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滞,腹满便溏什么意思?

便溏、乏力、痰多?可能是脾虚、湿气大!健脾祛湿,给你几条建议

脾虚湿盛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无力、面色发黄、肠鸣便溏等症状。那么,中医如何调理脾虚湿气大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脾虚和湿气的概念。脾虚指的是脾胃功能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身体营养不足;湿气则是指体内湿浊过多,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身体不适。


针对脾虚湿盛的情况,中医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者食疗调理。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配伍:


1. 白术茯苓汤:白术、茯苓、甘草。此方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2. 苡仁砂仁汤: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此方可清热化痰,利水消肿。


3. 莲子肉薏苡仁粥:莲子肉、薏苡仁。此方可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除了中药治疗外,食疗也是调理脾虚湿气大的重要方法。日常饮食,建议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饮食也需要相对清淡;同时少吃肥厚油腻以及辛辣生冷等刺激类的食物。


总之,调理脾虚湿气大需要综合运用中药和食疗,同时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调理脾虚湿盛的传统办法——参苓白术散

脾虚湿盛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有很多传统的调理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是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山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等多种中药组成的方剂。它具有健脾益气、除湿止泻的功效,此外还能有效地缓解脾虚湿盛引起的各种症状。


其中,人参和白术是主要的药材,它们能够补气健脾,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消化功能。炙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山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和莲子肉则都是具有清除湿气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从配伍来看,参苓白术散的搭配是非常周全的。它不仅能够有效的健脾除湿、收摄止泻,还能通过桔梗的作用将药性往肺里中引,从而让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能够借助肺的输布之能陈潵全身。这样一来,就能将脾气补上来,从而化散掉湿气。这样就能止住腹泻。只要肺气宣畅,整个身体的状态都会得到有效地改善。


此外,改善脾虚湿盛,还可以选用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祛湿健脾验方,脐疗法。给大家推荐一个同款好物,同仁堂肚脐贴。用它,也可以达到健脾祛湿、培补脾阳的目的。

选用这个方法,是因为肚脐处的神阙穴,历来就受医家的重视。而同仁堂肚脐贴,又是以温经活络的艾绒。以及祛湿,祛寒,补右肾命门的花椒。和养心安神的桂圆肉,再加入养血安神的酸枣仁。和补益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将之作用于肚脐的神阙穴处。这就好比,在中焦脾胃的阴寒之下,燃起了一簇火苗,慢慢地,炙烤着中焦的痰湿浊邪,从而达到升发阳气,健脾祛湿,温补脾胃之阳的目的。


对于脾虚湿盛的患者来说,上述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医调理方法。它不仅可以缓解各种症状,还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消化功能。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这方面的问题,不妨试试这个传统的中医方剂,相信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好处。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脾虚湿滞是脾胃病证名称,脾虚是指脾胃失调,运化水谷津液的能力下降,引起了水液停滞为湿的一类病证。所以,脾虚是因,湿滞是果,湿邪停滞后,影响胃,肠的蠕动运行,气机升降异常,可引起胃肠和全身的临床表现,其中包括腹满便溏。所谓腹满就是腹部胀满,自觉有胃肠内有气体,上下不通气,排气后可暂时缓解。便溏就是大便不成形,排便粘腻不爽。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脾虚湿滞的典型胃肠道的症状描述,同时,可伴有嗳气打嗝,胃痛腹痛,消化不良,舌淡苔厚腻,脉缓滑等。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兰室秘藏》

除此之外,脾虚引起的湿邪停滞可造成其他脏腑或全身的临床表现,因湿邪粘腻重浊,且属于水液津液停滞的代谢产物,流动性大,破坏力较高,可影响全身的功能活动。如湿邪停滞于皮肤肌肉出现周身浮肿,晨起眼泡肿胀,体型肥胖,皮肤湿疹湿疮(尤其是渗出黄色液体类皮肤病);湿邪阻滞气血,出现头痛,头脑不清,整天昏沉沉的状态。《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肾着证”就是湿滞于腰肾,可引的腰痛腰酸。女性湿邪停滞可引起湿邪下注于胞宫,引起带下量多,月经不调。以上是脾虚湿滞引起的全身性病证,临床上,脾虚湿滞涉及多种疾病,如胃肠道疾病,脂肪肝,高脂血症,湿疹以及内分泌疾病等。个人表现有一定差异,应注意辨别。

★脾虚湿滞的形成与影响

  • 前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主要的痛苦就是头晕,头脑不清,整天晕乎乎的,记忆力下降的明显,血液生化检查,甘油三酯高于正常水平,诊断为高脂血症。我为她做四诊分析发现,她除了头脑不清,头晕外,还有形体肥胖,痰多,咽喉不利,腹胀腹满,大便溏稀不成形,舌体胖大苔厚腻,这些表现符合脾虚湿滞证的特点,湿邪停滞作为一种代谢产物,极容易影响人体的脂质代谢,所以,这位患者的胃肠和全身症状均是脾虚水湿停滞所引发。

脾虚多中湿,脾本喜燥恶湿者也。惟脾土衰弱,失健运之堤防,湿气停聚不化,使胀四肢.渍透皮肉——《证治汇补》

  • 脾胃从生命之初就要不断的运化饮食为人体提供营养,又称为“后天之本”。饮食水液的代谢过程,首先要经脾胃的消化吸收,升清和布散,《内经》说“饮入于胃,脾气散精”。如果脾胃失调,水液不能被运转代谢,停滞不动就形成了致病的代谢产物——“湿滞”。饮食不节是引起脾胃失调,脾虚湿滞最常见的原因,如小儿喂养不当,喂食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损伤脾胃。成人三餐不定,饥饱无度,辛辣,油腻,生冷食物过量摄入,导致脾胃难以运化,久而久之,形成脾虚,并发展为湿邪停滞。
  • 湿邪的是水液停聚引起,水具有流动性,可向下流行到胃肠,引起肠鸣,腹泻。脾胃虚弱,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常出现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嗳气打嗝,湿聚成痰引起咽喉不利,咳嗽痰多,如慢性咽喉炎,梅核气等。水为阴,易伤人体的阳气,郁闭气血运行,引起腹胀,周身困重,头晕乏力,常伴有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湿邪损伤心肾阳气,可引起心悸,腰痛等表现。

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景岳全书》

  • 由此可见,脾虚湿滞并不特指某种症状,如腹满便溏,它所引起的病证较多,常为一组临床表现,胃肠道的腹部胀满,大便溏稀,可做为常见的湿滞基础症状,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脾虚湿滞的临床表现

  • 有人说肥胖一定就是有湿滞问题,实际并非如此,湿邪停滞可侵犯肌表,引起皮下肿胀,体重增加,需注意这种肥胖一定是有脾虚湿滞基本病证症表现,接下来朱大夫总结一下脾虚湿滞的基本症状特点。
  • ①脾胃症状:湿滞源于脾胃,胃肠首先受到影响,脾的功能体现在运化饮食方面,胃体现在受纳饮食,蠕动吸收水液。湿滞以水液停聚为本,所以患者多以便溏腹泻为主,溏泄便是水与大便混合的状态,类似于鸭粪,《医宗金鉴》说“鸭溏清痛乃寒湿”,是对湿滞便溏的形容。湿邪阻滞胃肠道气机运动,引起腹胀嗳气,打嗝,食欲不振。水液充斥舌体,舌体胖大,长期胖大舌,舌边容易出现牙齿咬磨的痕迹(齿痕舌),脉多是缓弱的脾虚脉象。
  • 脾虚湿滞的脾胃症状是核心表现,不论伴发何种疾病,脾胃的表现都是医生辨证的主要方面。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受者,皆由地气之升腾;从内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临证医案指南》

  • ②全身症状:湿滞发生后,可造成全身病证表现,实际上,均是脾虚和湿滞对整体的影响,注意与脾胃症状相联系,《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失调,水液停滞,易发生颜面色白,周身浮肿,湿易损伤阳气,常出现周身乏力,头脑不清,头重好似有物体裹住,阳气受损后,肌表不固可出现自汗,冒虚汗,怕风,易感冒等。湿邪阻滞气血,可引起关节疼痛肿胀,侵犯皮肤可发生湿疹,皮肤瘙痒水泡,皮肤出油,脱发等。湿邪下注,引起女性带下,男性腰痛等。中医常说“脾为生痰之源”,就是脾虚湿聚成痰,有些患者常有咽喉不利,有异物感,咳痰,若伴有脾胃症状,多是脾虚湿滞引起。
  • 全身症状的表现,取决于脾虚湿滞的存在时间和严重程度,临床常见的疾病有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急,慢性胃肠炎,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等。

脾胃之湿,淫流于四脏、筋骨、皮肉、血脉之间者,所治之药,各有所入——《证治准绳》

★其他病证也引起的腹满便溏。

  • 腹满便溏并不是单一对应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也可出现腹满腹胀,便溏腹泻,只是病证特点与脾虚湿滞不同,肝郁脾虚的腹胀便溏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脾肾阳虚多表现出晨起腹泻即五更泻的表现。

★总结和建议

脾虚湿滞多属慢性疾病,腹满腹胀,大便粘腻不成形是比较常见的脾虚湿滞症状,注意其他伴随症状的多少,有无寒湿和湿热问题,有无合并器质性病变,湿邪是正常水液津液停滞引发,属代谢产物致病,局部病证以脾胃症状为主,全身性病理改变与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相似,但要注意辨证是否存在脾虚湿滞问题。

建议:脾虚湿滞以健脾化湿燥湿为主要调治原则,可适当增加运动量,控制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发生复杂情况或较严重的脾虚湿滞问题,应请专业医生给予诊断。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黄帝内经》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尽量用易懂的文字解释中医理论,文中参考了中医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和看法,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好!"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这些都是中医的词汇;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的含义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是运化食物的精微物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二是指运化水湿,将吸收至人体的水液,一方面上输于肺,利用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布散全身,或由皮毛排除体外;一方面向下输入肾,利用肾阳的气化以及推动作用由小便排除体外;

如各种原因导致脾虚,如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降低,水湿自体内留滞于胃肠,湿性粘滞,又容易阻碍气机运行,就可表现为腹部胀满,同时湿性趋下,又易袭阴位,易表现为大便溏泄;这就是所谓的脾虚湿滞、腹满便溏;

如何改善?

根据中医七情致病以及五行生克理论,忧思过度可伤脾,肝气郁结或肝火上炎,可克脾,同时根据脾的中医习性,喜燥而恶湿,过度食入寒湿之品,亦会损伤脾气脾阳;

因此针对“脾虚湿滞、腹满便溏”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因情绪不佳损伤肝脾,同时饮食应注意,少食生冷之品;

如果是单纯“脾虚湿滞、腹满便溏”,可服中药改善,如中成药参苓白术散(丸),是针对此证的良药;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医匠,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信息!




《黄帝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湿滞指的是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虚导致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而另一方面,水湿的停滞,又会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所以脾虚湿滞常见的症状有:


腹胀(一般表现为午后或晚上腹胀难忍),便溏(湿滞大肠,腑气不利则大便粘腻不爽),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可伴有嗳气打嗝,甚至恶心干呕,嘴巴黏腻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症状。又因脾主运化,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湿滞,则又有面色萎扉,易长斑的表现。湿困遏皮下,影响皮肤新陈代谢,甚至影响肾的利尿功能,则可导致虚胖。



脾虚湿滞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是饮食不节,脾胃主运化受纳,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需要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转为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各处,但是脾喜燥而恶湿,如果长期饮食不节,比如嗜好肥甘厚腻、冷饮冷食,饥饱无常,暴饮暴食,很容易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脾虚生湿,长期导致脾胃虚弱。


其次是情志不遂,比如平时爱生气,思虑过度,常常处于焦虑、精神紧张、抑郁、苦闷等不良情绪下,易导致肝气不舒,而肝木克脾土,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脾失健运,运化无力,从而脾虚生湿。


此外,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或涉水淋雨,亦可导致外湿入侵,长期下去导致脾虚湿滞。



中医如何调理脾虚湿滞?


针对脾虚湿滞的情况,中医的治疗一般原则为健脾祛湿。常用药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理中丸等,具体的调理需结合实际情况辨证用药,比如对于肝郁脾虚的患者,健脾祛湿的同时通常也要疏肝益气。


此外,湿有寒湿湿热之分,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并且素体脾胃虚寒的患者,感受湿热之邪,常见中焦虚寒依旧,而身体的其他地方湿热阻滞,可能会形成上焦热、中焦寒或者下焦热、中焦寒的局面,甚至很多湿热的病例,由于湿邪阻滞气机,阻滞阳气外达,从而表现为真热假寒之证。因此,具体的调理用药不可盲目判断,也不可乱用祛湿的药。


PS:更多中医养生、疾病科普,欢迎关注!


温馨提示:由于具体的诊疗,需要综合病症、舌诊、年龄、地域等分析,为了保护您的个人隐私,如果需要咨询,建议私信留言,看到一定及时回复。


【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的损失、风险及纠纷,本院不承担任何责任。




脾虚湿滞:中医将人体中除血液之外,一切正常的水液统称为津液。津液主要来源于饮食水谷,随后经脾的运化、升散,肺的通调,肾的气化,肝的疏泄、上、中、下三焦的雾、沤、渎,运行于全身;并发挥其滋润器官、濡养全身,化生血液、充盈血脉,调节阴阳、维持平衡,参与代谢、排出废物等生理功能,最终排至体外。

这其中,由于脾处在中焦枢纽的位置,主吸收、主运化、主上升,上通下达、布散全身,起着推动和调节的作用,对水液的代谢尤为重要。但正如古人所云“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因此,如果脾失运化、脾阳不振、脾气不升,就会水液泛滥,积水成饮、聚水为痰、水湿停滞,引发诸多疾病。所以体内大凡与水湿有关的病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中焦   津液   白术   阳气   湿气   脾胃   胃肠   大便   症状   全身   中医   食物   饮食   疾病   功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