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吴三桂,李自成单挑多尔衮,谁厉害?

如果铁了心决战,死磕到底,多尔衮元气大伤,李自成主力覆没,明清历史将会是“不定数”。

一、双方兵力对比,八旗单兵作战有优势,却未必能赢

单兵作战能力,八旗无疑比“大顺”厉害,但并非碾压性优势。若真打起来,八旗未必就能赢,即便获胜,也是“惨胜”,得不偿失。


都知道,清朝不是蒙古,八旗不是以骑兵为主,而是骑兵、步兵、炮兵等多兵种协同作战,而炮兵在每次大战中,几乎都是起到关键作用。

八旗最能打,人数最多的是步兵,不是骑兵,八旗的重甲步兵很厉害,明军就吃亏很多次。八旗的精锐骑兵,主要是“索伦兵”,绝对是一支劲旅,即便面对哥萨克骑兵,都能压着打,但人数不是很多。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吴三桂先打起来,大顺与关宁兵死磕。此时,李自成带来的大顺士兵约6万,吴三桂的关宁兵4万,一比二优势。交战中,大顺兵、关宁兵都激烈搏杀,差不多打了一天。

激战到傍晚,关宁兵几乎支撑不住,吴三桂只能向多尔衮妥协,放弃了“联虏灭寇”,而是投降清朝。如此,多尔衮让阿济格、多铎各自率一万骑兵冲锋,从侧面包抄而来,大顺兵腹背受敌。

即便处境危险,李自成缺乏预备队,但大顺士兵依然奋起搏杀,清军赢得并不轻松,阿济格都受了伤,正白旗、镶白旗的兵力也阵亡不少。

从山海关之战可以看出,八旗对大顺并非碾压优势,尤其是面对大顺最精锐的骑兵,未必能轻易获胜。如果没有吴三桂协助,李自成直接与多尔衮死磕,胜负就很难说了。

李自成带来的士兵6万,多尔衮是全部出动,清军总计10万,加上吴三桂的关宁兵,一共14万,人数超过大顺。那么,为何李自成只带这么多人呢?两个原因:前不久的宁武关之战,7万精兵人被周遇吉报销了;李自成没想到吴三桂投降清朝,警惕性不足。

八旗分成满洲、蒙古、汉军,能够拿起武器战斗的“兵丁”,从16岁到60岁也就是10万左右。2年前的松锦之战,多尔衮被洪承畴暴揍一顿,后来皇太极亲征获胜,八旗兵损失也很大(受伤居多)。

多尔衮倾巢出动,但真正放心使用的,只有正白旗、镶白旗的兵马,加上他们各自的“包衣”,人数大约是2万。可以说,多尔衮的优势并不明显,如果李自成选择防守,吴三桂谁都不帮忙,多尔衮强攻山海关,几乎没有胜算。


山海关之前,李自成还是有一点资本,并不害怕清军。要知道,李自成向崇祯提出“退兵”条件时,明确表示:“只要同意我的请求,我可以带兵去辽东,消灭清军,为大明守边。”

二、多尔衮、李自成内部不稳,都经不起“战损”,底气不足

单打独斗,多尔衮、李自成都底气不足,不会轻易死磕,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一旦遭遇“重大挫折”,后果不堪设想。

李自成阵营,猛将众多、谋士也不少,但弱点很多,内部并不稳定。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以来,从未能强化君主权力,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领导核心。

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充满浓厚的“草寇”气息。大将刘宗敏,公开叫板李自成:“大家都是贼,凭什么让我去打清军,你在京师享受。”

李自成打算让刘宗敏去对付吴三桂,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被怼回来。刘宗敏在京城烧杀抢掠,霸占吴三桂爱妾陈圆圆,李自成也不能阻止,导致“追赃助饷”扩大化。

不能约束部下,意味着什么?“大顺”皇帝李自成没有威慑力,集团内部凝聚力不足,无法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再则,李自成推行“追赃助饷”,对官员、士大夫、地主严刑拷打,得到7千万白银,跟官僚集团走向了对立面。李自成强大,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大顺遇到挫折,立刻就翻脸,后来他们都投降清朝,原因就在这里。

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就是一盘散沙,多尔衮的大清王朝则稍微好一点,但内部也不是很稳定,尤其是对多尔衮而言。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多尔衮能崛起,主要是皇太极的提拔、栽培,否则他连旗主都不是。但是,多尔衮不是皇帝,清朝也没有实现真正的君主专制,八旗之间矛盾很深,一度剑拔弩张,准备决战。

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皇太极“整顿八旗”的政策,导致正黄旗、镶黄旗与正白旗、镶白旗之间矛盾重重。皇太极为了强化君权,削弱正蓝旗、镶蓝旗,以及代善的两红旗后,重点打压两白旗。

多尔衮的正白旗、多铎的镶白旗,在更换旗帜之前,也就是努尔哈赤时代,分别是镶黄旗、正黄旗,是大汗的直属武装力量,人数众多,也最能打。皇太极换旗之后,不断分化瓦解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重点提拔两黄旗将领。


1643年,皇太极暴毙而亡,多尔衮本想登基称帝,结果两黄旗不服,索尼与鳌拜派兵包围崇政殿,手握佩刀,拿出决战的架势。皇子继位,这是两黄旗的底线所在,否则就大战一场,大不了“掀桌子”,谁都别玩。

多尔衮、多铎兄弟,只有正白旗、镶白旗,其余6旗不支持,甚至公开叫板,自然是底气不足了。山海关之战,多尔衮为何让两白旗出战?很简单,其他旗不想卖命,他也想栽培两白旗,获取政治资本,这是八旗内斗的表现。

多尔衮、李自成一旦死磕,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正白旗、镶白旗虽然能打,但毕竟人数有限,若是损失太大,多尔衮就没了资本,不但摄政王位置保不住,估计还会被豪格整死。

三、铁了心搏杀,双方都是输家,明清历史将会改写

不妨假设,吴三桂“中立”,不帮助多尔衮,也不支持李自成,而是对明朝忠心耿耿,他率关宁铁骑南下,拥戴弘光皇帝。此时,李自成占领山海关,与多尔衮正面对峙。

李自成进入燕京之前,多尔衮也率清军出征,打算翻越长城,跟往年一样劫掠中原。但是,崇祯帝自缢而死,李自成占有燕京,陕西、山西、河北,以及山东部分地区,多尔衮放弃入关,转向山海关。

多尔衮如果死磕,一定要灭李自成,有两种作战方案。第一,继续翻越长城,跟之前对付明朝一样,与大顺军在中原地区决战。如果这么做,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或者元气大伤,一点胜算都没有。

山海关控制在手,大顺军精兵也不少,清军长途远征,如果短期内无法解决战斗的话,自己都会崩溃。要知道,此前清军入关如此顺利,是因为明军与农民军死磕,腾不出精力。

清军每次入塞,对中原百姓都是一种灾难,丝毫没有群众基础。李自成、多尔衮双方交战,中原百姓支持李自成,他们组织武装,四处袭击清军,多尔衮肯定吃不消。

第二种,多尔衮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决战,直接摆下阵型,一决胜负。如果李自成头脑“发热”,多尔衮也逞匹夫之勇,八旗、大顺相互搏杀。结果是,八旗元气大伤,李自成主力覆没,双方都不是赢家,各自阵营内部出现动乱,李自成、多尔衮出局。

李自成理智的话,就是守住山海关,无论清军如何挑衅,就是不出来交战。多尔衮强硬攻坚,猛扑山海关,八旗只会增加伤亡而已,毫无作用。想从正面突破山海关,概率是零;想两面夹击,就必须占领中原,多尔衮压根做不到。

效仿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八旗采取“围点打援”战术,想截断山海关内外联系,困死城内守军,更是不可能。因为,山海关的背后是中原,粮食补给非常充足,如果八旗真的能破山海关,也不用等到今天。


再则,南明还有百万大军,虽说精锐不多,但高杰、黄得功也不差,还有许多忠义之士,以及大片国土,实力不容小觑。西南的张献忠,麾下兵马数十万,孙可望、李定国等养子骁勇无敌,多尔衮、李自成也不敢拼了血本,为他人做嫁衣。

李自成与明朝的关系,自然是“仇人”,不共戴天。李自成与张献忠,绝对是死敌,两人都想吞并对方,若不是罗汝才从中斡旋,李自成、张献忠早就相互攻杀了。后来,李自成杀罗汝才,是李自成、张献忠矛盾发展结果。

中原大局尚未定,李自成没有与清军死磕的底气,但多尔衮非要搏命,李自成也只能奋起还击。多尔衮也是如此,清朝内部派系众多,尤其是八旗旗主之间矛盾重重,多尔衮也很为难。

如果让正白旗、镶白旗充当主力,死磕大顺,一旦兵力损失过大,多尔衮将会迎来政治危机。让其他六旗打头阵,充当炮灰,别人未必就乐意,毕竟多尔衮不是皇太极,没有资格这么做。况且,其他六旗若是立下战功,无形中就夺走了两白旗的资源,本部兵马也有怨言。

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已经取得绝对权威,距离皇位一步之遥,但两白旗与两黄旗为了“圈地”,已经磨刀霍霍,准备打起来了。对此,多尔衮无法解决,又想当皇帝,便前往永平镇守,向京师施压,同时震慑两黄旗。

多尔衮死后,两白旗、两黄旗继续斗争,相互拆台。索尼、鳌拜等康熙的辅政大臣重点打压两白旗,鳌拜还杀了不少正白旗的将领,包括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以及直隶总督、河南巡抚等两白旗担任的封疆大吏。

八旗内部矛盾激烈,注定多尔衮不敢与李自成搏杀,多尔衮雄才大略,岂能看不清形势呢?李自成、多尔衮单挑,结果两败俱伤,便宜了南明、张献忠,他们才不会这么做。

多尔衮战败,清军内部分裂,难免相互攻杀,元气大伤。明朝可以趁此机会收复中原,将李自成打回原形,孙传庭的潼关之战再一次上演。张献忠,在明军与秦良玉白杆兵的夹击之下,也会走向败亡。


但是,明朝此时已经没有了进取心,而沙俄已经开始东征,探索远东地区,对关外的清朝构成了挑战;西北准噶尔蒙古也正在崛起,明清历史走向如何,是个不定数。

参考书目:《明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1644年占领北京后,已经有了成为一个新王朝的迹象。当时的战略要地山海关在明军将领吴三桂的手上,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防御工事极其完善,镇山靠海,就连当时天下无敌的八期铁骑,也被这道漫漫雄关给挡住了去路,始终不能突破。

由于李自成同志的统战工作没做好,尤其是吴三桂家的统战工作,在吴三桂一开始想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情况下,竟然抄了吴三桂的家,也不得不说是李自成的一个超级败笔,引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直接和关外的清军结成了同盟。当然,吴三桂更多的是为自身安全考虑了,自己手上还有兵的情况下李自成都抄了他的家,把他老爸抓了起来,如果自己真的投降了李自成,把手上的兵交出去,自身就更危险了。为了生存,就只能联合关外的清军了,毕竟自身的力量也干不过李自成。

事实也是如此,李自成带领军队到达山海关后(应该在20万人左右)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展开了大战,眼看吴三桂就快支持不住的时候,清军杀了出来,这个时候当然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已经精疲力尽了,被这突然冲出了情况打的措手不及,快速崩溃,从而落败。

那么话说回来,如果李自成和单挑清军又会如何呢?

可以看一下当时的形势,如果他们单挑,就是假设吴三桂投降了(当然关宁铁骑不能加入战争)或是吴三桂不存在,就是山海关也在李自成手上。

那么这就是当时的情况,清军会被大顺死死地挡在关外,同时南边的南明也暂时没有力量进攻大顺。

要知道,在山海关战役已经表明,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总体战斗力是在吴三桂全军战斗力之上的,至少在他们交战的情况来说,还是大顺军占了上风。所以如果由大顺军把守山海关,那么清军也不能进入中原,那么即便多尔衮手上的八旗铁骑就是战斗力再强,被这天下第一雄关挡着也发挥不出战斗力了。

而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后,第一件事情除了守住山海关,还要攻灭南边的南明,由于南明虽然是一个朝廷,但实际上一盘散沙:所谓的江北四镇,也就是长江以北的四个军阀,各有大约10万左右的人马,但是互相不配合还互相攻击抢占地盘,当时清军一南下他们就陆续内讧投降,没怎么抵抗就完了。李自成进攻他们结果估计也差不多。当时明朝最大的军阀左良玉也在不久后病死,他的儿子没有能力统帅大军就投降了。

然后就进攻扬州,历史上史可法本身不是一员将才,扬州守军也不多,估计也会很快被攻下来。那么接下来的南京城也就问题不大,因为历史上南京城没有抵抗就被清军给拿下了,尤其是那些以清流自居的大臣,都是带头投降。在接下来就是清军顺利南下,南明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大家都承认的皇帝,也没有组织过多少有效的抵抗。

另外,南明最厉害的大将李定国实际上是张献忠的部下,张献忠死后加入了明朝,而由于当时的情况如果是大顺要南下攻灭明朝,张献忠基本应该和李自成保持盟友关系,所以南明很可能会在大顺和大西的联合进攻下灭亡。统一中原也非常有可能。

而关外的清军要想战胜李自成,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能够攻破山海关——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或者他们能够在李自成统一中原之前引诱山海关守军出击,然后在野战中消灭山海关驻军,再乘着山海关防守空虚的时候拿下山海关。所以对于山海关,李自成只要派一员善于防守的大将守着就行了,无论清军如何挑战都不出战,清军就没有机会了。

总之最后的结局很可能就是关外的清军打不进山海关,而关内的李自成逐步地统一中国,这样关外的清军就更没有机会了。

所以总的来说,李自成的胜算非常大,如果只是李自成和多尔衮单挑的话。




1644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与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在山海关一带和李自成农民军进行了一场战役。

这在历史上称为“山海关之战”或者“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也就是说:吴三桂和多尔衮两人合力打李自成。众所周知结果是李自成败了。

现在问题是:李自成和多尔衮一对一单挑,结果会怎样呢?


(秉烛读春秋)亮出答案是:如果没有吴三桂插手,李自成一定会赢。

首先看看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军队数量对比。

大顺军出征山海关的兵马数各书记载相距甚大:《明史》流贼列传称率兵二十万;《吴三桂纪略》记“发兵十万,号三十万”;《甲申传信录》说十余万。《清实录》中认为李自成军有“二十余万”。折中来看,李自成的军队大约十五万左右吧。

多尔衮所带的清兵“蒙古人居多焉”。顾诚《南明史》称清军大约七、八万。如此看来,李自成在军队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退一步说,假如李自成在山海关没能挡住多尔衮的后金军,假设多尔衮进了关内,李自成和多尔衮单挑结果又如何呢?

李自成的势力范围是今天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和北京的大部分地区,对西安、开封、北京等大城市的控制是非常牢固的。

这些平原地方虽然饱经战乱,但仍然是人口和财富比较集中的地区,上述地区是李自成多年活动的地方,李自成一直是在“本土”做战。

再来看看大清的势力范围。多尔衮的军队牢固的控制了山海关以东及以北地区,和东蒙古、朝鲜相互协助,大清入关以后,多尔衮的军队属于“境外作战”。在地理位置和环境熟悉上,多尔衮的军队绝对占不到上风。

抛开军队等一切外在的东西,单李自成和多尔衮两人单挑,多尔衮也不是李自成的对手。

自1629年参加流民起义队伍,四十岁的李自成已经有十五年战斗历程,受到过各种形式的挫折,积累了从低谷反弹的大喜大悲的经验。积累了从十几个人的小队伍到几十万人会战的全方位战斗经验。在他的控制区域和队伍中,李自成的威信是无可置疑的。

接下来看看多尔衮的情况吧。

1643年8月,皇太极驾崩,福临(顺治)即位,多尔衮摄政。时年三十一岁的多尔衮战斗时间不低于李自成,但多尔衮缺少全局经验,虽然他确为一名杰出将领。尽管他很快控制了政局,但多尔衮终其一生,始终全力戒备八旗的反对。

综上所述,无论从地理位置和个人魅力,以及军队数量来看,李自成毫不逊色多尔衮。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点赞加关注)

.




农民起义军和正规军比起来,差距不仅在作战能力上,还在于军队素质。山海关大战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多尔衮的清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但当时有三方人马混战(大顺军、明军、清军),据说集齐大顺军、明军、清军可以召唤神龙。不过奇迹并没有出现,清军的突然加入让李自成的大顺军猝不及防,结果一战即溃,大败而回。



在李自成起义军之前,中国还没有一个纯粹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掉一个统一王朝的先例,前朝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后朝清朝末期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都是轰轰烈烈的开始、悲壮凄惨的结束。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自陕西揭杆,一路经受住了明督师杨嗣昌布下的“十面张网”,孙传庭的潼关决战、洪承畴的围尔不歼诱敌深入,与几十万精锐明军浴血奋战多年,终在1644年正月取得明朝京师北京后达到了其最巅峰,一支业余的军队竟然把强盛不可一世的明朝给灭了。由此可见,大顺军并非我们过去意识中的松散的,无纪律无章法、战斗力平平的鱼腩军队,能够一路从陕西打到北京,逼得皇帝自杀殉国的,大顺军堪称是最牛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与清军在山海关遭遇之前,大顺军从未与清军有过交手,但大顺军能够把明军牵着鼻子走,打的明军疲惫不堪、几无招架之力来看,大顺军的战斗力值得肯定。大顺军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在军制方面,随着组织上的统一也作了重大的整顿和改革。其主要措施是: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起义军划分为担负攻城野战的五营和镇守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的地方军;二、授予各级将领以正式的职称。其中五营军制是以大顺军的精锐为组织班底,共分为中权亲军、左营、右营、前营、后营。同时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实行地方分守,挑选有经营的将领兼领地方军政事把守。这些举措有力的保证了大顺军前方东征而后方土地能稳而不失。



反过来看清军,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便以报父仇之名多年来对明朝的辽东实行不间断的狂攻,自天启朝到崇祯朝,辽东前线一直是警戒不除、长期处在与清朝的正面交锋状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直至李自成占领北京,清军始终没有越过山海关。仅有的一次舍近求远奇袭北京也在袁崇焕的星夜兼程回军勤王下悻悻撤军。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与后金军爆发萨尔浒(今抚顺东营盘附近)之役,明辽东经略杨镐所率明军遗败,金兵进陷开原、铁岭,沈阳震动。杨镐兵败遭弹劾去职,明朝以熊廷弼继任,积极整顿军队,分治守备,集兵十八万分守要地,局势得到迅速稳定。后金无隙可寻,双方暂时息兵。不久,熊廷弼卷入党争,在阉党攻击下被迫去职。继任者乃只会清谈而不知兵法的袁应泰,金兵乘机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在奸细内应之下,攻占沈阳、辽阳,应泰自杀。辽东七十余城相继被攻陷。努尔哈赤迁都辽阳。



前文述到明军和清军前期的战略对峙,努尔哈赤得以将前线朝明朝一边推进,实际上是明朝用人不当造成的,在这之前双方虽各有胜负,但明军的防御能力和临阵战斗力依然很强。后期王化征、熊廷弼、王化贞、王在晋、孙承宗等御边,后金始终未能扩大土地有规模的朝明朝一边推进。直到袁崇焕任辽东督师的时候,形势开始朝明朝有利的一面发展,天启六年(1626年),刚迁都盛京不久的努尔哈赤集结13万大军进攻明朝的辽东重镇宁远,袁崇焕歃血誓师,团结军民,坚壁清野,搜查奸细,奋勇抗击,大败金兵。努尔哈赤亦于宁远之役受重伤,败退,至沈阳不治而死。崇祯二年(1629年),清军绕道长城关外奇袭北京,袁崇焕亲率大军回师救援,皇太极巧施离间计,一代名帅袁崇焕最后冤死京城,被处以凌迟大刑而死。袁崇焕一死,辽东形势急转直下,至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之时,锦州、宁远、铁岭等辽东重镇已尽皆沦陷。



现在回归到主题,再看看至1644年时的大顺政权和清朝的实力对比,大顺疆域,东至山东、西至甘宁,北沿长城、南达江淮,掩有北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宁地区若干州县,及今江苏、安徽淮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则有湖广的荆州、襄阳、承天、德安四府等地。大顺政权不仅疆域广大而且带甲近百万,很大一部分义军士兵都是经历过与明军的轮番浴血奋战,战斗经验丰富。

如果没有吴三桂,大顺军将直面清军,在当时,大顺军在北京集结了近25万人,而清朝有降将尚可喜、耿忠明等相助,双方优劣主要是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清军得红衣大炮如得天兵,这一点大顺军明显占劣势,不过,如果山海关在大顺军手上,清军想入关依然非常难,至少在我看来,清军与明朝打了那么多年仗依然没占到太多便宜,也并不见得清军有多强,相反的,当时的大顺军携灭明之余威,气势正当时,如果没有吴三桂,相信可以拒多尔衮于山海关外。




萨尔浒之战,明军精锐死亡5.2万人,清军死亡2000人!从战损比来看,可以认为是屠杀!

山东王伦造反,率领的全是武林高手,绿营兵根本不是对手。但是清朝派了2500名八旗兵!结果是一边倒的屠杀!50名索伦兵骑快马,始终保持在10—20米距离用弓箭射杀武林高手,最后还只用30名索伦兵追赶了50里,又射杀了100多人!战斗力相差甚远!

所以假如没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照样打不过!要知道吴三桂也是枭雄,他不可能只是一怒为红颜!

大清朝为了入关已经试探了多次,他们只是在耐心等待机会,就像四野入关一样,是分三路进来的。大清朝也是可以分三路进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黄旗   努尔哈赤   山海关   辽东   大顺   明朝   太极   王朝   起义军   中原   白旗   关外   清朝   北京   军队   厉害   财经   吴三桂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