己正当即位后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十多年,还留下了滚滚骂名呢。要是靠造反夺得皇位,再去推行改革,等于把能得罪的全得罪了,他皇位也坐不稳啊。

要是造了一顿反,回头当上了皇帝又投鼠忌器,不敢大肆改革。搞不好整个大清就葬送在自己手中了,那这雍正帝到底图什么呢,当个闲散王爷不好吗?

毕竟人家想当皇帝,就是想掌控生杀大权,你当皇帝连改革的勇气都没有,这个皇帝是不是也憋屈了点?

所以,如果雍正帝没有正常继承皇位的话,他也不敢大肆改革。不敢大肆改革,大清的命运就难说,那到时候骂雍正帝的可就不止那些因为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丢失了特权的读书人了,连跟着他一起造反的人,估计也得骂。

更不用说,一直对他的继位有意见,非说他篡位,篡改遗诏的八爷党这群人了。不造反,当不上皇帝,干不成事,造反,当上皇帝,同样干不成事,何必多此一举呢。

那么,放到《雍正王朝》这部剧中,若是皇位没传给老四胤禛,他会不会造反呢?

大概率会!

在剧中,老八胤禩陷害老十四胤禵,搞了一出“死鹰事件”,其实就是想让整个京城乱起来,只要乱起来,他们就有了可操作的机会,有助于夺得皇位。

但是,康熙帝却将此事给压下去了,不仅压下去了,还将老四胤禛、老八胤禩以及上书房几位大臣的职务给撤了。

这在老四胤禛看来,康熙帝老爷子的所作所为不正是给老十四胤禵铺路吗?

可是,把皇位让给老十四胤禵,他心里怎么会甘心,毕竟他心怀天下百姓,不能将江山交给这种人去管理。但是,他要想有所行动,就必须获得底下人的支持,尤其是邬思道。

于是,他决定反其道而行,拿着一箱子金银财宝,劝邬思道跑路:

“邬先生,你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却无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老四胤禛都自比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了,邬思道再傻,话里的话总是能听得出来吧?

是啊,我老四胤禛都养了你这么多年了,关键时刻到了,你快帮我谋划一下,怎么武力夺取皇位?

所以,但凡邬思道表现出一丝接受的意思,他连这个门都出不去。而老四胤禛也根本不是来劝邬思道走路的,而是威胁他,让他给自己出主意的。

那么,邬思道给出的主意是什么呢?

邬思道还能给出什么主意,当然是若皇位没有传给老四胤禛,他就策划武力夺权啊。

当然,他还得给老四胤禛分析一番,告知他,康熙帝还是钟情于四爷的,皇位大概率会传给你。但是,目前我们该考虑的问题不是武装夺权的问题,而是怎么保权的问题:

“八爷的党羽遍布朝野,王爷您却一直孤臣自居,手里既无人可用,也无兵可派!”

邬思道分析地很对,现在的朝局对老四胤禛并不利,人家八爷党财力雄厚,党羽众多。不仅有老十四胤禵掌控大军,连丰台大营的成文运也是人家的人,跟九门提督隆科多也是眉来眼去的。

反观老四胤禛,之前追缴户部欠款将能得罪的人全都得罪了,唯一的好搭档老十三胤祥还被关在宗人府。年羹尧倒是自己的包衣奴才,但是这个人是随风倒,他心里也没底,不然也不会派李卫去监视年羹尧。还有隆科多,虽然是自己的舅舅,但跟自己走得并不亲近。

这一点,邬思道也说出来了:

“佟氏一门和八爷交往最深,隆科多现在是九门提督,掌握着满北京的兵权,如果他倒向了八爷,皇上就算传位给你,您也坐不住啊!”

而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剧中也没有发现老四胤禛在夺得皇位之前,跟隆科多有什么互动。事实上,隆科多之所以支持老四胤禛即位,还是因为康熙帝给了张廷玉一封圣旨,可以决定隆科多生死。以及关键时刻他去见六叔佟国维,佟国维告诉他,只有皇上选中的皇子才稳妥。

这时候,老四胤禛唯一的希望,只剩下还在被圈禁中的老十三胤祥了。

这个观点,仍然是邬思道提出来的:

“眼下只有一个人能擎天保驾,就是十三爷,十三爷多年带兵,现在的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和步军统领衙门有一半的军官是十三爷使出来的……”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邬思道就已经在帮老四胤禛策划武装夺权了,比如面对老四胤禛的困扰,他掏出一份名单:

“这还是当年我同十三爷交往的时候记下的一份名单,这上面是十三爷当年的旧部……”

在邬思道的策划中,就算康熙帝传位给了其他皇子,只要老四胤禛先发制人,还是可以扭转乾坤的:

“就算传位给别的阿哥,四爷只要你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局面翻转也未可知。”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隆科多没有倒向老八胤禩,只有他没有倒向老八胤禩的前提下,邬思道才能凭借关防大印放出老十三胤祥,老十三胤祥孤身前往丰台大营,即使没有金牌令箭,对付一个成文运还是不成问题的,只是不会那么顺利而已。

可是,如果隆科多倒向了老八胤禩,就算皇位真传给了老四胤禛,就算他先发制人了,估计也难以成功。

所以,就《雍正王朝》这部剧来讲,老四胤禛会造反,但是若没有遗诏以及张五哥的金牌令箭加持,估计也难成功。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来理顺一下当时的情况和人物关系。

康熙五十五年后,他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选定继承人的事情。

刚刚经历了众皇子争夺皇位的惨状,康熙心里十分抗拒这件事情,自己最爱的老二,太子胤礽被自己二次下令废除太子之位圈禁起来,老大也因为怨恨老二,竟然怂恿康熙说自己愿意替康熙诛杀太子,这话让康熙听起来顿时毛骨悚然。

朕是让你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不是叫你们为了这皇位而自相残杀,老康熙内心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所以老大也跟着被圈禁了起来。

那么剩下的几个呢?谁有这个能力?这是最后几年康熙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那个时候康熙已经没有之前那样对皇子们宠爱有加了,不知不觉间已经多了一层防范在里面。

老二谋反,老大手足相残,老八逼宫,这些事情一点一滴都积压在康熙内心里头,时时刻刻都不好受。

作为一个老父亲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不原谅自己的儿子的,这叫虎毒不食子。但是作为一个自称孤的皇帝来说,百姓家的和睦相处显然是一种奢望,这个皇位仿佛有万般魔力,时时刻刻地吸引着他的儿子们,为了这个位置手段是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没办法,作为一个皇帝,在面对这种事情,心一定要狠,只有适合的人,有能力的人才能坐上这个位置。

思来想去,最后剩下那几个,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和老十四,就只能在这几个里选了。

首先老八就是排除在外,这货差点在第一次被废太子的时候利用众臣逼宫成功,要是让他即位,剩下那几个兄弟恐怕没得好日子。老九老十自身能力不够,且是老八一伙的,虽然身份尊贵,但是只能放弃。

老十三因为身体出了问题,作为一个皇帝来说,身体好是第一要素,否则会有大动荡,所以老十三固然有能力有气魄,但是因为身体不好无缘皇位。

那么就只有老四跟老十四了,巧的是这两位还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老四性格孤僻,平时也不太跟人交往过甚,自身能力也有,他手里的班底貌似除了一个隆科多其他的都是自己扶持起来的寒门,性子也沉稳,办事靠谱,也没见他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一年就2万俸禄也没听说过老四去国库动歪脑筋,能洁身自好,这点着实不错!

老十四胜在年轻,打小从军历练,在军中威望颇高,有康熙年轻时的风范。也同样有能力。但是老十四跟老八老九老十他们走得近,还曾经接受过老九等人的资助。

那么在这种选择之下,老康熙的答案毫无疑问就是老四

因为在那种状况下,康熙必须要选择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心狠的人,最好是没有跟朝中大臣有太多瓜葛的人来继承皇位,因为只有这样,大清才能慢慢地从下坡路上走出来,才能再度慢慢强盛起来!毫无疑问就是老四无疑了,因为他不管是性格,能力各方面都符合康熙心里的预想跟要求。

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康熙若真的没有传位给老四,情况会如何

答案是老四肯定会夺位,这想都不用想!

因为当时老四位了争夺皇位已经跟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闹得不可开交了,并且一旦不是自己即位,不管是谁自己都没有好下场,这一点老四心里清清楚楚!

但是不会带着老十三,因为当时老十三身体不好,也不是跟雍正王朝里演的一样控制了丰台大营,老四手上有两张王牌。第一是远在西北的年羹尧,此人是老四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一旦事发,可以短时间牵制住在新疆的大将军王老十四。第二是步军衙门统领隆科多,这张牌最有分量,隆科多是佟佳贵妃兄弟,小时候老四是佟佳贵妃养大的,所以老四叫隆科多是舅舅。一旦事发,身为步军衙门统领的隆科多可以直接封锁皇城,如果这时候老四发动政变,成功的几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老四如果没有得到皇位,他肯定会造反,至于成不成功,只有天知道了!

好了,今天大军就说到这里,如果有喜欢大军的可以点赞加关注,同时大军会持续不断地发出更多的解答和作品,谢谢大家支持!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感叹,一部经典的电视剧对人们历史知识的“普及”太有力度了。

其实如果将这个问题放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前提下,我觉得更为合适,毕竟老十三带兵的飒爽英姿只是在电视剧中才能见到。


我们先回归到史书中记载的雍正和老十三吧。

十三阿哥胤祥的生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受宠皇子

在《清史稿》中关于十三阿哥胤祥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这句话的意思是康熙三十七年胤祥随同康熙谒陵,从此之后康熙外出胤祥皆随行,这段话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号,“康熙还是很喜欢这个儿子的”

第二阶段,失宠谜团

从康熙四十八年第一次废太子开始,关于胤祥的记载逐渐减少,从一些零散的史料中拼凑出来一个信息,胤祥可能生病了,再加上康熙两次大封皇子,所有成年皇子几乎都受封,唯有胤祥例外。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胤祥在康熙晚年失宠了。

第三阶段,飞黄腾达

雍正继位后,胤祥直接受封和硕怡亲王,并开始担任担任总理事务大臣,直到雍正八年去世,胤祥始终身居要职深得雍正皇帝信任,死后胤祥被准配享太庙,破例不用避皇帝讳,还被追封为“铁帽子王”。

看了胤祥的人生经历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胤祥并不像电视剧中说的那样曾经领兵打仗,更没有兵权,控制丰台大营不过是荧幕商的剧情,何谈带兵造反。

再看胤禛虽然也无兵权,但是他的两个主要支持者西北的年羹尧和京城的隆科多却有兵,年羹尧远在西北,且又有十四阿哥牵制暂且不议,京城中的隆科多担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城防物,如果誓死效命的话,关键时刻倒是可以为皇位放手一搏,且成功率还不低。

以上都是个人猜测,在我个人看来雍正继位是名正言顺,因为太子两立两废已再无机会,八阿哥集团也早已失去了夺嫡的可能,唯一的劲敌十四阿哥还远在西北边疆,以康熙的帝王之术,如果想传位十四阿哥必然不会将其从中央调离,所以胤禛是唯一的人选,也是绝对正确的人选。




应该会的,以雍正的脾气绝对会夺取皇位的,而当时老十三已经掌握丰台大营,掌握了上三旗,所以就算不传位给雍正,那雍正也有很大的可能。




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博诸君一乐。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我认为如果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雍正这位四爷是绝不会起兵造反的。

因为起兵造反讲究个 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说说天时。

在康熙刚刚去世的时候,起兵造反,这本身就是大不韪!比如你要是起兵造反,得事出有因,你造谁的反。总得有个理由,可是雍正那时候没有理由。

第一,康熙当政期间,国家繁荣昌盛,大面上还是国泰民安的,造反一般都是民不聊生的时候。

第二,老皇帝没什么错。身边的人呢?也挑不出毛病,几个比较大的贪腐官员,明珠之类,已经被康熙收拾了,身边人你也说不出什么。新皇帝呢,还没登基,你也挑不出毛病来。

第三,以当时的政策为借口。也不行,因为康熙末年,吏治,兵部,礼部,这几个大的部分都是雍正参与管理的,他不能自己说自己之前干得不对啊。

其次,地利。

他也占不上,造反成功的,大多是,不在京城的皇子,千里勤王,你本身就在首都,不太好造反。

最后,人和。

那就更没有了,其实跟老四站对立面的皇子太多了。老八的支持者才是最多的呢,雍正拿到传位诏书都差点没压住他们,别说没拿到了。

虽然九门提督隆科多,后来帮助了雍正,可是他跟老八有亲戚,如果传为诏书是老八,那他肯定帮八爷啊,不可能跟雍正一起谋反。

十三爷呢,那更不用说了,他一直在监禁中,如果不是康熙最后一道金牌给他放出来,他压根就出不来,帮不上什么忙。丰台大营虽然最后都听十三爷的,那是十三爷出来了,那十三爷要是没来,九爷来,那也一样。底层士兵不会冒险跟你造反的。

其余的就不用说了,年羹尧虽然是雍正家奴,但是,第一远在外打仗,第二,年羹尧这个人,如果雍正不是皇帝,他是肯定不会帮他的,他就时这种人么,要不后来雍正也不能杀他。

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雍正也不傻,如果没有传位诏书,他是不会谋反的,而且我认为他也不会跟八爷那样,最后还跟皇帝作对,肯定是认真辅佐皇帝,安心当个王爷,就完了,别忘了,雍正信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1

标签:雍正   康熙   丰台   军统   王朝   京城   皇权   阿哥   皇位   皇子   皇上   大臣   太子   皇帝   能力   财经   雍正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